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丁村湖的形成及演化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金刚[1](2020)在《山西运城盆地新生代沉积-构造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运城盆地是发育于新生代的断陷盆地,位于山西地堑系西南端,北部为峨嵋台地,东侧和南侧为中条山地,盆地总体走向NE。运城盆地活动断裂较发育,断裂的走向主要是以北北东、北东和北东东向为主,这些断裂形成了盆地的构造格架,控制着盆地的构造变形和地震活动。新构造的活动决定了运城盆地的构造地貌格局,影响着地貌的演化。本文依托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开展的“特殊地质地貌区地质填图试点”工作2017年部署的“山西运城盆地1∶5万上郭幅(I49E005012)、运城县幅(I49E006012)覆盖区填图”项目,以盆地填充和构造间的耦合关系为理论指导,运用沉积盆地分析的方法,重点研究运城盆地的沉积序列和沉积相特征;通过对断裂构造的野外调查工作,统计断层面上的擦痕,结合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初步确立区内构造应力场分期及特征;最后分析运城盆地沉积与构造间的关系。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和认识:1.运城盆地新生代的沉积特征研究表明:运城盆地在新近纪至早更新世以来,表现为一套河湖相沉积,以湖相沉积占主导,在早更新世时期,断裂控制的伸展断陷盆地持续下陷,湖盆不断扩大,从而发育了范围广泛的三门古湖;在早更新世末期至中更新世时期,受构造应力场转换的影响,运城盆地内的三门古湖范围内开始逐渐萎缩,构造活动使得峨嵋台地抬升,在地势较低运城盆地内部以河流相沉积为主,在地势较高的台地上沉积黄土,也就是形成离石组和匼河组;晚更新世以来,断陷盆地持续下陷,但是沉积体系除了运城盆地有残留湖泊外,其余均以河流相的丁村组沉积为主,地势较低的盆地内峙峪组沉积,地势较高的台地上黄土堆积发育广泛;全新世时期主要以冲洪积湖相、沼泽相沉积。2.对运城盆地的控盆边界断裂构造研究发现:边界断裂系在新生界时期经历了3期构造应力场转换:新近纪北东-南西向挤压与北西-南东向伸展应力场;早更新世末期转变为北西-南东向挤压与北东-南西向伸展;晚更新世-全新世则以近东西向挤压和南北向伸展为特征。3.沉积-构造历史分析表明:(1)早更新世末期,构造应力场由北东-南西向挤压与北西-南东向伸展应力场转换为北西-南东向挤压和北东-南西伸展的应力场环境,并形成了与之相应的断裂系,改造了原有北北东向盆地的格局,运城盆地范围内的三门古湖开始逐渐消亡。其沉积地层由早期河湖相沉积转变为以河流相沉积为主。(2)晚更新世早期(丁村组沉积末期),构造应力场转换为近东西向挤压和南北向伸展为特征,受构造活动的影响峨嵋台地的相对抬升彻底断流,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也使得先前的河流相为主沉积体系转变为浅湖相和黄土堆积。
李振宏,姜博宇,董晓朋,杨勇,崔加伟,公王斌[2](2020)在《运城盆地峨眉台地前缘黄土塌陷现状及地质主控因素》文中研究表明运城盆地峨眉台地前缘新庄村一带地表黄土塌陷严重,其演化过程及其发展趋势是评估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及时限性急需解决的关键地质问题。以地表地质调查为基础,结合遥感资料解译及三分量共振成像技术,综合分析了新庄村黄土塌陷区近10 a来的发展过程及现今的内部结构。研究结果显示,峨眉台地前缘处于黄土与湖相沉积的过渡地带,地层序列兼具湖相与黄土沉积特征,纵向上砂层与黄土间互出现,奠定了黄土塌陷区的物质基础;遥感资料解译结果表明黄土塌陷区自2011年开始,经历了一个孕育至快速发展的过程;三分量共振成像技术对黄土塌陷内部结构监测数据表明,黄土内部已形成纵横交错的孔洞系统,说明新庄村一带地质结构奠定黄土塌陷的物质基础,峨眉台地前缘断裂活动形成的地表裂缝加速黄土塌陷的进程,该区已成为一个高风险的地质灾害易发区。研究成果为峨眉台地前缘地质灾害的预防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
王益人,袁文明,兰会才,周倜,杨跃民,夏宏茹,任海云[3](2018)在《2011年以来丁村遗址群考古新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丁村遗址是我国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群,也是我国少数几个几未间断、持续探索的旧石器考古遗址之一。60年来,历经几代人共同努力,丁村遗址的考古与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2011年以来我们在丁村遗址群周边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考古调查,在柴庄附近和汾河东岸至塔儿山之间的黄土塬区的沟谷梁峁地带发现近百处旧石器地点,并对其中的九龙洞遗址、过水洞遗址和老虎坡遗址进行了连续多年深入细致的考古发掘,发现了老虎坡人类活动营地、过水洞人类生活营地、九龙洞石器打制营地等多个原地埋藏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为我们进一步认识丁村远古人类的活动范围、生活轨迹及其行为链条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和宝贵资料。在与大崮堆山南坡角页岩基岩出露相通的北涧沟→沙女沟→上庄沟一线的沟谷中发现大量石制品和原地埋藏的人类遗址;而在其他不含角页岩石料的北寨沟和柴村沟中基本没有发现人类活动的迹象;显示了丁村人对角页岩原料的亲近性和依赖性。使我们对丁村遗址一带远古人类的活动范围、行为模式有了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同时也说明丁村遗址群的考古工作还有着很长的路要走。
刘毓阳[4](2018)在《基于区域河湖演化的“丁村人”遗址年代研究》文中认为探讨古人类的起源和演化历史一直以来都是古人类学重要的研究热点之一,前人的研究已表明古人类的进化历史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丁村人属于早期智人,它的发现对我们研究直立人向智人转变的阶段性历史提供重要证据。丁村人遗址自发掘以来有就引起了各界研究者的研究兴趣,许多考古界专家、旧石器研究专家以及第四纪地貌学专家都曾对丁村人的年代问题做过研究,成果丰硕,但争议也很大。已有的研究主要通过对遗址化石层上覆黄土古土壤序列来推测其年代,还有的是通过对文化层相同层位的哺乳动物化石、蚌壳和古人石器进行物理测年得出文化层的年代。这些不同的测年方法所测出的年龄也各不相同,至今无法统一。为了生活的需要,栖居在丁村区域的古人类一般都会选择临水而居,地貌上是湖滨或者河岸边。而在盆地湖退-湖侵循环变化背景下,区域内入湖的河流段或者湖滨地方会被淹没又重新露出气下,从而影响着古人类生活空间在地貌微区位上的变迁。这使得形成于不同演化阶段的河湖相沉积层都有可能保存有古人类遗迹。本文首先要进一步探究区域湖侵-湖退地貌沉积环境的变化历史,然后依据保存古人类遗迹的地貌沉积体的特征判断其堆积时所处的历史阶段,确定其形成的起止时间范围,再在已确定该地貌沉积体形成的起止时间范围前提下,对保存古人类遗迹的沉积层序列进行沉积特征分析,对含古人类遗迹的文化层层位形成年代进行确定。本文研究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来判定个人类遗址的年代。为了实现这一研究目标,野外对临汾凹陷、侯马凹陷和柴庄隆起进行调查,在山西襄汾县分别选取了高显村剖面、高显砖瓦产剖面和白马西沟剖面进行采样。根据黄土-古土壤序列定年法、磁化率和化学成分分析等数据,分析地貌沉积体的特征,厘清第四纪中晚期区域河湖地貌阶段性演化历史。实验数据结果表明在临汾盆地分别在S8、S5、S2和S1古土壤发育时期发生了4次湖退事件,每次湖退结束后湖底露出气下接受风成黄土-古土壤堆积,随后又会发生缓慢湖侵过程。古湖的湖侵-湖退特征在区域地貌沉积剖面中都有所记录。通过对高显村剖面调查研究发现下覆最老的黄土古土壤为S1古土壤,其磁化率数据与洛川黄土磁化率曲线比对符合S1古土壤特征,距今12万年。高显砖瓦厂剖面剖面特征和磁化率数据都表明其下覆最老的黄土古土壤为S2古土壤,距今25万年。而白马西沟剖面的磁化率和化学成分分析表明其下覆盖的最老的黄土古土壤为S5古土壤,距今62万年。表明柴庄隆起中曾发生过至少三次湖退事件,每次湖退以后都会出现新的阶地,丁村人会迁居至此。典型的丁村人遗址点54﹕100点发现了三枚人牙化石和一块右顶骨化石,其剖面的磁化率数据以及化学成分特征表明,丁村54:100点下覆的黄土古土壤为S1,因此化石层位的形成起止年代上限年龄为距今约12万年,下限年龄为25万年。丁村54:102点经野外调查并结合磁化率和化学成分分析数据表明其下覆最老的黄土古土壤也为S1古土壤,所以其文化层的上限年龄为距今约12万年,下限年龄距今约25万年。而丁村79:01点下覆最老的黄土古土壤序列为S5古土壤,但在临汾盆地内在S8古土壤发育时期也发生过一次大幅度湖退事件,所以79:01点文化层的上限年龄距今约62万年,下限年龄距今约77万年。
胡小猛,郭家秀,胡向阳[5](2010)在《汾河地堑湖盆第四纪地貌—沉积特征的构造控制》文中认为野外对临汾、太原盆地第四纪中晚期所发育的湖积地貌-沉积特征调查发现,湖盆在对应于S8、S5和S1古土壤开始发育时期(时代分别为0.77Ma BP、0.55Ma BP和0.13Ma BP)曾发生了三次强烈湖退,这三次湖退都是构造原因所致的;而在L11-S8、L8-S5、L5-S1黄土古土壤堆积发育期间(时代分别对应于0.96~0.77Ma BP、0.74~0.55Ma BP和0.47~0.13Ma BP)、以及S1古土壤发育以后的时期(时代为0.07Ma BP之后)出现的却是缓慢湖侵或盆地下沉。根据这些发现并结合地球物理学前期已获得的有关盆地深部上地幔结构及活动规律,本文提出了盆地湖侵-湖退过程的构造控制模式。在上地幔强烈上拱→减弱或渐趋稳定→再次强烈上拱的构造循环中,地表湖盆会以大幅快速湖退→缓慢湖侵→再大幅快速湖退这样的表现与之对应。盆地地表的地貌-沉积发育与地下的上地幔活动应具有因果关系。
董艳,谢爱红,卫华,马志正[6](2001)在《丁村湖的形成及演化环境》文中指出丁村湖是在串珠状古汾河贯通以后形成的 ,受气候与构造的影响 ,第四纪时出现过多次的伸收扩缩过程 .早更新世时 ,丁村湖所在地为三门湖的一部分而存在 ;中更新世早、中期三门湖面积缩小 ,汾河贯通 ,柴庄隆起逐渐形成 ,丁村湖出现 ;中更新世末期晚更新世初 ,受末次间冰期气候转暖的影响 ,是丁村湖面积最大时期 ;到了晚更新世末期 ,随末次冰期的来临 ,湖泊收缩 ,仅在低洼地区或拗陷中心地区以遗迹湖的形式残留一些小湖 ,有些还延续至全新世 .
二、丁村湖的形成及演化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丁村湖的形成及演化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运城盆地新生代沉积-构造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沉积盆地分析研究现状 |
1.2.2 运城盆地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 研究进展与工作量 |
1.6 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认识 |
第二章 运城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
2.1 交通位置与自然地理环境 |
2.2 区域地质背景 |
2.2.1 区域构造背景 |
2.2.2 区域地层 |
2.3 构造地貌特征 |
2.3.1 峨嵋台地隆升区 |
2.3.2 运城凹陷区 |
2.3.3 中条山隆起区 |
2.4 主要的活动断裂 |
2.4.1 中条山北缘断裂 |
2.4.2 中条山南缘断裂 |
2.4.3 峨嵋台地南缘断裂 |
2.4.4 鸣条岗断裂 |
第三章 新生代地层序列 |
3.1 运城盆地地层层序 |
3.1.1 南坛组(N_(1n)) |
3.1.2 静乐组(N_(2j)) |
3.1.3 游河组(N_(2y)) |
3.1.4 三门组(Qp~1s) |
3.1.5 匼河组(Qp~2k)与离石组(Qp~2l) |
3.1.6 丁村组(Qp~3d) |
3.1.7 峙峪组(Qp~3s)与马兰组(Qp~3m) |
3.1.8 全新世 |
3.2 渭河盆地 |
第四章 新生代沉积体系的划分 |
4.1 沉积相标志 |
4.1.1 岩性标志 |
4.1.2 沉积构造特征 |
4.2 沉积相特征 |
4.2.1 湖泊相沉积特征 |
4.2.2 河流相沉积特征 |
4.2.3 三角洲相沉积特征 |
4.3 沉积体系的划分 |
第五章 构造变形特征及古应力场 |
5.1 中条山北缘断裂 |
5.1.1 韩阳段 |
5.1.2 解州段 |
5.1.3 夏县段 |
5.2 峨嵋台地南缘断裂 |
5.3 构造变形序列与应力场转换 |
第六章 运城盆地新生代沉积—构造演化 |
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运城盆地峨眉台地前缘黄土塌陷现状及地质主控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
2 研究内容及方案 |
2.1 野外地质调查 |
2.2 遥感解译 |
2.3 三分量共振成像技术 |
3 调查及解译结果分析 |
3.1 地质调查 |
3.2 遥感资料解译 |
3.3 三分量共振成像 |
4 黄土塌陷主控因素 |
5 结论 |
(3)2011年以来丁村遗址群考古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从“河流阶地”到“黄土堆积” |
3 寻找远古丁村人的“脚踏地” |
3.1 工作思路及地貌环境 |
3.2. 考古调查及埋藏环境 |
3.2.1 土状堆积 |
3.2.2 洪积堆积 |
3.2.3 洪积物与土状堆积交替堆积 |
3.3 重点发掘工作和收获 |
3.3.1 襄汾石沟遗址 |
3.3.2 老虎坡遗址 |
3.3.3 过水洞遗址 |
3.3.4 九龙洞遗址 |
3.3.5 洞门遗址 |
4 收获与存在问题 |
(4)基于区域河湖演化的“丁村人”遗址年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3 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1.6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区域河湖阶段性演化历史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质地貌概况 |
2.1.3 气候特征 |
2.2 临汾盆地概况 |
2.3 临汾盆地第四纪中晚期河湖演化过程分析 |
2.3.1 侯马凹陷地貌沉积特征 |
2.3.2 临汾凹陷地貌沉积特征 |
2.4 汾河河段地貌沉积特征 |
2.5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柴庄隆起段河湖阶段性演化历史分析 |
3.1 柴庄隆起地貌沉积特征 |
3.2 白马西沟剖面描述 |
3.3 高显砖瓦产剖面描述 |
3.4 高显村剖面简述 |
3.5 综合剖面特征 |
3.6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丁村人遗址剖面分析 |
4.1 丁村79﹕01遗址剖面分析 |
4.2 丁村54﹕102遗址剖面分析 |
4.3 丁村54﹕100遗址剖面分析 |
4.4 区域河湖地貌演化与“丁村组”遗址点的对应关系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第六章 结论、特色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汾河地堑湖盆第四纪地貌—沉积特征的构造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研究方法 |
3 第四纪中晚期以来湖盆的地貌—沉积特征 |
3.1 临汾盆地的地貌沉积剖面 |
3.2 太原盆地的地貌沉积剖面 |
3.3 系列盆地古湖泊湖侵—湖退变动的过程分析 |
4 湖盆湖侵—湖退过程的构造控制模式分析 |
4.1 湖侵—湖退发生机制的一般模式分析 |
4.2 鄂尔多斯地块周边断裂系的地壳结构及运动特点 |
4.3 临汾、太原盆地古湖盆湖侵—湖退过程的构造控制模式 |
5 结论与讨论 |
(6)丁村湖的形成及演化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 构造基础 |
2 地层剖面对比 |
3 孢粉及古生物化石组合及环境分析 |
4 讨论及结论 |
四、丁村湖的形成及演化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运城盆地新生代沉积-构造演化研究[D]. 金刚. 长安大学, 2020(06)
- [2]运城盆地峨眉台地前缘黄土塌陷现状及地质主控因素[J]. 李振宏,姜博宇,董晓朋,杨勇,崔加伟,公王斌.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20(02)
- [3]2011年以来丁村遗址群考古新进展[J]. 王益人,袁文明,兰会才,周倜,杨跃民,夏宏茹,任海云. 人类学学报, 2018(03)
- [4]基于区域河湖演化的“丁村人”遗址年代研究[D]. 刘毓阳.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5]汾河地堑湖盆第四纪地貌—沉积特征的构造控制[J]. 胡小猛,郭家秀,胡向阳. 地理学报, 2010(01)
- [6]丁村湖的形成及演化环境[J]. 董艳,谢爱红,卫华,马志正.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