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讨和分析在院前急救脑卒中患者抢救过程中实施护理路径的效果,从而为脑卒中院前抢救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 选取我中心2014年1月~2015年12月实施常规院前急救护理的46例脑卒中患者作为参照组;选取我中心2016年1月~2018年1月实施院前急救护理路径的4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实验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从呼救至转送至医院所需时间、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时间、死亡率、致残率以及家属的满意度。结果 在抢救中实施不同院前抢救方案,实验组从呼救至转送至医院所需时间(16.32±5.24)min、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时间(30.25±9.84)min短于参照组(26.31±8.53)min、(43.54±12.58)min;实验组致残率27.5%、死亡率7.5%低于参照组致残率47.83%、死亡率17.39%;实验组患者家属满意度97.5%高于参照组82.61%,且P<0.05;结论 对脑卒中患者而言,实施院前急救护理路径,有助于缩短患者转送至医院和在院接受治疗时间,降低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有助于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充分保障脑卒中患者生命安全,该抢救模式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脑卒中;院前急救护理路径;抢救效果
The effect of pre-hospital emergency nursing route on the rescue of stroke patients
窗体底端
YIN Baorong beijing emergency medical center ,Beijing100031,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YIN Baorong,E-mail:yinbaorong69@sina.com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implementing pre-hospital emergency care pathways in the rescue process of stroke patient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guidance for stroke rescue. Methods We selected routine pre-hospital emergency care 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5 in our hospital. Forty-six patients with stroke were selected as the reference group. 46 strok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pre-hospital emergency care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6 to January 2018 were selected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from the call for help to the transfer to the hospital. Time, time of treatment in the hospital, mortality, disability rate and family satisfaction; result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different pre-hospital rescue programs in the rescue, the time from the call for help to the hospital (16.32 ± 5.24) min, The time of treatment in the hospital (30.25±9.84) min was shorter than the reference group (26.31±8.53) min, (43.54±12.58) min, the morbidity rat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27.5%, the mortality rate was 7.5%, and the morbidity rate of the reference group was 47.83. %, the mortality rate was 17.39%, the family group's patient satisfaction was 97.5% higher than the reference group 82.61%, and P <0.05; Conclusion For the stroke patients,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e-hospital emergency care path helps to shorten the patient。
【Key words】 stroke; pre-hospital emergency care path; rescue effect
脑卒中即俗称的中风,属于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脑卒中是一种具有较高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和复发率的临床疾病,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身心健康,根据2011年所发布的《脑卒中宣言》中,脑卒中现已经发展成为了导致我国居民死亡的第一病因,同时也是造成我国成年居民残疾的主要因素,超过70%的患者均伴随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40%的患者表现为重度残疾,丧失生活自理能力[1]。院前急救护理路径作为急诊医疗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常常同院内急救和重症监护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实施院前急救护理旨在有效的抢救危、急、重症患者[2]。大量研究证实,对脑卒中患者而言,院前急救护理直接影响了其预后,因此在抢救过程中实施规范的院前护理抢救至关重要。近年来,我中心对脑卒中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降低脑卒中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方面效果显著,现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中心2014年1月~2015年12月实施常规院前急救护理的46例脑卒中患者作为参照组;选取我中心2016年1月~2018年1月实施院前急救护理路径的4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实验组。参照组、实验组患者均符合以下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1)纳入标准:全部患者根据2007年美国提出的面臂语言试验(face arm speech test,FAST)及2016年国内学者提出适合中国人群卒中快速识别工具“中风1-2-0”确诊为脑卒中,所有患者均是首次发病,在发病后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突然晕倒、言语不清、口角歪斜、双眼向一侧凝视,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或麻木等症状[3];患者及其家属认为可执行院前抢救方案,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合并有严重贫血、恶性肿瘤、心肝肾重要脏器损伤、脑外伤史疾病等严重疾病以及近期接受静脉、动脉溶栓治疗患者[4]。参照组:男性患者共26例、女性患者共20例,年龄跨度为56~82岁,中位年龄为(65.2±3.2)岁,脑卒中类型:31例为缺血性脑卒中,15例为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为3~12分,平均GCS评分为(6.32±1.31)分;实验组:男性患者共25例,女性患者共15例,年龄跨度为54~80岁,中位年龄为(65.5±3.4)岁,脑卒中类型:27例为缺血性脑卒中,13例为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为4~13分,平均GCS评分为(6.35±1.34)分。将参照组和实验组患者性别、中位年龄、脑卒中类型、平均GCS评分逐一应用SPSS21.0数据统计软件做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可比对性充分。
1.2方法
参照组患者主要实施常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具体实施方法如下:当我中心接受到120呼救后,EMS调度员应尽可能就近派出符合心脑血管病急救要求的救护车,通知车组人员立即出车,迅速到达患者所在现场,到抢救现场后要立即询问患者的病史,然后由抢救护理人员对患者开展评估,判断患者病情,给予患者心电监护和生命体征监测、血糖测量,清理呼吸道,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积极给予吸氧于患者左上肢行留置针穿刺,并建立静脉通道,给予降颅压或开窍醒脑等治疗,将患者转运至医院接受治疗,在将患者送至医院的途中通知医院急诊科医务人员做好抢救准,以便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抢救。
实验组脑卒中患者则实施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具体路径如下:
1.2.1到达抢救现场前的准备。我中心EMS调度应使用如CPSS等标准化工具迅速识别疑似卒中患者,从而加快EMS的反应。要认真准备好相关记录,记录的内容主要包含接到紧急呼救电话的时间、来电的电话号码、来电人姓名、准确的现场地址等,任务告知后确保在2分钟内出车。EMS调度员或急救医生可以在急救车组到达现场前以电话的形式同患者家属保持联系,主要询问患者主要症状、意识状态、发病的时间、既往病史等,然后根据FAST识别对患者做出初步评估,待初步诊断后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自救措施,避免因不当行为导致不良后果。如:提醒患者家属不可搬动患者,让患者保持静卧位,拿一个软垫将患者头部垫高,将患者头偏向一侧;查看患者口腔中是否有异物,如果发现有立即将异物清除。
1.2.2到达现场后实施急救。现场急救为卒中院前处置的关键内容,主要措施包括询问病史,监测患者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测试患者体温,观察患者神情、瞳孔和血糖的变化情况,运用格拉斯哥昏迷(GCS)、辛辛那提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患者进行评估;为了减少患者呼吸道的阻力,医务人员将患者衣服扣子和衣领解开,保持气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防止误吸。对意识障碍且舌后坠影响气道通畅者放置口咽通气管。针对呼吸暂停和昏迷的患者,要立即给予辅助通气,并同时开展心肺复苏,再给予吸氧。建立1~2条静脉通道,以维持循环有效。迅速通过静脉滴注的形式输注甘露醇,以降低患者颅内压力,针对血压过高的患者,需要马上开展降压处理,确定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再将其转运至医院进一步治疗。在抢救期间利用手机心脑绿色通道APP软件进行第一时间的记录。通过扫描身份证或医保卡直接录入患者信息,然后依次记录患者的发病时间、呼叫急救车时间、最后一次正常时间、身高、体重、生命体征情况、扫描心电图结果、测量血糖结果,第一时间通过医院的联系电话告知,并选择所送达的医院。
1.2.3转运途中护理干预。急救人员在搬运患者时,着力部位应该选择患者的头部、背部、臀部、下肢等,在运转途中应该有专人负责固定和保护患者头部,提醒救护车司机尽量平衡驾驶,以免患者头部发生较大颠婆,加重病情,在运转时将患者头部朝正前方,头部位置同救护车行使方向相反,以防行使过程中紧急刹车引起血液再灌注。如果患者意识清醒,可以稍微将头部抬高,如果患者处于昏迷状态需要将其头偏向一侧,针对疑似脑出血的患者,需要将其头部抬高30°左右,主要目的是减轻患者脑部水肿,避免患者出现窒息。在将患者转运至医院过程中,医务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要重点观察患者呼吸、血压、意识状态、心率、瞳孔等变化情况,注意保护静脉管道,避免弯折、挤压,确保静脉通道的畅通。
1.2.4医院接诊接受护理。急诊科收到信息传收或绿色通道通知后,启动卒中小组,以便做好抢救人员、抢救设备、抢救药品的准备工作,急救医生应简短、准确向急诊科医生介绍患者病情,以便急诊科医务人员提前制定救治方案。更好地赢取抢救时间,为脑卒中患者开通了绿色通道,直接进行评估,已明确是出血性卒中还是缺血性卒中,院前急救护理人员要将患者病情、既往病史、用药情况、院前抢救方法等向急诊科医务人员讲述,以便患者得到及时、准确治疗,保证院前抢救工作和院内抢救的有效衔接,从而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
1.3观察指标
记录并对比参照组和实验组患者从呼救至转送至医院所需时间、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时间、死亡率、致残率以及患者家属的满意度。患者家属满意度的判定主要向患者家属发放我中心自制的满意度调查文件进行调查,调查问卷的总分为0~100分,将85分及85分以上判定为满意,将低于84分判定为不满意,本次共发放问卷92份,回收问卷92份,回收率为100%。患者家属满意度=满意例数/总例数×100%[5]。
1.4统计学方法
在本文中,为了对比参照组和实验组的数据,借助了数据统计软件SPSS21.0进行,在该软件中,n表示的患者的例数,从呼救至转送至医院所需时间、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时间用均数()表示,用x2检验,死亡率、致残率、患者家属的满意度用百分数(%)表示,用t检验,当P<0.05时,表示组间的数据具有明显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从呼救至转送至医院所需时间、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时间对比
实验组在抢救中实施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后,从呼救至转送至医院所需时间和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时间较实施常规院前急救护理的参照组均更短,再经统计分析后,差异明显(P<0.05),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2.2两组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对比
在抢救时采用不同的院前抢救护理模式后,经统计实验组致残率为27.5%、死亡率为7.5%,参照组致残率为47.83%、死亡率为17.39%,由此可见实验组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均低于参照组,经统计软件统计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差异明显(P<0.05),具体如表2所示:
2.3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
两组患者经不同的院前急救抢救护理后,实验组40例患者家属满意39例,不满意1例,患者家属满意度为97.5%;参照组患者家属满意38例,不满意8例,患者家属满意度为82.61%,由此可见实验组患者家属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应用数据统计软件统计分析后,统计结果显示差异明显(P<0.05)。
3.讨论
近年来,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各类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再加上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脑卒中发病率也不断提高[6]。脑卒中主要是指患者脑部因血液发生循环障碍,引起脑血管阻塞或者破裂,最终引发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者障碍。脑血管阻塞或者破裂跟脑卒中的发生存在密切关系,也是引发脑卒中最常见的原因。伴随着我国脑卒中发病率表现出不断攀升的趋势,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的脑卒中患者人数已经达到150万人次,其中绝大部分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残疾[7]。由于脑卒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较高的致残率以及较高的病死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降低了患者生存质量,从而为家庭乃至社会带来较大的负担。临床上常常将脑卒中患者分为两大类,其一是缺血性脑卒中,其二是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作为一类急诊,绝大部分发病较急,发病后患者常常伴有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智力障碍、口眼歪斜、舌强言蹇等临床症状[8]。国外有学者指出:对脑卒中患者而言,发病后6h时是抢救的黄金时间,由于脑卒中患者起病急,并且常常在院外发病,因此及时、有效、正确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在挽救患者生命方面发生重要作用,不仅可以降低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而且还能降低患者致残率和病死率[9]。尹晔[10]指出:院前急救主要是指由护理人员准备好急救所需的药物和设备,在出诊途中指导现场的人员对患者给予初步的救治,从而为患者医院救治争取时间。李培丽[11]指出:院前急救主要是在患者入院前对患者开展医疗急救从而抢救并维持患者生命的一类常见方法,对脑卒中患者实施院前急救,首要原则为高效。要实现这一目的,除了要求急救车在接到呼救电话后迅速出车,还要求再将患者转运至医院过程中,急救医务人员根据对患者病情的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实施抢救治疗和护理,尽可能为挽救患者生命创造可能。郑丹蓓等[12]学者指出:临床护理路径指的是在严格遵循医学指导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类全新,拥有时间性和顺序性的护理方法,临床护理路径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实现医学信息的交接和多学科的重叠救治,在避免护理项目遗漏和规范急救护理程序发挥重要作用,而院前急救护理路径指的是在急救“时间窗”内执行一定的护理程序,严格按照该执行实施抢救护理程序实施抢救和护理,从而达到节约时间和抢救濒死患者的目的。院前急救护理路径作为一种集程序性、规范性、时间性为一体的新型护理模式,这种护理模式避免了因为抢救充满而遗漏一些重要的护理抢救操作,不仅减少了医生的医疗负担,而且还提升了医院整体护理质量。
在本文,为了探究对脑卒中患者抢救过程中实施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将院前急救护理路径的实施效果和传统院前急救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对比,其中院前急救护理路径的实施步骤为到达抢救现场前的准备、到达现场后实施急救、转运途中护理干预、医院接诊接受护理,经实施不同的院前抢救方案后,结果发现实施院前急救护理流程的40例脑卒中患者从呼救至转送至医院所需时间(16.32±5.24)min、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时间(30.25±9.84)min短于实施常规院前急救的46例脑卒中患者从呼救至转送至医院所需时间(26.31±8.53)min、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时间(43.54±12.58)min,这与董奕君的研究结果一致[13]。而施院前急救护理流程的40例脑卒中患者致残率27.5%、死亡率7.5%低于实施常规院前急救的46例脑卒中患者致残率47.83%、死亡率17.39%,这与全华的研究结果一致[14]。家属满意度为97.5%高于常规院前急救患者家属82.61%,且P<0.05。这主要是因为,同传统的常规院前抢救护理措施相比,对脑卒中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护理流程主要具备以下几个优点:一是,实施院前急救护理路径,方便急救护理人员在到达抢救现场前的准备过程中便通过跟患者家属沟通,实现了双方沟通的高效性,在沟通过程中抢救护理人员能够初步了解患者的病情,并结合患者家属对患者病情的描述初步制定急救方案,并适当指导家属对患者开展简单的抢救,以保证到达抢救现场后能够迅速开展抢救。二是,对脑卒中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护理路径便于抢救护理人员到达抢救现场后对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进行初步判断,给予患者对症抢救治疗,如此一来有效地避免了将患者转运至医院后因为对患者病情判断不准确而错过了最佳抢救时间。三是对脑卒中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护理路径,专门为患者开设绿色通道,并在转运过程中便将患者病情、生命体征等传达给急诊科医务人员,让其充分做好急救准备,从而便于患者在入院后立即得到救治,确保了治疗效果,从而有助于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综上所述,院前急救护理路径作为一类新型的院前抢救模式,将其应用于脑卒中患者院前抢救中,为患者赢取了宝贵的抢救时间,在挽救患者生命,降低致残率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跃琼.急诊护理路径应用于急性脑卒中患者抢救中的临床效果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36):5112-5114.
[2]刘春霞.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卒中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19):46-47.
[3]zhao J, Liu R. Stroke 1-2-0:a rapid response programme for stroke in China [J. Lancet Neurol, 2017, 16 (1):27-28. DOI: 10. 1016/S1474-4422 (16) 30283-6
[4]李宁.急救护理在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前抢救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29):134-137+142.
[5]赵得志.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措施对改善病情预后的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32):163-164.
[6]陈博.急性脑卒中患者快捷流程化护理措施的抢救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17):75.
[7]钟娥.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2):88-89.
[8]Park SJ,Shin SD,Ro YS,et al. Gender differences in emergency stroke care and hospital outcome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A multicenter observational study [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2013,31(1):178-184.
[9]Sharon M.Pickles.'Making a difference1 a clinical pathway for hip fractures and the advance practice role in managing patients with minimal trauma hip fractures[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thopaedic and trauma nursing,2014,18(4):205-213.
[10]尹晔.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04):170-171.
[11]李培丽,郗哲,姚菁波,等.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8):157-158.
[12]郑丹蓓,许润珍,黄 红霞,等.急 救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6):145-147.
[13]董奕君.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0):10-13.
[14]全华.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24):181-182
论文作者:尹宝荣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5
标签:患者论文; 脑卒中论文; 实验组论文; 路径论文; 医院论文; 时间论文; 家属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