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思思 广西省柳州市柳石路第三小学 545000
【摘要】有效的课堂教学呼唤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课堂的教学设计应该具备互动性、启发性,这有赖于优质问题的设计。有价值的问题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在学情与文本之间寻找共情点,能引发学生更深入地与文本、与作者对话。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寻文本;举一反三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5-069-01
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却会出现学生懒于举手、等待答案的情况,这是因为教师倾向于从自身的角度着手备课,致使课堂变成了“一言堂”,学生没有了说话权。有效的课堂教学呼唤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课堂的教学设计应该具备互动性、启发性,这有赖于优质问题的设计。
什么是优质问题?优质问题即教师认真研读文本后设计出的或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含金量较高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探寻文本的价值;引导学生处理知识,建构知识体系的问题都属于优质问题。
一、基于学情,探寻文本价值
有价值的问题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在学情与文本之间寻找共情点,能引发学生更深入地与文本、与作者对话。以《姥姥的剪纸》为例,课文分为“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姥姥与我一起剪纸”、“我对姥姥的怀念”三个部分,作者通过描写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表达了“我”对姥姥的思念。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可能有两种设问方法:“从哪些语句看出姥姥的剪纸技艺?姥姥与我一起剪了几幅图?整篇课文表现了我对姥姥怎样的感情?”与“从哪些语句看出姥姥的剪纸技艺?整篇课文仅仅是在赞扬姥姥剪纸技艺高超吗?”,相比之下,第一种仅仅围绕内容设问,容易出现学生看似读懂的“冷场”;第二种设问更有价值,聚焦了“作者的感情”,跳出了学生基本读懂课文内容的圈子,让学生在质疑中关注文字背后的情感,有意识性地思考借物喻情的写法。所以,有价值的思考点就在于能让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探寻文字蕴含的情感,最大化呈现了文本的价值。
二、聚焦细微,创新思考方向
除了“品读文本,感悟文中情”、“体会关键词句达意的作用”、“感悟文章写法”这些重要思考切入点,文中的题目、标点也有思考的价值。
1.围绕课题设计问题。
课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抓住题眼,能把握文章的中心。《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学生朗读课题后,基本能提出几个问题:什么是厄运?谈迁面临怎样的厄运?谈迁的信念是什么,为什么能让谈迁一直坚持不懈地努力?谈迁怎样靠着自己的信念实现了成功?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这些问题正是突破课文重难点的关键,在质疑课题后进行自读、自学、自悟,这让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更清楚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文章的主旨,比教师的“满堂灌”来得有效。
2.围绕修辞手法设计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诺贝尔》中“‘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 一句表现了诺贝尔研发威力更大的炸药时的忘我精神。学生朗读时,教师可追问:“为什么加重语气、读得如此紧张”,在理答时,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能对“反复”描写的方法突出人物品质有更深的体会,会关注词语、标点的反复同样突出人物形象。
3. 围绕标点符号设计问题。
理解《小草和大树》中“在大自然里,小草和大树都是上帝的安排。放弃你可贵而徒劳的追求吧——文学,不是妇女的事业,而且也不应该是妇女的事业”的这句话,教师可追问:“破折号该怎么读,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在感知破折号解释说明的作用时,也在突出骚塞的傲慢与对女子的鄙视。
三、梳理知识点,建构知识体系
高阶思维对应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也需要在求同存异中梳理知识。
1.巧用对比,完善认识
从单篇文章的教学来说,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比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反复出现的人物、描写对象的前后变化等,如《安塞腰鼓》中的“好一个安塞腰鼓”出现了四次,教师可设问“这个句子四次出现,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一次一次地联系上文,得出有用的信息,明确了反复不仅是意思的重复,还在于意义的丰富。
从多文本的教学来说,教师要找到文本与文本的异同点,引导学生更具体地认识同类文的文体特点。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一开篇,“极其平常”和“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一“欲扬先抑”的写法,让人饶有兴趣地急切地想知道高原柳是怎样的神奇,教师就可适机追问“在本册中,还有哪篇课文也运用到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学生在寻找课文后,将同一册中的《轮椅上的霍金》与《青海高原一株柳》相衔接,丰富了对“欲扬先抑”的认识。
2.举一反三,迁移运用
关键词句在课文中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选取一些关键词语、难句进行质疑问难,组织学生深入探讨,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感悟课文描述的场景,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黄山奇松》,这是一篇写景文,脉络清晰,介绍了三棵松树,从“读写结合”的角度,用“默读xx自然段,圈画关键词或句,说说这是一棵( )的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我从( )词或句子感受到的,这用了( )的写作方法”的提问方法,将学习重点指向了默读后深入思考、阅读时注意批注、有条理地回答问题、感悟文章的写法,这一“听说读写”四位一体的学习目标,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顺应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有意识地解读教材,从学情、文本价值、知识统整的角度寻找学生思维的爆发点,就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助推学生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贾迪. 探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及创新[J]. 文理导航(下旬). 2014(11).
[2]韦如叶.关于构建小学语文高校课堂的研究[J].读与写(上旬刊),2015,03.
论文作者:黄思思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5月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8
标签:学生论文; 姥姥论文; 文本论文; 课文论文; 教师论文; 剪纸论文; 设问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5月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