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DSA与MRI或CT融合技术在颅内动静脉畸形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论文_李韬略

岳阳市中医院 湖南岳阳 414000

【摘 要】目的:探究三维DSA及MRI(CT)融合诊断技术在颅内动静脉畸形病变诊治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2013年02月~2015年11月经DSA确诊的30例颅内动静脉畸形病变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回顾其术前影像学检查资料、具体治疗方案及随访调查情况,并统计患者的GOS评分及颅内再出血、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30例患者均根据融合后影像确立治疗方案,20例手术患者术后头颅CT复查均未提示颅内再出血,且MRI或者CTA及DSA复查未见残留的畸形团。6例立体定向放疗患者的融合影像均提示畸形团存在深部位置,多数分布在功能区,部分伴有深静脉引流;4例立体定向联合介入栓塞治疗患者在介入栓塞过程中未探查到颅内再出血。本组患者治疗后的AVM分级得分、GOS评分均有所下降,均未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论:三维DSA及MRI(CT)融合在鉴别颅内动静脉畸形病变中有着重要的价值,有利于提高诊断的科学性,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应用。

【关键词】血管造影;颅内动静脉畸形;三维DSA;MRI;CT;融合

颅内动静脉畸形(英文缩写AVM)是颅内血管性病症中较为常见的一类,该病多表现为颅内自发性出血,有着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及时筛查和明确诊断是改善该类患者预后的重要保证[1]。本文选取我院2013年02月~2015年11月经DSA确诊的30例颅内动静脉畸形病变患者进行临床分析,以探究三维DSA及MRI、CT融合诊断技术在颅内动静脉畸形病变诊治工作中的应用价值。现将重要研究方法及结论作如下阐述。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将我院2013年02月~2015年11月经DSA确诊的30例颅内动静脉畸形病变患者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入选患者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11~69岁,平均年龄为(35.30±7.29)岁。纳入标准:GCS(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13分;初入院存在剧烈头痛、部分肢体活动障碍及语言障碍等症状;存在脑出血病史。排除标准:失去随访患者;未签署知情同意协议等。患者的AVM分级得分情况为:1分6例,2分14例,3分7例,4分3例。

1.2 方法

1.2.1 单项影像学检查

本组患者就诊后,均接受常规CT平扫、血管成像和MRI检查、DSA检查,具体方法如下:(1)CT平扫:仪器选用西门子CT机(德国产),常规扫描颅底至颅顶范围,并行螺旋扫描,层厚及层间距均为5mm。(2)CT血管成像:使用高压注射器,按照4ml/s的速率从患者肘前静脉注入80.0~100.0ml碘克沙醇注射液(320mg I•ml-1),之后按照同样的速率给予40ml等渗盐水静脉推注。运用团注示踪方式进行触发扫描,以颈动脉总分叉部为触发点,设置阈值100HU,并且延时3s。(3)MRI检查:扫描仪器为西门子1.5T 磁共振成像扫描仪,扫描参数为:层厚1~2mm,层间距为1mm,加权成像序列包括横断面T1、T2,运用TOF进行MR血管成像,将得到的原始图像进行MIP重组,观察并记录MRA序列以及T2加权成像[2]。(4)DSA检查:仪器使用西门子(德国)DSA机,应用5F导管常规穿刺股动脉,实施全脑DSA检查,探查目标血管后,进行三维DSA;对位三维DSA后,运用三维模式完成三维旋转造影。选用碘克沙醇注射液(320mg I•ml-1)作为对比剂,在二维采集阶段,剂量为7ml,按照4.0~6.0ml•s-1的速率注射,同步进行采集,帧速4帧/s;在三维采集阶段,对比剂剂量为21ml,按照3.0~4.0ml•s-1的速率注射,先后采集蒙片和造影图像。

1.2.2 影像融合

在SAZB双平板以及DSXW后处理工作站中输入CT(MRI)和DSA原始数据,利用工作站自带融合软件对各种影像进行融合处理,融合过程中注意配准骨性标志,结合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配准方式,明确精确配准之后再合成最终的融合图像,并对融合图像的窗位和窗宽进行调整,使血管图像、骨质图像和软组织图像分别显示。

1.3观察指标

①治疗方案:统计本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案及入路方式。②随访结果:统计本组患者治疗后的AVM分级得分、GOS评分情况,并记录患者有无颅内再出血、神经功能缺损等并发症情况。

2 结果

2.1 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案及手术入路方式。

详情如下:30例患者均根据融合后影像确立治疗方案,其中行显微外科切除手术20例,行立体定向放疗6例,立体定向联合介入栓塞治疗4例。手术患者中,选择枕下后正中入路2例,额颞部入路5例,颞顶部入路9例,额颞顶部入路4例。

2.2将患者治疗前后的AVM分级得分、GOS评分和并发症情况作比较。

具体情况如下表1:20例手术患者术后头颅CT复查均未提示颅内再出血,且MRI或者CTA及DSA复查未见残留的畸形团。6例立体定向放疗患者的融合影像均提示畸形团存在深部位置,多数分布在功能区,部分伴有深静脉引流,因此采取保守治疗。4例立体定向联合介入栓塞治疗患者在栓塞过程中未探查到颅内再出血,介入栓塞术后均辅助采用了立体定向放疗。本组患者治疗后的AVM分级得分、GOS评分均有所下降,均未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3 讨论

AVM多因脑血管发育不良,静脉与迂曲动脉间毛细血管较少等因素引起的,表现为脉异常直接连通,因此容易造成脑血流动力学紊乱[3]。该类病变的首要表现为颅脑内出血,病情十分危急,及早地探查病变位置和性质,能够为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常规CT平扫、增强扫描虽然能够显示出动静脉畸形全貌,但是由于部分病例常常合并有血肿,其病灶具有一定的隐匿性,单纯应用CT扫描不能准确地鉴别引流静脉和供血动脉,也不能正确反映病变处的血流动力学情况[4]。MRI在鉴别软组织方面有着突出的功能,具有成像清晰且多参数和多方位成像等优势,能够清晰地显示动静脉畸形位置、大小和周围神经分布情况,对于探明其与周围神经组织间的空间关系有着重要作用。但是MRI也不能提供准确的血流动力学依据,在检查小血管病变方面仍然受到较大的限制。长期以来,临床将DSA作为颅内动静脉畸形的诊断金标准,该项检查不仅有着较高的灵敏性,还可清晰呈现畸形血管的构筑情况,并且还能够探查小血管病变,对病变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因此成为了介入栓塞的重要依据。但是DSA也有其劣势,如不能准确定位动静脉畸形的具体位置,也不能反映病变和血肿、周围神经结构间的空间联系,因此,进行影像融合诊断显得很有必要[5]。本研究结果数据显示,本组患者均根据融合后影像确立治疗方案,包括行显微外科切除手术、立体定向放疗和立体定向联合介入栓塞治疗,说明三维DSA及MRI(CT)融合诊断技术能够为明确AVM的治疗方案提供科学支持。同时,本组患者治疗后的AVM分级得分、GOS评分均有所下降,均未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证实了根据融合影像进行综合诊断,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治的科学性,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结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在颅内动静脉畸形病变诊治工作中,应用三维DSA及MRI(CT)融合诊断技术能够为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提供支持,值得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向伟楚,杨铭,李俊等.DSA与MRI或MRA双三维影像融合技术要点及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5,21(02):65-70.

[2]孙荣辉,徐国政,杜浩等.MRI与DSA影像融合联合电生理监测对脑动静脉畸形伴癫痫手术的价值[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5,18(07):403-406+409.

[3]张翔圣,张鑫,张庆荣等.三维DSA与MRI或CT融合技术在颅内动静脉畸形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5,12(09):449-455.

[4]赖凌峰.老年人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13.

[5]陈传新.颅内动静脉畸形的外科治疗[D].苏州大学,2013.

论文作者:李韬略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4

标签:;  ;  ;  ;  ;  ;  ;  ;  

三维DSA与MRI或CT融合技术在颅内动静脉畸形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论文_李韬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