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三读教学模式探讨--以学为本在古文字教学中的实践_古文论文

古文三读教学模式探讨--以学为本在古文字教学中的实践_古文论文

古文“三读”教学模式探究——“以学为主”在古文教学中的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古文论文,教学模式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展现给我们的是面目全新的语文教材。新的语文教材所选古文篇目文质兼美,便于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汲取营养,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以前古文教学以“教”为主,教师忽视对文本的解读,不注重对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的利用,忽视了学生的文字基础,低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视学生为容器。一篇像《陈涉世家》这样的古文有的竟然用一周的时间讲解、背诵。每讲一篇古文总是面面俱到,唯恐漏掉什么,一堂课没有训练重点,教师津津乐道,学生面对的仍是一盘散沙,所获甚微。目前,这种以“教”为主的古文教学恐怕还是多数。当务之急是,古文教学应尽快抛弃那种教师逐字逐句的讲解,“碎尸万段”的分析,寻找一种省时高效的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

我们采取的是“三读”教学模式,即“自读通大意—诵读理文脉—悟读重积累”。

一 自读,通大意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古文教学必须遵循学生是阅读主体这一原则。教学古文,第一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读。怎样自读呢?

一是利用好课文注释。古文注释是非常珍贵的学习资源,传统教学忽视了这一点,本是注释中写得明明白白的东西,有的却熟视无睹。如:“春和景明”中的“景”注释作“日光”,如果不认真看注释,很可能望文生义,产生误解,例如有的同学就把“景”解释作“景色”“风景”。

二是利用好工具书。不明白而无注释的词句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查工具书。这一点我们经常谈,但真正在课堂上拿出时间来让学生做的并不多,以致学生不愿查工具书,甚至没有工具书。如“政通人和”“浩浩汤汤”“气象万千”“心旷神怡”这些词语没有注释,事实上有的同学不会解释,这就需要查成语词典来解决。

三是做课后练习题。课后练习题并不是非要在学完了课文后才去做,让学生在自读过程中去思考、讨论,是真正把学生当成了阅读的主体。如体会“衔远山,吞长江”“波澜不惊”“浮光跃金”这些句子中动词的表达效果一题,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读中揣摩。

四是合作学习(当然合作学习应贯穿在整个古文教学过程中)。自读中的困难通过合作学习解决。这是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过程。如“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是虚写还是实写,可放手让学生去讨论,而事实上有的同学从媒体报道中了解过岳阳楼附近的自然风光,这一学习资源通过合作学习传达给了其他同学。又如,可利用图书资料等让学生搜集有关范仲淹生平、事迹的材料,互相交流,合作研究,便于形成对范仲淹的认识,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上述四个方面真正做好了,学生也就基本疏通了文章的大意,达到了自读的目的。具体到课堂中,自读过程中,生生互动合作仍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可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如推选小组代表、写纸条等)向教师提问,教师进行分类解答。自读、通大意的过程是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过程,胜过教师的分析、讲解百倍。当然,这个自读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读。

二 诵读,理文脉

自读是基础,诵读是重点,而搞好诵读的关键是抓住“文脉”,教材中的古文所以脍炙人口,就是因为这些文章文脉清晰。抓住“文脉”是诵读古文最好的突破口。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美文,文脉清晰,环环相扣,先叙事,由事带出景,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最后由情入议点明全文的主旨。文章篇幅较长,如何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快地品尝到它的“美”,不能逐段逐句分析,必须以诵读为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背诵本文可按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先后顺序来进行。

选择本文的突破口亦可从结尾处的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入手,因为它是文章的主旨,以它为突破口,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整体把握全文。教学本文可采用“五步七读”的“倒背”诵读法。

第一步:让学生找出文章的警句或主旨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然后追问:为什么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很自然导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再追问:是什么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又导出“古仁人”。然后指导学生理解“古仁人之心”的具体内涵。——此第五段的诵读主线。

第二步:由“或异二者之为”入手,问:“二者之为”是指什么?引出“以物喜,以己悲”,再问:“喜”“悲”指什么?进而体会“喜”“悲”的具体内容,揣摩所以“喜”“悲”的环境(一“明”一“暗”)。——此第三、四段的诵读主线。

第三步:问:“以物喜,以己悲”的人是什么样人?——“迁客骚人”与“古仁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出第二段的诵读。

第四步:既然题目是《岳阳楼记》,那么作者是如何写岳阳楼的呢?引出“予观夫巴陵胜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第二段的诵读主线。

第五步:作者为什么要写《岳阳楼记》?(寻根问底)为劝勉和规箴好友滕子京。希望自己和滕子京像“古仁人”那样有着旷达的胸襟和政治抱负,落点还是在文章的主旨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上。——此第一段的诵读主线。

上述“五步”加上开始教师的范读和最后学生全体诵读(五步七读)完成了全文背诵。

刘禹锡的《陋室铭》脍炙人口,可采用“中心开花”的诵读法。

首先抓住文脉,找准突破口——文章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然后重点诵读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生活情景的中间部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具体体会“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含义,体会作者的高尚情操。最后诵读开头和结尾,体会首尾呼应的妙处。

背诵王安石的《伤仲永》可按逻辑推理的方法,以关键句为突破口切入。先背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第一、第二段):关键句是“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然后背“泯然众人矣”的人为原因,关键句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最后背诵“泯然众人矣”的理论原因(第三段),关键句是“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这里的诵读不是按部就班的死记硬背,而是庖丁解牛式的“美读”。找准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抓住“文脉”,依照上述诵读主线,学生的诵读便能做到游刃有余。最后从“目无全牛”中走出来,落点还在文章的警句上,最终对文章有了整体的把握。

三 悟读,重积累

在自读、诵读的基础上达到悟读,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语感得到了充分的培养,能从中悟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便于形成知识的前后联系,积累语言。

《岳阳楼记》环环相扣,层层蓄势。语言凝练,文句骈散结合,有些句子押韵,节奏鲜明,音调铿锵,意境优美,意趣无穷。这些是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自然领悟出来的,这便是对本文的悟读。把“迁客骚人”定格为“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和“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这也是对本文的悟读。学生能读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作者旷达的胸襟和政治抱负,进而将其理解成为一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种中国精神,这还是对本文的悟读。

《孙权劝学》中人物对话语言各具情味,因此,悟读时要把握好三个人物特点,揣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例如:读“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应读出“郑重、严肃、期望”的情味来;读“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应读出“惊异之情,赞许之态”。同时,本文言简意丰、引人深思,悟读练习时可让学生添加语言,读出完整情境、画面。例如:读“蒙辞以军中多务”,可想象、揣摩吕蒙的推辞情态、语言。读“蒙乃始就学”,可添加语言描绘吕蒙怎样“学”。

“朝晖夕阴”中的“晖”与“春和景明”中的“景”都解释作“日光”;“薄暮冥冥”中的“薄”与“日薄西山”中的“薄”意思相同;“不以物喜”中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不同等等,这是对本文中词语的积累。“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心旷神怡”,这是对本文中成语的积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这是对本文中名言佳句的积累。

又如,学了《愚公移山》,可总结“之”字的用法;学了《醉翁亭记》,可总结“而”字的用法;学了《出师表》,可总结“以”字的用法。

“自读,通大意——诵读,理文脉——悟读,重积累”,前两者侧重古文教学的方法,后者侧重目的。实验证明这一模式是省时高效的,是受学生欢迎的。贯彻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成了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了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一般来说,短文一课时,长文两课时即可完成背诵,课后练习题都能当堂解决,改变了传统古文教学中“马拉松”式的背诵和费时低效的教师讲析的局面。

当然,作为一种模式,它不应是呆板的,关键是它给我们以启示:古文教学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愿这一模式能为今后的古文教学抛砖引玉。

标签:;  

古文三读教学模式探讨--以学为本在古文字教学中的实践_古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