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_课程改革论文

论高校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_课程改革论文

论高校课程改革及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课程改革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国以来,我国进行了三次大的课程改革。第一次课程改革,是建国初期进行的,其主要内容与目标是确立社会主义的课程理论和实践体系,废除了不少旧课程,充实了新课程,编定了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使学校课程纳入了社会主义轨道,因而形成了全国“大统一”的课程模式,把培养“现成的专家”作为高等学校本科的目标。第二次课程改革,是1958年进行的,其主要目的是精简课程,强调课程直接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更好地为政治服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进行了第三次较大的课程改革,其主要目标和内容是课程的现代化、综合化和多样化,建立以经济为中心的社会主义课程改革模式,培养适应面向21世纪的人才。这一任务是当今高等学校改革的方向。高等学校要完成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任务,就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内容,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因此,研究和探讨适应21世纪的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式,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任务。

一、我国高校课程体系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现状

课程体系是所设全部课程之间的分工和配合,具体体现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培养目标规定了所培养的专门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要求,是制定课程体系的依据,因此建立课程体系的重要原则应充分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不同层次,不同等级,不同种类的高校,因培养目标不同,其课程体系自然也不能完全相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直接反映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才、提高人才素质、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主要是吸取了50年代初前苏联模式,专业设置过窄,本科教育目标定得过专、过高等。建国40多年来,根据不同时期政治、经济的变化及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了几次大的课程改革,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课程结构有所改革,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但就大的框架和体系而言,基本上仍然延续了50年代初的模式,当今课程体系从层次构成上基本可分为四种类别:

(1)公共基础课。 是高校本科各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一般包括政治课、体育课、外语课、军事训练课等)。这类课程虽然并不一定与专业有直接的联系,但他们是学生日后学习专业课的基础,是教育方针规定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内容,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必需的课程,也是大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知识。

(2)专业基础课程。指某一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理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课程。它是在公共基础课学习之上的课程内容,是为学习专业课打基础的。

(3)专业课。是集中体现专业特点的中心课程, 包括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课程,具有一定的职业倾向。

(4)跨学科课。是为了扩展学生知识面而设立的跨专业、 跨学科的课程。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的单一的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必须开设大量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等跨学科课程,以利于大学生的知识在专业化基础上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课程体系的形式构成通常把上述四种类别课程按其对本专业的相关性分为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选修课三种。

2.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各类院校的性质、层次、任务与目标不同,课程体系模式也不完全相同,在四个层次的课程结构上,各校可以根据自身特色取其合理比例。但我国高校课程体系总的特点有以下几个:

(1)三种教学制度并存,即学年制、学年学分制、学分制。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无论在专业划分和课程设置方面,都深受前苏联50年代的影响,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基本上以学习专业课为主,课程设置单一化。建国以后,虽然经过了几次课程改革,但多数学校仍实行以学年制为主的教学制度,课程体系模式还是学年制的,即使那些改革采用学年学分制的学校,由于现行教育体制限制,其学分制作用也不强,完全采用学分制的学校还较少。而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大多采用学分制,例如美国实行双主修制或主副修制,其课程体系具有较大的弹性,自由度较大。和发达国家相比,不难看出我国的课程结构仍存在着模式划一性、僵硬化的问题。全国相同专业的课程体系在各个学校之间相差不多,基本是一个模式,课程体系缺乏灵活性,弹性和自由度很少。

(2)由于实行的是以学年制为主的教学制度, 我国课程体系中必修课安排较多,选修课比例极小,尤其任意选修课程更少,不过几门或十几门,任选课学分只占总学分的3%左右, 少数学校的少数专业任选课学分占总学分的5%。美国高校课程中,选修课比例大, 任意选修课和指定选修课占全部课程的1/3,任选课开课门类众多,供某一专业(学科)学生任意选修的课程往往达百门或数千门,选课自由度大。据统计,在360学分中,有选择余地的课程学分共300个,占总学分的83.3%。日本高等学校也大量增设选修课,选修课占全部课程的25%~40%。法国大学本科的选修课量在四年课程中所占的比例高达40%~60%。相比之下,我国选修课开设数量太少,范围狭窄,通用性差,没有明确的目的,不少学校的选修课甚至就是原来的必修课。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适应当代科技发展和产业的变化,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也不利于新兴边缘学科的发展和教师水平的提高。

(3)我国多数高校仍实行学年制, 其课程设置基础理论学之间系统性、关联性、整体性强,注意加强基础理论课程设置,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在整个课程设置中都占有很大比例,一般占学时总数的80%~85%左右,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校内把理论基础打得厚一些,坚实一些,以适应现代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所以培养的人才基础理论较扎实。这一特点和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是一致的,符合当代科技迅速发展的需要。不过世界上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由于课程门类繁多,实行学分制,又尊重个性,重视个性发展,其人才培养的基础理论面宽、深厚。尤其是美国近年来,其高等学校普通教育课程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方式,按照跨学科的社会问题、按照所要培养的人才能力来组织普通教育课程等,而因普通教育课程众多,所以培养的学生知识面较宽,且容易适应社会迅速变化和对多种规格人才的需求。我国大多是按照狭窄专业组织基础课,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形成。

(4)由于受体制、传统文化思想认识等因素的影响, 综合课程和跨学科课程设置极少,各专业之间,甚至同一专业的各门课程之间很少发生联系,文理分家、理工分家、专业与课程的面较窄。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基本上属于“学科中心型”,是以学科为主,按照一门一门学科来组织的。美国社会以讲求实用为一大特征,因此美国高校开设综合科目课程较之其他国家更为普遍,如犹他州立大学就选择了“发展中国家”、“人口过度膨胀”等问题作为综合科目,由学生选修,从而达到融会贯通各学科知识的目的,同时也注意理工、文科的相互渗透和跨学科课程的大量设置。如麻省理工学院规定,主修理工科的学生必须学习八门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的课程,主修文科的学生必须学习占学位课程的16.5%的自然科学课程。日本和英国等国也十分注意文、理、工三方面跨学科的教学、跨学科的研究,大量增设跨学科的课程和综合课程。日本采取了新的教学即学群学类制度,如广岛大学设有一个专门的综合科学部,下设四个教学科研实体。英国把两种以上的科目结合在一个课程之中的做法,无论在英国的剑桥、牛津等古老大学,还是在新兴的地方大学,也都在课程中开设了此类科目。前苏联则是以政府法令的形式将课程的综合化确定下来。而我国目前高校课程基本上是以学习专业课为主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单一、文、理、工分家,同一科学领域间的课程较多,不同领域间的课程就很少,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发达国家相比基础理论好,但综合能力差,动手能力差,创新观念差,不能适应当今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改变知识型教育向综合能力型和观念型教育发展。

二、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方向及构想

课程改革必须适应本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课程改革就应该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以全面发展为培养目标。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培养目标,就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养新的人才观和指导思想,课程的改革就要以这个思想为指导。只有明确了这个指导思想,才能根据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科学发展规律,建立起符合我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课程体系。从而真正起到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作用,使我国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更加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我国在未来国际经济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培养出更多高质量、高水平的多类型创新人才。

1.改革单一模式化,向多样化发展

九十年代的今天,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步从单一的计划经济模式转换到市场经济模式,市场经济是一种多元化、多层次、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中的开放体系,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有了显著的变化。“单一技术型”的人才已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客观的需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社会分工,不论是否有商品交换,是极其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所共有的。”社会分工所引起的社会经济各部门对人才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目前大统一的课程模式根本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使课程模式从单一走向多样化,从封闭走向开放,培养多种规格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成为我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根据不同类型人才的不同使用规格以及不同的规范和要求,制定出不同的教学计划,使课程设置多样化。同时在课程形式和课程实施方式上也要根据我国的具体条件,除注意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外,注意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和门类,鼓励教师广开丰富多采、百家争鸣的选修课,可以是新兴的边缘学科的课程,也可以是教师科研成果的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课程,改变课程体系结构模式划一性的问题,逐步向多样化迈进。我国浙江大学的“选课组课程”,南京大学的“学科群课程”,不少高校开设的分组、系列课程等都是课程结构改革的有益尝试。

2.课程设置向综合化发展

综合课程的开设取决于综合学科的发展,而综合学科的教学内容又直接从综合课程中得到体现。现代科技和生产的发展,是以综合化为基本特征的,反映到高校教育中的课程就应该是综合化的。高校中开设综合课程的教学,不仅与大学生唯物世界观的确立,创造性观念的形成,道德情操的陶冶密切有关,同时对正确的思想方法的养成,综合能力的培养,创造能力的培养亦大有好处。因此改变过去为某一专业方向服务的模式化倾向——课程设置上的“学科中心型”应顺应科学知识综合化的趋势,增设综合化程度不同的跨学科课程,建立综合化多学科立体交叉的课程体系。综合化一是合并若干门学科,开设一些综合性课程及系列课程;二是课程结构综合化,系统地综合设置灵活多样的课程,把基础教育和专门教育、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穿插起来,相互渗透,如基础课与专业课并举,专业课与应用课并举,必修课与选修课并举等等,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要求,和具有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3.更新课程内容,向现代化发展

国家要现代化,学校课程首先要现代化。其基本任务就是随时删去那些陈旧过时的具体事例和旧的范式,及时将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纳入课程。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增长更新速度成倍增加,更新的速度几乎每5年就相当于过去的50年,知识老化速度加快, 因此我们无法想象按照20世纪初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方法培养的毕业生仍然能适应当今信息社会的需要,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我们必须改变过去某些课程内容不变的状况,体现时代特点,废除陈旧、重复的内容,修正不确切、不科学的概念和原理,及时充分地反映世界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需要,使学生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的新成就、新观点、新问题和新动向,并及时纳入课程,使之跟上时代步伐。课程现代化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在学校中的反映。当前世界正在进入信息社会,为使学生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设置必要的国际化、信息化方面的课程,使学生通晓情报科学、信息科学知识,掌握世界有关新专业、新学科和相关的学科“脉搏”跳动状况。

4.适应科技发展要求,拓宽加厚基础理论课程

加宽加厚基础理论知识课,是适应科技发展需要的一大趋势。科学技术的发展很难预料几年后原有知识怎样适应学科发展,而有了宽厚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就会具有适应科技知识的更新和专业转换的能力。每一个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当形成宽基础、多方向的专业课程结构,使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现出专业理论比较扎实,专业知识宽而新的特点。在课程设置中,应加强英语、数学和计算机等基础课的教学,贯穿在课程的始终,以培养具有良好素质和完善人格的人,这类课程既是拓宽学生基础知识的需要,又是课程国际化发展方向的需要。

5.适应社会需要,课程设置适度超前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向前推进的动态过程,另外自然科学在时间上、数量上和具体内容上的发展是无限的,随着时代发展具有很大的变动性,这种变动性为高校课程设置提出了适度超前的要求,只有体现超前性,高等教育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才能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那么在课程的改革中应该考虑如何使学生的能力和知识具有适度的超前性,即应使毕业生既能胜任当前的专业技术工作,又能适应一定时期内的技术工作。尤其对一个工科毕业生,这一点就更为重要,因为工科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一般需要6~8年时间才能成为业务骨干,如果仅具有目前需要的知识与能力,则在他们成为技术骨干后就无法适应技术的改造与更新,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生产和生活,而且面对现代生产和现代生活常常不知所措,更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反之,如果他们的知识与能力具有较大的超前性,则必然在胜任当前工作方面有所不足。因而高校课程改革应根据我国社会目前和今后发展的实际需要,使课程设置适当超前。

6.面向世界,开设国际化、信息化课程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的世纪,是人才竞争更加激烈的世纪,面对国际化、信息化社会的来到,以及国际交往的不断扩大,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因为在瞬息万变的国际政治、经济风云中,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有可能把握机遇,谁就会从中受益。为了适应这种时代的要求,为我国在21世纪国际经济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人才,我们应该教育下一代,使他们认识到在即将来临的21世纪,要在超越国境的世界舞台上把全世界都当作自己耕耘的土地。为此必须开设国际化、信息化的课程和增设有国际意义的普通课程。如外语、国际关系、国际文化、国际管理、国际科技和国际信息、市场信息、世界经济研究等课程,使我们培养的学生通晓国际知识,通晓情报科学、信息科学知识,能够适应日益相互依赖的世界环境,适应高度科技化的世界。让我们的学生具有全人类的视野,在全球范围内,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国家的前途活跃在国际社会中,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卓越贡献的中国人。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在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国外管理学家将90年代经理必须掌握的管理要素归纳为四项,而善用信息被列为榜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教授罗宾森指出,国际企业中创造利益的原动力是一个有效而精确的信息系统,一天24小时随时提供信息,信息是良机,信息就是黄金。

三、课程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综合占主导趋势。未来世界的人才培养是以综合取胜的时代,正因为如此,在课程设置问题上,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处理好综合化教育与专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中的关系。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是一个整体化和分化相统一的过程。我们不应单单着眼于整体化、综合化教育,而轻视专业教育,否则就不可能培养出在某一领域领导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精尖人才,而且科学发展的综合化,会重新产生新的“专业”和新的“专业课程”。

2.课程设置必须和培养目标相配套。高等教育主要是一种专业教育,不象普通教育那样属于基础教育。尽管通才教育的呼声很高,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仍不会改变,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种高级专门人才。随着科学知识的综合化和加速度发展,需要大学培养具有宽广基础知识,优良心智能力的高级人才。另一面,随着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发展中的重要因素以及科学——技术——生产之间距离日渐缩短,同时又需要大学为生产部门培养大批专业对口、适应性强的应用型人才,社会发展既需要能站在科学发展前沿培养优秀的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的学术型院校;又需要站在生产发展前列,培养优秀的技术人才的应用型院校,既需要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人,又需要有较强的适应性的人才。学校类型不同,培养目标也就不同,那么课程设置在四个层次的课程结构上就必然不能完全统一,应是根据自身的社会地位与作用、特色取其合理比例。如在教学中可紧紧围绕培养目标,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毕业生就业范围和职业变动性加大,科学技术领域不断综合,新的知识和技术大量涌现等特点,在课程设置上适当拓宽基础。加强对学生的经济意识和竞争能力的培养,多开设一些选修课程及跨学科的课程等,而专科教育是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培养的是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有扎实专业知识的,有较强实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则可以不必强求跨学科课程,应根据经济和社会对不同规格人才的要求改革和设置课程,加强课程的专业性。

3.高校课程改革应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从经济体制上看,虽然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变化,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另外我国目前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也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再加上经济、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各个领域、各个部门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在层次上也有所不同。而在美国这样的国家,提出“通才教育”,除了对现代科技革命的响应这方面原因外,还有其更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它是由美国变化莫测的就业市场所决定的。美国一个大学毕业生不仅面临着不能就业或不能充分就业的危险,即使就业了,其一生至少要五次更换职业工种,大学不得已才减少职业教育的比重,由美国力量雄厚的企业职业教育机构承担被大学削弱了的那部分专业性和职业性教育。因此,适应西方经济体制的“通才教育”,不是我国目前大学教育的惟一发展方向。根据目前我国的国情以及大学生毕业后就业的情况,高校培养的应该是“通”与“专”相结合的人才。在高校课程改革中走一条介乎美国和前苏联之间的,既符合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特点,又符合我国当前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道路。提倡加强基础教育与专业基础教育,加强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减少职业性课程,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通才或通才基础上的专才,即又博又专。未来所需要的人才是基础深厚、知识面广、分析综合能力强的专才。

相反,如果离开社会对各种不同层次、规格人才的客观要求,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单纯追求高层次,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向着单一化、高层次化发展,就必然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要相脱节,造成人、财、物的浪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课程总是随着一定社会的发展而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没有一种适应所有社会发展阶段的固定不变的课程模式。因此课程改革既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它既是社会发展的象征,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手段。任何一个国家学校课程的改革都必须建立在其民族文化传统及本国政治、经济发展现状基础上,单纯照搬他国的课程改革经验和模式,不顾本国国情,不可能使课程改革成功。课程改革必须兼顾制约课程发展的所有因素,只考虑一种因素,必然使课程发展顾此失彼,使改革陷入恶性循环,更不可能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标签:;  ;  ;  ;  ;  ;  

论高校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_课程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