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进展与若干问题探讨论文_杨凯1,杨聪2

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进展与若干问题探讨论文_杨凯1,杨聪2

1.昆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云南昆明 650041;2.中国华西工程设计建设有限公司昆明分公司 云南昆明 650299

摘要:为了充分发挥海绵城市建设的作用,本文中对海绵城市建设研究与若干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对促进我国城市建设事业的发展,可以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研究进展;若干问题

前言

随着我国工业的不断发展,对工业用水的消耗量不断增加,再加上全球范围内的气候改变,这造成城市的用水不断紧张,很多城市都出现了用水严重紧张的局面。为了有效解决水资源紧张问题,必须顺应自然,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我国在这一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吸取了外国发达城市对雨水资源管理的经验,经过近年的努力,我国不仅理论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在实际应用领域也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但由于对其研究和应用还处在发展阶段,问题还是较多。[1]

1海绵城市的内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发展规模得到了迅速的扩大,但由于城市发展理念的滞后,这导致城市建设不合理的现象开始显现,其中最普遍的问题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水问题,例如城市会频频初心内涝、水资源大量流失、生态环境恶劣等问题。[2]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国内外的很多专家开始研究如何对雨水资源进行高效利用,并提出了雨水收集、低影响开发、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水敏感城市设计等理论,这为海绵城市理论的诞生,打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功能上如同海绵一样,可以对水资源进行弹性的利用,通过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等过程对雨水进行有效的处理,在雨水匮乏的季节,又可以将储蓄的水及时释放出来,彻底放弃了过去对雨水进行不加利用进行排放的粗放模式,将绿地、公园作为城市中的海绵体,通过渗水、滞水、蓄水、净水、用水、排水等措施,来有效的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同时又可以对雨水资源进行高效的回收,海绵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热门话题,也逐步渗透进了现代城市发展建设的理念。

2当前国内外对海绵城市的研究进展

海绵城市的根本是对雨水资源的管理,国外在很早就有了相关方面的概念,例如有美国的低影响开发、英国的可持续排水等。其主要强调的是建设微观尺度的分散式小规模雨水处理设施,最大程度还原城市建设前的自然雨水调节系统,最大程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造出一个良好的水文功能场地。对于水敏感型的城市,要综合考虑城市防洪、基础设施设计、城市景观、道路及排水系统等,通过对自然水循环系统的模拟,来实现对城市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管理。例如英国就采取了可持续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管理模式,对排水进行分类处理,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率,在排水系统中加入了水过滤设施,减少排入到河道的污染物,最大程度对地表水进行利用。[3] 各个国家城市虽然对水管理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基本理念都是一样的,降低雨水对城市的破坏,最大程度对水资源进行利用。先进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是将城市水循环作为一个整体,将雨洪管理、供水和污水管理一体化。现代雨水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学科,需要多个专业的配合,需要从水质、水量、良性水循环系统和城市景观、生态等进行综合性的考虑。

我国对海绵城市的研究进展也很快,其研究可以分成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低影响开发,这给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在应用研究方面,李卓熹等应用SWMW模型对单项或组合低影响开发措施在不同降雨条件下削减雨洪与面源污染的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低影响开发措施在小强度短历时降雨条件下效果较好,不同的措施效果差别很大。

3当前我国在海绵城市建设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推广势必对传统城市建设理念造成冲击。人们在思维上的局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阻碍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速度。毕竟是新事物,人们要从内心真正接受需要一个过程。人们已经习惯了钢筋水泥丛林,习惯了用水泥硬化的路面和广场,习惯了这些设施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却忽略了这些不渗水、不透气的设施正逐步对我们的城市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城市内涝频繁这就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传统城市建设理念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必须冲破旧理念的牢笼,才能让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真正在人们心中扎根,人心所向必定能使全社会形成合力,做好海绵城市建设。

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中,有些城市不注意或不善于对城市综合问题的梳理和把握,也没有制定科学系统的建设方案,仅停留在简单盲目地上一些支离破碎的项目上。另外由于地方政府的部门利益和行政责权所使然,往往各自为政,各干各的项目,如此碎片化的推进,导致系统不能兼容,整体效益差,从而影响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效果。因此,要建设好海绵城市,需要统一的领导部署,以自然为先导,以循环为关键,以功能为切入点,使之形成统筹协调的生态治理系统。

海绵城市在旧城区的推进困难重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旧城区普遍建筑密集、人口众多、绿地面积少、街道狭窄、地下管网错综复杂、排水设施陈旧且标准低等不利因素制约着海绵城市的建设。海绵城市设施的改造往往会对旧城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处理这些现实的矛盾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海绵城市建设在我国尚属于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成熟的经验与技术可以借鉴。海绵城市建设的人才缺乏,也是影响海绵城市建设进展的重要因素。人才的培养不可以一蹴而就,需要理论研究和学习实践的过程,需要时间的积累。由于海绵城市建设不是单纯的工程项目,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是综合性的、创新性的,对技术人员有着很高的要求。

虽然海绵城市建设得到了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但由于建设资金十分庞大,这导致海绵城市的建设脚步比较缓慢,再加上项目的的资金回报率较低、效果不能立即现象,这也大大降低了地方投资建设的积极性。当前虽然海绵城市建设在理论上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但在实际应用技术研究上还有很大的欠缺,有很多技术都是直接照搬西方的建设技术,对技术还不能完全掌握和理解,这造成技术的应用不能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4]此外,在配套技术的研发上,也存在很多不到位的地方,例如海绵城市建设需要的各种建设材料,有很多都处于空白阶段,很多都是用常规的工程材料加以替代,这些材料根本不具备什么吸水能力,这进一步降低了技术的应用效果。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规划上也存在很大欠缺,海绵城市建设应该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非常强调整个城市水循环系统的建设,如果地区发展规划建设不平衡,不仅会直接制约海绵城市建设的效果,甚至会引起其它地方的内涝问题,这需要城市设计者进一步加强城市建设的统筹规划,降低海绵城市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加大对老旧城区的改造力度。

4我国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策略与建议

首先,深入了解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和意义。近年来,全国水安全新老问题交织,特别是出现了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水安全事件频发等严重问题。为解决好水安全问题,国务院先后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发[2013]23号),提出了城镇化发展建设做到“三转”:从以供定需转换成以需定供,从开发强度控制转化成开发强度控制与环境约束并举,从传统的末端治理转变成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有效利用,这就是海绵城市诞生的背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为城市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方式。

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国家制定各种法律和法规政策来保驾护航。全国各地区应深入研究国家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政策,并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出台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规定和实施指南,从而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的强制力和约束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同提高建设质量。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应该充分承担起建设的主体责任,提高思想认识,认真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各部门的责任,认真履行责任追究制度,提高相关人员的工作责任心,让其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并有效形成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合理。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国外被称为低影响开发系统,且国外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发展经验,配套技术已经完善,海绵城市的建设理论也相对比较成熟。我们应该积极借鉴外国成功的案例,积极引进国外相关方面的人才,并派国内相关的研究人员多去外国考察学习,同时根据我国城市的实际情况,对这些理论、技术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严厉避免照搬的情况。针对海绵城市建设配套技术不足的实际情况,一方面要积极对西方的技术加强引进,一方面要增加本国的技术研发力量,并多开设一些生产相关设备和材料的工厂,弥补在这些方面的不足。

在海绵城市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对城市整体水循环系统进行规划,不能盲目进行区域性的建设,应该多考虑配套设施的建设,加强对老旧城区的改造工作。在设计完成后,一定要邀请该领域的专家,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详细的论证,及时听取专家的意见,对设计进行认真的修改,最大程度保证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5结语

随着气候的变化和大量水资源的污染,城市水资源的管理已经成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大力倡导进行海绵城市建设和研究,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有效缓解了城市的水资源紧张,并减轻了城市内涝问题。但建设过程中也涌现出了不少的问题,这还需要我们加强对海绵城市的研究工作,提高政府在该方面的工作责任心,加强对技术的引进和吸收工作。

参考文献:

[1]彭靖里,等。中国城市形象建设的发展现状及其展望[J]。中国软科学,1999(02):98-99.

[2]张家发,等。海绵城市入渗设施淤堵研究进展及长期性能改进方案探讨[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6(12):78-85.

[3]杜晓丽,等。海绵城市建设中生物滞留设施应用的若干问题分析[J]。给水排水,2017(01):54-58.

[4]车伍,等。我国排水防涝及海绵城市建设中若干问题分析[J]。建设科技,2015(01):22-25.

论文作者:杨凯1,杨聪2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6

标签:;  ;  ;  ;  ;  ;  ;  ;  

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进展与若干问题探讨论文_杨凯1,杨聪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