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霍姆林斯基“爱”的教育理论想到的
山东省青岛第三十三中学 266041
教育是一场战斗,其中,爱才是唯一正确的子弹。只有它,才能化解学生错误,成就幸福的师生关系。
就好像苏霍姆林斯基老师说的话—— “爱人吧!对人的爱是你道德的核心!应当这样生活:让你的道德核心健康、纯洁、强大无比!做一个真正的人,这就是说要为你周围的人贡献出自己心灵的力量,让他们更美好,精神上更富有、更完美;让你生活中接触的每一个人从你那儿,从你的心灵深处得到一点最美好的东西。”
而笔者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思考,缘于毕业学生周至的一次探望。我想,我会一辈子记得他,因为他,我才与苏霍姆林斯基老师成了“老友”,在他毕业后的几年里,通过读书“神交”,变成了另一个自己!
时光退回到2010年,那时候,自己所信奉的教育理论是: “教育是一场战斗!班主任对待犯错学生的子弹是:面容够沉!语言够狠!手段够辣!”未曾想,教育这场战斗,所需要的子弹从来不是这样的……
那年,是个酷夏,蝉声聒聒,人心躁动。俗语云:“心静自然凉。”可办公室的自己却怒发冲冠,声嘶力竭。面前的周至头顶烈焰半长发,一脸倔强,眼神漠然。一番狂轰滥炸后,一股凄凉的无奈涌上心间。一个懵懂、天真、情商只有15岁的小孩,经过初二暑假的疯狂,竟然堕落到如此地步!努力克制自己,面对面站立在他眼前,义正词严地告诉他:“必须先剪掉染回头发,再去体检,否则……”这一番“推心置腹”后,看着他无动于衷的脸,耐心全无的自己下了最后通牒:“要么自己剪,要么家长过来陪剪。”当周至顶着自己赌气剪的“狗啃”发型走进教室后,同学们的阵阵哄笑让我轻轻舒了一口气。总算可以消除班级的影响,逼周至回头了。
转眼开学,周至由不背书包、不穿校服,逐步升级到诸事和我作对,成为班里唯一的刺头。更要命的是,教他两年多,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他早已摸透。如果说以前,他因为担心家长责骂还有什么怕头的话,当离婚的父母对抚养他的责任互相推诿,唯一照顾他的姥姥对他百依百顺时,他便更加地有恃无恐,顶撞老师,敲诈学生、打架斗殴如同家常便饭。学校处分他之后,索性来个破罐子破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成为整个级部最让人担忧的学生……于是,每当他狡辩时,自己想尽方法,搜肠刮肚,用言辞驳斥,无效!联系前人案例,叮叮当当敲警钟,无效!引导回忆体会亲人不易,老师爱护,以情感人,照旧!每天自己都处在一级戒备的精神紧张中,只要他一闯祸立刻投入“战斗”,身心都濒临崩溃的边缘……也许是他也到了忍受的极限,有一天,家长突然发难,说孩子要求在家不去上学,原因在我,到这时候,我所有对他的管束都成了“我想赶他走”的证据。失望之深无以言表,明明是周至的放纵使他受不了学校的管理体制,最终却把原因推到了我的身上……明明,自己对工作那么热诚:为了班级,摒除一切个人事务,恨不得24小时扑在班里,允诺家长可以24小时随时找我畅聊学生状况,甚至时时将包括周至在内的孩子们带回家里聚餐聊天……伤心,绝望,消沉。于事无补。
不知何时,我读到了这样一段话:“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稚嫩的心灵,就如同露珠,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加倍呵护。”自己当时逼周至去剪头发的过程,应该就是少了这一份小心翼翼的呵护吧!曾经以为的漫漫长夜突然透出了一丝鱼肚白。我得到了安慰和启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出口!由此,开始阅读、摘抄苏霍姆林斯基老师的话——“这是人生的第二次诞生(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老师对学生的种种‘怪癖’应以积极的态度来辅助(而不是代替)孩子完成这‘精神生命’的诞生。”……无数个辗转反侧的夜里,反反复复咀嚼这些教育精华,慢慢感悟到,对待学生的错误,只有进行高质量的心灵沟通,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的宽容,教师的呵护,教师积极的引导。一句话,学生犯错之后,教师必须发自内心地爱学生,才能让他真正改正错误。回望以前的自己,打着“与学生交心”的名义,每次谈话的时候,虽然言语上动之以情,极尽语文老师渲染之能事,可因为心底里的情绪是责难、不满,甚至暴躁,所以,常会让他们备受打击,想必,比起敬爱,学生对自己更多的是畏惧吧。于是,痛定思痛。我列出周至从初一军训开始,让我印象深刻的暖心之举——军训忘穿校服主动回家更换;教师节用压岁钱买了一大捧百合送给我;一次连堂课间,累极趴在课桌上时,将自己的羽绒服盖在我身上……反复看着这些,自己的心又热了起来,开始试着积极与家长沟通,与周至,面对面坐着,开始谈心。当我把自己最近的摘抄拿给他看,承认自己的做法不对时,他一直向一侧歪着的头转了过来,很认真地翻看内容。接着,我拿出满满一张他让我印象深刻的暖心记录,他冷漠了许久的脸上有了表情,飞快地瞟了我一眼,一字一句看着那些美好的回忆……我们接下来的沟通完全不同于以前的任何一次对话,他慢慢地告诉我自己的想法,我很认真地帮他分析这些想法的后果,看着他开始表露悔意的眼眸,我又适时跟他一起研究如何弥补之前犯下的错误。当我们约定,要一起走到毕业,为此,从现在开始,要有十三条规则必须遵守时,时间已然过去两个多小时了。后来,周至的行为渐趋正常,时有反复,我内心烦躁时,总忘不了回头翻阅摘抄,感觉那一刻,苏霍姆林斯基老师就在我的耳边,殷殷叮嘱。于是,我与周至的关系,与所有学生的关系,渐入佳境。
论文作者:薛文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8月第28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6
标签:周至论文; 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斯基论文; 教师论文; 家长论文; 老师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8月第28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