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借智发展”式的校本培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本培训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专业发展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而校本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丽水市高中英语教师的现状、新课程改革以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急需通过校本培训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高中英语教师的现状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崭新挑战,首先体现在对教师知识结构的挑战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知识结构存在的问题日益突显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理论知识陈旧
大部分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基本上得益于大学学习。在工作后,由于未能及时“充电”,使新的理论知识得不到补充,原有的也已经所剩无几。尽管教研部门、学校会组织学习,但由于缺乏系统性及受时间限制,也只能起到“蜻蜓点水”的作用。
2.知识面狭窄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知识素养,但是事实上,这一要求与大部分教师的现状背道而驰。如浙江省2006~2009年第一轮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选用的人教社教材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NSEC)中所涉及的单元话题十分广泛(见右栏表1)。
从表1可以看出,NESC中所涉及的单元学习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因此,教师原有的知识很难满足这种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正如夏谷鸣所说,由于我国的教育比较强调分科教学,在基础教育阶段过早地进行文、理分科;在高等教育阶段,分系、分科更是细而又细,结果学文的不懂理、工等学科常识;学理的缺乏文、史等学科知识。即使同属文科,英语专业毕业的学生对文史知识也是了解不深。[1]因此,在教学中涉及跨学科知识时,教师往往不能很好地进行渗透,有时甚至闹出笑话。
3.科研意识薄弱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不断地反思、总结、研究中成长为研究型教师。然而,事实是大多数教师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没有形成较强的科研意识。一方面,教师常常忙于应付繁重的教学任务,无暇顾及反思,更不用说研究了。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有些也想到要反思甚至也作了些反思,但由于没有较强的科研意识,使反思没能连续地进行下去,许多教学中的困惑仍旧得不到切实的解决,教学有效性也因此大打折扣。
(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拥有一个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这样的知识结构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2]
本体性知识是指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英语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英语学科知识水准,才有可能进行英语教学。同时还必须了解英语专业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并且涉猎一些相邻学科的知识,如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以满足学生广泛的求知欲。条件性知识是指学与教的知识,即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教师除拥有专业知识外,还必须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教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为教师教学成功提供保障。实践性知识是指实践智慧,即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也就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李伟健用下面的图形表示了教师知识结构中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三者之间的关系:
图1 教师知识结构关系
即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需要通过实践性知识发挥作用;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越好,实践性知识就越厚重;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可见,教师的现有知识结构离新课程对教师知识结构的要求相距甚远,如不更新和优化现有的知识结构,要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只能是纸上谈兵。
(三)社会对教师的要求
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师的职业竞争日趋激烈,从事任何一个职业的人都可以通过报考教师资格证书成为教师。另一方面是学生、家长可以“择校、择班、择课”,而“择校、择班、择课”在本质上就是“择师”。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地发展,增强自己的竞争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及鉴于丽水市地处山区,教育较为落后的实际情况,市教育局于2007年启动了“借智发展”式的校本培训项目。
二、“借智发展”模式概述
“借智发展”不是一个新名词,它被广泛地应用于经济领域。本部分简单地介绍本文所指“借智发展”模式、操作程序及其应遵循的原则。
(一)“借智发展”模式
所谓“借智发展”,简单地说就是借别人的智慧提高、发展自己。本文所指的“借智发展”模式是指丽水市教育局与浙江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合作,以一个学校的教研组为基本的培训单位,由浙江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采用分散实践指导的方式,邀请本省其他地市的知名中学英语教学专家、学者在学期中间带讲座、带优质课到“教师发展学校”——丽水中学和丽水学院附中开展高中英语教师校本培训。市教育局教研室负责项目管理。
(二)操作程序
针对本市高中英语教师的具体情况,为使校本培训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在进行培训前,市教育局教研室和浙江师范大学对教师的培训方案作了详尽的论证,制定出了可操作的、分阶段的运行计划。
1.培训目标
校本培训的目标是通过培训,使教师在教学技能及科研能力方面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为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具体体现为:教师懂教学理论,学会课堂教学设计;懂教学管理,会课题设计;懂评课程序,会做专业说课;懂科研资料收集,会做论文选题并能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等。
2.培训计划
为实现以上培训目标,计划用90个课时,分两学年时间完成,每学年集中培训两次,每次培训两天,培训共分六个阶段进行,通过随堂听课与诊断、案例分析、观摩教学活动与评价、专家讲座、培训后反思等方式进行。对所聘的培训者的要求是:既要会上课,能用当地学校的学生和教材为当地的教师作课,也要会指导。
3.培训内容
在90个课时中分别进行下列内容的培训:课堂教学技能、教材的处理、教研组建设、对《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浙江省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实验实施指导意见》和《浙江省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的解读及科研论文的撰写。
(三)培训原则
在进行校本培训的实践过程中,为使校本培训更为顺利地、有效地进行,遵循了以下几条原则:
1.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是校本培训的关键。进行校本培训,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考虑教师的切实需要,如教师的困惑等,有针对性地进行。
2.实效性原则
实效性是校本培训的出发点和归宿,即要求校本培训要坚持培训内容、方法、组织等方面的和谐统一。培训切忌搞花架子,而应落到实处,做到真正解决教师的困惑,促进教师的发展。
3.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是校本培训持续有效的保证。校本培训切忌随意性,而应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这样才能保证校本培训的内容是有系统的,校本培训的效果持续有效。
三、培训实践
为期两年的校本培训结合新课程、结合校本教研,对两所学校在岗的高中英语教师进行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指导,突出教学实践环节,教、学、研融合相长,促进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教学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的提升。每个学期进行培训次数不少于两次。(具体内容见右栏表2)每次由一位专家带领一位外地的优秀教师在丽水中学和学院附中分别进行一个讲座和上一节研究课。参加培训的教师预先都要熟悉教材并进行简单备课和说课,同时两所学校分别推出自己学校的教师上一至两节课,请专家点评。讲座内容和开课话题由两所学校根据各自的需求而决定。在这样的教学实践指导中,参加教师能实实在在地与专家展开互动,人人都有思考与发言的机会。
四、成效与展望
通过校本培训实践,我们发现“借智发展”式校本培训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一)有助于发挥群体优势
在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发挥出群体优势、加强横向联系。“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两个,甚至多于两个思想。”[3]每次校本培训都有上课、听课、评课、报告、互动这些环节,在这些环节中,具有丰富的中学教学经验的专家及大学教授及受培训的教师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根据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见,使群体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起到思想共享的作用。
(二)有助于激发学习欲望
通过“借智发展”式培训,让教师更深刻地体会到“山外有山、楼外有楼”;让教师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发现自己与别人存在的差距,明白闭门造车必将促使自己走向“死胡同”。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赶上不断变化的世界,从而激发学习的欲望。
(三)有助于指导教学实践
由于这种校本培训具有针对性,所请的专家都是具有丰富中学教学经验或专门从事中学英语教学研究的人员,所以对教学实践具有特别强的指导意义。如2009年6月份举行的校本培训中题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思考”的专家讲座,该讲座采用结合具体实例对受训教师进行理论指导的方法,便于教师的理解与实践。
表2 丽水中学和丽水学院附中校本培训内容安排
注:带*的为浙江省高中新课改专业委员会委员
(四)有助于提升科研意识
人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反思”正是这一观点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运用。通过校本培训,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在反思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科研意识,从而实现《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教师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4]
(五)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通过校本培训,能发挥教师的群体优势,加快共同进步的步伐。由于发现差距,教师积极主动地学习,用所学得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提高科研意识。正是由于校本培训具有以上四方面的意义,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反思一年多的校本培训,我们发现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今后的培训中,学校领导还需更加重视校本培训,受训教师还需提高对校本培训的认识程度,培训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还需要加强对校本培训的过程管理、效果检测和后续管理的研究。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培训不仅能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值得推广。
标签:反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