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多卡因局部外涂在心功能不全患者浅静脉穿刺中的应用论文_谢小丽,吴承鼎,谢霜,朱萍,祁末红

利多卡因局部外涂在心功能不全患者浅静脉穿刺中的应用论文_谢小丽,吴承鼎,谢霜,朱萍,祁末红

谢小丽 吴承鼎 谢霜 朱萍 祁末红

(苏州大学附属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心内科 江苏无锡 214062)

【摘要】目的:观察利多卡因局部外涂在心功能不全患者浅静脉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探讨静脉穿刺的最佳方法,从而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对本院心内科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共100例需静脉注射的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分别采用普通穿刺及利多卡因进行穿刺部位局部浸润麻醉穿刺两种穿刺法进行静脉穿刺,观察受试对象的疼痛反应、血管组织的损伤变化。结果:实验组的静脉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多卡因局部外涂既可提高心功能不全患者浅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又可减轻患者穿刺时的疼痛,在临床中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利多卡因 浅静脉 穿刺 疼痛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6-0033-02

前言

在临床医疗护理工作中,静脉输液已经成为治疗疾病、补充体能最主要的方法之一,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基本的一项技术操作,也是心内科抢救和治疗用药的一个重要途径。提高静脉穿刺和疑难穿刺的成功率,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护理质量,更重要的是能及时给予药物治疗,挽救患者的生命。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心功能不全患者病程迁延、长期输液、反复静脉穿刺或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导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管腔狭窄、管壁硬化,甚至阻塞坏死,静脉穿刺的难度增大,穿刺易失败[1]。我科于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对利多卡因在穿刺部位外涂对进针疼痛及穿刺成功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达到了穿刺准确度高,无痛性高,效果满意,现将结果和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心功能不全患者共100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55例,年龄15~68岁。平均年龄41.5岁。全部观察对象都符合Framingham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及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且语言表达能力正常,双侧肢体无知觉障碍,浅感觉正常,无严重的急慢性肝、肾功能损害。

1.2 方法

选择技术精湛,心理素质好的主管护师操作,严格无菌操作,选用山东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输液器,7号头皮针,遵医嘱用药。采用自身对照法观察静脉穿刺效果,两种方法均选用手背静脉并在血管上方穿刺,单日采用常规法,即普通穿刺法,扎止血带,选血管,握拳,常规消毒,左手拇指绷紧静脉下端皮肤,右手持针柄,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15°~30°角,自静脉上方或侧方刺入皮下,再沿静脉走向潜行刺入静脉,见回血后,松止血带、松拳、固定。双日采用实验法,即使用利多卡因进行穿刺部位局部浸润麻醉穿刺,在静脉穿刺前,清洁穿刺部位皮肤,用棉签蘸取0.2%利多卡因原液在选择静脉穿刺处进行局部涂抹,将透明贴膜覆盖其上,10分钟后再按常规法进行静脉穿刺。两种方法输液滴数统一控制在40滴,输液完毕采用统一的拔针方法迅速拔出针头,用无菌干棉签按压穿刺点上方2~3分钟。两种方法选用同一静脉观察。

1.3 判断标准

1.3.1 疼痛程度判断:面部表情评分法(faces pain scale,FPS),护士在穿刺过程中观察患者的面部反应,根据表情打分。0分无疼痛;1分有一点疼痛;2分轻微疼痛;3分疼痛较明显;4分疼痛较严重;5分疼痛剧烈。

1.3.2 穿刺成功判断标准:静脉输液通畅且穿刺部位无青紫、无液体外渗为成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实验组的穿刺方法能提高静脉穿刺首次成功率,两种方法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表l 两组静脉输液穿刺成功率比较 (%)

分组 穿刺次数 1次 2次 3次

对照组 472 421 38 13

实验组 480 45027 3

注: X2=6.59,▲P<0.05,与对照组比较

2.2 实验组的穿刺方法能显著减轻患者在静脉穿刺过程中的疼痛反应[2],两种方法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静脉输液疼痛程度比较

分组 穿刺次数 无痛 轻度疼痛 中度疼痛 重度疼痛 剧痛

对照组 472 176 138 98 53 7

实验组 480 236 10584 49 6

注: X2=14.4,▲P<0.05,与对照组比较

讨论 

利多卡因是酰胺类局麻药[3],是一种膜稳定剂,阻断动作电位的产生同时还可以稳定肽系统,从而减轻疼痛,同时具有轻微的血管扩张作用,使药物通过皮肤的渗透吸收,迅速发挥药效而增加局部血管充盈度,从而快速扩张手背浅静脉,提高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利多卡因是水剂,浓度较高,因而吸收快,但由于接触皮肤面积小,因此对人体几乎不产生不良反应。

本次结果显示,传统穿刺法因小静脉回血慢,操作者见不到回血便继续进针,易刺破小静脉,造成一次穿刺成功率低,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仅为90.4%。而实验组为94.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经利多卡因局部外涂后小静脉直径显著增加,促使血管扩张,血管充盈度增强,且无过敏反应发生,增大了穿刺面,提供了更多的静脉输液通道。操作者便不再进针或仔细顺血管方向进针少许,使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

静脉穿刺是临床护士最基础的护理操作的之一,其方法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病人的舒适与情绪。因此减轻病人静脉穿刺时的疼痛,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是护理人员最主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应用利多卡因局部涂抹,可减轻患者疼痛,减少血管组织的损伤,提高穿刺成功率,达到了无痛、微创的质量标准,并提高了护理质量,经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公丕欣,张静,宋明娇.疑难浅静脉穿刺技术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2004,lO(11):1054-1056.

[2]陈茶花,刘江涛.利多卡因对小儿静脉穿刺镇痛作用的临床观察.全科护理,2009,7(1):28.

[3]张晓京,彭军. 酰胺类局麻药的生物转化及其耐受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09,23(4):312-315

[4]刘丽霞.2%利多卡因用于动脉穿刺止痛效果观察.医学文选,2005,24(6):944-945.

[5]孟维玲,李蕾,张佳春.外涂利多卡因加热敷在浅静脉穿刺困难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6,21(13):20-21.

论文作者:谢小丽,吴承鼎,谢霜,朱萍,祁末红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3年第3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12

标签:;  ;  ;  ;  ;  ;  ;  ;  

利多卡因局部外涂在心功能不全患者浅静脉穿刺中的应用论文_谢小丽,吴承鼎,谢霜,朱萍,祁末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