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用读书笔记的方式——以《红楼梦》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红楼梦论文,为例论文,名著论文,读书笔记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名著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长期的探索过程中,我发现,以读书笔记的方式指导学生阅读名著,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何让学生学会写读书笔记?无独有偶,南京市教研室约我在全市开设一节关于读书笔记的写作指导课,于是,经过讨论后我确定了《红楼梦》第四十回作为教学内容,这既能够检验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广度,也能在短暂时间内检测其阅读的深度。
一、寻找“心为之动”的切入点
在读一本书时,我们总会有印象最深的部分,可能是某句话、某段文或者某章节,这是我们的直觉,是感性思维;而对这些最深印象进行理性思考(如分析、判断、质疑、探究、联想等)的一系列过程,恰恰是读书笔记的核心所在,因为读书笔记就是这一系列思维过程的文字记录。人人都会有感性思维,有些人会止于感性思维,而读书笔记能让你从感性走向理性。
清代学者王筠在他的《菜友臆说》里这样总结读书笔记:“或学而有得,或思而有得,辄札记之。”关于读书笔记的教学指导课,首先是要帮助学生找到心为之动的切入点。
师:《红楼梦》第四十回中关于“刘姥姥二进大观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里?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刘姥姥在说了好玩的话后,后面各个人不同的笑和动作。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刘姥姥说:“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锨还沉,那里犟的过他。”还有后来第三小节,刘姥姥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儿就没了。”又道:“这个菜里若有毒,俺们那菜都成了砒霜了。那怕毒死了也要吃尽了。”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筷子”。第一次是凤姐自己拿的“乌木三镶银箸”,第二次是给刘姥姥用的“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后来在贾母的提议下又给刘姥姥“也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我觉得通过这些筷子一方面可以看出贾府生活的豪华奢侈;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王熙凤的性格,她有意为之都是为了讨贾母的欢心,又向刘姥姥炫耀了贾府的富贵。这些都为后来写贾府的败落埋下伏笔。
师:你讲得真好,不仅讲了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还讲了为什么。老师之所以问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其实是因为老师觉得一本书、一篇文章读下来,最后留在我们脑海里的可能就是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一个人、一个眼神、一滴泪……这些所有的“一个”,就是写读书笔记的“切入点”,也是触发我们思想生根发芽的肥沃土壤。如果你们把这些精彩的部分摘抄下来,标明出处、作者、页码、版本,也可以算读书笔记了,我们把它称之为“摘录式”的读书笔记。“摘录式”的读书笔记在某种程度上应当是其他类型的读书笔记的“始祖”。
(板书:切入点、摘录式。)
师:老师刚才问大家的是“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现在老师想顺着刚才那位同学的思路继续追问大家:“此处你为什么印象最深呢?”
生:我印象最深是因为这一段在写笑的时候很有特色。比如湘云的笑是“一口饭喷出来”,这写出了她活泼的性格;黛玉的笑是扶着桌子喊“嗳哟”,这说明她身体不太好;又如宝玉是“滚”到老祖母的怀里,说明他很受宠爱。黛玉是老祖宗的外孙女,但是她就没有受宠到这样的程度。还有那些丫鬟只敢“躲出去蹲着笑去”,因为身份决定了她们只能这样。
师:你欣赏的是写作技巧,不同人的笑因人物的身份、性格、体质而异彩纷呈。这个角度很好。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刘姥姥的几句话。她说话很土,或者说很本色吧。因为刘姥姥知道自己的身份地位和自己此行的目的,她跟大观园的人是没法比高雅的,她就用最土、最本色的语言来博取太太小姐们一笑。可见刘姥姥很聪明,虽然她是个村妇。
师:你是抓住刘姥姥的语言来推知她的心理,对这个人物进行点评,这个思路也不错,而且你把刘姥姥前后的几处语言都联系在一起思考了。老师建议你还可以把第六回和后来的第一百一十三回联系在一起看,说不定你又会有更新、更好的见解。刚才大家各抒己见,说得很有道理。其实口头表达也好,书面表达也好,最重要的就是思维表达。老师问大家的第一个问题是“是什么”,大家凭着直觉就能回答;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大家要思量一番也能有条理地回答出来。你们的思维其实是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思考、分析、判断、质疑、探究、联想……而所谓读书笔记,就是大家这一系列思维过程的文字记录。就像记叙文有“六要素”、小说有“三要素”一样,老师觉得读书笔记应该有两大要素:一是切入点,也就是你印象最深处;二是心得,也就是你印象深的原因。
(板书:切入点、心得。)
二、实现从浅阅读到深阅读的跨越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但说到规范性的作文指导,似乎有点犯难。其实,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写读书笔记,初中、高中都还要再写。很显然,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侧重点应该不同。这个不同决定着我这节课的教学定位。备课中思考再三,我觉得,如果小学阶段主要以摘录的方式去感受语句的优美的话,那么初中阶段的主要目标就应当是以心得的方式去感悟作品的内容;而到了高中阶段,随着学生生活阅历的渐长,知识面的渐趋丰富,他们应当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之上,以评注、点评或探究的方式对书中的疑难问题边读边悟,提出自己的个性化见解了;更有甚者,完全可以把读书笔记当成小论文了。所以,我们要在把握一定的方法基础上,给学生以明确的任务。
师:如果你重在对原著的人物事件艺术价值加以判断评点,我们称之为“评点式”的读书笔记;如果你侧重谈这本书这篇文章对自己性格、生活、人生等等的影响,我们称之为“心得式”的读书笔记;如果你在读的过程中迷惑不解,而后你查询资料考据探究一番终有所获,这就是“探究式”的读书笔记了。当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写得最多的就是“评点式”和“心得式”读书笔记。
(板书:评点式、心得式、探究式。)
师:比如老师读这段节选时,对文中的“篾片相公”是什么意思很不理解,猜测可能是调侃的意思。后来再上网搜了搜,知道这是一个专有名词,专门指那些出身贫寒又有一定才艺的读书人,他们依附在豪门贵族家陪主人吟诗作画逗趣,大多属于“清客”、“门客”之流。但我一直就有疑惑:“篾片”跟“清客”、“门客”的关联在哪里?这种说法出自哪里?到现在我也没有找出答案。老师的这个生疑、质疑、探索直到解惑的过程,如果记录下来,就是“探究式”读书笔记了,如果做得科学些、精致些,可能就是一篇小论文了。希望感兴趣的同学,能帮老师寻找一个满意的解答。
师:看到大家提笔踌躇的样子,我再给大家几条锦囊妙计吧!
(屏幕显示如下“锦囊妙计”,然后学生写作,教师行间巡视,大约5分钟。)
·注重细节,分析感悟
·前后勾连,多方比较
·用心体会,用情对话
·个性思考,不违历史
师:这里,特别想要补充的是,为什么不只是从心得开始入手?因为我们需要藉此实现从浅阅读到深阅读的跨越。翻开《脂砚斋重批红楼梦》,见到脂砚斋批注“此处草蛇灰线,与后文……相呼应”时,其实《脂砚斋重批红楼梦》就是再好不过的读书笔记了。这个批注的背后就是将小说情节前后勾连起来阅读。读《红楼梦》可以这样批注,读其他名著亦是如此。
书该怎么读?恐怕各有“道道”,比如要关注细节、要分析感悟、要前后勾连、要注重比较、要有个性思考、要关注历史背景又不能囿于历史背景等等。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这些方法平日都在被无意识地使用,而我这节课,就是要把“无意识”变成“有意识”,让“浅阅读”变成“深思考”,让学生自己去总结概括规律。不是自上而下地强行去推行某种知识规律,而是通过适时、适当的点拨,让学生醒悟:“噢,原来如此!”这应当就是教育的“唤醒”。好的教育,就是唤醒学生脑海里沉睡的东西。
三、以“微笔记”来激发思维
孟子曾说:“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意思是说,君子教导别人应该如射箭一样,拉满了弓,却不发箭,但箭在弦上,有一触即发之势。读书,是个相当个性化的思维活动,在掌握了方法之后,学生的思维活动就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这时候得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写下来、说出来。但一堂课的时间又极其有限,不可能让他们洋洋洒洒下笔千言,那就不妨来个“微笔记”。如果好好看看《脂砚斋重批红楼梦》或者金圣叹点评《水浒传》、《三国演义》,你就会发现,那些耳熟能详的点评话语,虽则三言两语,却着实凝练而切中肯綮,完全可以作为一篇学术论文的总纲,进而拓展千言。所以,“微笔记”不是让学生少写或是偷懒,而是让学生树立这样的理念:好的“微笔记”应当能从140字扩展成800字的读书笔记;同样,800字的读书笔记也要学会凝练成140字的“微笔记”。更何况,三言两语的点评方式本身就是中国传统读书笔记的一类。
师:我看大家写得差不多了,那么一排四人在小组内读一读,然后推荐一个你们觉得质量好的“微笔记”大家分享一下,好不好?
(学生分组后热烈讨论)
师:哪一组上来?
生:(主动上台,掌声)我要评说的是筷子。选段中第一次出现筷子,是凤姐拿的“乌木三镶银箸”,她拿来点了点人数;第二次提到筷子,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第三次提到筷子,是刘姥姥用不起来,她们给她“也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这三处虽然很不起眼,但是从这三处描写,第一可以推知贾府生活上的奢侈豪华,一双小小的筷子都有这么多花样,用刘姥姥的话来说就是“去了金的,又是银的”,这也为后来写贾府的衰败埋下了伏笔。第二,换了几次筷子也可以分析凤姐的性格。凤姐之所以给刘姥姥一双不顺手的筷子,有捉弄刘姥姥的成分,同时不是金就是银,还有炫富的成分。我觉得曹雪芹这种细节处理很好,值得我们学习。
(全班掌声鼓励。)
师:你讲得好,古人讲“一叶知秋”,你就抓住一双筷子来看整个贾府,这种以小见大的鉴赏方法很值得我们大家学习。还有谁主动上来?
生:(上台,落落大方)我要说的是刘姥姥和凤姐这两个人的身份本质。刘姥姥二进大观园,看起来是凤姐设了一局捉弄刘姥姥,让刘姥姥出丑来取悦贾母。在这个过程中刘姥姥表现得很配合。但是我们从第四节可以看出,刘姥姥其实并不糊涂,她是知道自己的身份地位和此行的目的的。所以,看起来是凤姐利用刘姥姥,但是从后来刘姥姥满载而归来看,还不知道谁在利用谁呢!这就让我想起凤姐的判词“聪明反被聪明误”。另外,刘姥姥和凤姐都是为了讨贾母的欢心,其实,贾母就是最高统治者的象征,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刘姥姥和凤姐的地位是一样的。
(全班掌声雷动。)
这位学生的发言真的很精彩,他已经不再拘泥于人物表面的身份地位,而是从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思考人的渺小与无力了。这样深度的阅读,不仅引爆了其他学生的思维,也激发起我想要和他们分享自己读书感受的欲望。这之前,我一直在犹豫要不要把自己前一天晚上读书的感受与学生分享,因为我怀疑他们是否能看懂我的感受。但这位学生的“微笔记”,让我顾虑顿消。
师:这位同学讲得真好,完全融进了自己的个性思考。关于刘姥姥这个任务,老师也有别样的感受,而且这个感受是随着我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的。
(PPT展示:大学时读此回,觉得刘姥姥真给咱穷人丢脸,为了点银子,丢了做人的尊严,所谓“人穷”也不能“志短”啊;成家后,柴米油盐事事经手,才明白人要挺直腰板在这世上活着着实不易!即便是你我仰视的诗圣杜甫,也有过“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困顿和屈辱;昨夜灯下再读,对刘姥姥却心生由衷敬佩:即便被命运摁到最低,她仍自得其乐着,用自己的笨拙来烘托对方的优越,用自己的滑稽和乐天来展示生命的韧性。她的观众其实不是大观园的那帮人,而是命运。在命运面前选择坚强比故作清高更不易,也更值得尊敬!)
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学生在听我诵读这段话时的沉默与安静,以及随后爆发的掌声。然后,我让他们明白:这也许不是他们这个年龄能够读出来的,但是在他们到了我这个年龄时,会读出比我此时更为深刻的东西。
有人说,平庸的教师是在叙述,合格的教师是在讲解,优秀的教师是在示范,而伟大的教师则是在启发。我十分赞同。写读书笔记能够促使学生仔细地阅读名著,而细品名著又能促进思维品质养成,我想,这就是夏丏尊、叶圣陶在《文心》里说的:“读书要精细,才能写出读书笔记,反过来说,试写读书笔记,也就是使读书不苟且的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