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利祥 深圳市龙华区观澜第二小学 518110
【摘要】“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然而怎么读才能事半功倍,怎么写才能水到渠成呢?我认为经常运用“点评式阅读法”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领悟写作技巧,达到读与写的共赢。
【关键词】点评法;鉴赏能力;写作技巧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3-100-01
经常运用点评法,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学生对文章不仅可以含英咀华,而且会悟其真谛,提高鉴赏能力,领悟写作技巧。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点评式阅读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知识积累、情感经历、阅读能力,积极主动地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点评的形式对文本进行多层面的质疑、理解、欣赏、评价。
不同的文体,点评的侧重点则不同。不同作者的文章,强调点评的内容也不同。有些文章主要通过对词、句的理解来把握全文。有些则是从描写角度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来进行点评。只有懂得点评,才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才可能写出较高质量的习作来。
一、抓优美词、句进行点评
老舍被称为语言大师,他的文章语言幽默风趣、饱含温情。我们阅读他的任何一部作品,都会强烈地感受到语言生动,朴素,和读者具有很强的亲和力,让读者百看不厌。准确地运用词语是老舍作品中突出的语言特色之一。如老舍的《草原》,我设计如下:
出示点评示例,让学生仿照示例在文中找几处加以点评并且揣摩作者情感。
【原文】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点评】“翠色欲流”:一个“流”字,写出了草原绿得富有生机。让读者感受到草原的美不仅仅是静态的美(绿),而且还有动态的美,因为它充满了活力。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
然后我提出:文中类式优美的词、句还有吗?请找出来进行点评。学生很快就找出来,并点评得特别到位。
生:【原文】“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学生很快就能抓住“迂回”“明如玻璃”两个词进行点评。一生说:“迂回”写出了河的“弯曲”。另一生补充说:草原上的这条河有两大特点,除了“弯曲”、还有“清澈”我从“明如玻璃”看出了这一特点。我还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作者看到辽阔草原上突然出现了一条“弯曲”、“清澈”河时的激动心情。
通过自己点评,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字、词、句的点评方法,以后阅读作品时,也会自然地从分析字、词入手,去品味句子的含义、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当然,我们的目的不只是会点评字、词,而是以点评为基础,明白选词造句的重要性。这对学生写作时正确遣词造句很有帮助。
二、从描写角度进行点评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文章真实,感人,描写方法细腻、逼真。如:文中通过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人物对话描写、直接描写、幻觉描写等方法,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崇高的品德。更加烘托出渔夫和桑娜同情穷人,心地善良,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贵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对这类文章的教学,我主要引导学生从描写角度入手进行点评,学生懂得怎样才能把人物形象等描写得生动、逼真。
【原文】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
【点评】描写屋外的恶劣环境起铺垫作用:一是渔夫(桑娜的丈夫)在如此恶劣的天气里还在海上打渔谋生,说明生活穷苦;二是为下面描述小屋里的温暖和舒适进行强烈的对比,更突出桑娜的勤劳和作为妻子和母亲对家的热爱。
又如:【原文】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要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
【点评】此处对桑娜矛盾焦急害怕的心情描写得淋漓尽致,却又在这种心理描写中层层递进,让读者感受到桑娜在矛盾中渐渐肯定了自己的做法。先是对于自己的举动,桑娜也觉得事情很严重,她担心丈夫会责怪她,接着又怪自己太冲动把孩子抱过来,后来想到丈夫会揍她,却还是觉得哪怕被揍一顿也好,最后表明她没有后悔自己这样做。这一处心理描写是抒情独白式的。突出了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成功的人物要有多种描写方法来刻画他。指导学生在阅读时体会描写方法的魅力,并能结合自己的经历点评文本,让学生掌握描写方法,懂得在习作中如何恰当的描写,将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
三、从表现手法方面进行点评
《白杨》这一课是以象征的手法,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因此,教学时,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怎样生动形象地写物,是教学的重点,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恰如其分地喻人,则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深刻蕴含,在讲读课文时,我让学生抓住富有深刻含义的句子进行点评,以此来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这是一种比拟的说法。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生疏,也不易掌握。点评时,我便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个句子的含义。首先引导学生点评:“这里的卫士指什么?”学生脱口而出:“指的是白杨树。”紧接着,又引导学生思考并点评:作者为什么不说“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树出神”呢?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作者将白杨树比作卫士,生动形象,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高大挺秀,以及它对于戈壁滩的重要意义。这样,又加深了学生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认识。
课文中“父亲”的话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首先指导他们反复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后,再组织学生点评:这些话写出白杨的什么特点?它的含义是什么?通过逐句分析点评,最后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和生长特点(生命力强),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指导他们学习书中的句式,运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话。这样既训练了他们运用词语的能力,又强化和发展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与“写”是双运(蕴)的,读是写的因,写是读的果。然而怎么读才能事半功倍,怎么写才能水到渠成呢?我觉得“点评式阅读法”,既可以使阅读锦上添花,又可以令写作姹紫嫣红,达到读与写的共赢。
论文作者:周利祥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2月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1
标签:点评论文; 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作者论文; 能力论文; 老舍论文; 文章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2月0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