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问题之我见论文_蒋华强

小学生心理问题之我见论文_蒋华强

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南村镇大西头小学 266736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小学时期是人的心理素质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如何排除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这是小学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下面简要谈谈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成因及防治策略。

一、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敏感心理:小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的时期,心理承受能力比较低,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

2.嫉妒心理:嫉妒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当别人比自己强时,会立刻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这种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太自以为是。

3.失落心理:小学生这个年龄段往往有许多的幻想,为了实现这些幻想,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时,就会产生失落。这种情绪很容易给小学生带来怀疑、紧张、忧郁和恐惧。

4.自卑心理:产生这种心理的孩子往往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行为能力非常不自信,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别人的一句不经意的话甚至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会让他瞻前顾后。

5.孤僻心理:有些学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他人交往,但他们却固执地认为是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甚至认为全世界的人都跟他们作对,都视他为敌人。心理学上把这种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6.自责心理: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时,经常认为是自己做得不够好,对自己所做过的事往往持有怀疑心理。主要原因是对失去别人的关爱与认可的不安。当小学生感到父母、老师、同学不认可自己时,往往产生自责心理。

7.逆反心理: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越来越强,非常讨厌大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指手画脚”。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往往对任何事情都持批判的态度,严重的还会有过激的行为。

二、引起心理问题的原因

1.小学生自身的因素。小学生的身体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缓的阶段,其大脑的发育趋于成熟,这对其心理发展极为有利。这个阶段他们的心理发展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但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和思维能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会使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进而出现许多困惑、烦恼和躁动不安,因此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另外,自我表现欲过强,希望得到周围人群肯定的心理,也往往会使他们故意地采取一些极端的形式来表现自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家庭教育的因素。众所周知,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独生子女的家庭越来越多,过度溺爱和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只重视孩子的考试、升学,却不注重孩子的品德发展、交往能力、个性培养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等。当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总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这会使他们感到压抑和不满,给孩子造成疑虑、忧郁等心理问题。而离婚率的不断上升,也给越来越多的孩子带来了不幸,严重破坏了儿童正常的生活环境,给他们造成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甚至还会导致孩子在神经和心理上产生某些病态。

3.学校教育的因素。小学是教育的基础,它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但由于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能力,重书本轻课堂的现象依然存在。部分学校和教师迫于压力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追求升学率、打造名牌效应,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这种局面使小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或者产生焦虑、苦闷、压抑、恐惧等不良心境,情感上的苦恼不能及时发泄,久而久之,就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障碍。另外全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均衡,心理健康教育尚未普及进入小学课堂,小学普遍没有心理健康指导机构,国内较少的心理专家和心理医生对小学生来说更是鞭长莫及,这就导致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无法及时正确地引导。

4.社会环境的因素。虽然学校教育展示给学生的是正面教育,但他们的父母、老师和周围的人的行为会随时随地地影响孩子们的认知。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的强烈反差,导致他们对现实充满迷茫和困惑,产生无所适从的心态,这也是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之一。

三、应对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

心理问题会影响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去解决。俗话说:“心病还需要心药治”,这些心理疾病虽然形成原因复杂,处理起来较为棘手,但不是不可救治的,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

1.增强自信。首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其次是要求他们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善意的批评;再次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帮助学生分析他们的优点,引导他们对自己正确做出评价,发挥他们自己的长处;最后通过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来千方百计地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2.家长配合。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的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校正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都需要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与配合。这就要求家长多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想做什么,多听他们的呼声,理解他们的欢乐与苦恼,放下长辈的架子,与孩子建立起平等的长幼关系。

3.学校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应急任务,而是要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看作小学教育的一部分,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在小学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以帮助小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该课程可分为心理卫生与健康科普和实际训练操作两部分。前者是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后者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借此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等心理调节手段,及时扫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4.社会参入。小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每时每刻都受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影响。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创建一个文明和谐的大环境。

论文作者:蒋华强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4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0

标签:;  ;  ;  ;  ;  ;  ;  ;  

小学生心理问题之我见论文_蒋华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