就业问题,在“九五”期间乃至一个更长的时期都会严重地存在着。——钟朋荣撰文呼吁——多种途径增加就业岗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都会论文,就业问题论文,更长论文,岗位论文,途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失业已成为我国社会的重大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城乡劳动力提供了2.5 个亿的新增就业岗位。但由于历史上人口政策的失误和就业方面遗留的问题较多,市场经济的发展又使许多隐蔽的失业显性化,失业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由失业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
我国的失业,主要不是结构问题,而是总量问题,即劳动力的总供给大大超过劳动力的总需求;需要就业的人口大大超过现有的就业岗位。这个问题在“九五”期间乃至一个更长的时期都会严重地存在着,甚至有不断恶化的危险。
据有关部门预测,“九五”期间由于劳动年龄人口增加而要求扩大的就业规模约为4356万人,每年新增近1000万劳动力。“七五”和“八五”期间,许多涉及到裁员的改革措施没有真正落实,企业破产和人员精减等方面的工作都累积到“九五”期间。据测算,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和机关事业单位的精简,将有2000余万隐性失业者或就业不足者走向社会,加入劳动力供给者的行列。至于农村需要转移的剩余劳动力,现在流行的说法是1.2亿。如果按照规模经营和机械化生产的标准计算, “九五”期间我国农村至少可以多出1.5亿劳动力。 把城市和农村的都加起来,把公开和隐蔽的都加起来,我国“九五”期间需要安置的劳动力将在1.6—1.8亿左右。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绝对隔离,农村的失业人口对城市不会形成冲击。现在由于人口的流动性增强,农民可以到城里找工作,与城里人进行就业竞争。因此,农村的失业与城市的失业已融为一体,农村的失业随时可以转化为城市的失业。
失业对当事人来说,是非常痛苦的。失业使当事人及其家属失去了经济来源,许多家庭因主要劳动力失业,生活极为艰难。一些大龄青年因工作未定,恋爱婚姻等一系列问题都无从定夺。一个人失业,常常闹得一家甚至闹得亲戚朋友几家都不得安定。因此,政府关心人们的生活,当前最重要的莫过于关心人们的就业问题;政府给老百姓送温暖,最重要的莫过于给失业者送去工作岗位。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失业是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劳动力,特别是具有某种技术专长的劳动力,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按我国现有劳动生产率水平,每个从业人员年均可创造一万元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我国的失业者如果都充分工作起来,一年能增加近两万亿的国内生产总值。
失业问题不能很好解决,直接影响到我国改革的进程。许多好的改革措施,由于涉及到裁人,而裁下的人员无处安置,改革措施只好搁浅。一大批长期亏损的企业早就该破产,由于企业职工无法安置,破产也只好暂停,社会不得不将这些企业及其职工养起来。
庞大失业队伍的存在,直接威胁到我国社会的稳定。一两个亿的失业大军,今天找不到工作,明天找不到工作,如果两三年还是找不到工作,一部分失业者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社会也很难稳定。
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增加就业岗位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通过建立健全的失业救济体系来解决失业问题,似乎在中国只要把失业救济机制建立起来,失业问题就可以解决。
其实,失业救济金的建立,只是改变了养人的办法。即一大批人以前是靠财政拨款或银行贷款来养,现在机构精简、企业破产,他们的生活费用既不是来自财政拨款,也不是来自银行贷款,而是来自失业救济金。但有一点与以前一样,即他们仍然要依靠别人来养活,只是改变了养的办法。而我国社会的根本问题在于,整个社会中自己不创造财富、需要别人养的人太多,创造财富、能够养人的人越来越不堪重负。因此,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为失业者提供就业岗位,使他们自己养活自己,并且能逐步变为对社会有所贡献。
失业救济金是深化改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条件。它主要是解决失业与重新就业之间的短期生活困难问题。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结构的调整,使一部分人不得不进行职业的变更。在这种变更中,无论是学习新工种还是寻找新单位,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此期间,需要通过失业救济金来解决他们一定时期内的生活困难。但是,我们不可能将那么多二十几岁或三十几岁的年轻人长期养起来。这些人的生活费用终究要靠他们就业和创造来解决。
近几年,许多地方通过开办劳务市场和职业介绍所,解决了不少人的就业问题。因此,有的同志对此也寄予过高的期望,似乎中国的失业问题通过劳务市场和职业介绍所就可以解决。职业介绍所和劳务市场主要是消除信息不通所造成的人与事的隔离,通过信息充分沟通,使各种潜在的就业岗位被充分挖掘出来。这虽然能增加一部分就业总量,但与庞大的待业队伍相比,只是杯水车薪。
中国的失业问题是总量问题,是总的就业岗位不够安置过多的待业者。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增加投资,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投资的办法有两种:一是通过我国自身积累的增加来增加投资;二是通过吸引境外资金来增加投资。为了使我国大量闲置劳动力得到利用,对吸引外资我们要采取积极态度。但应当看到,中国不是新加坡,不是科威特,中国是一个具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中国待业的劳动力有一两个亿,要解决如此庞大的就业问题,单靠吸引外资是不够的,主要还应当依靠国内的资金积累。
增加就业岗位要正确处理投资与通胀的关系
扩大就业岗位需要增加投资,增加投资又会导致物价上涨。因此,扩大就业岗位需要处理好投资扩张与抑制通胀的关系。
前几年20%左右的通货膨胀率不仅超过了部分城乡居民的承受能力,同时也产生了不利于广大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因此,抑制通货膨胀是一种对人民负责的态度。物价的稳定,也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但是,我们现在抑制通货膨胀主要是通过压缩投资规模来实现的。投资好比栽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果前人不栽树或少栽树,后人就无处乘凉。按照现在这种办法压投资,投资规模压下来后,物价固然能跟着下来,但新增的就业岗位也会跟着下来。新增的就业岗位少了,未来的失业问题就不好解决。因此,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近期看来是稳定与发展的关系,长期看来则是今天稳定与明天稳定的关系。
物价涨快了也不好,投资压多了也不好,为了既确保今天的稳定,又有利于明天的长治久安,我们要开创一种既能扩大投资,又能确保物价稳定的新局面。即我们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既要追求物价的稳定,又要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
扩大投资,本质上是减少当期消费。减少当期消费有两种办法:
一种是直接减少和主动减少,即资金所有者用自有资金上项目或买股票、债券等,通过主动减少消费来直接增加投资。例如,一个家庭一年有4万元收入,原计划3万元用于当年消费,1万元用于积累和投资, 积累率为25%。由于有较好的投资机会,这个家庭决定增加1 万元投资,积累率由25%提高到50%,用于当年消费的部分相应地减少了1 万元。这种投资规模的扩大,是资金所有者通过直接地、主动地减少消费实现的,没有增加社会总需求,因而,不会导致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
另一种减少消费、扩大投资的办法是:投资主要通过贷款实现,投资扩大表现为贷款增加;由于投资和贷款增加,流通中的贷币量增加,物价上涨;由于物价上涨,居民的消费基金贬值,一部分消费基金转作了他人投资。这种消费的减少和投资的增加,是通过物价上涨间接地和强制性的实现的,对于家庭来说,是消费的间接减少和被动减少。
以上两种融资和投资体制,在投资、通胀与消费之间存在以下两种关系式:
直接融资和投资:投资增加——消费减少
间接融资和投资:投资增加——物价上涨——消费减少
以上分析说明,增加投资不一定导致物价上涨,关键在于怎样增加投资。目前政府的投资,包括地方政府所发动的大量投资项目,其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贷款。这种投资最容易导致通货膨胀。而民间直接投资,包括民间直接的实物投资和股票、债券等直接的金融投资,都是通过直接减少消费实现的,这种投资的增加,不会导致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
因此,为了尽可能割断投资与通胀之间的联系,使投资的增加不会引起物价的上涨,我们应当尽可能扩大民间的直接投资,减少银行的间接投资。
增加就业岗位要适当调整某些宏观经济政策
经过连续几年的宏观调控,我国的物价涨幅已大幅度回落,到今年5月,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同月只上涨0.8%。为了更好地解决失业问题,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应由经济稳定转向经济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已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应当把一切闲置的社会经济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创造出更多的新增财富,创造出更多的新增就业机会。
宏观经济政策既包括总量政策,也包括产业政策。为了有利于就业的增加,一方面,我们要实施以发展为重心的总量政策,另一方面,我们要实施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
实施以扩大就业为重心的总量政策,就是适当扩大社会总需求,为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创造条件。以外汇市场和外汇储备为例,外汇储备少了,不利于应付各种必要支付;人民币过度贬值,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但是,外汇储备过多也是一种资源浪费,人民币币值过于坚挺,不利于出口的增加,造成出口企业停产半停产,这两者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在不影响正常支付的情况下,如果能适当运用部分外汇储备,扩大进口,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就业的增加显然是有利的。当然,我国最佳的外汇储备规模是多少,应当认真研究。1994年汇率并轨以后,我国市场汇率由外汇供求关系决定,而外汇需求主要由中央银行信用规模调节。目前我国企业出口换汇成本普遍高于汇率,如果通过扩大进口,扩大外汇需求,使外汇供求关系有所改变,使人民币汇率有所下降,这就会进一步调动企业出口创汇的积极性,就会使一大批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得以启动,使就业得以增加。
实施以扩大就业为重心的产业政策,就是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产品的增加,同时也有利于就业岗位的增加。例如,我国下一步的经济启动点和投资重点,既可以是住房,又可以是基础设施和企业的技术改造。这是一项重要的产业政策。住房投资,在建设过程中虽然能形成一些就业机会,但住房是消费品,它本身不能带来就业机会的增加。我国不少地方,因为能源或交通的瓶颈制约,使许多企业开工不足,只要消除能源或交通的瓶颈制约,企业的生产能力就可以充分利用,就业岗位就会相应增加。我国许多企业,只要将某些关键设备进行更新,企业的产品质量就会上档次,企业的生产能力就会大幅度增加,就业岗位也会跟着增加。上述基础设施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就像改造木桶上的两块短板,而经济的增长和就业的增加就像木桶中的水,这种投资对增加就业来说,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因此,从扩大就业考虑,我国下一步的经济启动点和投资重点,应当放在基础设施和企业的更新改造上。
实施以扩大就业为重心的产业政策,还要适当考虑产业发展的技术构成。有些采掘工业采用最现代化的设备,虽然用人少,但产品的成本反而上升。为了有利于增加就业,在不浪费资源的前提下,在不增加产品成本的前提下,我们应当选择投资较少、用人较多的采掘方式。
增加就业岗位要鼓励全民的创造和积累
我国在几年之内需要增加数亿个就业岗位。这么巨大的工程,仅靠政府不行,靠少数人不行,需要全民共同努力。在这方面,温州人为我们树立了榜样。那里人均三分地,在国家几乎没有投资的情况下,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不仅成功地解决了本地人的就业问题,还解决了几十万外来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温州人的经验是什么?就是一要创造,二要积累。也可以称为两个转化:一是将闲暇的时间转化为创造财富的时间;二是将建房消费的积极性转化为建厂生产性投资的积极性。
这里似乎有一个悖论,即没有就业岗位怎么进行创造?其实,人们在那些有机构成很低的行业,或采用某些机械化程度较低的操作方法,通过大量的活劳动投入,可以进行原始资本的积累。我国农村许多家庭企业的原始资本正是这样积累起来的。
为了鼓励人们创造和积累,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首先,要有鼓励人们创造和增加就业岗位的舆论环境和政治环境。要在我国提倡艰苦创业为荣的社会风尚,明确提出谁为社会创造的就业机会多,谁的贡献就大,谁就应当受到社会的奖赏。以此鼓励人们,特别是鼓励那些有一定资金实力的人们,把更多的资金投入扩大再生产,用于增加就业机会,而不是用于奢侈性消费或转移到国外。
其次,政府要尽可能地为人们创业和增加就业岗位提供方便。目前,由于机构膨胀,审批过多,公章过多,加上某些机构办事效率低下,甚至为着某种非工作目的而有意刁难。有的机关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这样的机制:不是千方百计地让人把事办成,而是千方百计地让人办不成事;不是千方百计地让人们去创造就业岗位,而是千方百计地设立关卡,限制人们创造就业岗位。不改变这种状况,许多人宁可呆在家里等救济,或者出去当小偷,也不愿四处碰壁办企业。
第三,要降低税赋,特别是对那些刚刚创业的人,政府不但不要收税,还应当尽可能给予一些必要的扶持。如果企业还没有开始办,各种明税暗税就压了过来,许多人因无利可图会歇业不干了。河南济源市在实施“官逼民富”工程中,正是通过政府的扶持,使一大批农民都办起了企业,不但解决了自家的就业问题,还消化了许多外地闲置劳力。我国目前的税负较重,就是因为需要供养的人太多。如果更多的人通过创造就业机会,不但养活自己,还为他人提供较好的谋生之道,我国也就没有必要收那么多税。这样,就可以使我国成为一个税负很低的国家,成为一个创造和积累财富动力很强的国家。
有了以上这些条件,人们的创业冲动就会大大增强,许多人就会将闲暇时间转为创造财富的时间;有了钱以后,就会自觉地减少消费,扩大投资,使整个社会的就业机会迅速增加。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物价水平论文; 宏观经济学论文; 消费社会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消费投资论文; 求职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