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课堂中“动”起来论文_汪远慧

让孩子在课堂中“动”起来论文_汪远慧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实验小学 442100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由双基发展为四基,使三维目标在总目标中得到体现,能够使教师在实践中关注学生在知识技能以外其他方面的发展。而其中基本活动经验认为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将数学活动经验作为主观性知识纳入数学知识的范畴。数学活动经验是指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想理性飞跃时所形成的认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数学活动经验产生于数学学习中,是对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的初步认识,是数学活动方式、方法等规律在头脑中的反映。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为了一道习题反复讲反复练,然而效果却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在课堂中我们经常限制学生,不让学生动,忽视了对学生的数学活动的培养。尤其是对学生动手动口能力的培养。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和脑动。将经验转化和建构成属于自己东西,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一、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低年级学生好动,好玩,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以无意注意和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有目的地安排一些动手操作活动,就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识的教学活动中,激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去主动探索,获取新知。如10以内数的认识从内容上看是比较枯燥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每节课安排一个摆小棒的活动,创设认知情境,如让学生用6根小棒摆出一座房子用7根小棒摆一条鱼等,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趣味性,既活跃了教学气氛又恰当地引入了新课教学。

二、在动手操作中充分感知新知的形成过程,从而进行巩固运用

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依赖于适当的经验,尤其是学习起始知识更依赖与亲身经验,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让他们充分感知知识形成的具体经过,从而体验获得知识的喜悦。如教学9加3时,先要让学生用小棒分别摆出9根和3根,再让学生说一说你想把几凑成十?想把9凑成10该怎么办?这时再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边摆边思考要想把9凑成10必须从3根里面拿出一根和9合在一起凑成10。或者想把3凑成10就要从9里面拿出7根小棒和3合在一起凑成十。通过动手摆小棒的过程学生掌握了凑十的方法,既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分解了本节课的难点。这样从实践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学生会感到亲切且印象深刻。

三、在动手操作中探索规律,发展思维

动手操作与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生理研究证明,儿童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在操作活动中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观念都能得到相应的表现和发展。学具操作比教具演示的教学效果更胜一筹。例如在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一课中,要求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先请学生观察正方形、长方形图提问:“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吗?长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吗?长方形的边有没有一样长的?”请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让学生用折纸的方法检验自己的看法对不对。启发学生思考。怎样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长方形饶有兴趣地沿虚线对折比较边的长短。最后得出结论: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长方形相对的边一样长。教师的引导为学生在动手操作与思维训练中架起一座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索规律的同时,发展思维。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教学中,动手操作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手段;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组织和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将操作、语言、思维紧密结合起来。

论文作者:汪远慧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5月总第2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

标签:;  ;  ;  ;  ;  ;  ;  ;  

让孩子在课堂中“动”起来论文_汪远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