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合组织:中国1996年面临重要的政策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经合组织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总部设在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岁末年初发表了一系列报告,用一个权威性国际机构的口吻,点评了中国1995年经济发展的成效得失,以及本世纪最后几年的基本走势。
经合组织的总体判断是:中国相对来说取得了成功,实现了适当的平衡增长。但是,由于中国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广泛利用了行政控制手段,因而在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和通货膨胀率有所下降的同时,宏观经济结构正在产生着不利的互动作用。这样就有可能对中国全面经济改革的努力产生相反的阻碍效果。
两种政策取向正好相反
经合组织在它的1995年12月发表的年终《经济展望》中首先承认,中国政府通过使用进一步加强信贷控制和直接控制物价的办法,已经大大地降低了国内需求的增长速度,从而使经济过热的现象趋于和缓,一度非常严重的通货膨胀也相应得到了较为有效的抑制。
由于连续几年持之以恒地施行宏观调控措施,中国1995年1—9月的资本投资增长率,已经从上年同期的30%以上,下降到16%,降幅高达10多个百分点。投资规模和投资增长速度的减缓,也带动了国内商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的有所下降,并且使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年增长率自1991年以来第一次下降到10%以下,估计为9.5%。 可以作为相应对比的是,中国1992年的GDP增长率是14.2%,1993年是13.5%,1994 年是11.8%。经合组织预测1996年中国GDP增长率可能小幅度地回升到10 %,1997年将为10.5%。这样,基本上实现了中国政府所指望的稳定、持续和高速经济增长的宏观目标。
由于投资增长和经济增长的平衡回落,中国严峻的通货膨胀局势也开始出现缓和。商品零售物价总指数的上涨幅度,已经从1994年10月的最高点(28%)下降到了1995年10月的12%左右。进而11月跌进10%的大关,为9.2%。估计1995年中国全年的通货膨胀率可能为15.5%, 这个数字从绝对值上讲也许仍然偏高,但是同1994年的21.7%相比,就可以看出降幅已经不少,而且这几个百分点的下降确实来之非常不易。
1996年中国的通货局势将是复杂的。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观察和分析,中国一方面仍然下决心要进一步将通货膨胀率下降到适度的水平,并使之保持稳定。这已经成为中国政府制定“九五”计划的一项首要任务;另一方面,中国近年来所实施的以信贷紧缩为主要内容的宏观调控政策,已经进入发挥实质性作用的阶段,并且可能产生一定的运作惯性。这就会使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放慢,从而引发企业破产和工人失业等一系列社会经济矛盾的激化。中国政府看来也在下决心避免经济衰退可能会引起的那种社会动乱危险,因而就有可能会采取一些刺激经济复苏的政策举措。
这两个方面的政策取向正好相反,中国1996—1997年的实际进程势必需要在两者之间取得某种平衡,某种折衷,甚至是某种抉择。据此,经合组织的经济学家认为,1996年中国宏观调控的方针不会改变,但控制信贷的措施会有所放松。由于政策放松与经济回升之间有个时差,经济稳步回升与通货膨胀后反弹之间又有个时差,因而估计中国1996年通胀率仍然会进一步下降(13.0%),而1997年则有可能会出现回升(13.5%)。
行政控制手段产生扭曲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报告认为,相对来说,中国1995年在降低通货膨胀率方面确实已经取得了成功。但是报告同时也强调,中国在相当程度上是通过行政控制手段来实现自己宏观经济目标的。经济结构不仅没有完成根本性的转变,而且随着行政手段的加强而发生新的扭曲;经济体制不仅未能按照原定时间表推进,而且原有的改革努力成果也会受到一定的消极影响。根据经合组织的观点,中国要想真正使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实现持久稳定的平衡,就必须继续进行结构性改革。
经合组织的报告在分析的过程中例举了几个典型的社会经济问题:
第一,为了压低价格指数,政府对于居民食品的价格补贴增加了80%。这种物价补贴式抑制通胀方式的直接后果,是使政府财政赤字大大增加;而进一步的后果,则是使价格结构继续扭曲。等到财政赤字不堪负担或债务收入难以填补赤字差额时,只能放弃或减少价格补贴,或者增发货币,这两种方式同样导致物价的加倍上涨。
第二,为了弥补因控制物价而给国有生产企业带来的亏损,以及出于“搞活”国有企业的考虑,政府仍然向亏损国有企业大量放贷。这种方式不仅无助于国有企业的改制,而且还使得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的私营部门更多的承受信贷控制带来的收缩性影响。经合组织注意到中国若要继续改革国有企业,势必对公共财政、银行业务效率和社会保障体系产生重大的影响,因而主张上述几个领域的改革先行。但是迄今为止这几个领域的改革仍然处于试点阶段,其影响和作用都非常有限。在宏观紧缩的条件下,这类社会性结构改革的难度很大。
第三,中国1995年上半年按美元计算的出口额增幅高达40%以上。由于出口收入的增加远远大于进口支出的增加,因而使中国的外汇储备在1995年的头10个月里猛增了大约200亿美元,外汇储备总额在11 月份达到700多亿美元。经合组织的经济学家认为, 经济紧缩政策固然会导致出口增加和进口减少,但是中国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目标,其中有些不正常的因素发挥着作用。外汇储备的猛增,使得国内货币的供给更难控制。
粮食供求缺口弹性很大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报告最后提到中国的农业。它认为,由于近年来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城镇的大发展,农业可耕土地明显地在缩减,这样就与人口增长(以及工业对原材料需求增长)之间产生较大的矛盾,同时,由于中国的农业部门同样面临着重要的改革问题,因而,如何通过农业部门的结构性改革来促进粮食供应的增加(从而也就控制住了食品进口)仍然是中国“九五”期间必须作出艰苦努力的重要内容。
经合组织在早些时候(1995年11月初)发表的另一份研究报告,对中国本世纪末的粮食供求关系作出了两种估计:
第一种假设是:中国如果在今后的几年内保持经济的正常增长,人均粮食需求量也以每年6 %的正常速度增长,那么粮食总需求量将从1990年的4.5亿吨上升到2000年的5.2亿吨。中国“九五”计划的粮食目标是5亿吨,即使计划目标实现,仍有2000万吨粮食的供求缺口。
第二种假设是:中国今后几年经济高速增长,那么人均粮食需求量的年增长速度可能要增至7.2%,由此计算的2000年粮食总需求量则是5.48亿吨。换句话讲,中国到本世纪末需要净进口粮食5000万吨,而1990年时只有800万吨。
与其他研究中国农业发展和粮食供求的报告不同,经合组织充分考虑到了中国现有的庞大粮食储备。1990年中国的粮食储备为4.91亿吨,其中很大一部分为农民和地方政府所掌握。如果他们在2000年之前开始动用储备粮的话,那么中国的粮食进口将低于上述预计水平。
经合组织为此强调说,这样,中国政府就在政策上面临一个重要的抉择:究竟是放宽市场限制,还是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如果中国在未来几年内使其粮食贸易自由化,那么它可能迅速变成粮食进口大国;相反,如果中国象日本、韩国和台湾等东亚国家和地区那样,通过扭曲国内粮食价格来谋求粮食生产的自给自足,那么它的粮食净进口是可能会大体上保持在目前的水平。中国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的抉择,不仅是影响中国粮食供求前景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而且还将影响国际粮食市场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粮食供求关系。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预测
经济增长率 通币膨胀率失业率
1995 1996 1997
1995 1996 1997
1995 1996 1997
美 国 3.3 2.7 2.81.6 1.7 1.95.6 5.7
5.9
加拿大 2.4 3.0 4.01.9 2.0 1.69.6 9.2
8.6
德 国 2.1 2.4 2.72.3 2.0 2.19.3 9.3
9.1
法 国 2.7 2.2 2.72.1 2.1 2.011.5 11.3 11.0
英 国 2.7 2.4 2.7 8.4
8.2 8.0
日 本 0.3 2.0 2.7
-0.9 -0.4 0.33.1
3.4 3.4
中国大陆9.5 10.0 10.5 15.5 13.0 13.5
台湾地区6.3 6.0 5.53.8 3.8 3.5
香港地区5.0 4.8 4.59.0 8.8 8.0
韩 国 9.0 7.5 7.05.0 6.0 5.5
新加坡 8.2 7.5 7.02.3 2.5 2.5
泰 国 8.7 8.2 7.25.5 5.3 4.8
马来西亚9.6 8.5 7.53.6 3.5 3.5
俄罗斯 -4.0 2.0 4.0
140.0 60.0 40.0
保加利亚2.5 2.5 3.038.0 30.0 30.0
匈牙利 1.0 3.0 4.029.0 20.0 18.0
波 兰 6.5 5.5 5.023.0 20.0 15.0
罗马尼亚3.0 4.0 4.045.0 35.0 30.0
捷克4.0 5.0 6.09.0 8.0 8.0
斯洛伐克6.0 5.0 5.010.0 8.0 8.0
斯洛文尼亚 4.5 5.0 5.014.0 10.0 10.0
巴 西 4.5 3.5 4.025.0 22.0 20.0
阿根廷 0.0 1.5 3.03.5 2.5 3.0
智 利 7.5 6.5 6.08.5 8.0 7.0
哥伦比亚5.5 5.5 6.021.0 20.0 19.0
秘 鲁 7.0 6.5 6.011.0 9.5 8.0
委内瑞拉0.5 2.0 3.060.0 80.0 60.0
墨西哥 -6.0 3.0 3.5
资料来源:经济合作发展组织1995年12月19日发表的《经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