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作角度看戏剧的冲突本质_戏剧论文

从创作角度看戏剧的冲突本质_戏剧论文

从创作看戏剧的冲突本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看戏论文,本质论文,冲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戏剧冲突与其说是理论问题,毋宁说是创作实践问题。全部戏剧创作史说明,戏剧的特征就是冲突,它在剧作中始终占据着中心的决定性的地位;否定“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是错误的,谈论冲突是不是戏剧的本质而不与创作实践相联系,必然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冲突的普遍性

戏剧冲突是与戏剧共生的。古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的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是现存最古老的剧本之一,尽管它存在诸如情节简单,形象塑造不够丰满以及缺乏动作,甚至连主要人物宙斯也不出场等等情况,但该剧始终以普罗米修斯与宙斯之间关心人类与毁灭人类,坚持正义与残忍暴虐的矛盾冲突为中心,通过二者的斗争来塑造他们不同的追求,进而揭示剧本的主题。三大悲剧诗人之一的索福克勒斯的名著《俄狄浦斯王》也存在许多不尽合理之处,但人的意志与命运的冲突却贯串全剧,一切皆围绕它而展开。

伟大的莎士比亚三十多部不朽剧作,无一不具有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其中尤以悲剧为甚。造成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结局的根源,是两个家族无休止的矛盾斗争。《汉姆莱特》除了着意表现汉姆莱特与克劳迪斯的冲突之外,还刻划他与母亲葛露特在伦理道德观念上的矛盾等等。

高乃依的代表作《熙德》中,主人翁唐罗狄克和施曼娜这对恋人都是为了同一的荣誉与爱情相互间产生冲突斗争的。莫里哀的不朽名剧《伪君子》,集中描绘了奥尔恭一家与答尔丢夫的冲突。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的易卜生,其《玩偶之家》在我国影响极大,人们非常熟悉。该剧的情节,就是追求民主主义,妇女解放和独立的人格的娜拉和海尔茂的夫权思想,以及当时的社会道德、法律的冲突。易卜生众多的剧作中,矛盾冲突最为尖锐剧烈的,我认为莫过于《人民公敌》,其中,斯多克芒兄弟之间的斗争,真是达到了你死我活的程度。诺贝尔奖得主,比利时象征主义戏剧大师梅特林克剧作中的主人公没有什么英雄壮举,缺乏奔放的激情,相反,他们都显得很软弱,在恶势力面前往往无力去抗争,任由命运摆布。但这并不等于说他的戏剧没有冲突。他的梦幻剧《青鸟》中,蒂蒂儿和米蒂儿兄妹二人去寻找青鸟,不是找不到,就是找到后很快即死去或变了颜色。最后,梦醒时却发现家里养的竟然就是青鸟,可惜的是,又让它飞跑了。青鸟——幸福的象征。他们有所追求而遭遇到重重困难甚至达不到目的,这就是冲突。至于梅特林克另外的剧作,如《马莱娜公主》、《丹达吉勒之死》,特别是《佩列阿斯与梅丽桑德》,戏剧冲突一目了然,毋庸赘述。

讨论欧洲戏剧,不能不提到各具特色的契诃夫和布莱希特。契诃夫戏剧艺术最鲜明突出的特点是清新、抒情的风格,给人以质朴、自然的感觉,没有那种矫揉造作,露骨的人工斧迹。但其剧作的矛盾冲突亦是很尖锐鲜明的。《樱桃园》的郎涅夫斯卡雅之所以出卖祖产樱桃园,是因为她所处的那个没落的社会制度不能满足其挥霍无度的需求。《三姐妹》中的三姐妹对兄长普洛佐罗夫的失望和不满他独吞父亲的遗产,《万尼亚舅舅》中,万尼亚因不满谢列勃里亚科夫变卖和侵吞其姐姐那份本该由外甥女继承的遗产而打了他两枪,这些矛盾都构成了这两个剧本的基本情节。

布莱希特并未因他创造“叙述性戏剧”,表演上刻意追求“离间效果”而抛弃了传统,《伽利略传》和《巴黎公社的日子》即是鲜明的例子。前者始终围绕伽利略通过观察、研究,证实“地动说”是正确的这一事件,表现他与保守、迷信、反科学的教皇、红衣主教、王侯和御用学者之间的斗争。在《巴黎公社的日子》里,作者没有正面描绘公社社员与扼杀公社的梯也尔、俾斯麦之流的生死搏斗,却以大量篇幅细致刻划公社社员及公社委员们在街垒前,在无休止的会议讨论中的各种不同观点、主张的冲突。显然,富于革命精神的布莱希特是希图通过戏剧来总结巴黎公社的历史教训,提醒人民不要重蹈覆辙。这说明,即使象布莱希特这样的戏剧革新家,他所改革的也只是戏剧的表现形式,而丝毫没有背弃冲突是戏剧的本质这一基本原则。

1953年,荒诞派萨谬尔·贝克特的两幕剧《等待戈多》在巴黎上演,成为二战后巴黎戏剧舞台最叫座的一出戏。其内容是说,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符拉基米尔在乡间小路边说是等待戈多,可戈多何许人也?为何要等他?毫无交代。两幕戏结尾都有一孩子来报告,说今天戈多不来了,明天晚上准来,但最后始终没来。他们说走,却又站着不动。该剧看似简单、荒诞,好象没有什么意义、冲突,其实却不然。有的评论指出,剧本揭示了“人类在一个荒谬的宇宙中的尴尬处境”,即是说,爱斯特拉冈和符拉基米尔作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缩影,其处境尴尬难堪,对自己的命运前途一无所知,除了无穷无尽的毫无结果的等待,他们的生活没有任何意义,表现了人与社会的矛盾。别役实被称为“日本荒诞戏剧第一人”,他的剧作《色拉杀人事件》虽然沿用荒诞派的手法,内容则是写实的。为了骗取巨额保险金,一对夫妇竟然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女儿,之后却又惶惶不可终日,贪欲与伦理道德观念的矛盾冲突已跃然纸上,不言自明。

由于篇幅关系,许多欧美著名剧作家如果戈里、萧伯纳、奥尼尔等等的作品就不在此一一列举了,但仅从上述例子中,我们也不难得出戏剧冲突是普遍的这一结论。

欧洲戏剧有它一贯的传统,发端于宋元的中国戏曲与之有无共通之处?其本质是否亦是矛盾冲突?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试以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为例。屠岸贾杀了赵盾一家三百口,逼死驸马赵朔之后,仍不罢休,务必“剪草除根”,连刚出生的赵朔之子亦不放过。为救赵氏孤儿,程婴甘冒“全家处斩,九族不留”的风险去救他。深明大义的韩厥毅然放走程婴及孤儿,自刎身亡。接着,程婴献出唯一的幼子以挽救赵氏孤儿及全国的婴孩,公孙杵臼又见义勇为,舍身掩护孤儿。最后,赵氏孤儿长大,杀了屠岸贾,为国除了奸,为家报了仇。剧本中正义与邪恶的冲突,一次又一次展开,其剧烈程度,绝不亚于任何欧美戏剧。

《窦娥冤》反映的是窦娥与无赖张驴儿,昏官桃杌之间的冲突,她死后也要证明自己被害是无辜的。《桃花扇》比较复杂,全剧除了以李香君、侯方域与马士英、阮大铖及田仰之流的斗争作为贯串始终的矛盾冲突线之外,尚有史可法、左良玉与朝中权奸的矛盾,四镇将军争权夺位的斗争,以及虽不正面反映,但却无时不感到其存在的南北对峙等等,该剧正是以这些纠缠在一起的错综矛盾编织起一首感人的史诗的。

也许有人会说,上述三剧均具强烈的政治性,冲突尖锐激烈自不待言。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一些描绘爱情的戏。

王实甫的《西厢记》尽人皆知。一见钟情的张生、莺莺在白马解围之后满以为能“同谐鱼水之欢”,岂料崔夫人赖婚,好事“变做了梦见南柯”。闹简、赖简之后,矛盾一度得到缓解,但当得知张生、莺莺的私情,崔夫人又令张生上京应试。这看似是为了彻底解决矛盾,实则潜伏下新的冲突。郑恒争婚,夫人再悔,危机重现。直至白马将军重临普救寺,郑恒造谣诽谤阴谋破产,张生和莺莺始真正“成了眷属”,传统的大团圆结局使戏剧达到高潮,曲折多变的冲突彻底解决。

汤显祖的《牡丹亭》亦是人所熟知的描写青年男女爱情、反对封建礼教的优秀剧作。杜丽娘没有按照杜宝和陈最良的愿望将自己塑造成一个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却勇敢地去追求自由、幸福,因此,父女,师生间冲突不断。杜丽娘死而复生并最终和柳梦梅结合,虽与《长生殿》中李隆基、杨玉环月宫重聚一样均属虚幻,但却使人更强烈地感到她反对封建礼教,与之作顽强彻底斗争的坚定意志。

我国特有的戏曲与西方戏剧显然没有什么渊源关系,但以富有冲突的事件来安排情节,却是异曲同工的。中国的现代话剧是在欧洲特别是在易卜生和莎翁的影响下诞生的。显然受到了欧洲戏剧传统的影响。请看胡适的《终身大事》。这是我国早期白话戏优秀剧本之一,内容是说,田亚梅追求婚姻自由,与其父母的迷信、封建思想的斗争。田母认为女儿的男朋友陈先生“很可靠”,她也“很喜欢他”,但又“不敢相信自己的眼力”,担心他们“合不来”,便去请教观音菩萨和瞎子算命先生,结果签诗和八字不谋而合,均说这“婚姻不到头”,她因而反对这门亲事。田先生是位“新派人物”,回家听说其妻去求神算命,非常生气。田亚梅满以为父亲赞同自己和陈先生的婚事,高兴非常。不料田先生口气一转,说二千五百年前,田、陈同姓,本是一家,不能婚配,否则,按照“祠堂里的规矩,我们犯了祠规就要革出祠堂”的,所以,他也不同意这桩婚事。一迷信,一封建,田玉梅最终被迫象娜拉一样离家出走了。

田汉的《获虎之夜》亦属于我国早期优秀的独幕话剧,同样是反映青年婚姻的。莲姑不因黄大傻家庭中落并遭其父歧视而背弃他;黄大傻为能见到她房里的灯光而在山上误触猎虎的抬枪而受伤,最后以死殉情,表现了二人对爱情的坚贞,对封建包办婚姻的反抗。

上述各具代表性的例子说明,古今中外,不同作家,不同剧种,不同类型,不同风格流派的戏剧,矛盾冲突在其中都占据决定性的地位,都是通过它来结构戏剧的,没有这种种矛盾冲突,就不成其为戏剧,这就是结论。

冲突与情节

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说,悲剧艺术包含的形象、性格、情节、言词、歌曲与思想这“六个成分里,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1〕。他为什么如此重视情节?这个情节该如何理解? 情节和冲突又是一种什么关系?过去,戏剧理论家们对此都不屑于研究,或者只说“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等等。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还是通过作品的具体分析,作些探讨。

首先,这个情节指的是故事情节,是一部作品的骨架,戏剧发展的走向,也是我们常说的一出戏的矛盾冲突线索。

试以上面曾提及的易卜生的《人民公敌》为例。该剧五幕,第一幕,温泉浴场医生斯多克芒怀疑的温泉水源受到严重污染得到证实,他决心解决它,指出了全剧矛盾斗争的起因。第二幕,医生的哥哥,市长彼得由于名利思想作祟,不准医生多嘴,管闲事,否则撤他的职,还骂他是“社会公敌”。医生为维护真理和市民的长远利益,决心写文章披露事实真相,兄弟之间展开了压制和反压制的斗争。第三幕,为了打败医生,市长使用各种手段,促使原先各有所图,怀着种种私心表示支持医生的一伙地方实力派人物迅速转向,医生在风云突变中,处境一下子显得极其险恶、孤立,第四幕,医生在好友霍斯特船长家召开大会,准备向公众揭开真相来反击。但是市长反客为主,以减收、增税等相威胁,煽动只顾眼前利益的与会者群起攻击医生,最后竟宣布为了维护城市长远利益和公众健康的斯多克芒是“人民公敌”。至此,医生失败已成定局,但斗争仍未结束。第五幕,更剧烈的冲突将戏剧推向了高潮:医生住家的窗玻璃被砸破,屋主被迫不得不令其搬家;同时,他与女儿相继遭解职,热心支持和帮助他们的霍斯特船长亦被解雇,无法实现带他们全家迁往新大陆的许诺,斯多克芒一家终于被逼得走投无路,陷入了绝境。至此,市长的丑恶面目也已充分暴露,该剧就在这一高潮中结束了。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民公敌》由证实怀疑、压制和反压制、风云突变、反客为主和陷入绝境这几个事件安排的情节,实际上也是该剧提出问题、展开冲突、发展冲突、激化冲突和解决冲突的过程,也就是说,该剧的情节实即它的矛盾冲突线索,反过来说,矛盾冲突线索构成了该剧的情节。

老舍的《茶馆》在短短的三幕戏中,却叙述了近半个世纪的故事,可以想见,幕与幕的时间是隔得很长的。但虽如此,这出戏的情节或曰矛盾冲突线索却非常清晰,它以王利发为主,辅以常四和秦仲义一生的经历、辛酸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王利发“只盼着呀,孩子们有出息,冻不着,饿不着,没灾没病”。为了这些普通百姓生存的最基本要求,他逆来顺受,尽力去讨好顾客,“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还想方设法去跟上时代的步伐,搞种种改良,但尽管如此,他辛劳了一辈子,不但晚年时连窝窝头也吃不上,最后竟在兵匪一家,特务横行的国民党反动派的抢掠、勒索下,被迫上吊身亡;旗人常四是条好汉,他“自食其力,凭良心干了一辈子,却一事无成”。他“只盼国家象个样儿,不受外国人欺侮”,“只盼谁都讲理,谁也不欺侮谁”,可是,这样一个爱国、勇敢、正直、富有同情心和珍视友谊的人,却因担心“大清国要完”,担心因清廷腐败,帝国主义要灭亡中国而被投进监牢。及至暮年,他又穷途潦倒,无以为生!秦仲义戏虽不多,其思想、行为的脉络却非常清楚。这个富家的少爷胸怀大志,变卖房屋和田产去天津办工厂,走的是实业救国的道路,同样是个爱国者。然而,日寇侵华,把他的工厂“合作过去了”,抗战胜利,国民党来“劫收”,他的境况更惨,“工厂也不(知)怎么又变成了逆产”,连仓库里的货物也全被没收。更令他伤心的是,那“富国裕民”的工厂竟被国民政府“拆了,机器都当碎铜烂铁卖了”;他们三个出身、地位、经历各异,但却有许多共同的东西:首先,都希望做个真真正正的中国人,好人,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其次,都希望国富民强;最后,他们的良好愿望全成了泡影,结局都很悲惨(王利发在剧本中,作者明确写他是上吊死的,常四和秦仲义呢,不明写,但按剧情分析,我认为,他们极可能也步王利发的后尘去了)。是谁逼他们走上绝路的?不就是两个灰大褂:小德子背后的反动派和腐朽的社会制度吗?这,也就是该剧的情节或曰矛盾冲突线索。

戏剧的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线索的一致性即是一条规律,不是偶然的个别的现象,便不难得到印证。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的情节就是安提戈涅和克瑞翁在对待波吕涅克斯的不同观点的斗争过程,莎翁的《李尔王》的主要情节,是李尔与背信弃义、毫无亲情观念且贪婪无比的贡纳梨和吕甘的关系。但为了突出主题,莎翁又设计了另一条性质完全相同且平行发展的葛罗斯脱与私生子爱特门的矛盾冲突线。此外,加上李尔对小女儿科第丽霞、葛罗斯脱对嫡子埃特加的误解等等,这诸多矛盾纠缠在一起,使整出戏更显得丰富多彩。曹禺的《雷雨》亦具有类似的特色:其复杂的情节是由夫妻、父子、母子、兄弟姐妹之间既有阶级的,也有感情、伦理道德的矛盾所构成的。田汉的《关汉卿》的情节是由关汉卿创作《窦娥冤》,组织演出该剧以及人们在观看演出时的各种不同反应,也即许多评论所说,是由“写、演、看”这几个事件构成的,而每一个事件都无不编织着尖锐剧烈的冲突。上述这些作品,我们根本无法将其情节与冲突截然分开。

一般而言,戏剧在开幕不久,即需提出它的冲突问题,然后以之贯串全剧,直至高潮始解决它,跟着戏也结束了。可以说,这又是一条规律,不理解它,就不能正确认识一个剧本。我们对此不妨再多说两句。郭沫若的《蔡文姬》开幕时提出的是什么问题?就是蔡文姬考虑了三天三夜也下不了决断的是归汉还是留在匈奴的问题。若是爱国归汉,她就得把心爱的两个子女遗弃在匈奴,如想和子女团聚在一起,则不能实现梦寐以求的归汉完成其父蔡邕的未竞事业——修好《续汉书》。董祀的到来,和她讨论解决的正是这个矛盾。经他批评、启发、鼓励,蔡文姬毅然以爱国思想战胜爱子女的感情,别夫抛子,归汉去了。回到长安郊外其父墓旁,矛盾重现,她又强烈地思念起子女来,但随之她还是在董祀的帮助下以理智克制了感情。第五幕,当她撰写完《续汉书》,正又思念留在匈奴的子女时,这两个孩子竟意想不到地突然出现在她身旁,母子三个终于又团聚了。在这个大团圆的高潮中,爱国不能爱子女,爱子女则不能爱国归汉的矛盾解决了,至此,戏亦落幕了。该剧集中于敷陈蔡文姬与子女悲欢离合的心境,应该说,情节是比较平直的。但是,由蔡文姬自身两种矛盾思想的斗争来揭示她别夫抛子,以理智战胜感情,爱国战胜母爱,毅然归汉的崇高爱国主义思想情操这一主题,却是至今也仍然具有很强烈的现实意义的。某些高校教材正是由于不理解该剧的情节——矛盾冲突线索,才对其主人公和主题或含糊其辞,或说什么是歌颂曹操的“文治武功”。这种错误的出现,说明了理清一个剧本的矛盾冲突线索或情节是多么重要。

综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到,过去被人们所忽视,但亚里斯多德却将其摆在极端重要位置的戏剧情节,原来就是戏剧的矛盾冲突线索!无怪乎亚里斯多德又说:“情节乃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2〕

其实,情节与冲突的这种关系,并不单纯表现在戏剧文学中,我认为,象小说等叙事体的作品,也都反映了这一规律。例如,小说《青春之歌》情节,不就是由林道静与其父母、余永泽、叛徒戴瑜等人以及国民党反动派的包含着种种冲突的事件安排结构起来的吗?所不同的是,戏剧的冲突更其集中鲜明,尖锐激烈。

冲突与形象塑造

戏剧以及电影和电视剧之所以特别强调冲突,主要是由其自身相类似的特性如容量的限制等等所决定的。这种为演出或拍摄而创作的行动的艺术虽与小说有相同之处,但在塑造形象时,却不能象小说那样,可以对场景、过程和心理活动作些静止的长篇的描述,更不能象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那样,边叙述故事,边不断插入长篇的议论。这就是它们最鲜明的区别。戏剧必须在一定的时间空间里,在行动中使形象塑造得生动可见,鲜明突出。那么,塑造戏剧形象最有效、最便捷、最经济的手段是什么?毫无疑问,就是冲突。普罗米修斯与宙斯是在不同追求的冲突中展现他们不同的思想品格的。李尔不听取肯脱的忠告,表现了他的刚愎自用、轻率和愚蠢,以致为自己带来无尽的灾难;而肯脱虽被逐走,却始终不离开李尔左右,总是暗中想方设法为他效力,表现他不但目光敏锐,而且尽忠职守,品格高尚。斯多克芒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去维护真理的崇高思想,是从与市长的反复较量中逐渐鲜明起来的。常四和秦仲义有着共同的理想、追求和命运,但前者却因买两碗烂肉面给因世道艰难而流入城来的村妇母女吃,和秦仲义产生了一次小小的冲突,从中既表现了常四真挚的同情心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又反映出财大气粗的秦仲义的宏大抱负,恰切地刻划出他们不同的出身、经历和地位所特有的不同思想及其行为方式。曾经轰动剧坛的《霓红灯下的哨兵》,上场众多的人物如鲁大成、洪满堂、赵大大、路华、童亚男、陈喜、春妮、林媛媛母女及罗克文等等,他们相互之间无不存在或多或少的矛盾,正是依赖这些冲突,这一群象才塑造得栩栩如生,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总而言之,戏剧(包括电影和电视剧)人物的好坏、善恶、忠奸、高尚与卑下、坚定与动摇、刚强与懦弱、勇敢与畏惧、开明与保守、先进与落后等等,进而至于剧本的主题思想,都不是由作者“说”出来的,而是通过人物的行为动作、相互间的关系,一句话,是通过矛盾冲突来揭示的。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戏剧冲突,那些曾经活跃在舞台上的生动饱满的艺术形象,将如何去雕琢、去刻划呢?剧本的主题及其所蕴涵的深刻思想,又如何体现?

由此,不禁令人想起《人民日报》曾经刊载的一篇名为《对戏剧本质的再认识》的文章〔3〕。 该文不但引经据典以证明戏剧的本质不是冲突而是“情境”,而且,将戏剧创作中出现的种种毛病归罪于“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这一论断,因而在戏剧界引起了一阵小小的波澜。毫无疑问,“情境”或者“规定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创作时不考虑它,戏剧故事及人物性格的形成就失去依据,故而值得深入研究(因它不属本文讨论范围,且正拟另文加以分析,故不在此赘述)。但是,岂能无限夸大“情境”的作用,以它否定科学概括的且经千百次验证是真理的“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的论断?那种脱离创作实践,缺乏事实根据,从理论到理论的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注释:

〔1〕〔2〕均见《诗学》第六章。

〔3〕1987年12月15日《人民日报》第五版。

标签:;  ;  ;  ;  ;  

从创作角度看戏剧的冲突本质_戏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