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转四个误区实现五大战略转变--全国人大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委员长瑞万伯勒关于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探讨_农业论文

扭转四个误区实现五大战略转变--全国人大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委员长瑞万伯勒关于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探讨_农业论文

扭转四个认识误区实现五个战略转变——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万宝瑞谈提高农业竞争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论文,全国人大论文,误区论文,竞争力论文,副主任委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胡锦涛同志在研究农业和农村工作时指出,农业要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提高核心竞争力。这是对我国农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随着加入世贸组织后过渡期的结束和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与运行,我国农业面临的形势将发生深刻变化,能否把握变化中的机遇,关键在于切实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

提高农业竞争力势在必行

记者:如何理解农业竞争力的含义?

万宝瑞:农业竞争力集中表现在产品的数量、质量、安全、效益和生态等五个方面,它是一个国家农业发展和科技进步水平的重要标志。

记者: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贸易一体化的形势下,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具有哪些重要战略意义?

万宝瑞:农业产品(包括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对外贸易是反映一个国家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我国虽然是农业生产大国,但并不是农业贸易强国。2003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214.3亿美元,仅占农业总产值的6%。因此,提高农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提高农业竞争力是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过渡期结束对农业挑战的必然要求。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农业产品配额管理的品种将越来越少,农业产品关税将进一步下降,这就给调控农业产品进出口带来很大困难。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及中澳、中新等其他自由贸易区谈判的开始,将使保护农业的传统手段如关税、配额逐步消失,我国农业产品市场高度融入国际市场。不着力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不仅难以继续扩大出口,甚至连国内市场都难以保住,国外农业产品可能大量涌入我国市场。

提高农业竞争力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升农业整体素质的重大途径。以提高农业竞争力为突破口,可以有效地推动农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一是有利于提升农业出口企业的素质,促进农业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更新设备、提高服务与管理水平;二是有利于农业相关行业的发展。 农业产品出口需要质检、标准、信息、中介组织、运输、保险、法律服务等多行业的配合,只有这些行业按照国际标准履行各自的职责,农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才有竞争力;三是有利于农民素质的提高。农业产品的生产主体是农民,农民素质如何,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因此,按照出口产品的要求,对农民进行操作规程、生产技术、质量标准等方面的培训,既有利于增强农民作为生产经营者的市场意识和市场观念,又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出口企业的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

提高农业竞争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一是我国已经总体实现小康,人们对农业产品的消费无论是数量、质量还是安全的要求都越来越高。不提高农业竞争力,就难以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二是农民增收的任务艰巨。按照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应达到8000元。而1997年—2003年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仅为2311元,递增速度仅为3.8%。据专家预测,今后1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速度即使按5.5%—6%的高线计算,到2020年也只能达到6900元。从长远看,应把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加农业产品出口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目前,许多地方的调查表明:每出口1美元农业产品,农民可从中获利人民币约1元,即8∶1的关系。去年农业产品出口200亿美元,农民增收200亿元人民币。如果重点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品和深加工品的出口,农民增收幅度会更大,一般比初级农产品出口增值十几倍甚至几十倍;三是能够增加农民就业,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据测算,每一万美元农业产品出口可创造约20个就业机会,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可创造40个就业机会。

记者: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战略应该如何实施,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哪些难度?

万宝瑞:提高农业竞争力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出口农业产品,不仅要求技术含量高、质量好、产品安全、符合标准,还要求生产方式、生产环境等要满足上述条件。而这靠分散农户、分散管理是难以实现的,必须采取规模化生产,统一标准,统一管理, 实现农业的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信息化。

扭转四个认识误区

记者:我国的农业竞争力不强,根源在认识,认识上的误区是什么?

万宝瑞:认识上存在四个误区,必须扭转。

第一个误区:“进出口的功能是调剂国内农业产品市场余缺”。这种观念已经不适合形势发展的要求。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已经紧密相连,消费者和加工企业从利益最大化的要求出发,对产品需求有个比较选择,他们以质量好、价格低、购买方便作为选择标准。 即使我国农业产品总量能够100%地满足总需求,国外农业产品仍会凭借质量好、价格低的优势进入我国市场。

第二个误区:把出口重点放在种养业初级产品上,忽视加工特别是深加工产品。靠种养业初级产品增加农民收入是很有限的。农业之所以成为弱质产业,原因之一就是农业产品加工增值效益被忽略。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应把农民增收重点放在加工和深加工品的增值上。 就玉米加工来说,目前美国有8条生产线,加工品种类上千种。一般来说,玉米深加工产品比原料玉米价值高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第三个误区:把农业产品竞争的重点放在国际市场。为国内市场生产的产品标准低,为国外市场生产的产品标准高。这种做法,在国际统一大市场的情况下,是难以实现的:一是按两个标准生产,对于出口农业产品来说,难免优劣混杂,最终影响出口;二是国际统一市场的形成, 使得国内市场国际化,国内不好的产品最终也要被进口产品替代。因此,我国农业必须按照“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统一要求和标准进行生产。

第四个误区:只注重最终产品的质量标准。随着国外绿色壁垒的加剧,不仅对农业产品质量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整个生产过程和生产环境提出了严格系统的要求,仅注重最终产品的质量标准而忽视整个生产过程的标准和环境标准,就不能适应国际贸易的新需要。

实现五个战略转变

记者:针对上述认识误区,要实现哪些战略转变?

万宝瑞:在农业产品出口发展方向上,要实现五个战略转变:

一是进出口农业产品由调剂国内市场余缺转变为面对世界统一大市场实现供求平衡。在国际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国内市场已经国际化,我国农业产品与国外农业产品的竞争,不仅反映在国际市场上,也反映在国内市场上。根据我国13亿人口的国情,口粮是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产品, 要始终立足于基本自给,其他农业产品的生产都应着眼于全球统一大市场来调节供求关系。

二是农业产品出口的主要目标由创汇转变为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扩大劳动力就业。我国农业产品出口额仅占外贸出口总额的4%左右,在国家外汇储备充裕的情况下,农业产品出口创汇已不再是主要目标。由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人均纯收入较低,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差距较大,因此今后我国农业产品出口的主要目标,应重点放在提高农业整体素质、扩大劳动力就业和加快增加农民收入上。

三是农产品出口结构由出口初级产品为主转变为初级产品、特色产品、加工品并重。特色产品,人无我有,本身就有竞争力。要按照产业化的路子,发展种养业产品特别是有优势的加工产品出口。出口初级农产品实际上就是出口资源,我国人均资源少,出口资源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 也难以持久。在有条件的地区,要把出口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产品作为重点。如对吉林玉米加工调查表明,玉米加工后的效益与玉米生产效益相比:生产淀粉增值1.5倍,山梨醇3倍,维生素5倍,赖氨酸30倍以上。

四是出口农产品重点要由土地密集型产品转变为劳动密集型。我国人均资源少,经营分散,土地密集型产品竞争力处于劣势。但我国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成本相对较低,具有明显优势或潜在优势,如蔬菜、水果、花卉等园艺产品及畜牧等养殖行业尤为明显。以蔬菜生产为例,其产品单位价值产出所需的土地投入只有粮食的10%—30%,而劳动力需求则是粮食的4—5倍。我国抢占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国际市场的制高点,不仅具有劳动力方面的比较优势,而且具有产品多样化、生产空间范围广阔的优势,可以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随时调整我国农产品出口品种及其规格。

五是出口农业产品的质量控制由单纯的产品质量认证转变为全过程的产品质量体系认证。随着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加剧,不仅要求最终产品合乎标准,同时还要求整个生产过程,包括产品生产从源头到餐桌的全过程都要达到标准。这对生产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做到产前、产中和产后全程都达到进口国的标准。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记者:在端正认识的基础上,关于提高农业竞争力,有哪些可操作性强的措施?

万宝瑞: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为农业产品出口创造便利条件。政府对农业产品贸易管理应包括预警系统管理、调查跟踪管理、案件处理管理和事后跟踪评估管理等多个环节。政府应保持信息渠道和制度渠道畅通。信息渠道是为企业提供贸易信息(包括产供销和标准等), 制度渠道是帮助企业规范开展经贸活动、解决贸易纠纷的路径。为此,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农业产品出口创造条件:一是理顺部门间出口贸易管理分工,使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能向生产、流通、贸易一体化方向转变;二是强化政府服务职能,重点为出口企业提供公益性管理与服务,如规范出口农业产品市场竞争秩序,严格质量管理,支持出口企业开拓新的海外市场等;三是利用世贸组织规则,不断主动出击以维护自身利益。通过实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规则》,主动收集国外贸易壁垒的有关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逐步摆脱贸易壁垒困扰的被动局面;四是建立有效的国际农业产品信息发布机制。政府跟踪搜集、分析并及时发布国际农业产品生产、需求动态和主要贸易伙伴国的政策动态。在中央和有关省(市、区)设立农业产品出口贸易机构,建立农业产品外经贸信息与咨询服务体系和信息发布机制;五是建立农业产品进出口调控机制。根据市场对等开放的原则,开展认证体系双边互认工作;积极研究、应对主要贸易伙伴国的技术壁垒状况;按照世贸组织规则,建立我国农业产品贸易保护体系;六是建立农业产品出口的“绿色通道”,解决出口农业产品通关时间过长问题。

设立专项资金,为农业产品出口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必要资金支持。中国农业产品出口企业普遍实力较弱,出口市场单一。建议设立国家农业产品出口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三个方面:一是资助有关出口贸易部门为农业出口企业调研、收集有关信息并提供咨询服务, 帮助农业出口企业寻找新的海外客户;二是资助有关行业协会开拓新的海外市场,组织参加或主办国际农业贸易展、商贸洽谈会、贸易使团出访等;三是资助行业协会组织对出口龙头企业进行技能培训;四是资助行业协会帮助企业应诉有关贸易纠纷。

实行扶持政策,培育壮大农业产品出口企业。一是应调整农业产品出口税费政策。提高出口农业产品的退税率,实行征多少、退多少的政策。降低农业产品加工业税负,逐步提高农业产品加工企业购进农业产品原料进行精加工的增值税进项抵扣率。 参照发达国家农业产品的出口检验检疫费用一般都由政府承担的做法,减免农业产品出口企业的检验检疫等费用。对农业产品出口企业进口的生产、加工设备和种子等生产资料实行减免税收政策。

二是进一步改善农业产品出口企业的融资环境,降低贸易风险。(1)切实解决农业产品出口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在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多渠道加大对农业产品出口企业贷款的支持力度,增加放贷规模。(2)支持具备条件的农业产品出口企业进入国内外股票市场, 驶入资本经营的快车道,并运用并购、重组等资本运营手段,走集团化、规模化发展道路。(3)完善农业产品出口信贷担保机制。在做好企业出口前信用风险防范的基础上,健全和完善农业产品出口信用保险体系,确保企业收汇安全。(4)试行贸易损失补偿措施。由于国家之间贸易战频繁发生,使农业产品出口企业蒙受损失,建议政府采取一定措施给予补偿。(5)建立农业产品出口保险制度。

三是大力扶持农业产品出口企业搞好生产基地建设。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支农资金应重点向农业产品出口基地倾斜,支持出口基地搞好农田水利、道路、储藏、保险、运输等设施建设,建立农业产品质量检验体系和检测体系。加强出口基地的环境保护工作。农业产品出口基地建设,要在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通过订单等多种形式,使出口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

加快培育农业产品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的贸易自律和促进作用。由于目前中国出口农业产品存在生产与经营分散、规模小、价格低、无序竞争等问题,因此,建立和完善农业产品出口行业商会、协会等中介组织势在必行。要发挥农业行业协会在促进农业产品出口、质量认证、 组织培训、实施标准等方面的协调管理作用。支持农业行业协会做好政府的助手,为农业产品出口企业提供相关服务,如组织实施行业出口、人力资源培训、农业产品安全检测等计划。完善农业行业协会自律机制,政府应当对已有的协会加强管理,完善机制,着力解决发育不足、运作不灵等问题。尽快制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法》,保证农业行业商会、协会等组织行使职能有章可循。

加强农业产品加工出口企业的自身能力建设,发挥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主体作用。农业出口企业应熟悉和掌握国际贸易规则,特别要了解相关进口国农业产品贸易技术标准体系。建立健全贯穿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技术标准体系,对农民做好技术标准培训,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研究国家贸易、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体系,并积极参与国际认证,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要敢于和善于参与贸易纠纷的解决,利用国际贸易规则,保护企业自身利益。

标签:;  ;  ;  ;  ;  ;  

扭转四个误区实现五大战略转变--全国人大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委员长瑞万伯勒关于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探讨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