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排除学生作文心理障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障碍论文,学生作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小学生作文心理障碍通常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怕写作文,一提起写作文,心理就产生消极反应,不是发愁就是紧张;二是胡编乱造,不敢说真话、写真事。
小学生作文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两方面:
一.缺少鼓励。学生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写出一篇作文, 面对一大堆诸如“语言生动”、“描写细致”、“脉络清楚”、“中心突出”的要求顿时黯然失色。一般,教师的批语又常常是少有是处或一无是处。如此就会导致学生对写作文产生畏惧心理,失去写作文的信心和热情。时间长了而形成作文心理障碍。
二.作业压力和一定程度上德育教条的威慑也会造成小学生作文心理障碍。碰到一个作文题目,由于记忆库存的空荡,提起笔来挤不出一点墨水。作文不能不交,而且要按时交。被逼无奈,于是最好的情况是仿写一篇(对一般学生而言),挪过别人的经历、感受,只要换上主人公即可。这里,又因为德育一定程度上的教条化,致使学生写作文时有意无意地“美化”真实,向书上的“榜样”学习。于是就有了“遇上大雨”,大家都去“关教室窗户”,“遇上下雪”,大家都去“扶摔倒的老大爷”。这种“体现优秀思想品质”的套子对小学生的作文心理有很大影响。这些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就导致了小学生在作文中胡编乱造、假话连篇。
如何排除小学生作文心理障碍呢?我谈点浅陋的看法:
一.降低作文要求。降到什么程度呢? 降到符合各年级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止。比如小学三年级初写作文,它是以一、二年级看图说话(或写话)为基础的。现在要离开图,依照生活实际留在脑海中的各种图景去写,就只能要求把那些图景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即可。若用什么“表述生动、中心突出”去要求,恐怕不会奏效,能达到“语句通顺、叙述清楚”就是好作文。这样,起码就不会使他们轻易产生“作文难写”的消极心理。
二.帮助学生积极积累。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生活积累。 生活里的每一天每一时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如果能把这些事都记一记,记忆库存就不至于空空如也,即使有作业压力,下笔时也不会“无话可说”。记日记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当然,其过程得循序渐进。这样,学生在毫无压力的心理状态下进行习作练习,其效果往往要比在紧张的心理状态下写出来的好。对于排除小学的作文心理障碍这无异于一种有效的放松疗法。途径之二是阅读积累。教科书、报纸、杂志、电视等都可以作为阅读对象。学生在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同时就可以自觉不自觉地学到许多写作知识,积累到不少写作素材。如优美的词句、叙述的方法、描写的角度等。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备一本读书笔记,阅读时分门别类摘抄好词妙句,到用时就不至于“写不出来”。生活积累是写作的源泉,它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学生写作的心理坡度。
三.给学生讲清“高尚”与“真实”的关系。 这里的“高尚”并非实际意义上的高尚。它是德育教条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的一种错觉,比如有一次我讲评作文,一个同学写他难忘的一件事是几年前曾偷过同学的一元钱,因愧疚而念念不忘,表达出了真情实感。作文尚未念完,同学们便以异样的目光盯住这位同学,有的还小声说做了贼还写进作文里,不害臊。还有一次一个学生写自己的一次劳动,写到他的爸爸拉粪时,牛拉出的稀粪溅了他一身,刚念到这儿,同学们便哄堂大笑,意思是连这也写进作文里,真是有伤大雅。在农村里,这些其实都是很自然很真实的,只要能够表达真情实感,能够写出事件本身的积极意义,就是很好的作文。我们在教学中最主要的是要告诉学生:高尚的、美的感情都出自真实事情、发自内心的感受;敢于表达真情实感就是好作文。
四.先说后写。审完题目,不要马上交给学生去写, 而是让学生分成小组以讨论的形式各自说出与文章内容有关的所见所闻所思,并比比谁说得通顺、连贯、生动;或者在班上自由发言,大概说说自己要写的内容;或者为了写作文,专门进行一次实地考察、实验等,在学生亲身经历的同时,教师以谈话的形式诱导学生说出活动的内容、场面、过程等,该详写的地方要细细问、重点说,一篇也许难度较大的作文就在教师和学生的这么一“说”之下差不多就成了,趁热打铁,让学生写下来。这里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教师的问、说要逐渐精简,逐步让学生能够通过亲身经历独立完成作文;二是说时面积要广,并多让作文能力差的学生说。这种先说后写的方法对排除学生(尤其差生)的作文畏惧症大有作用。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也很有好处。
五.批语尽量多褒少贬。教师的批语对学生的写作情绪影响不小。过多地批评、过多地使学生的作文心理受到挫折和打击,对于心理承受力尚差的小学生来说,很容易形成他们的作文抑郁症,看见写作文就心烦、畏惧、自卑。学生作文中有优点就要说出来,哪怕很少。缺点则要细心指出并提出改进建议,让学生看到自己写作的“光明前程”。这种乐观的心理状态对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大有裨益。
心理因素在日常生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积极的心理因素可以促进人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人的发展。小学生的心理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及时调整教师的辅导方式,不利的发展状态自会改变。关键是要有爱心,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