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思想政治》教材疑难问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一论文,思想政治论文,疑难论文,问答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高一教材是以邓小平经济理论为指导,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线的。那么,邓小平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邓小平经济理论是一个伴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核心是“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么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把市场机制引入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利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从根本上解决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如何建设好社会主义,怎样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等重大问题。所以邓小平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邓小平经济理论主要表现在以下若干方面:
1.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至少需要上百年的历史阶段。这是最大的基本国情,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此为依据,不能超越历史阶段。
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时期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展才是硬道理。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正确处理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和各方面利益关系。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抓住时机,争取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4.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帮助和带动后富,全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5.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计划和市场没有姓“社”、姓“资”的问题,它们两者都是经济手段和方法,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计划和市场都可以利用。
6.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7.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的必然要求。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
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现现代化关键是把科学技术搞上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9.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越是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越是要加强艰苦创业教育。
10.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搞好经济建设必须有可靠的思想政治保证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此外,邓小平同志在搞好国有企业,加强宏观管理,兴办经济特区,经济工作要按经济规律办事等方面,都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重大发展。特别是,他反复阐述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联系起来,这是划时代的重大发展。
二、关于通货膨胀的定义,以往的教科书或教材均定义为“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或金属货币)量,从而引起纸币的贬值”。新教材为何定义为“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应该怎样全面理解通货膨胀的定义?
1.通货膨胀是价值符号流通条件下特有的经济现象。自纸币问世起,它的发展总是与通货膨胀问题联系在一起,世界上几乎每种纸币均是由于发行过度造成通货膨胀,最后以贬值而告终。
通货膨胀这个概念已被广泛使用。但是,对于如何定义通货膨胀这个经济现象,却一直众说纷纭。
在西方经济学界,对于通货膨胀的定义有着不同的说法。但有两点是共同的:一是有效需求大于有效供给;二是物价持续上涨。在西方经济学中,比较规范的定义是萨缪尔森在他的《经济学》一书中所下的定义,即“在一定时期内,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水平持续不断的上涨”。
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中关于通货膨胀性质问题的定义,是同纸币的流通及其规律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所揭示的货币理论把通货膨胀定义为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纸币的过度发行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这揭示了纸币数量与物价水平的关系,明确指出背离商品流通对货币数量的客观需要而过度发行纸币所导致的经济后果。
无论是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均把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联系在一起,将物价上涨作为通货膨胀的基本标志。这是因为,通货膨胀的基本内容是纸币贬值。而纸币在进入流通之前,其面额已经印就。一旦国家超越商品流通的客观需要发行纸币,纸币的贬值不会对已印就的票面值产生影响,但必然从反方向,即由物价总水平的上涨表现出来。因此,通货膨胀必然反映为物价上涨。
2.新教材对通货膨胀所下的定义,在实质上与传统教材的定义无根本不同,只是鉴于下述原因的考虑。第一,当前,世界各国都是采用纸币流通而不再采用金属货币。自从本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的纸币发行都不再同黄金直接挂钩,纸币的发行量不再直接取决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而受商品可供量与纸币流通速度的制约。当纸币流通量过大,纸币贬值时,必然引起价格上涨,即形成通货膨胀。由于纸币流通规律是在金属货币流通规律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可以将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按纸币流通规律写成:
PQ
M=───
V
式中,M为纸币流通量;P为商品的平均价格;Q为商品数量;V为纸币流通速度。这表明,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商品价格随着纸币数量的增减而涨跌。纸币所代表的价值与纸币流通量成反比,商品价格与纸币流通量成正比。因此,为了体现和如实反映当代纸币经济的实际,故教材对通货膨胀的定义作了修改,删去“金属”二字。第二,在不影响对通货膨胀原意的前提下,为了更通俗和文字的简练,因而采用了现在的这种表述,删去“货币”二字,简化为“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第三,为了揭示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的内在联系,定义中增加了“物价上涨”这四个字。
3.在理解通货膨胀这一概念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通货膨胀是在纸币流通下所特有的经济现象。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由于金属货币具有十足的价值和贮藏的功能,能够通过对货币流通的自发调节,使货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大致相等。因此,一般不会产生通货膨胀。在纸币流通条件下,一方面,由于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因而缺乏自动调节纸币供给量的功能;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可以强制纸币进入流通并在技术上具有无限供给的可能性,这就可能使纸币中的供给大大超过对它的需求,造成纸币供给量的过多,引起通货膨胀。
第二,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密切相关,但不等同。通货膨胀的必然结果是物价上涨,但是物价上涨并不一定反映通货膨胀。物价的上涨取决于多种因素,如商品供不应求、商品内在价值量的上升、货币本身价值的下降以及商品价格的人为上调等。这些因素引起的物价上涨,不能看作通货膨胀。另外,物价不上涨也并不一定不存在通货膨胀。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严格控制物价和工资,并实行商品的票证化、强制性储蓄和商品供应不足等所造成的物价不上涨的纸币供应量过多现象,称作隐蔽性或变相的通货膨胀。因为只要政府放松物价管制,物价即刻就会上涨。
第三,“通货膨胀”中的“物价”,是指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不包括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以及其他金融资产。
第三、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总水平持续的、普遍的上涨过程。因而,季节性、暂时性或偶然性原因引起的部分商品价格上升,则不应视为通货膨胀。
第四,通货膨胀的不同时期,对物价影响的程度不一样。在初期,物价上涨现象并不明显。随着通货膨胀的发展,社会公众意识到通货膨胀的来临,便会将餐余的纸币尽可能地转换成商品,社会购买力由此增加,物价即呈上升趋势。通货膨胀严重时期,政府无限制地增加纸币供给,社会公众对纸币丧失了信心,开始抢购、囤积商品,从而使银行储蓄急剧下降,物价暴涨。
第五,通货膨胀期间,各种商品价格上涨程度并不一致。物价上涨最快的是那些与社会公众生活密切联系的消费品,然后才逐步涉及其他商品。从地区看,一个国家不同地区的物价上涨幅度也存在差别。纸币集中投放地区,物价上涨最快,而后,纸币流向物价低的地区或商品流向通货膨胀严重的地区,这时,物价低的地区因纸币的大量流入或商品的大量流出,引起物价上涨;而原来通货膨胀地区,则因纸币流出和商品流入,使物价上涨明显趋缓。由于商品和纸币的盲目流动,造成通货膨胀期间地区间不同的价格水平。
三、教材讲到通货膨胀的危害,提及必须抑制通货膨胀。那么,用什么方法可以度量通货膨胀,怎样才能测量通货膨胀的程度?
迄今为止,由于资料、技术等原因,尚未找到精确测量通货膨胀的方法,只能粗略地推算通货膨胀的程度。目前度量的基本方法分两大类:指数度量和直观度量。现简介如下:
第一类:指数度量。通货膨胀既然是一个物价持续上涨的过程,那么,测算物价上涨水平也就是度量通货膨胀。世界各国所用的测算物价上涨水平的指数大致是:
(1)消费物价指数。 是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消费品的零售价格和水电煤等劳务费用的价格而编制成的综合性价格指数,用以反映商品和劳务价格变动对纸币购买力的影响。
(2)货币购买力指数。这是消费物价指数的倒数, 用以反映一定时期内单位纸币实际能够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数量。单位纸币购买力与物价成负相关,如果物价上升,单位纸币购买力下降,说明纸币贬值;如果物价下跌,单位纸币购买力上升,说明纸币升值。因此,在纸币购买力指数小于1的情况下,则是纸币贬值,出现了通货膨胀,而且, 指数越小,通货膨胀越严重。
(3)批发物价指数。 这是根据商品的批发价格编制而成的物价指数,用以反映不同时期商品从生产进入流通时价格变动的情况,也称生产者价格指数。
(4)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这个指数较为特殊, 它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用以描述通货膨胀的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G[,1]
───×100%
G[,0]
其中:G[,1]——报告期国民生产总值
G[,0]——基期国民生产总值
例如,某国1995年国民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为3000亿美元,而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为2400亿美元。这样,1995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为3000÷2400×100%=125%。因而1995年的通货膨胀率(相对于1990年而言)为25%(125%-100%)。
以上几种指数,因反映的内容不同,所以在指标数字上往往存在差异。它们在度量通货膨胀时各有长短,究竟选择哪一种指数才能准确度量呢?各国并不一致。有些国家政府同时编制和公布上述各种指数,以供参考和比较。
我国编制的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属于消费物价指数的一种类型。它采用世界通用的抽样调查方法,即选样加权平均法编制,样本城市为352种,县种为404种。具体地说,在全国成千上万种商品中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商品作为样本进行价格调查。在确定商品样本后,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调查队就派员进行调查,每个调查员负责3—5个调查点,每两天采集一次商品价格,每种商品价格要采集3个价格资料, 最后用平均的办法计算出物价指数。由于不同商品在居民消费中的比重不同,所以,城调队必须计算300 多种商品在居民中不同比重并结合商品的价格变动,最后计算出总的物价水平的变动。因此,不同城市和地区的物价指数是不相同的。
第二类:直观度量。在不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价受到人为的管制,不能反映纸币供给的具体情况,因此还需要采用直观度量方法测量通货膨胀的程度。
根据前面提及的纸币流通公式M=PQ/V,可作如下分析:
其一,当商品数量Q在一定条件下为一常数,商品价格P受政府控制,纸币供应量M增加则引起流通速度V的减慢。
其二,当纸币流通速度V也不变,即P、Q、V均为固定常数,那么增加纸币供应量M则使纸币沉淀。一部分过多的纸币被吸往储蓄, 另一部分纸币继续留在流通领域伺机待购商品。这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就会出现商品供不应求、凭票限量、黑市价格和储蓄急升等现象。
以上分析说明,物价在受到控制的不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货膨胀可以通过纸币流通速度减慢、强制性储蓄、商品物资匮乏、排队抢购、黑市猖狂等社会现象直接表现出来。这类通货膨胀一般很难度量。目前可供参考的衡量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市场商品官价与黑市价的背离程度,用背离程度的大小,说明通货膨胀的加重或缓和。
2.储蓄率的升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增加,银行的储蓄存款会稳步增长。若无其他原因,储蓄率急剧波动,则反映可能出现通货膨胀。当储蓄率急剧下跌,可能就是通货膨胀严重引起存款的大量提取。
3.价格补贴状况。政府为缓和通货膨胀压力,往往通过对某些商品的价格补贴来稳定市场。价格补贴涉及的商品数量和金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通货膨胀状况。
此外,国民生产总值、商品供应量的增长与纸币增长量的比率、商品库存的变化以及纸币流通速度增减率为指标,也都可以用来推算通货膨胀的程度。
标签:通货膨胀论文; 物价水平论文; 经济指数论文; 商品货币论文; 一美元纸币论文; 国民生产总值论文; 宏观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货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