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企合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深度融合高校、研究机构、龙头企业等各类教育教学资源优势,相辅相成,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文章就实施高校与社会各类优势资源有效整合培养人才模式中出现的问题和改善建议进行分析。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步下降,老龄化成为社会日益突出的问题,劳动力人口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特别是制造业“蓝领技能型”人才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由于学校教学和企业实际需求存在的差异,学校人才在进入企业后,企业还需投入很大的资源去进行二次培养,所以,如何把学校教学和企业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真正能达到学生走出校门便成为企业合格员工的目标,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成为学校、企业、和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都非常关注的焦点。李克强总理在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座谈会上也作出了重要批示:强调要加快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要实施好“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吸引社会力量投入”,要紧跟产业变革创新培养模式。因此,如何通过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解决企业人才需求瓶颈和提升学校就业数量和质量,就成为了推动我国制造业升级、发展区域经济平衡的重要抓手。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企业追求的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学校追求的是办学任务和效益的最优化,学生追求的是成才和就业的便捷化”。目标不统一和长久以来形成的理念和价值观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
1.大部分家长的传统观念认为大学生应该有“铁饭碗”,成为社会上层管理者,不应该在生产一线工作。传统观念的误导使得多数大学生就业定位不切实际,不安心于生产一线工作,在企业实习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实习结束不愿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同时由于没有深度参与到企业一线的实践,导致在从事研发设计、管理等等工作时往往浮于表面,作出的工作空中楼阁,难以和实践结合。
2.合作不够深入,目前多数企业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中只提供学生实践的场所,没有完全参与人才培养的全部过程;企业有时认为刚毕业学生动手能力较弱,实践经验不够丰富,接受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不高;学生从学校学习到企业实践,再到企业就业,需要完成从学校学生到企业职员的转变,校企双方管理运行体制机制以及文化建设存在较大差异,势必会影响这一角色的转换。
3.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也是多数企业为了利益最大化,只追求短期效益,忽视“人才强企”长期战略,只愿意挖角和社会招聘一些有经验的人员,而忽视企业自身对人才的自主培养。同时,政府也还没有出台有力度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引导企业全面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
4.政策法规不够完善,国外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校企合作中学校与企业的责任、保障措施、管理机制等方面作出了全面规定。但我国有关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培养的立法工作相对滞后,对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过程中双方利益没有给予充分的保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有效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和建议
校企合作的推进,必须使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参与者找到真正的结合点,都能从中得到收益,体现“多赢”,这是校企合作模式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笔者作为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多年的实践者,深刻的认识到,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必将会有效提升企业人才竞争力,成为企业未来决胜市场的关键因素。为此,我有几点认识:
1. 校企合作的开展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企业安排学生实习、接收毕业生就业、在学校设奖学金、实施订单式培养人才,校企双方开展多种形式的联谊和互动,加深感情,增进了解,这些是校企合作的第一步,文化融合;再进一步,校企合作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尤其是要进行专业课程开发,要有让学生成才和就业便捷化的理论课程,还要有让学生成才和就业便捷化的实践技能、动手能力课程。同时还需要配备实践教师,实操平台。这也就需要学校给系部一定的政策,去开发课程,并让骨干教师去学习、锻炼,提高动手能力或引进企业导师。
2. 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加强职业和就业指导。学生作为校企合作的最大受益者,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有较强的责任意识、法制意识和社会意识;就职业能力而言,高职学生应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也需要学生具备职业操守和素养,有感恩的心和诚信意识。因为在前期校企培养模式中,企业是净投入的,如果在学生培养完成后流失,将会大大打击企业投入的积极性,这也是现实实践中企业对校企合作培养兴趣不大的关键因素。所以我们要加强学生职业素养、诚信意识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学习如果做一个感恩的人,诚信的人,真正让学生在企业能留得住、干成事、做得好。
3. 通过订单培养,毕业学生全部实现对口就业,实现学校育人与企业用人的“无缝对接”。这个愿望不错,但在实施中很难。一方面订单给企业造成一定的压力;另一方面,签协议的学生不一定愿意留下,同时企业也不一定都能选得中。作为企业而言,它花费了人力、物力、财力培养了学生,肯定希望优秀学生留下来为企业所用,但是,企业往往是通过能力和贡献逐步提高经济待遇,期初阶段待遇偏低也是人员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通过将校企合作模式前置,前期培养阶段由学校对学生做出约束,后期培养完成学生毕业,能够为企业创造一定价值,这时企业也应该按照市场水平提高待遇,稳定员工。从而提高学校和企业互动的积极性,真正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最终实现毕业生就业的“无缝对接”。
总结语
进入21 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改造的升级,第二、三产业发展快速,中国正处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关键阶段,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技能人才。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发生的“技工荒“,特别是“高级技工荒”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若不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势必会影响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全面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培养出国家急需的各类技能人才,是当前企业和院校面对的一项重大而迫切的任务。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能充分依托并有效利用经济和社会资源,使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具有可行性,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有扎实的文化和专业理论基础,又有与岗位能力要求相对接的专业技能,能够满足国家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同时,校企合作也为高校人才培养构筑了重大实践平台,有效地拓展了人才培养的空间和内涵。
参考文献:
[1] 陈景增.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 刘微.高等工程教育如何适应企业创新 中国教育报
[3] 董秀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历史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4] 王 毅.高等学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吉林工商学院为例.中国科技纵横
[5] 许蔚君.高职院校“2+1”校企合作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商业会计
论文作者:李竞明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5
标签:企业论文; 校企论文; 学生论文; 人才培养论文; 人才论文; 学校论文; 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