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教材充盈着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性。探讨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方法,是语文教师教学的必修课。
关键词:语文;想象力;培养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极强的社会科学,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而新世纪的中职语文教育,是以促进个人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教育,其主要特征是:关注人的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尤其重要。本文主要结合笔者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充分利用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学习问题的最佳情境就是生活,把语文学习放到生活实际中。由于课文内容的时空差异、历练差异等,使当下的学生很难与课文情境产生共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课文中反映的生活场景、表达的感情与学生已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把学生的思考建立在实际的生活环境中,让学生对文中的情境产生共鸣。
例如,在讲授《硕鼠》这首诗之前,为了使学生加深对古诗主题思想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不劳而获的统治者的憎恨之情,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可引导学生设想生活情境:有这样一位同学,在班里横行霸道,唯我独尊。轮到他值日时总是逃避,别人刚打扫完教室,他就乱扔垃圾,甚至抢别人的饭卡和穿别人的衣服。而你偏偏又是非常老实,经常受他欺负的人,当你看到他用你的饭卡时是什么心情?这时,笔者板书课题《硕鼠》,学生恍然大悟,思维很快地融入到课文内容中。
联系实际生活,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拓宽学生的眼界和学习空间,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例如,在讲《故都的秋》这篇课文之前,教师可利用双休日,组织学生去大佛山秋游,让他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家乡秋天景物的特征,感受秋天的气息,对比家乡的秋天和文中的秋天的不同之处。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又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增添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
二、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学科重在语言文字的理解,根据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对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很有好处的。有时为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内容进行拓展,通过新的语言文字更具体地进行描述,实现从文字到文字的加深。在这个过程中,思维活动要贯穿其中。结合课文,展开想象,既能引起学生对文章所描述内容产生共鸣,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让学生学习到作者的写作方法,又能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
1.展开想象,化略为详
写文章要惜墨如金,教材中许多写得较略的内容,我们可以加以利用。如在这些略写的部分,教师可以恰当地设置一些疑问,让学生去思索、去补叙,这样不仅能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处于“愤”“悱”的活跃思维状态,而且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纪念刘和珍君》叙述烈士遇难的经过,有这样一段:“刘和珍中弹倒下,张静淑想扶她,中四弹,其一是手枪。杨德群又想去扶她,也被击,一个兵在他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笔者抛出这样的问题:“她们三人当时处于什么样的境地,为什么张静淑、杨德群敢于救助?”学生很容易得到答案:“危险的境地,因为他们勇敢、相互友爱。”这时,笔者让学生合上课本,想象当时的情形,三人的表情、动作、心理活动,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因为学生从影视作品中看到过很多这样的故事,再加上刚才对课文的理解,即使是那些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多多少少也能写出一部分内容来。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一次思想教育。
2.展开想象,化抽象为具体
职高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对于课文中含义深刻、较为含蓄的内容,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采用想象的方法,化难为简,变抽象为具体,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涵,又能达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目的。如在讲授《邓稼先》一文时,作者说:“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背景音乐采用我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者为什么建议要采用这首歌呢?教师不应简单地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要让学生积极思考,展开想象,回忆祖国百年的屈辱史,以及邓稼先二十八年来工作在茫茫戈壁的种种困苦、危险和他为国家作出的丰功伟绩。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体会到两弹元勋和祖国、民族的血肉联系,从而认识到并加深对邓稼先身上那种崇高的品格的理解。
3.展开想象,续写课文
职高生已经有了相当的生活经验,头脑中也已经储备了不少的事物表象,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展开想象,延伸故事情节,补充作者未言之意,创造自然和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使学生由再造向创造转化,是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深入理解文章的捷径。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生动叙述了玛蒂尔德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的情节,展示了人物的命运及其思想性格的变化。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玛蒂尔德这个人,把握作品的主题,笔者要求学生根据玛蒂尔德的性格特点,续写她通过十年艰辛,终于还清债务之后的生活。这样,学生就把课堂上教师分析的内容,通过自己的想象进行了创造,从而进一步了解了时代、社会和人物的关系,了解了玛蒂尔德悲剧产生的根源。
三、通过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组织表演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教材是语文教学的蓝本,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就应该充分提高教材的使用效率。教材中的不少故事,都可以改写成课本剧。在改写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就能把再造性想象升华为创造性想象。例如,笔者让学生把鲁迅先生的《药》改写成课本剧并进行表演,学生就要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头脑中要有华老栓、华小栓、康大叔等人物形象的心理、性格、行为的表象,甚至人物的服饰、环境的布置等都要了解。进行舞台表演时,借助想象,学生头脑中的形象融入了他们自己的理解,再造想象升华成创造想象。教材中大量剧本更是可以由学生直接搬上舞台。在学习曹禺的《雷雨》时,学生对作品中人物潜台词的理解感到有一定的难度。在讲授过程中,笔者让学生体会情境,了解那个时代的人物形象,然后进行表演。此时,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在头脑中形成了剧中人物当时的表象。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达到了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目的。
2.利用探究性活动,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我们要根据校园、社会、职业生活的内容,创设情境,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提高语文应用能力的目的。其实,语文活动的开展,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综合学习活动《与先贤对话》,要求学生选择一位景仰和信赖的先贤,用对话的形式写下和先贤们之间的思想感情交流。这就要求学生自己搜集资料,了解先贤及其成就和他所处的时代,并形成自己的表象。在本次活动中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远古的年代,一方面了解了先贤的学术成就,另一方面通过想象,语言文字升华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语文综合学习活动《走近鲁迅》,要求学生阅读、搜集鲁迅的有关资料,通过小组研究,形成读书报告,并进行多媒体展示。因为是分组展示成果,学生探究的积极性都很高,全班学生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最后各组的研究成果都令人耳目一新。在本次活动中,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得到培养,也有了显著提高。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想象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我们就结合学生实际,在语文教学中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启发和引导,让其在天天不断的积累训练中,形成大胆合理的想象思维,必然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语文想象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汉清.试谈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4).
[2]许家琳.展开想象的翅膀[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1999(8).
[3]杨 歌.开发学生想象力刍议[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2).
[4]明 娟.文学阅读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7.
(作者单位:山西省武乡县职业中学 046300)
论文作者:李慧枝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11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2/22
标签:学生论文; 想象力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语文论文; 课文论文; 先贤论文; 自己的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11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