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职业学院
一、学生不良行为原因
1、家庭教育的失误
1.1家庭破裂,父母离婚,导致孩子被疏于管理和教育
在父母离异的家庭中,高职学生往往出现自卑、自闭、懦弱的心理,因长期得不到完整的家庭关怀,单亲家庭的学生往往出现不合群的现象,过早出现叛逆心理。有的学生父母虽未离婚,但生活中经常激烈争吵,使学生在家中缺少温暖,思想负担重,导致学生在社会上寻求"哥们""姐们"的帮助,因此更容易受到不良的诱惑走上歪路。在笔者遇到的问题学生中,有50%左右存在着家庭破裂的问题。
1.2有些家庭在对子女的教育上缺乏统一意见
在家庭教育上当着子女的面唱对台戏,尤其有的爷爷奶奶与父母的教育理念不一致,导致学生对道德规范迷惑不清,容易养成表里不一的品行。农村有句俗语:一个打,一个护,到老都不上路。这句话确实有些道理。例如学生张某某就是在父母和爷爷奶奶的双重要求下,成了一个在班里惹是生非,在老师面前虚心认错却屡教不改的孩子。
1.3有些家长存在不良行为习惯,给孩子做了坏榜样
有些家长平时行为不检点,行为粗鲁、脏话连篇甚至作风不正、酗酒赌博、盗窃腐化等,直接影响了自己子女品行的发展。笔者这学期就遇到了这样一件事,两个学生打架,学校把双方父母请来处理问题,结果有一对父母到了学校就喊要对对方的孩子动手。父母这样的暴力行为方式必然会影响孩子的品行发展和身心健康,从而产生家庭与学校德育"两张皮"的现象。所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们自己先要学会当家长,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才能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
2、学校教育的失当
在升学率的压力下,抓升学是学校永恒的主题之一。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学校必然会把压力转嫁到学生身上,使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越来越重,导致一些学生个性受到压抑,屡遭挫折和失败使他们不能适应甚至到讨厌学校的地步,表现出求知欲减弱、学习热情降低,而这就是学生不良品行形成的开始。当学生学业不佳时,往往难以得到老师的表扬,在班集体中得不到温暖和关爱,容易被老师忽视、同学歧视,逐步形成旷课逃学的不良行为。进而拒绝接受老师的教育,与学校、老师对立,甚至产生暴力行为,致使教师对这些学生失去信心。而教师的这种态度则又会使学生失去改正错误的机会和勇气,自暴自弃,形成恶性循环。这样的孩子在职高生中的比例也很高。
二、在班级管理中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策略
1、身正为范,为学生树立榜样作用
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学生善于模仿,具有向师性,班主任老师和学科教师们做好孩子的榜样,对于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起到很大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个行为习惯良好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时才会潜移默化每一位学生,教师的榜样作用如春雨,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田,"身教重于言教","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应从自身的形象和行为规范做起,为孩子们树立典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如教师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老师就应该守时,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首先在自己的课堂上,对于每个孩子的发言,教师应耐心听完,树立"善于倾听"的好榜样;要求学生举止文明,教师就应注意在校每时每刻的言行举止文明有礼,多说"谢谢""请"等礼貌用语,自觉按顺序进行相关活动,不能有优先的特权;要求学生作业认真,教师在黑板上的板书、作业批改和评语中、给学生辅导时,书写应横平竖直、左右成行、上下成列,给学生美的感觉和享受,学生自然会把老师的书写作为字帖不断模仿;要求学生的书本文具摆放整齐,教师应对班级的桌椅排列、作业摆放、工具收纳都有明确、细致、精准的位置习惯;要求学生心平气和,首先自己面对孩子错误和不足时,应给以包容的心,不能大发雷霆,少用指责和痛斥的方式,以委婉的语气指出,多给孩子们积极正面的暗示和鼓励……教师的点滴,都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师的榜样作用有助于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养成。教师在班级管理、教育教学中,处处以身作则,实现"其身正,不令而行"之效。
2、注重评价技巧
对学生实施评价的过程中应当注重评价的方式,对于教师而言,应当尽可能的使用激励性评价,避免一味的批评学生。学生在受到教师的赞扬和激励之后能够树立更强的学习信心,让他们保持更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态。如在教学中教师发现一些学生在课堂中不认真听讲,喜欢和同学说话等,对这一类违反纪律不是很严重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要求其背诵一首唐诗、讲一个笑话、唱一首歌等。而针对一部分违反纪律相对严重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写检查,把违反纪律的过程以及自己的想法都写出来。这样进行处理不但能够有效的照顾学生的自尊心,另外还能够对其他同学起到一种警戒作用,学生也不会因为受到教师的处罚而产生抵触心理。而要求一些犯小错误的学生背诗、讲笑话等,不但可以让课堂氛围更加活泼,同时还可以从正面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给予他们更多的改正机会。
3、寻求家校联合
学校是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阵地,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学校教育对象的群体性,评价标准相对统一化,学校方面也更加习惯于用硬性的制度规范来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约束,但是其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家庭教育的优势在于细致性与个体性十分突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帮助。家长是学生的首任老师,与学生的联系也更加深入直接,教师应当让学生家长真正尽到自身义务,用好的行为习惯来影响学生。对于教师而言,应当积极的寻求家校联合教育,定期与学生家庭进行沟通交流,相互之间探讨教育的有效策略,将学生在家中和学校的具体表现向双方沟通,让学生家长真正成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参与者与支持者,从而形成家校合理,确保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一致性。
结束语
班级管理工作,是精细活儿,学生的养成教育更是长期的工程,需要教师的智慧和细心。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教师应身先士卒,德高为范,还要关注细节,矫正坏习惯,应润物无声,更要用班级班规让学生自主约束和管理,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矗
参考文献
[1]吴艳.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浅谈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几点做法[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7(3).
[2]李珍.班主任有效进行班级管理的思考[J].文学教育(中),2017(12).
[3]李裕怀.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的实践策略解读[J].考试周刊,2018(20)
论文作者:董正欣 肖蕊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尚品》2018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8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行为习惯论文; 学校论文; 父母论文; 老师论文; 孩子论文; 《科技尚品》2018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