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组织形态的历史性转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组织论文,历史性论文,形态论文,资本主义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4527(2007)06-0001-07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特别是在苏东剧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其中,党的组织形态的历史性转型是其变化的重要方面,值得我们关注。
一、从先锋队政党到现代群众性政党的转型
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自产生以来,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与此相适应,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发展的三个历史形态。
(一)群众性政党(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
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的第一阶段,与此相适应的政党存在形式是群众性政党。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政党主要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指导下建立的,其中一类是工人和社会主义者的国际联合组织,如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第二国际等;另一类是在民族国家范围内建立的社会主义政党,其中主要是1869年建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1891年改称德国社会民主党),以及在其他20多个欧美国家建立的工人阶级政党和组织。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资本主义仍然处在其自由发展的阶段,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势还没有最终形成。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政党的主要任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和启发工人的政治觉悟,团结和组织工人阶级的队伍,为维护工人阶级的经济、政治权益而斗争,并为未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准备条件。德国社会民主党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它不同于以往工人政党的特征是:党有明确的纲领和章程,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党是民主地自下而上地组织起来的;党的组织已由工会体制转变为政党体制,地方基层组织由交纳固定党费的党员组成,党的组织系统分为地方、选区、专区、省、邦直到设有执行委员会的帝国一级党组织;党参加帝国议会的选举,把议会当作主要的活动场所;党的议会党团在1891年正式获得了独立于党的地位;工会也在1906年正式获得了独立于党的地位;党的目标是社会主义,但是如何达到这一目标,为此需要哪些社会、政治结构的变革和经过哪些一般的发展阶段等,则缺乏明确的理论思考和精确的理论阐明,等等。上述情况表明,此时以德国社会民主党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主要是依靠议会民主进行斗争的群众性政党。
(二)先锋队政党(20世纪初至20世纪70年代)
从20世纪初年至20世纪70年代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的第二阶段,与此相适应的政党存在形式是先锋队政党。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在列宁的思想指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中一类是国际工人和社会主义者的联合组织;另一类是在各民族国家范围内建立的共产党,主要是1903年形成的俄国社会主义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后称联共(布),以及十月革命后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的工人阶级的政党和组织。此时,自由资本主义已经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社会基本矛盾空前激化,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的主题。显然在和平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主要依靠议会民主进行斗争的政党,是不能适应现时革命形势发展需要的,必须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即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实现无产阶级专政而斗争的党,这就是列宁的布尔什维克党。第三国际时期的各国共产党,基本上是按照联共(布)党的榜样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方面继承了战前德国社会民主党的一些优良传统,如有明确的党纲、党章,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理论基础等;另一方面它还有自己新的特征:其一是党的先进性,党主要是由具有工人阶级先锋队品格的职业革命家所组成,他们是最具有阶级觉悟和理论修养,革命性最坚决、彻底,最具有组织性和纪律性,勇敢无畏、勇于自我牺牲的先进分子;他们不仅敢于斗争,而且善于斗争,明确斗争的目的和任务,了解达到目的和完成任务的方法、途径,是工人阶级最有觉悟的部队。其二是党的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党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参加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为实现党的任务而奋斗,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组织体系,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是工人阶级最有组织的部队;其三是党的至高性,党是工人阶级一切组织的最高形式,领导工人阶级的其他组织,如工会、青年、妇女、议会党团等;其四是党的秘密性或半秘密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党是一个秘密的战斗组织,它用秘密的方式组织起来,用秘密的方式开展工作,进行隐蔽的或公开的、合法或非法的斗争。其五是党同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生动体现。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各国共产党都强调为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而斗争。因此,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而斗争的先锋队政党。
(三)现代群众性政党(20世纪70年代至今)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的第三阶段,与此相适应的政党存在形式是现代群众性政党,或称新型群众性政党。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局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除美国以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遭受战争的沉重打击而被削弱了,苏联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欧亚地区产生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新中国的成立,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政治面貌,国际阶级力量的对比关系向着有利于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民族独立国家纷纷建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形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争取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空前强大,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共产党已经发展成为国内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其生存发展条件大为改善。在这种情况下,先锋队政党的体制已经不能满足新的斗争形势的需要,其弊病也日益突现出来。到70年代中叶,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进一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继续采用20世纪初秘密政党的基本体制进行活动,显然是不合适的。20世纪60年代以后,特别是在70年代中期以后兴起的“欧洲共产主义”,明确提出了有关党的性质的新主张,这就是否定由“职业革命家”组成的“先锋队党”,主张建立“群众性的党”,这反映了西方国家共产党变革的要求和愿望。
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的苏东剧变,突出地表明了在以高新科技革命为先导的生产力第三次革命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在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的条件下,以苏共为榜样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各国共产党,只有进行自我革新,才可能获得发展,否则便是没有出路的。此后,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进一步推动了建设群众性政党的历史进程。除希腊共产党继续坚持党是“工人阶级的先进的、有觉悟的、有组织的部队”的这一观点外,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均宣布自己不仅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同时也是其他劳动阶层的群众性组织,它不仅要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还必须维护广大群众的利益。但提法也不完全一致,一般来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从先锋队政党转变为现代群众性政党的程度比较“彻底”,它们不再提先锋队政党,只强调群众性政党。例如,美国共产党26大把建设群众性的共产党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针提出来;意大利重建共产党自称是一个新型的工人阶级的群众性政治组织;法国共产党自称是指导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和其他劳动阶层同资本主义进行斗争的坚强集体,斗争的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日共称“日本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党,同时是日本国民的党”;葡萄牙共产党自称是“无产阶级”的政党,“是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者的政党”,等等。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共产党也对党的性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它们倾向于把党的群众性与党的先锋队性质结合起来。1978年12月印共(马)在萨尔基阿召开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提出建设“群众性的革命政党”的方针,其主要内容是:加大对群众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密切党同群众的关系,大力鼓励群众入党,迅速扩大党的力量与影响力,使党成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革命政党。1990年南非共产党在取得合法地位以后,曾出现是建设“先锋党”还是建设“群众党”的争论,南非共认为,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南非共有必要将自己建设成一个“群众性的先锋党”,把党的群众性与党的先锋队性质同时提出来,使党既有广泛群众基础,又保持其先锋队性质。[1]1998年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六大通过的政治纲领重申,尼共(联)是尼泊尔无产阶级、劳动阶级的政党,保护所有劳动阶级和爱国民主力量的利益,强调了党的群众性。[2]
二、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作为现代群众性政党的基本特征
当前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在建设现代群众性政党方面,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然而从有关的理论与实践来看,它们既继承了先锋队政党在理论、组织和政治上的优良传统,同时又有自己新的特征:
第一,党的群众性。强调党的群众性,表明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进一步扩大了,这首先体现在党的性质的认定上。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大多宣布自己不仅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同时也是其他劳动阶层的群众性组织,它不仅要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还必须维护广大群众的利益。法国共产党三十大认为,工人阶级仍然是法国共产党的主要组成部分,广大雇佣劳动者是党的依靠力量,经理阶层是法国共产党的团结对象,不同程度受到金融资本和市场压制的中小资产阶级是法国共产党争取的力量。日本共产党十二大指出,日共是根据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促进日本社会符合规律的发展,维护工人阶级以及一切劳动人民和广大国民根本利益的党。其次,群众性还体现在对党的地位和作用的新认识上。例如法共在建党之初,曾将自己定位为“领导的党”,二战后法共将自己定位为“指导的党”,苏东剧变后法共三十大将自己定位为“服务的党”。法共认为,共产党是社会改革的工具,作为服务于社会的党,法共认为党应成为服务于企业的工具,与企业劳动者保持密切而灵活的联系;党应成为服务于民众的工具,要尽一切努力获得民众的拥护和支持,在观念上适合民众的需要;党应成为服务于青年的工具,要回应青年的期盼,满足他们在政治和其他方面的愿望,给青年的发展提供一切支援等。再次,群众性还体现在党争取群众的工作方针上,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高度重视党员的发展工作,认为,建立强大的共产党和赢得社会主义的胜利密切联系,因此把发展党的新成员,壮大党的队伍,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看作是建设群众性政党的首要大事,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美共特别强调,“争取群众是一个群众性政党的根本行动原则”。争取群众的工作方针,要求党克服宗派主义情绪,密切同各种群众组织的联系。美国共产党第二十六次代表大会指出,一个群众性的共产党意味着党同工会、社会团体和群众组织建立密切的联系。最后,群众性更要体现在党的行动上,党要更加贴近群众,深入群众,把党的宗旨宣传到群众中去,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影响群众。
第二,实行开放原则。实行“开放”原则,建设现代共产党,是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又一个显著的变化。法共认为,党应实行“完全开放”的原则,向社会开放是共产党的一个长久的和首要的问题,而不是权宜之计,并主张用多元化来实现开放原则。开放原则一方面要求共产党的大门向所有人开放。法共特别强调,开放原则就是党组织向共产党员、向妇女、青年和移民开放,向社会下层开放。日共也宣称,党对所有的人开放大门。另一方面,开放原则要求共产党与社会建立多维的关系,要求共产党与社会建立起真正的开放关系。意大利重建共产党五大强调,开放要求抛弃党与社会的一维关系,建构一种多维关系。要给他人以同等的政治尊重,确立互谅互让的精神,永远抛弃党以革命先锋队自居的态度。这就要求党不仅与工人阶级保持密切联系,代表和维护他们的利益,而且还要与广大劳动者、中间阶级和其他反对垄断资本的阶级保持联系,代表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同时,共产党要与其他各阶级的政党发展广泛的关系,特别是与包括社会民主党在内的其他左翼政党和工会建立联系与合作关系,与争取民主、和平、社会公正、妇女权利、维护生态平衡等的进步社会运动携手并进,共同斗争。
开放原则要求党具有透明性,这两者是密切联系的。意大利重建共产党指出,向社会开放必须与党自身的开放结合起来,党必须能够进行真正自由的讨论,政治争论和立场观点要保持透明。透明性要求党改变秘密工作的作风,树立党的公开、透明和负责的社会公众形象。首先是改秘密发展党员为公开发展党员。2005年1月召开的美共28大指出,冷战早已结束,但部分党组织和党员仍然死抱着“秘密发展”的旧建党思维,这是毫无必要的。在新的形势下,如果党仍囿于旧的建党思维,广大人民群众就不可能了解党的存在和党的政策主张,党就不可能得到发展,就仍将会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和产生不了多大的影响[3]。其次,是改秘密召开党的代表大会为公开召开党的代表大会及各种会议,会议的地点也由过去的偏远小镇转移到大的中心城市,以扩大党的影响。再次,积极参加选举和各项社会运动,广泛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宣传党的政策和主张,使人们不仅可以从党的纲领、章程、决议中了解党,还可从党的报纸、杂志、网站、电视以及党的各项公开活动中,特别是从选举活动中了解党。最后,是公开党的财务来源、党的资产和其他开支情况,表明自己与资产阶级政党的金权政治绝缘,从而在人民群众中树立清正廉洁的政党形象。
第三,实行民主原则:民主是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在革新中的又一个基本原则,这也是开放原则的内在要求。它们强调,工人阶级组织政党的目的是争取民主,没有民主的社会主义或没有民主的共产党,都是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所无法接受的。民主原则首先要求强化党内的民主运行机制,采取自下而上的决策方式,党的代表大会文件必须经过全体党员的广泛讨论,根据党员的意见起草文件并提交大会讨论修改,以充分发扬党内民主、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其次是改变过去自上而下的、高度集中的“金字塔式”的政治结构,对党的领导体制进行调整与革新,使党的领导机构年轻化,让青年和妇女在其中占有相当的比例,以有效防止权力的过分集中和独断专行。西班牙共产党强调,党内生活的原则是民主、自由、互助和公正,要实现所有人的平等和尊严,消除各种形式的歧视,要避免负责工作集中于一个人或一部分人身上,等等。
承认并允许多样性,是实现民主的基本条件。法共认为,党员是党的主人,因此党应该允许党员自由充分地展现各自的思想,尽快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实现党的既定目标。党要通过观点多样化的交锋来实现多样化的统一,党的决定要以民主的方式通过多数作出,多数作出的决定必须得到尊重。党员可以有多样性的思想和观点,但党内不允许有组织的派别活动。法共二十九大指出,在党内生活准则和党的作用问题上,法共提倡民主、自由和多样性,认为多样性是一种财富,一种与民主的政治观念不可分割、为法国共产党的新作用和公民干预服务的财富。法共要求,将个人参与和民主置于首位,激发更多的个人首创精神,使个人担负更大的个人职责,实行更加民主的集体领导,让党员开展多样性和充分的讨论,以反对专制主义和大权独揽。
第四,放宽了入党条件。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根据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实际以及建立群众性政党的要求,在吸收新党员的过程中放宽了入党的条件,只要承认党纲、党章,不论其民族、种族、性别、信仰、宗教、出身、职业、阶级等,都可以成为共产党员。美国共产党2001年5月17日召开会议,对党章作了修改,新党章在党员入党条件上删去了入党申请者至少有两名表现良好的党员介绍,申请者所在地区俱乐部多数党员同意后才能入党的条款。新党章规定,党的任何一个成员、俱乐部、地区和全国性组织,都可以接受申请者的申请书,并且应该迅速地把申请书转交给申请者所在的俱乐部、地区组织。该俱乐部和地区组织应该迅速地就此开展讨论,并尽可能地安排一个或多个党员同申请者谈话。除非俱乐部和地区组织得知申请是假的,或者接受该申请者可能危害党的组织和党的目标,否则应该迅速通知申请者已经被接纳为党的成员,并且安排到一个俱乐部参加党的活动。
第五,基层支部组织的松散化。应该承认,在社会主义运动低潮时期,资本主义各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党支部或党小组的活动开展的情况极不平衡,有的比较好,有的则不好,有的则是很不好,长期不开展工作,处于涣散的状态,形同虚设。这已经引起有关国家共产党的重视,并开始着手解决基层组织存在的问题,但难度很大。美国共产党干脆将党支部改成为俱乐部,党的俱乐部与党的支部存在着一定区别。党的支部主要是政治性的基层管理组织,旨在加强党员的政治思想教育,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密切党与群众的联系,并进行扩大党的社会和政治联盟的活动,并定期过组织生活,通常情况下,非党员群众一般是不能参加支部组织生活的。俱乐部的活动则更加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和群众性质,它集政治活动、社会活动、文化娱乐活动、教育活动、管理活动于一身,是党员交流思想和经验的中心,它欢迎一般的非党群众参加俱乐部的组织活动。
第六,党的独立自主性。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过去与苏共关系密切,党的方针政策的制定受苏共的影响,有的党还秘密接受过苏共的经济资助,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因此,他们特别强调党的独立自主原则。一方面,资本主义各国共产党都强调独立自主地制定自己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创造性地运用于本国的具体实践,拒绝任何外来的干预;另一方面,强调在建立联盟和全民阵线的过程中,由于党的力量弱小,工会、其他政党、部分跨国垄断资产阶级将不可避免地在其中起重要的领导作用,因此党必须坚持在政治上的独立自主原则,在组织上独立自主地发展自己的力量,以使党在革命斗争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组织转型的社会历史根源
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组织转型并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的。它既是当今世界的经济政治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社会发展客观要求的自然回应。
从历史发展来看,今天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组织转型是20世纪70年代“欧洲共产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组织转型的继续和发展。“欧共”
关于党的理论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今天资本主义共产党的党建实践,以至于他们在论述建设群众性政党的问题时,再不需要作太多的理论阐明了。“欧共”关于党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否定“职业革命家的党”,主张建立“群众性的党”。其二是关于党的先锋队作用问题。“欧共”认为,党的先锋队作用不是预先确定的,也不是强加于人的,而是通过真正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提出正确的路线和政策,取得广大劳动者的支持,才得到发挥的。其三是关于党内生活准则。“欧共”并不否定党内生活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尽管各国党的说法不尽相同。但是,他们的重点是强调党内民主,主张党内允许不同意见和不同文化思潮的存在。在对待党内派别问题上,大多数党强调党的纪律,不允许派别组织存在。其四是对待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欧洲共产主义”各国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但他们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点就是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强调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另外,“欧洲共产主义”各国党都否定一党制,主张实行多党制;反对党政合一,主张党政分开。在党际关系中,他们主张各国共产党之间的关系应建立在独立、自主和平等的基础上,强烈反对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有一个“领导中心”,主张用“国际团结”代替“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等。[4](P138-150)
可以认为,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基本上继承了欧洲共产主义的建党理念,正在经历从先锋队政党到现代群众性政党的转变。然而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变革的除了历史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现实的社会经济因素。正如卡里略在谈到70年代欧洲各国共产党有关党的理论与实践变化的原因时所指出:“发达国家中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的新概念,在共产党的作用和职能上,包含着某些细微的差别”,“这意味着要纠正某些关于党的作用的经典概念,这是与社会上发生的结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新的力量对比,一言以蔽之,与新的现实有联系的。”[5](P89,91)那么,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那些重大变化,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变革呢?
第一,社会阶级结构的深刻变化
20世纪60年代以后,新科技革命和生产力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并带来社会阶级结构的巨大变化。由于信息化的发展和知识作用的提高,出现了产业结构的软化,即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中,体力劳动和物质资源的投入相对减少,而脑力劳动和科学技术的投入相对增多。与此相适应,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阶层的比重由占社会劳动者的80%左右逐渐下降到20%左右,而从事脑力劳动“白领”阶层的比重则逐渐上升至80%左右,后者逐步取代前者成为产业的主力。工人的就业领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从传统的制造业向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工人的成分和工作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女性工人、外籍工人显著增加,从事非全日制工作的工人越来越多。在工人阶级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中间阶层的人数上升,而产业工人的人数减少。以法国为例:法国中间阶层上升很快,从1962年占总人口的16.5%,上升到1989年的26.7%,再到新世纪初的30%。法国产业工人却在减少,从1962年占总人口的39.1%,下降到1989年的30%,再到新世纪初的27%。法国总工会会员从1981年的200万人减少到1997年的40万人。[6]
上述变化表明,资本主义各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果固守原有的静止的、狭隘的思维,就意味着共产党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不断萎缩和瓦解。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认真研究和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结构的新变化,根据工人阶级结构变化的实际,将各领域、各行业中不断增加的新型雇佣劳动者(包括中间阶层中的雇佣劳动者)纳入工人阶级的队伍中,得出工人阶级队伍在扩大,社会主义的社会基础在扩大的结论。与传统工人阶级正在向现代工人阶级转型这一现实相适应,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也随之进行了相应的变革,这就是在阶级的认同上,既确认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同时也确认共产党是全体劳动者的政党,甚至是全体国民的政党,这有利于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巩固和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第二,工人阶级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的新变化
现代工人阶级在觉悟程度或组织程度上,具体说在阶级的认同、政治行动意识和能力、组织动员程度等许多方面与传统工人阶级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是阶级认同感的淡化。随着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工人的技术水平、工作方式、生活水平都发生了变化,工人阶级内部的利益日益多样化、分层化和分散化。以前各行各业工人阶级为统一的目标而开展的反对资本主义斗争现在已经很少见到了。劳工运动的目标往往不是对准资本所有者,而只是针对政府和其他团体,甚至是其他的工人群体。这说明现代工人阶级的阶级认同感已经淡化。其次,是变革资本主义要求的弱化,在20世纪的50至70年代的30多年时间里,欧美国家的经济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普遍的富裕”取代了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和二战后的困难时期,人民整体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也获得相应的提高,福利制度的实施使人们有了更多的经济安全感。所有这些就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使工人阶级变革资本主义的要求日益弱化,甚至以为资本主义能够解决自身的社会基本矛盾和消除经济的不平等。再次,是集体行动的动员和组织能力的下降。20世纪下半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福特式”生产方式转向了“后福特式”生产方式,以前以大工厂的大规模生产为基础的工人阶级不再占主导地位;而高技能、高灵活性、高工资、人数较少的工人阶级在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这部分人已经成为相对富裕的群体,他们需要的是本行业工会组织的经济性保护,而对与共产党和其他左翼政党有联系的政治性工会不感兴趣,其集体主义价值观不断被个人主义价值观所侵蚀,工人参加工会的比例不断下降,工人政党在动员和组织工人开展集体的斗争方面遇到很大的困难。英国学者海曼将现代工人阶级面临的问题概括为四个方面(1)从集体主义向个人主义转化,表现为工会会员人数减少,工人对集体决定的政策和集体纪律的响应能力低;(2)工人阶级内部两极分化,形成为“中心——外围”或“内部人——外部人”的关系;(3)根据雇主、职业、经济部门或产业领域来划分的、与集体认同感和集体事业相背离的排他主义的发展;(4)有组织的工人阶级分裂,表现为工会内部和工会之间的冲突。[7](P26)
上述情况表明,现代工人阶级与共产党的关系出现了一定的疏离,工人阶级与社会主义运动的传统联系正在发生变异。在此情况下,如果共产党继续过去的理论与政策而不实行必要的转变,还去强调党是职业革命家的组织,是理所当然的先锋队,等等,这就会脱离群众的实际,使党和工人阶级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大,甚至会使现代工人阶级与社会主义运动之间的关系有发生“断裂”的危险。在此情况下,作为社会主义运动领导者的资本主义各国共产党,强调自己是工人阶级的群众性政党,就是要表明共产党与广大工人阶级群众的一致性和一体性,这有利于党深入到工人阶级中间去,了解现代工人阶级的特点、愿望和要求,有利于加强和巩固党与工人阶级的联系,以便带领整个工人阶级前进。
第三,和平民主革命道路的采取
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认为,工人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但现时的资本主义国家夺取政权的条件完全不同于俄国和中国。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工具的本质没有改变,但是由于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长期斗争,已经迫使国家在社会保障和扩大再生产方面,执行了越来越多的管理社会的职能。因此,国家政策是各派政治力量之间斗争和妥协的产物,是劳资斗争和妥协的产物,国家活动有逐渐独立于资本家阶级直接控制的趋向。这就为工人阶级对国家进行和平的民主的改造创造了条件。通过和平改造,工人阶级可以取得国家的领导权,把国家变为社会主义变革的工具。同时,他们还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民主和自由既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成果,也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同资产阶级斗争的成果。共产党可以通过民主、和平的议会斗争,对资产阶级国家机器进行改造,改变其传统的民主机构和内容,确立社会主义民主。因此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夺取政权的主要斗争就是充分利用议会,通过民主途径实现社会主义。
既然党的革命方式已经从不可避免的暴力革命转向了和平民主的革命,因此,领导革命的共产党自身也需要进行必要的转变。在俄国沙皇专制的统治时期,人民没有最基本的民主、自由和生命的保障,布尔什维克党处在地下的秘密活动状态,既不可能获得大规模的组织发展,也不可能通过和平民主的道路取得政权。在此情况下,党的正确策略就是组织起精干的职业革命家的队伍,通过他们去进一步动员、组织和带领群众,并通过武装斗争取得政权。然而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情况和沙俄时代完全不同,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有了很大的发展,政党获得了在宪法范围内活动的自由,从而有了组成群众性党员队伍的条件,这也就使党获得了不通过武装斗争获得政权的可能性。显然,在需要利用和可能利用资本主义的议会民主制度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条件下,党不仅需要有非常出色的职业革命家的党员队伍,同时还需要有人数众多的、群众性的党员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去争取广大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从而获得议会的稳定多数,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准备条件。因此,党必须从少数职业革命家组成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政党,转变成为人数众多的、现代工人阶级的群众性政党。由此可见,在武装夺取政权时期,在党员数量不可能获得巨大发展的条件下,党员的质量要求即建设先锋队政党的要求就被提到了首位;而在革命和平发展时期,在党员数量有可能获得巨大发展的条件下,在党员数量对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的条件下,党员的数量要求即建设群众性政党的要求就被提到了首位。
第四,世界政党发展的新趋势
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生活在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的社会大环境之中,它要与各种各类政党竞争,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为此,它必须适应当今世界政党发展的潮流之需要。
世界各国政党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三个历史形态[8]。从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后期,政党存在的历史形态是所谓“权贵政党”或称“干部政党”。从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政党存在的历史形态是“群众性政党”。20世纪中叶以后,政党存在的历史形态是“全方位政党”。
“全方位政党”的出现是与20世纪6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许多新情况相关联的。其一,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初期以来的那种传统的社会分野界限开始淡化,以往那种界分明确的社会群体的集体认同趋于弱化;其二,是经济持续增长和福利国家建设的推行,有可能制定为大多数选民甚至为绝大多选民利益服务并为他们所接受的纲领;其三,是随着大众媒体的发展,政党领袖能够向广大选民直接发出呼吁和召唤,而不必依靠政党内部严密的选区组织。在此情况下,各国的各类政党都在向全方位政党转变。全方位政党的特征是:政党的意识形态色彩大为减弱,政党之间的分歧与对立开始淡化;政党内部上层领导集团的地位持续加强,而党员的作用不断下降;政党有意无意地减少对某一特定社会阶层或社会群体的倚重,转而谋求在社会全体成员中更广泛地吸引支持者,并力图保持与各种利益集团接近的渠道。由此可见,全方位政党是群众性政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它不仅要求政党具有群众性,而且要求其代表性和功能具有全方位性。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从先锋队政党向现代群众性政党的转型,正是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世界政党这一发展新趋势的要求。
标签:工人阶级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美国政党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英国政党论文; 企业工会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形态理论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