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_精神文明论文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_精神文明论文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文,思想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此,对其这一思想进行论析。

一、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2年8月党的十二大,是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产生阶段

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是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这是我们党在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重要结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发展的伟大转折,这次会议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指出:“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1]这不仅说明了解放思想对于党和国家命运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开启了新时期精神文明思想理论建设的闸门。

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发表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他阐明了四项基本原则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政治保证作用,他指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这四项是: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第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2]他还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不是为了剥削。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这些特点,我国人民能有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理想,共同的道德标准。”“我们要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但是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3]他进一步指出:“一些青年男女盲目地羡慕资本主义国家,有些人在同外国人交往中甚至丧失自己的国格。这种情况必须引起我们的认真注意。我们一定要教育好我们的后一代,一定要从各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搞好我们的社会风气,打击那些严重败坏社会风气的恶劣行为。”[4]他强调指出:“为了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首先必须搞好党风,特别是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同志以身作则。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只有搞好党风,才能转变社会风气”。[5]邓小平的上述观点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1979年10月,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同各种妨害四个现代化的思想习惯进行长期的、有效的斗争。要批判剥削阶级思想和小生产守旧狭隘心理的影响,批判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克服官僚主义。要恢复和发扬我们党和人民的革命传统,培养和树立优良的道德风尚,为建设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积极的贡献。”[6]在这篇讲话中,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概念。

1980年12月,邓小平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些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7]邓小平在这里第一次把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分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部分。他还突出强调了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明确指出:“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8]

1982年7月,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四有”公民。他说:“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们。”[9]

在这一阶段,邓小平不仅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概念,还论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根本任务。

(二)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至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是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形成阶段

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中提出:今后一个长时期内,要抓紧四项工作,“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是其中的一项,他强调“这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的保证”[10]。党的十二大报告以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论述为基础,阐明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基本理论观点。主要有六点:第一,把努力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战略方针,强调“是否坚持这样的方针,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和成败”。第二,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概念作了科学的界定,指出精神文明就是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得到发展,“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第三,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的新论断。第四,分析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即物质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的“不可缺少的基础”,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不但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保证它的正确发展方向,两个文明的建设互为条件,又互为目的”。第五,说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大体可以分为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又是互相渗透和互相促进的。”文化建设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而“思想建设决定着我们的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性质”。第六,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不仅要努力提高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精神境界,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劳动者,而且“要在全社会建立和发展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型社会关系”[11]。

党的十二大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也逐步形成和完善。

1983年4月,邓小平在一次会见外宾的谈话中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12]邓小平在这里提出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要协调发展的思想。

1983年10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发表了《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的重要讲话。他在充分肯定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成绩之后,着重批评了思想战线存在的种种错误表现。他指出:“精神污染的危害很大,足以祸国殃民。它在人民中混淆是非界限,造成消极涣散、离心离德的情绪,腐蚀人们的灵魂和意志助长形形色色的个人主义思想泛滥,助长一部分人当中怀疑以至否定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的思潮。”

他强调,“如果我们不及时注意和采取坚定的措施加以制止,而任其自由泛滥,就会影响更多的人走上邪路,后果就可能非常严重。从长远来看,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的事业将由什么样的一代人来接班,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13]

1985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即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共产党),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14]

1985年9月,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围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阐发了一些重要观点:第一,只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全面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平现象。”第二,“有了共同的理想,也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第三,“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着眼于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第四,“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宣传,也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宣传,一定要坚决反对。”[15]

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其主要内容有:第一,明确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物质文明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关系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大事。第二,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第三,阐明了党的最高理想、最高道德同最广大群众在现阶段的共同理想、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之间的关系,强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要提倡奋力开拓、公而忘私、勇于献身的崇高道德精神,提倡加强职业道德观念和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把先进性的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辩证地结合起来。第四,把民主、法制和纪律观念列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第五,强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我们的理想建设、道德建设、文化建设、民主法制观念精神,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16]。

《决议》以邓小平一系列重要观点为理论基础,比较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它标志着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形成。

(三)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至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继续发展阶段

1986年11月,邓小平在一次会见外宾的谈话中指出:“现在中国提出‘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首先要向青年进行有理想、有纪律的教育。没有理想和纪律,建设四化是不可能的。许多青年崇拜西方的所谓自由,但什么叫自由他们并不懂。要使他们懂得自由和纪律的关系。”[17]

1987年2月,邓小平在一次会见外宾的谈话中指出:“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在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时候,已经意识到将带进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消极影响。西方好的东西,应该借鉴、学习。但开放也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的思想。所以我们同时必须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18]

1989年6月,邓小平在接见首都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时的讲话中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对于艰苦创业,对于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将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种教育都很少,这是我们很大的失误。”[19]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广东二十年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只要我们的生产力发展,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坚持两手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可以搞上去。”[20]

在这一阶段,邓小平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状况出发,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了要努力纠正一手硬一手软的失误,重点要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1]他还进一步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22]他强调指出,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有机统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社会都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三大部分,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当然也是如此。其中经济是基础,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和保证;思想文化则是一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给予经济和政治以巨大的影响。这三方面相互影响和作用,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所以,社会主义社会不但要有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

第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的显著标志,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不是为了剥削。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这些特点,我国人民能有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理想、共同的道德标准。以上这些,资本主义社会永远不可能有。资本主义无论如何不能摆脱百万富翁的超级利润,不能摆脱剥削和掠夺,不能摆脱经济危机,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不能避免各种极端严重的犯罪、堕落、绝望。”[23]一方面,社会主义社会同其他社会的区别,不仅表现在经济和政治方面,而且还表现在精神文明方面。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互为条件、互相促进。邓小平指出:“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平现象。”[24]在一个社会中,精神文明既要受到一定社会制度制约和影响,同时又对物质文明具有反作用,显示出相对独立性。如果一个社会不能以健康的精神产品去满足人们需要,那么,落后腐朽颓废的精神产品就会乘虚而入,对社会造成危害。所以说,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而高度的精神文明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邓小平指出:“今后一个长时期内,至少是到本世纪末的近二十年内,我们要抓紧四件工作”,“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是其中的一件,他强调“这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的保证”[25]。

第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使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保证。社会的物质生产总是要受到一定的社会政治思想、道德观点的影响和制约。社会主义作为人类追求进步的理想制度,是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目前进行的现代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而不能偏离这个方向,这就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来加以保证。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26]“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27]

第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一方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宏伟壮丽的事业,也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只有把全国各族人民凝聚起来,团结奋斗,才能取得成功。邓小平指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了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28]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重要的是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有了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就能使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克服任何困难,最终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彼岸。另一方面,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已不是单看军事实力或经济实力的强弱,而是看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种力量综合国力的强弱。放眼全球,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而竞争的关键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第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保证。邓小平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29]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文明程度,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使每一个公民懂得自己的权利和义务,遵纪守法,消除各种丑恶现象,普及科学知识,反对封建迷信,扫除愚昧无知,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精神上的有力保证。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

1.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的指导方针。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伟大成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邓小平指出:“思想战线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在当前这个转变时期,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他们在思想教育方面的责任尤其重大。”“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应当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旗帜,用自己的文章、作品、教学、讲演、表演,教育和引导人民正确地对待历史,认识现实,坚信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鼓舞人民奋发努力,积极向上,真正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为伟大壮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英勇奋斗。”[3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把理想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使道德建设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认识到守纪律对于保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才能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激发亿万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实践中去。当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本指导方针,不能一切从本本出发,而是要坚持科学的、与时俱进的态度。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正如邓小平所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3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因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根本指导方针。

2.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邓小平指出:“对于学术上的不同意见,必须坚持百家争鸣的方针,展开自由的讨论。”[32]在文艺方面“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围绕着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共同目标,文艺的路子要越走越宽,在正确的创作思想的指导下,文艺题材和表现手法要日益丰富多彩,敢于创新。要防止和克服单调刻板、机械划一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33]

第一,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能否坚持“双百”方针,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繁荣与否的大问题。“双百”方针提倡艺术上不同形式和风格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学派自由争论,它体现了精神生产的特点和科学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精神生产具有探索性,需要独立思考的自由创造环境。同时,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不可能一次性完成,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同的观点、体系和学派。对思想领域的矛盾,认识上的分歧,不能用政治权力或行政手段裁决,只能采取民主的办法,通过自由争论的办法解决。只有这样,才能造成科学文化健康发展所必需的安定团结的环境和民主和谐的气氛,使其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二,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中华民族创造的古代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着许多积极的思想因素,同时,也不可忽视其中包含的封建糟粕。因此,对民族传统文化必须是批判地继承,并结合时代的特征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其不断发扬光大。同时,还必须吸收外国的优秀文化。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固步自封是愚蠢。但是,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34]

3.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邓小平指出:“搞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35]“这两只手都要硬。”[36]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这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

第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和互相促进的。物质生产对精神生产起着最终决定作用。而精神生产和精神文明则对物质生产和物质文明起反作用。没有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就失去了物质基础;没有社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进步,物质文明建设就会失去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这是由于: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两重性的作用。一方面,有利于培育人们的自立、竞争、效率、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消极作用容易诱发人们的拜金、享乐、个人主义等。而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体制的完善、法制的健全都需要经历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这就使精神文明建设也需要经历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其次,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方面有利于抓住机遇,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与管理经验,以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另一方面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乘虚而入,国际敌对势力也趁机企图在思想、政治、文化等方面对我国施加影响,加紧和平演变。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和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再次,历史上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留下的遗毒影响不可能短时间消除干净;国内尚有极少数敌对分子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上进行破坏和捣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有不完善地方,存在着某些党员干部和社会成员发生腐化变质的现象等。所以,邓小平强调指出:“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党风、社会风气好转,必须狠狠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件抓起。”[37]由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的长期性,决不能一段时间硬,一段时间软。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和根本任务

邓小平指出:“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些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38]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基本内容分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他又指出:“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们。”[39]使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和根本任务之间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根本任务通过基本内容体现出来。

1.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着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它的主要内容是:“工人阶级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理论,是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是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适应的主人翁思想和集体主义思想,是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权利义务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是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和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是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等等。概括起来说,最重要的就是革命的理想、道德和纪律。”[40]

第一,有理想,就是要树立长远的奋斗目标和精神支柱。人们的思想觉悟、精神状况如何,首先要看是不是具有正确而崇高的理想,并在这个理想的鼓舞下,积极有为,扎扎实实地从事自己的工作和社会活动。现阶段奋斗的目标,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共同理想,是全国人民利益和愿望的集中体现。还有最高理想,就是最终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制度。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个最高理想都是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

第二,有道德,就是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道德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是有具体现实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尊重个人的合法权益,反对一切损人利己、损公肥私、金钱至上、欺诈勒索的思想和行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不能削弱道德建设,而且要进一步强化道德建设。要从实际出发,鼓励先进,照顾多数,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团结引导不同觉悟程度的人们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第三,有纪律,就是通过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增强人们的民主意识和法制、法律观念。要在全体人民中普及法律知识,加强纪律教育,使人们懂得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正如邓小平所指出:“在党政机关、军队、企业、学校和全体人民中,都必须加强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41]

2.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要解决的是培养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

第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国国力的强弱、经济的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归根结底取决于教育的发展。“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42],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方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要求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社会各界支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教育要面向世界,要求在教育体制、内容、方法和手段上,消化吸收当代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使中华民族以新的面貌重新站在世界文明前列。教育要面向未来,要求教育要努力走在经济建设的前面,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强大后劲创造条件。

第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科学越来越成为推动历史进步的革命力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邓小平明确指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43]后来,他又进一步强调指出:“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44]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偏低,科学技术还不发达,所以,必须大力发扬尊重科学、追求知识的精神,努力改革科技体制,创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才能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发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46]人们在精神生活上的需要是多方面的,除了接受教育、掌握科学技术知识以外,还需要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主要是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如果没有这些事业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就难以落实。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在“四有”中,理想是精神支柱,道德是行为规范,文化是重要条件,纪律是必要保证。“四有”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缺一不可的统一整体,其中理想和纪律是最为重要的。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中,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整个精神文明建设如果丢掉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等内容,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了。二是思想道德建设对于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具有指导和保证作用。它不仅能保证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而且能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支持。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条件。这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文化素质是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基础;二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重要的手段。

(四)加强和改善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

邓小平十分重视加强和改善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他指出:“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46]“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就是坚持党的领导。问题是党要善于领导,要不断地改善领导,才能加强领导。”[47]

1.必须加强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

邓小平指出:“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那就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48]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持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精神文明的客观规律,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发展。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组织动员亿万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必须改善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

第一,要把党自身建设好。邓小平指出“要教育全党同志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49]“为了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首先必须搞好党风,特别是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同志以身作则。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只有搞好党风,才能转变社会风气。”[50]第二,要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邓小平指出:“我们说改善党的领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中央认为,从原则上说,各级党组织应该把大量日常行政工作、业务工作,尽可能交给政府、业务部门承担,党的领导机关除了掌握方针政策和决定重要干部的使用以外,要腾出主要时间和精力来做思想政治工作,做人的工作,做群众工作。”“否则党的领导既不可能改善,也不可能加强。”[51]所以说,必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综上所述,邓小平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指导方针、基本内容、根本任务、加强和改善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等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形成了一个比较全面完备的理论体系。

三、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历史地位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谈到人类的文明史、资本主义文明的巨大进步和未来社会文明时,虽然也涉及了精神文明的内容,但是都没有将文明区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都没有用精神文明这样的概念来概括诸如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等文明现象,把它们称之为精神文明的内容,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看作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特征、优越性的表现,强调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从而使人们对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追求的目标和方向更加明确、全面和完备,这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说的一个重大贡献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虽然没有能够形成明确系统的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但他们的一些观点,却是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重要来源和科学依据。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时候,对于未来社会的精神文明,曾提出过许多宝贵的思想。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评“粗陋的共产主义者”否定一切现代文明成果的做法,认为这是一种历史的倒退。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说:“管理上的民主,社会中的博爱,权利是平等普及的教育,将揭开社会的下一个更高的阶段,经验、理智和科学正在不断向这个阶段努力。这将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复活,但却是在更高形式上的复活。”马克思、恩格斯对这段话十分重视,马克思在读书摘要中摘录了这段话并明确地把下一个更高的阶段注明为:“高级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恩格斯则把这段话作为他所著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的结束语[52]。这说明马克思、恩格斯是把包括教育、科学、文艺、道德等今天称为精神文明的东西,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联系在一起。当然,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和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批判空想社会主义脱离客观经济过程的具体分析,幻想从平等、善良、爱之类抽象的伦理道德观念出发建立社会主义的错误观点。为此,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社会主义特征的时候,其着重点不得不放在强调经济的决定作用,而对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精神世界的需求,虽然提出过一些观点,但没有能够深入展开探讨。尽管如此,在他们为未来社会所描绘的美好蓝图中,仍然清楚包括了精神文明的内容。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就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提出了许多精辟观点。如他强调共产主义教育、道德、纪律和劳动态度的重要意义。他阐明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掌握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精神财富的巨大作用,指出:“从前我们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应该放在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等等方面,而现在重心改变了,转到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上去了”,“只要实现了这个文化革命,我们国家就能成为完全的社会主义的国家了。”[53]他还强调科学文化知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性,指出:“在一个文盲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54]“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没有这样的认识,我们不能完成这项任务。”“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55]列宁虽然没有把科学、教育、思想道德等概括为精神文明,但他把这些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特征,作为建设完全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内容,却是非常明确的。

毛泽东也把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等看作文明范畴的东西。把教育水平低、文化知识贫乏、科技落后,看作愚昧、不文明的表现。新中国刚成立,毛泽东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56]显然,他是把文化建设、高度文明当作文明的重要内容来看待的。当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又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57]。他还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58]这些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仍然有着现实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总结实践经验,逐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它标志着我们党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客观规律的把握上,更加准确、全面,更为深化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学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明显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指引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紧紧围绕着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力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教育,切实做好宣传教育引导工作,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使亿万群众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之中,自主、竞争、效率、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大大增强,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昂扬风貌,释放出无比宏大的创业伟力,创造出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空前增强。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活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人民群众拥护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万众一心,艰苦创业,大大提高了思想觉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全社会大力倡导人民服务精神,引导人们学习先进典型,热爱公益,乐于助人,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全国还加强了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反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从大力宣传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航天精神,到在四川汶川地震中奏响的一曲曲感人肺腑、扣人心弦的救死扶伤的乐章,使“爱我中华、兴我中华”的旋律响彻祖国大地,大大激发了亿万人民群众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并把这种爱国热情转化到做好本职工作上来的实际行动。在全社会加强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追求真善美,抵制假丑恶,用诚实劳动建设美好生活,已经成为当今社会追求的时尚风气。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崇尚的核心价值观,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2.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提高了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到2009年,全国各级各类在校学生达2.6亿人,其中有近1.6亿学生正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在1900多万初中毕业生中,有85%以上升入高中阶段教育学校,其中一半以上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在830多万普通高中毕业生中,有73%以上升入高等学校,其中一半以上进入高等职业学校;还有100多万硕士研究生和24万博士研究生正在进行学习和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很快。到2009年,全国科研机构已发展到3775个,科技人力资源已达4200万人,据世界第一位,中国的科技正在不断缩小与主要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中国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已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少数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性等一系列方针政策逐步得到落实,促使文化事业呈现出一派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的繁荣景象。文艺创作日益繁荣,精品佳作不断涌现,数量之多,形式、风格、流派之多样,体裁、题材、主题之丰富,都是前所未有的。一大批弘扬时代精神、艺术质量上乘、受到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充分发挥了鼓舞人民的作用。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逐步得到满足。我国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昌盛,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高全国人民科学文化素质起了重要作用。

3.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指引下,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营造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与迫切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清除各种黑社会势力,扫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整顿文化市场,清除精神垃圾,提倡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反对腐朽的生活方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与此同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人民群众还创造性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这些活动同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紧密结合,在推动社会风气好转、维护良好公共秩序、改善城乡发展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如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围绕实现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开展的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推动了城市“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广泛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活动,促进了各行各业树立行业新风,提高服务质量。以提高农民素质、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开展的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使许多地方村容镇貌大为改观,科技知识进村到户,封建迷信活动得到有效遏制,陈规陋习逐步革除,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全国广泛持久开展的学雷锋做好事、送温暖献爱心、希望工程、志愿者、百城万店无假货、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五好”家庭、文明单位、军警民共建等活动,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形式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整体效应。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逐步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健康向上成为社会风气的主流。这不仅提高了整个社会文明程度,而且也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标签:;  ;  ;  ;  ;  ;  ;  ;  ;  ;  ;  ;  ;  ;  ;  ;  ;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_精神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