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研究——基于中国投入产出表的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投入产出论文,中国论文,服务业论文,装备制造业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基础和核心,是一个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必备条件,也决定了一个国家的自主创新程度。历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也无不是通过装备制造业创造出来的。装备制造业的附加值主要来源于生产性服务,而不是来源于加工过程。生产性服务主要是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过程中的中间投入,生产性服务内含的知识和技术决定了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
近十年中国装备制造业中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产值迅猛增长,从2003年的15186.41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50352.71亿元,增加了2.32倍。但是装备制造业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却从2003年的10.67%下降到了2011年的5.96%①。目前中国全社会近2/3的固定资产设备投资基本上靠进口支撑,其中高端光纤和集成电路设备、高级数控机床设备、高端纺织设备、大型石化设备、核电设备、重型燃气轮机设备和医院的高端医疗设备等几乎全部进口(陈爱贞,2008)。
那么,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各自的发展水平如何?装备制造业的增加值率是提高还是下降,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有什么关系?装备制造业细分行业中各类生产性服务分别投入了多少并如何变化?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又分别被装备制造业需求了多少并如何变化?生产性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度如何?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对探索我国装备制造业落后的原因,促进我国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摆脱进口依赖的压力,实现从全球价值链低端向高端的攀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西方学者对装备制造业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某一个具体行业,例如Dowling和Ruefli(1992)研究了1975-1986年间电信设备行业的新企业通过创新而进入的变化。Olley和Pakes(1996)通过估算电信设备制造业的生产函数来分析生产率问题。Kim和Lee(2008)指出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是机器设备制造强国,机器设备业发展程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竞争力。
国内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研究也不少,例如陈爱贞等(2008)的研究认为,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被国内下游最终需求部门企业引进,对上游本土装备制造部门的市场产生挤压和替代效应。陈爱贞和刘志彪(2011)通过投入产出表分析指出我国装备制造业中间投入的比重比较低,并且间接消耗资源和能源很多。
西方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Machlup,他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提供知识和服务的产业。之后的研究者对生产性服务业以及与制造业的关系做了很多的后续研究。例如,Markusen(1989)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内含的知识可以在低成本上获得高的附加值。Francois(1990)通过垄断竞争模型强调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实现专业化规模报酬的关系,服务进口国和出口国都能从生产性服务业贸易自由化中得到利益。Guerrieri和Meliciani(2005)认为金融、通讯和商务服务业可以有力地优化制造业的结构和促进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另外,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也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并形成了有效的循环。Hoeckman和Mattoo(2008)认为开放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力取决于低成本和高质量的生产性服务业。Fernandes和Paunov(2012)的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增加了制造业的创新行为,并且服务业FDI为滞后的公司追赶行业内领导型企业提供了机会。
中国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研究方面,顾乃华等(2006)根据文献总结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四种观点:需求遵从论、供给主导论、互动论和融合论。刘志彪(2006)认为生产性服务业脱胎于制造业,但同时可以降低制造业的交易成本并能提高制造业中间投入的质量,还能促进制造业的精细化和专业化。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的研究,申玉铭等(2007)运用中国1997和2002年的投入产出表数据,界定了生产性服务业,认为中国制造业对高级生产性服务业需求不足。程大中(2008)分析了OECD13个国家2000年的投入产出表,认为中国国民经济的物质性投入较多,而服务性投入较少。黄莉芳(2011)用中国1992年、1997年、2002年和2007年投入产出表分析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程度,但是没有考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关系。
从以上综述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主要用中国2002年及以前的投入产出表,并侧重于从制造业总体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而没有从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来研究各行业的中间投入与中间需求情况,也没有研究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率的变化情况,更没有从产业关联的角度来分析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关系。本文将结合1997年、2002年和2007年中国的投入产出情况,分别就以上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三、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选取1997年、2002年和2007年三张《中国投入产出表》来进行分析。1997年的《中国投入产出表》有40个部门,其中装备制造业包括:金属制品业、机械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机械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为货物运输及仓储业、邮电业、商业、金融保险业、社会服务业、科学研究事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2002年和2007年的《中国投入产出表》有42部门,其中装备制造业包括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机械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及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租赁及商务服务业,研究与实验发展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2002年和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行业分类基本一致,而1997年的分类有些区别。1997年的机械工业包括了2002年和2007年的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另外,1997年的货物运输及仓储业和2002年、2007年的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相对应;1997年的邮电业和2002年、2007年的邮政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中的邮政业和信息传输部分相对应;1997年的商业和2002年、2007年的批发和零售业相对应;1997年的社会服务业和2002、2007年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相对应。
本文涉及的几个指标:
(1)中间需求率
中间需求率指的是某一产业i被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及其自身的中间需求之和,与整个国民经济各产业对该产业总需求的和(中间需求+最终需求)的比值。可以用以下计算公式表示:
四、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指标分析
(一)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分析
通过对1997年、2002年和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的计算,结果如表1。制造业占总产出的比重1997-2007年基本保持在60.8%到70.5%之间,同一时间段服务业产出在21.2%—30.1%之间,说明中国经济主要靠工业带动,服务业发展滞后。
由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1997-2002年间制造业占总产出比重下降8.5%,而同时国家对国有企业进行改制,并出台多项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措施导致了服务业快速增长了41.7%。2002-2007年间,由于加入WTO并大量引进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制造业比重迅速提高了16%,而与此同时,服务业的比重大幅下降21.9%。因此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挤占了中国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制造业和服务业比重处于一种反向变动状态。
生产性服务业产出占总产出的比重在2002年达到最大,为16.6%,而装备制造业占总产出的水平也基本保持在14.9%和20%之间,总体水平不高。中国制造业总体比重很高,而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的装备制造业比重很低,说明了中国制造业主要集中在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在1997-2002年间生产性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比重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二者处于一种协调发展状态。但是在2002-2007年间,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下降了20.2%,而装备制造业的比重提升了24%。主要原因是制造业外商投资持续扩张,而制造业FDI所需的生产性服务则由跨国公司的母公司提供,并且多是代工形式,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生产性服务业FDI的进入还存在层层壁垒,已经进入的也主要为制造业FDI服务,和中国本土企业关联度不大。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依存,大中型国企办社会的弊端未根本消除。中国生产性服务业还没有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也没有很好的为装备制造业服务,二者处于不协调发展的状态。
(二)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率分析
如表2所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增加值率基本保持在21%到33.6%之间。1997-2002年间,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与办公用品业增加值率都处于下降状态,分别下降了16.47%、17.11%和17.8%,其他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率基本变化不大。而2002-2007年间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增加值率全部处于下降状态,其中电气机械与器材制造业增加值率下降最多为29.4%。原因是上世纪90年代后中国大量引进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进口国外的先进机器设备代工生产消费品和机器设备再进行出口。这种代工模式挤占了中国本土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空间,并造成了中国本土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率的下降。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一般在40%-70%之间,其中2007年金融业增加值率最高达到了68.95%。在1997-2002年间,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邮政业增加值率下降幅度分别为14.5%和30.48%,原因可能与行业分类变化有关。此外,除了研究与实验发展业增加值率上升20.12%外,其他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率略微上升但变化不大。
2002-2007年间,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研究与实验发展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增加值率都处于下降状态,下降幅度分别为4.68%、17.31%、6.37%和7.53%。这一时期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处于一种高投入低增加值率的粗放发展状态,特别是研究与实验发展和综合技术服务等科技服务业由于体制等原因效率低下。国家大量科研经费投入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却变成了发表论文的激励,学术成果和专利发明的转化率很低。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与零售业和金融业增加值率都有不同程度上升,增加幅度分别为22.77%、7.03%、11.03%和7.83%。自1998年中国第一条网线加入互联网后,我国电子商务行业发展非常迅猛,同时也带动了物流、营销等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1998年后国有企业改制,金融上市公司及外资金融机构逐渐增多,效率也逐步提升,导致金融业的增加值率也有所增加。
(三)装备制造业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分析
(1)装备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投入情况分析
如表3所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物质性投入达到了60%-70%,而装备制造业的服务性投入只有10%左右,并且趋于下降状态,因此我国装备制造业还是依赖高投入、高耗能、高占用的粗放模式发展。1997-2002年间,装备制造业的物质性投入变化不大,但是服务投入除了金属制品业外都大幅增加,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服务投入增加最多,达到了53.75%,仪器仪表与办公用品制造业的服务投入增加最少,但也达到了25.46%。装备制造业中的生产性服务投入除了金属制品和仪器仪表与办公用品机器制造业的变化不大外,其他行业都大幅度增加。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增幅最大,达到了48.61%。原因也是1997年之后中国开始国有企业改制,生产性及其他服务业逐渐从制造业企业中剥离出来。
2002-2007年间,装备制造业的物质性投入都有10%左右的增加,并且比重基本都维持在70%以上,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装备制造业增幅最大,达到了18.7%。但是装备制造业的服务投入都有大幅度的下降,其中金属制品制造业的服务投入下降最大,达到了42.53%;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下降最少,为9.47%,其他装备制造业的下降幅度都在20%o-30%之间。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投入也有大幅度下降,其中金属制品业下降最多,达到了50.4%,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下降最少,为8.65%,其他装备制造业中生产性服务投入都下降了22%-33%左右。但装备制造业中自身装备制造投入都有大幅度增加,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设备制造业投入幅度最大,达到了34.61%。因为国有企业改制后都大量淘汰落后的机器设备,采用更先进的机器设备进行固定资产更新改造,用机器制造机器的迂回生产方式提高了效率,使制造企业逐渐走出困境。装备制造业自身的大规模投入替代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也导致这一时期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投入大规模下降。
(四)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情况分析
由于1997年和2002年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的划分口径存在部分不一致,本部分主要对2002年和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的中间需求率进行计算,结果如表4。装备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基本保持在10%左右,说明我国装备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很低。服务业对邮政业和金融业的中间需求要大于制造业对邮政业和金融业的中间需求。但是2007年装备制造业对研究与实验发展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科技服务中间需求率分别达到了33.1%和13.6%,说明装备制造业对科技服务的中间需求更加强烈。
2002-2007年间,装备制造业对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的中间需求有所下降,其中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和租赁及商务服务业的需求分别下降了45.9%和23.5%。信息化社会中,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是大势所趋,但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信息服务投入不足并大幅下降,说明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道路还很漫长。另外,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本是从制造业分离出来的中介服务业,但是制造业整体以及装备制造业对这些中介服务的需求并不强烈,也反映出我国租赁及商务服务业等中介服务发展滞后。装备制造业对其他生产性服务业需求有所上升,其中对研究与实验发展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科技服务的中间需求率分别增加了5.365倍和3.0倍,说明装备制造业对科技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制造业总体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和租赁及商务服务业的需求大幅下降,下降幅度分别达到了35.6%和35.3%,制造业的信息化程度和中介服务发展也很滞后。制造业总体对其他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有所上升,其中对研究与实验发展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科技服务的中间需求大幅上升,增加幅度达到了4.029倍和1.048倍,说明制造业总体的发展也更加依赖于科技服务投入。服务业总体对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的需求有所增长,增长幅度达到了20.3%、11.5%和29.8%。服务业整体对其他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有所下降,其中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和金融业的需求下降幅度分别达到22.5%和26.3%。
(五)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比较
(1)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力系数
通过对2002年和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影响力系统的计算,结果如表5。2002-2007年间,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基本变化不大,但是装备制造业中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下降了21.8%,说明了该行业的后向联系降低了。生产性服务业中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批发及零售业,金融业的影响力都下降了15%左右,也说明了这些行业后向联系降低了。装备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基本在1.2-1.4之间,说明装备制造业的后向联系大于社会平均水平,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相关投入行业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只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接近社会平均水平,其他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基本小于社会平均水平,说明了生产性服务业对相关后向投入行业的带动能力较弱。
(2)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感应度系数
从表5中可以看出,2002-2007年间,生产性服务业中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感应度系数都有大幅度下降,分别下降了21.3%、11.6%、34%和41.5%,其他生产性服务业感应度系数略微下降。说明了这些行业产出变化一个单位,所有其他产业对该产业的中间需求减弱。装备制造业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感应度系数下降了22.7%,说明该产业产出变化一个单位,其他所有产业对该产业的中间需求下降。装备制造业的感应度系数除了仪器仪表及办公用品机械制造业小于1外,其他都大于1,说明了装备制造业除了仪器仪表及办公用品机械制造业外,各产业又作为资本品投入再生产其他产品,前向关联效应比较大。生产性服务业中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及零售业和金融业感应度系数大于1,说明了这几个行业的前向关联效应比较大。
五、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和计算,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中国经济结构构成中制造业占了60%-70%,服务业只占20%-30%,服务业发展滞后。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占总产出的比重只有14%-20%,水平更低。我国制造业总比重很高,但资本和技术密集的装备制造业份额很低,说明制造业集中在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2002-2007年间,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在下降,装备制造业比重在上升,处于不协调发展状态。
(2)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率在20%-30%之间,但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增加率在40%-70%之间并且变化不大,说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率要远远高于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率。2002-2007年间中国装备制造业细分行业增加值率全部处于下降状态,其中1997-2002年间除了金融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外,其他装备制造业的增加值率也全部下降。
(3)1997-2007年间,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物质性投入达到了60%-70%之间,而装备制造业的服务性投入只有10%左右,生产性服务业投入更低,说明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还是依赖于高耗能的粗放式发展,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投入严重不足。1997-2002年随着国有企业改制,部分服务从制造业中分离,装备制造业的服务投入和生产性服务业投入都在大幅度增加;但2002-2007年间由于中国制造业代工模式的高速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服务投入和生产性服务都大幅下降。
(4)装备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率在10%左右,制造业总体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率在30%-55%之间,说明了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的中间需求较多,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装备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不足。2002-2007年装备制造业对邮政业、研究与实验服务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率分别增长了90.2%、5.365倍和3.0倍。装备制造业对科技服务和邮政服务的依赖度大幅提高。装备制造业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和租赁及商务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下降了45.9%和23.5%,说明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程度不足和中介服务发展不完善。
(5)装备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都大于1,感应度系数除了仪器仪表及办公用品机械制造业外,都大于1,因此装备制造业前向联系和后向关联都很大,发展装备制造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支撑意义。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只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接近社会平均水平,其他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基本小于社会平均水平,说明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后向带动作用不强。另外,生产性服务业中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及零售业和金融业感应度系数大于1,其他生产性服务业的感应度系数都小于l,因此生产性服务业中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及零售业和金融业对其他产业的前向联系很大,而这些生产性服务业都属于传统生产性服务业。
注释:
①数据来源:国研网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