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的哲学理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哲学论文,理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种伟大的思想,不因时间的流逝而失去意义,相反的,时间越久远,它发射出的光辉越灿烂。马克思的哲学就是这样的伟大思想。每当历史出现重大转折,人们都要重返马克思,从他那里得到智慧的启迪,从他的哲学宝库中寻找解决新问题的钥匙。在人类即将告别20世纪、带着巨大的期盼和严重的焦虑进入纪元第三个千年时,对马克思的哲学寄予厚望。马克思的哲学成功地指导了20世纪的实践,毫无疑问,在新世纪里它仍然是指引历史航船前进的路标,并在新的实践中得到更大的丰富和发展,显示出更加蓬勃的生机和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一
马克思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时代精神的集中而准确的表达。我们必须紧密结合我们时代的主题,深刻理解它的精神实质。要准确地把握一种哲学的精神实质,最可靠的方法是把它放在它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加以考察。每种哲学在其发展中都是有变化的,都可以区分出不同的阶段,然而每种哲学又都是一个整体,在不同的阶段中贯穿着统一的哲学理念。哲学理念作为哲学的基本精神和基本规定,不是在这种哲学的某一发展阶段才出现的,而是先行设定的,后来的各个阶段不过是它的展开和完善化。正如种子和胚胎决定生物有机体的物种特征一样,哲学理念是哲学的种子和胚胎,它决定一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特征,构成各种不同哲学的质的差异。对于探讨一种哲学理念而言,它的初始阶段往往更加重要,因为离发源地越近,受到的外界干扰越小,越能保持它的原本状态。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它孕育了马克思后来的各种理论思想的萌芽形式。正是在这部天才的智慧杰作中,马克思提出了自己的哲学理念。然而多年来由于受到阿尔都塞式的“断裂论”的影响,那些所谓“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的解释者们却把《手稿》作为马克思的不成熟的著作轻蔑地搁置一旁,把马克思在《手稿》中表达的哲学理念作为里格尔主义和费尔巴哈主义的哲学“遗迹”加以批判和清除,其结果是离马克思的哲学“本文”和“本源”越来越远,以至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不得不来一次“正本清源”工作。
二
马克思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表达的哲学理念集中在下面一段话中: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第120页。)
在这里,马克思用“三个主义”和“六对矛盾”概括了自己哲学的全部内容。这“三个主义”是:
“共产主义”
“人道主义”
“自然主义”
这三个主义其实是一个主义,即“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而私有财产的扬弃也就是人的异化的扬弃,它使人返回到自己的本质,实现人的最终解放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种以最终克服人的自我异化为目标的共产主义,等于“完成了的人道主义”和“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在马克思那里,“共产主义”、“人道主义”、“自然主义”是一个东西,我们说马克思的哲学是“共产主义”,或说是“人道主义”,或说是“自然主义”,都可以。然而,马克思用“三个主义”来说明自己的哲学理念并不是没有意义的简单重复。“三个主义”从三个不同的方面揭示这一哲学的特征。“共产主义”强调的是消灭私有制,实行财产公有。“人道主义”作为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泛指重视人、关心人、以人为目的的一切学说和行为。马克思用广泛流传的“人道主义”来规定自己的哲学,意在强调这一哲学的终极目的在于消除人的自我异化,使人返回人的本质。在马克思看来,异化是对人的本质的歪曲,也是对自然的本质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扭曲;异化的克服使人、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返回到它的本真状态,所以他认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在这里,“共产主义”具有关键的意义,因为只有消灭私有财产才能克服人的异化,使人返回到它的本真状态,所以“共产主义”是“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完成,是“完成了的”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完成了的人道主义”和“完成了的自然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内在目的,“共产主义”同“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又具有手段和目的、过程和结果的关系。“共产主义”、“人道主义”、“自然主义”三位一体,共同指向异化的克服和人的解放这一伟大目标。
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共产主义,通过解决以下六对矛盾实现自己的目标。这六对矛盾是:
①人与自然界的矛盾;
②人与社会的矛盾;
③存在和本质的矛盾;
④对象化和自我确证的矛盾;
⑤自由和必然的矛盾;
⑥个体和类的矛盾。
这六对矛盾可以归结为四类,即人与外部世界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与自身的矛盾、个体和类之间的矛盾。应该指出,哲学共产主义所要解决的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矛盾,而是价值论意义上的矛盾,不是在人的活动中因主体和客体、人和对象的分化而产生的矛盾,而是由异化劳动而产生的人的本质和它的实现之间的矛盾,它们本身就是人的自我异化的表现。这里列举的六对矛盾不是平等的,其中后四对矛盾是异化劳动导致的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在人身上的表现,所以前两对矛盾是主要的,它们的解决必然导致后四对矛盾的真正解决。
消灭私有制,扬弃异化,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存在与本质、对象化与自我确证、自由与必然、个体与类之间的矛盾,达到人的自由和解放。这就是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共产主义的基本内涵!这就是马克思的哲学理念!
三
“共产主义”在马克思那里既具有哲学意义,又具有政治经济学意义,《手稿》阐述的主要是前者。贺麟先生曾经指出:马克思在《手稿》中阐述的共产主义是一种哲学理想,它所解决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哲学的根本问题;在后来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著作中大多强调社会制度、所有制等经济学意义上的共产主义。(注:《辩证法与哲学的理想性》,见《新华文摘》1988年第4期。)
共产主义本来是一个社会经济范畴,它的本意是消灭私有制,实现财产共有。然而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是人的自我异化,作为客体的财产不过是这一异化的感性表现。因此,消灭私有财产就是人的本质异化的积极扬弃,使人占有他自己的本质,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对立斗争的真正解决。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理论基础,揭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这就把共产主义上升到了哲学范畴,从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来加以理解。这里的“共产主义”,强调的不是社会制度、所有制关系、分配原则等经济学方面的问题,更不是无产阶级斗争的战略策略等政治学方面的问题,而是人的本质和人的自由等哲学方面的问题。马克思把这种共产主义称之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或“实践的人道主义”,是十分恰当的。作为人道主义的共产主义,指的既不是共产主义运动,也不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而是一种哲学理想,是人追求的绝对价值,是消解了一切对立的自由境界,因而具有形而上的意义。
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从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共产主义与传统哲学不同,它以一种崭新的方式来解决这一根本的哲学问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人与自然的自在的统一,其二是人与自然的自为的统一。从自在的形态说,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本来就是与自然界统一的。这一方面不是哲学研究的问题;后一个方面即人与自然的自为统一问题才是哲学研究的问题。马克思从实践的观点、劳动的观点来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劳动是人与自然统一的现实基础。在劳动中人与自然构成一种对象性关系,构成相互过渡的双向运动:一方面,自然界不断被“人化”,向人生成,成为“人类学的自然界”;另一方面,人向自然界生成,不断被“自然化”,成为自然界的自为存在。人成为自然界的存在,自然界成为人的存在,这就是劳动中实现的人与自然的自为的统一,而社会不过是人与自然统一的现实形式。人和自然的统一、人和社会的统一,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从实践的观点来看,世界既不统一在思维上,也不统一在存在上,而是统一在人上,统一在人的实践上。在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上,人是主体,他按照真善美的尺度改造世界,在自在世界向属人世界的转化中实现自己的目的、愿望和要求,确证、实现、丰富人的本质。在人的实践中实现的世界统一过程实质上是人的自我实现过程。
马克思在《手稿》中把共产主义上升到哲学理念,主要是因为他把异化劳动和私有制同人的本质联系起来,把消灭异化劳动和私有制同解决人与自然的统一联系起来。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及其结果的私有制是导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对立的深刻根源。异化劳动使劳动产品和劳动本身成为统治人、奴役人的手段,把表现人的本质的劳动变成单纯的动物性机能,同时也就把实现人的本质和需求、实现人的生命活动和劳动的自然界变成了仅仅为维持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作为人的对象的自然界从人的本质的实现和确证变成了人的本质的丧失。异化劳动和私有制造成人与自然的对立,造成人与社会的对立,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疏远、敌对和永无休止的战争。所以消灭异化劳动和私有制的共产主义,一切异化积极扬弃的共产主义,也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然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的对立和斗争的真正解决。
共产主义作为一种哲学理念,同作为一般世界观的哲学不同,它解决的不是万物的本原和意识的根源问题,不是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而是人的本质及其自我实现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既不是传统的唯心主义,也不是传统的唯物主义,而是实践的人道主义。哲学共产主义即实践的人道主义始终关心的,是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人的本质的实现、人的劳动和人的生活、人的自由和人的解放。它始终坚定不移地相信,不管前进的道路多么艰难曲折,历史总是朝着人的自我实现的方向迈进。这就是它的真谛,就是它诱人的魅力所在。
四
“克服异化”、“人类解放”、“人的全面发展”、“自由王国”等等,这些提法在内容上是一回事,都是对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和价值取向的哲学规定。这里有必要对“人类解放”做一点说明,因为在《手稿》以后马克思更多地使用“人类解放”这一提法,这使某些人产生了误解,认为马克思放弃了“异化”概念,从而放弃了共产主义哲学理念,转向“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立场。
“人类解放”是个哲学范畴,不是政治范畴,尽管它包含政治的、经济的和社会方面的内容。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把“人类解放”和“政治解放”做了区别。他指出,“政治解放”对当时德国的犹太人而言,主要内容是使国家摆脱教会束缚,使个人获得宗教信仰自由、普遍的人权等等;“人类解放”的前提是消灭一切形式的异化,不仅要消灭宗教,而且要消灭现存的国家,消灭市民社会的现行原则,使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人的一切力量得到解放。马克思认为,“只有当现实的个人同时也是抽象的公民,并且作为个人在自己的经验生活、自己的个人劳动、自己的个人关系中间成为类存在物的时候,只有当人认识自己的‘原有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组织成为社会力量因而不再把社会力量当作政治力量跟自己分开的时候,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人类解放才能完成。”(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43页。)“政治解放”在使市民社会得发展的同时,也使人的异化得到巩固,而“人类解放”却要消灭一切形式的异化。
“人类解放”同“无产阶级解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共产主义革命首先要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使无产阶级得到解放。但是,无产阶级解放并不就是人类解放。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是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使整个人类得到解放。无产阶级解放是作为阶级的人的解放,人类解放是作为类的人的解放。“人类解放”具有超阶级,超功利的绝对性质,是类的升华,它摆脱了一切外在性,只把人自身的发展作为目的。无产阶级解放是人类解放的前提条件,不是人类解放本身。“人类解放”不仅仅是使人摆脱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获得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民主和平等权力,而且要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摆脱物对人的奴役,使人在一切对象化活动中成为真正自由的主体,使一切人都能按照自己的天赋和意愿自由发展自己的才能。
人类解放就是克服人的异化。异化是人的活动及其结果对人本身的一种否定性关系。只有消除这种异化关系,使人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为人所驾驭、所利用,为人类自身发展这一根本目的服务,人类才能得到解放。离开异化概念就不能正确理解人类解放的真正内涵。事实上正是这样。那种从认识论上把“人类解放”理解为摆脱一切规律、为所欲为地支配一切的观点,那种从政治学上把“人类解放”理解为摆脱一切“权威”的无政府主义观点,那种从经济学上把“人类解放”理解为人人平等、各取所需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对“人类解放”理解上的这些偏差,究其原因,都是离开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结果。
异化理论在解释人类解放方面具有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等理论不可替代的作用。异化理论的出发点不是本体或实体,而是人和人的活动。传统哲学总是把世界区分为“本体”和“现象”,采用“还原论”的方式,把“现象”归结为“本体”,用“本体”解释“现象”,在这种本体论思维模式中,没有人的地位,没有人的自由,人也是作为一种偶然的现象存在为“本体”所决定。异化理论的哲学基础不是传统的哲学本体论,而是实践论或人的活动论。从人的实践、人的活动的观点看世界,世界不是在人之外的纯客观的存在,而是人活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不是实体和现象的关系,而是一种对象性关系。作为对象性关系,人改造世界,世界表现人,人与世界一起显现。异化理论不把人与外部世界——自然界和社会的关系归结为主观和客观。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而是揭示人的活动及其结果对人本身的意义问题。但是,与哲学价值论不同,它不是一般地探讨作为在之外客观存在的事物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意义,而是探讨人的活动及其结果怎样表现人的本质,也就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实现方式。异化是人的本质的否定性实现方式,在现实中表现为人的活动及其结果和人本身相背离,控制人、奴役人,和人相疏离、相敌对。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不是摆脱客观规律的支配,事实上由于实践条件和认识水平的限制,人类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完全摆脱在规律面前的盲目状态。“人定胜天”总是相对的,“天人交相胜”才是绝对的。人类的自由和解放只能合理地理解为消灭异化,摆脱人的活动及其结果对人本身的奴役,能够在最大限度的符合人的目的前提下从事一切活动,以便自由自觉地实现自己的本质。
在《手稿》中,马克思运用异化理论成功地揭示了人类自身发展的客观过程及其规律。马克思在后来的著作中也没有放弃异化理论。众所周知,《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奠基著作。在这部划时代著作中,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必然性,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提供了科学基础。然而正是在这部巨著中,马克思又回到了早年在《手稿》中讨论的人类自身发展的问题上来,并以稍微不同的形式揭示了人类发展的三个阶段。他指出,社会历史既是生产发展的历史,又是人自身发展的历史。他依据人的发展程度,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或三个大的社会形态:(一)人的依赖性时期;(二)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时期;(三)以个人全面发展为基础的自由个性时期。(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5)第104页。)这里划分的三大社会形态同《手稿》中阐述的人的非异化到人的异化、再到异化克服的历史过程是一致的。
五
共产主义在马克思那里具有丰富的、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内容,后来却被片面化了。无论在《手稿》中,还是在以后的《资本论》中,马克思都把共产主义看作一种哲学理念和绝对价值,看作对人的终极关怀。共产主义的这一方面逐渐被淡化、被忽视,甚至被当作错误的东西加以批判,而它的政治学的和经济学的内容日益被突出出来,并且随着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发展而得到丰富和具体化,以至最后社会主义干脆被归结为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与哲学相分离而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独立的部分。
应该承认,把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规定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核心,是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客观根据的,但毕竟是有缺点的。它在理论上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在实践上造成了有害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后果。它的主要缺点是丢掉了共产主义的哲学理想,缺乏对人的终极关怀。它关注的焦点和重心是巩固政权,而人的生命、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人的发展、人的最终解放在它的视野中统统消失了,至少不占主要地位。社会主义疏远了人,人也就疏远了社会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追求的目标是人的彻底解放。它把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看作无产阶级解放的必要条件,而把无产阶级解放看作人类解放的第一步和必要前提,而不是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传统社会主义观把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提到首要地位,否认它的过渡性质和手段作用,自觉不自觉地把它变成了一种特殊的阶级统治,从而和人类解放的终极目的相脱离。历史的经验已经证明,任何一个统治阶级如果把夺取政权看作最后的战利品,把巩固政权看作自己的终极目的,都不可避免地发生争权夺利的斗争,滋生各种危险的、腐败的倾向,使政权日益脱离它的阶级基础,成为少数人的战利品。社会主义实践中发生的个人迷信和专断、严重混淆两类矛盾、残酷镇压和大规模清洗,尽管有着复杂的原因和背景,但也不能不说与对社会主义的片面理解有关。
改革开放给社会主义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给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邓小平同志总结了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的新鲜经验,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一种与传统社会主义观不同的新社会主义观。这种新社会主义观突破了只从社会制度、所有制关系、分配原则、政权形式等政治学和经济学角度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从历史的宏观视野、从人的现实需要和理想追求、从过渡到共产主义准备条件等方面来规定社会主义本质,恢复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所具有的、后来被忽视了的哲学价值观意义。(注:蔡英田:《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里程碑》,载《长白学刊》1995年2期。)
共产主义和哲学的分离,不仅使共产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片面化了,而且使马克思的哲学理念实证化了。它日益脱离人文关怀,逐渐抹掉自己的特色,最后消解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哲学传统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界关于人道主义、异化、实践等问题的讨论,都在把我们引回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的哲学理念。
收稿日期:1998年10月8日
标签:哲学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人与自然论文; 自然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