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预后影响因素与护理论文_肖俏

娄底市中心医院 湖南娄底 417000

摘要:目的:分析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预后影响因素与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本院66例心搏骤停患者。对照组:实施心肺复苏并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心肺复苏同时运用全方位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是93.94%比参照组的78.79%要高(P<0.05)。观察组的死亡率3.03%低于参照组9.09%(P<0.05)。心肺复苏预后影响主要因素为:病因、年龄以及心搏骤停至复苏开始时间。结论:对心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时,运用护理干预,预后效果理想。但是一定要掌握好心肺复苏的最佳时期,从而提升复苏成功率,同时注重复苏后的护理,提高预后效果。

关键词:心肺复苏;心搏骤停;影响因素与护理

心搏骤停是临床异常凶险的情况,导致患者死亡的风险非常高。分析得知,导致心搏骤停的因素主要有心律失常、脑部创伤、溺水等情况[1]。对心搏骤停主要治疗方法就是心肺复苏,能提高抢救成功率,让机体可以自主循环。心肺复苏实施过程中病情会随时有所变化,很多不稳定因素,而心肺复苏后出现心功能不全以及血流动力学紊乱的情况[2],影响机体的神经功能。所以,对心搏骤停患者在运用心肺复苏过程中,采用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提高生存机率。因此,本文针对132例心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治疗,同时配合护理干预,观察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5月至2016年8月共66例心搏骤停患者。根据电脑分配方法划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各组33例。

参照组:男性:20人,女性13人,年龄24至74岁,平均年龄(47.7±2.7)岁。

观察组:男性:18人,女性15人,年龄25至73岁,平均年龄(46.9±2.6)岁。两组患者在资料方面进行对比,不存在明显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

①通过心电图检查有心室静止、心室颤动以及心动过速的情况;②无血液传染性疾病;③其他器官无严重性损伤;④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瞳孔放大、脉搏微弱等情况;⑤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

1.3 方法

对照组:实施心肺复苏并进行常规护理干预。

观察组:实施心肺复苏同时运用全方位护理干预。进院后,马上实施胸外心脏按压,及时进行气管插管,对患者实施机械通气。建立一个有效的静脉通道,输入肾上腺素以及其他复苏药物。对有心室颤动的患者要进行电击除颤,再分析导致心搏骤停的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医务人员密切监视患者的血压、脉搏等体征。

全方位护理具体为:护理人员尽早准备好抢救所需物品和设备,与临床医师进行配合,对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辅助医师对患者开放气道,配合医师对患者进行电击除颤,并实施心电监护,护理人员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对患者的呼吸道、输液以及仪器方面进行加强护理,监视患者的心电指标。

复苏完毕后方面的护理有:脑复苏护理:由于心肺复苏之后患者有出现不同程度的脑水肿情况,对神经功能方面有一定影响。护理人员及时对患者进行氧疗,改善患者的脑组织供氧量,对于病情较为严重患者可采用高压氧疗法;对有颅内压高患者可采用脱水治疗,密切监测患者的血钠、血钾指标、电解质、24小时液体出入量情况,这样有助于避免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情况。还可对患者进行低温疗法,减少脑组织的耗氧量和机体代谢情况,进而提高离子通道和细胞膜的完整性[3],进而降低脑水肿的发生率,对脑组织进行有效的保护。可采用降温毯和冰帽对机体进行全身降温,让头部和肠道可以降到正常体温。复苏结束后初期患者的心脏会处于缺血缺氧的情况,使代谢物无法及时排出去,导致心肌收缩力有所减弱,房室自律传导能力下降,心肌异位节律点增高,最终导致心律失常,甚至再次出现心脏骤停情况。所以,护理人员一定要密切监视患者的心率、血压、脉搏等体征情况,若有异常情况发生及时进行处理。当患者的心率低于60次/分,运用阿托品等相关药物进行治疗,让患者的心率保持在82-102次/分。对出现心动过速、快速心房纤颤等引发器官出现血流灌注不足的情况,可采用利多卡因进行治疗,让心率减慢,提高心肌收缩能力;对出现室颤的情况患者要紧除颤治疗。

心肺复苏治疗后发生较多的不良症状就是肺部感染,因为此时患者的免疫能力低下,实施气管切开插管对机体损伤性较大,造成肺部感染的机率也明显增加。所以,护理人员要及时进行气管吸痰,定时对气管切开位置进更换药物,严重实施无菌操作。同时对医院环境的卫生情况多加注意,及时进行消毒,设置好病房的温度和湿度,避免医院感染情况发生。

患者通过一系列的治疗,病情虽然保持稳定的状态,病情有所恢复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恐惧、慌张等心理情绪,而不良的心理状态不仅降低患者的治疗配合度,而且对患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产生影响,导致病情严重。对于有心理情绪的患者要实施心理疏通,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让患者明白积极的治疗态度更有利于病情恢复,及时消除不良情绪,对于情绪特别激动的患者可运用右美托咪啶进行治疗,让其心理情绪保持稳定状态,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心肌耗氧能力。

1.4 观察指标

评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治愈:机体可自动心跳,血液、脉搏等体征正常,心理状态良好;显效:机体可自动心跳,血液、脉搏等体征趋于正常,心理状态一般;无效:机体心跳、血液、脉搏不改善。总有效率是治愈率和显效率总和。分析心肺复苏后影响因素。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是93.94%比参照组的78.79%要高,两组对比存在一定差距(P<0.05)。观察组的死亡率3.03%低于参照组9.09%,两组比较有所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心肺复苏预后影响因素

通过本次研究得出:心肺复苏预后影响主要因素为:病因、年龄以及心搏骤停至复苏开始时间。

3 讨论

我国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使临床急救能力和心肺复苏技术也明显有所进步,通过临床数据表明:心肺复苏有效率与往年相比,明显升高。但是在心肺复苏之后,让患者尽早恢复自主循环,提高预后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是一个重要难题。在心肺复苏过程中,配合护理干预,能有效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获得患者和医师的认可。

本次研究证明: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和死亡率方面优于对照组;心肺复苏预后影响主要因素为:病因、年龄以及心搏骤停至复苏开始时间。证明:全方位的护理干预更优于常规护理。特别是在患者围心肺复苏期时增加护理干预,密切监视患者的脉搏、血压等体征情况,检测血生化指标情况[4],从而可以保护脑组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复苏的成功率。但是,一定要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定期进行培训,从而加强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做好专业、全方面的护理服务,尤其是心肺复苏术的学习,并且做好不受干扰、良好的状态是心肺复苏[5]。此外,护理人员要掌握好心肺复苏预后影响因素,监测患者的临床症状、体温、血压等情况,观察是否有不良症状发生,及时预防,提高患者预后恢复[6]。

综上所述:对心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时,运用护理干预,预后效果理想。但是一定要掌握好心肺复苏的最佳时期,从而提升复苏成功率,同时注重复苏后的护理,让机体可以尽快自主循环,提高患者的成活率。

参考文献:

[1]王庆梅,王学东,张静,等. 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护理干预探讨[J].中国医药导刊,2014,16(7):1179-1180.

[2]庄君灿,黄奇花,吴木富,等. 心搏骤停急诊患者心肺复苏术成功的影响因素分析[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23(5):92-94.

[3]陆婉晖. CCU 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8):215-217.

[4]余鹏. ICU 住院患者心搏骤停后综合征预后相关因素分析[D].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11:1-60.

[5]丁旻珺,谢娟. 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23):3956-3959.

[6]董燕妮,侯水珍. 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预后影响因素与护理[J]. 中国处方药,2014,12(10):129-130.

论文作者:肖俏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8

标签:;  ;  ;  ;  ;  ;  ;  ;  

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预后影响因素与护理论文_肖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