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关于青少年情感教育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少年论文,情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情感教育问题的提出
1、情商——影响人生的关键性品质要素。近十多年来,科学家发现人类除智商(IQ)之外,还存在一种被称为情绪商数(EQ)的生命科学参照元素,这种元素决定着每个人的性格基调,影响着人生的发展和事业成就的辉煌。
过去一般人总以为高智商等于高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肯定智力是成就的必要条件,但智力不是成就的充分条件,即不是有好的智力就一定会取得好的成就,美国心理学家推孟的一项研究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他在本世纪初(1920——1923年)从25万名学龄儿童中选出1528人作为研究对象,他们的智商均较高,到1960 年推孟对其中的857名男子作了调查,发现有78人得到博士学位,48人得到医科学位,85人得到法律学位,有47人被编入1949年版《美国科学家年鉴》,有104人担任工程师,51人在自然科学和工程学方面进行研究,但成绩平平,还有少数人走上了犯罪道路。按通常进行推理,这些人大部分应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和中流砥柱,但遗憾的是并无一位震撼历史的杰出人物出现。因而美国的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加登纳提出:一个人最后在社会上占据什么位置,绝大部分取决于非智力因素。
有人预言,EQ的重要性破解了IQ的神话。人生的成就,至多只有20%归智商,而80%则受其他因素影响,其中情商是个体最重要的生存能力,又影响着人的生活的各个层面。他主要由情绪的识别、移情及适度反应能力所组成。他包括如何准确地了解自已的真情实感;如何克服冲动、延迟满足;如何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真诚地理解他人;如何激励自已愈挫愈勇,对未来永远怀抱希望。它涵盖一个人对己对人对事的自制、刚毅力、善解人意力和与人热忱相处的交往能力等内容。高情商是完美人格、高尚道德和至尊至爱情操的集合,是影响人生未来的关键性品质要素,它不同于智商,主要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后天在人际交往中培养起来的,它形成于婴幼儿时期,成熟于儿童和青少年阶段。为此,必须重视青少年的情感教育和培养。
2、关于青少年情感问题的忧思。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青少年乐观向上、富有理想和助人为乐的健康情感。但同时,我们也不能无视青少年情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笔者对120名中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普通中学、民办中学、中专)对父母表示有点烦的占10.8%;有些心里话或重要的话不愿告诉父母、不愿与父母商量的占45.8%;交朋友的原则是“哥儿们够意思”的占20%;最崇拜的人是歌星侠客,而不是爱国主义英雄的占41.7%;自己喜欢的事即使违犯纪律和道德原则也是愿意做就做的占15%;还有5.8%的同学认为别人有困难或遇到危险与己无关,不能表示同情和尽最大努力帮忙。
在对13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不能经常给父母写信、有事才写信或打电话的占61.5%;有些心里话或重要问题不愿告诉父母或与父母商量的占46.7%;对等待朋友完全凭感情、够意思,在经济事务上不必亲兄弟明算账,可以完全信任的占52%;在恋爱过程中,只要双方愿意,怎么做都不过分的占15.8%;自己需要或喜欢的事虽不符合道德原则,愿意做就做的占25.8%;情绪冲动时不能克制的占36.7%;即使是让人感动的人和事,自己也无动于衷的占4.6%;对国家的前途命运认为无所谓的占4.6%。调查反映出了中学生、大学生在对待亲情、友情、爱情和社会感情中存在的问题和与亲代之间在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诸多差异,青少年对父母的感情趋向淡漠;在友情上,传统的“义气”观念还有一定的影响;个人感情的自我控制能力和道德感不强,以及社会感情的淡漠。
二、情感教育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重义轻利与见利忘义。中国经济正面临着两种转型:一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二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们重视以人与人之间关系为中心的“伦理规范文化”,即重遵从、重感情、重感性,少独立性、少理性、少自我判断和创新,反映在义利观上是孔子推崇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为朋友两肋插刀”、“重义轻利”是许多英雄侠客为人处事的信条。
计划经济对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以往全面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形成了一种重依赖、少独创、重情感和崇拜,少独立思索和理性分析的观念,这种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和感情的观念,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但它已不适应现代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的高理性、高竞争和创新的要求。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它需要靠自身的力量去竞争,结果是优胜劣汰。市场经济的竞争是全方位的,但其关键是资金、技术、人才的竞争,与其相适应的是重视技术、资金、信息,强调理性、开拓、创新。许多人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改变了“重义轻利”的观点,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操作程序,理性地处理问题。然而“重义轻利”作为一种观念的影响并未完全消除,特别是“重情感,少理性”的问题还很突出,以致使一些人在经济活动中轻易受骗上当,或者违反原则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青少年涉世不深,以往的传统文学作品歌颂的都是英雄侠客的“义气”,因此,在青少年情感教育中,应着力进行市场经济竞争意识和情感理性化的教育,要增强青少年生存的能力,就要求他们在市场经济中,依据一定的角色规范“秉公办事”,不能凭感情、义气处理问题,学会生存。
市场经济能比较有效地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经济效益,调动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人们摆脱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几千年自然经济所形成的依附观念,促进自主、自立意识的形成。但市场经济是一把利弊俱存的双刃剑,它能直接促使人们重视经济利益,却难以直接保证人们重视那些与市场经济没有必然联系的精神文化、理想信念;市场经济能直接促使人们重视实利、实惠,却难以直接保证人们重视市场经济以外的社会道德和人情的价值。因此,不可避免地由“重义轻利”转向“见利忘义”,见死不救、见贫不助、对善行不爱、对恶行不憎,缺少同情心和爱心,以致发生一少儿落水,一青年问救人给多少钱;一大款大摆宴席,却当众羞辱吃便餐的“大兵”的事件。某大学生不给父母写信,无奈之中,母亲在开学前设计几张问卷,令儿子带回学校,视情况打(√)寄回,以解父母挂念之忧。尽管这几种情况是个别现象,但它可以告诫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青少年的情感教育既要克服狭隘的“哥儿们义气”,要重理性,学会生存,同时又要教育他们学会关心,关心自己的父母、老师、同学,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朋友、他人漠不关心,那他就不会爱自己的祖国。
2、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个人的情绪、情感主要形成于后天。“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情绪、情感的形成首先应从家庭教育和影响做起。目前表现在某些青少年情感上的冷漠,难以顾及关心他人的行为多是由于父母过分溺爱,或者父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父母感情不和,单亲家庭等因素所致。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的心态比较普遍,许多家长为了实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承诺,可以不惜代价送孩子学音乐,学美术,进高价学校,请名人指教却忽视对孩子的基本行为习惯的培养,缺少严格的行为规范,过分满足孩子的物质欲求。在120份中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有25%的同学表示父母对自己要什么都能满足。由斯巴达教育中萌发的、继后被洛克、卢梭等所推崇的教育原则,就是限制物质享受,反对娇生惯养。因为需要的饱和,容易使人心生怠惰,不求进取,甚至失去理智,染上不良行为。青少年犯罪往往是从追求吃喝玩乐开始的。要让孩子从小懂得限制自已的欲望,自我控制,承受挫折,抗拒诱惑,适应社会。教育孩子在与同伴交往的友好和冲突过程中学会竞争、公正、谦让,获得责任感、自制力等品质,要提高对他人的包容性。
家庭教育的另一个误区就是许多家长缺少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不了解儿童、少年、青年的心理变化,特别是进入青春期的心理闭锁性和父母过于粗暴的管教方式常常发生对抗,甚至有些父母充当了“侦探”角色,使一些青少年与父母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影响了青少年情感的健康发展。
目前进行素质教育已逐渐深入人心,不论是各级政府的领导者、决策者还是教育工作者、普通百姓,都已发现了应试教育的诸多弊端,进行素质教育是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转变和举措。一个人从幼儿园到中学毕业、大学毕业,要在学校度过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的时间,这期间不仅是长身体、长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思想道德品质、情绪、情感培养和形成的重要时期。为此,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培养学生情感是一项十分复杂而细致的教育工作。情感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实践是情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因此让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这是产生丰富而美好情感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建立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许多学校设立的各种实践基地与载体,使五爱教育具体化。提倡把孝心献给父母、把关心献给他人、把爱心献给社会、把自信心留给自己。使校内教育与校外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情感的又一特点是感染性,就是要以情动情,以情育情。在学校教育工作中,要善于挖掘和创造情感教育的因素,建设文明校园,提高校园文化品味,创建良好的集体以及教师的高尚情操,都会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发挥重要作用。在情感教育培养中,教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教会学生以智制情,即以理智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感,把学生的情感引向正确健康的方向和高级的水平。发展学生驾御自身情感的能力——自制力,最后落实到导之以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