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中国保险市场发展趋势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年中论文,保险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保险市场发展的现状及其特点
到1998年底,我国保险业保费收入已达1247.3亿元,是1980年的近200倍,年均增幅为37.6%,远远高于同期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 与此同时,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1990亿元,总负债为1799亿元,资产负债率为90%。从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占GDP 的比重)和保险密度(人均保费收入)来看,1998年,我国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分别为1.5%和100元/人,分别是1989年的1.95倍和5倍。 从保险收入绝对金额的增长速度来看,我国实现保费收入500亿元用了15年的时间,而实现保费收入由500亿元增加到1000亿元仅用了3年的时间,1992年以来, 我国保险业每年都以超过100亿元的保费规模迅速增长。 伴随着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张,近几年来,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已基本上渡过了初期的粗放阶段并开始呈现出成熟市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1)市场主体不断增长,竞争性市场格局初步形成
截至1998年底,全国共有保险公司25家。按投资主体分,国有独资保险公司4家,股份制保险公司9家,中外合资保险公司5家, 外资保险公司分公司7家;按经营区域分,全国性保险公司8家,区域性保险公司17家;按业务性质分,综合性保险公司3家,财产保险公司12家, 寿险公司9家,再保险公司1家。目前,我国保险市场初步形成了以国有商业保险公司为主体、中外保险公司并存、多家保险公司竞争的新格局。随着高度垄断的市场格局的打破,原来完全由中保、平安、太平洋3 家公司占据的市场正在不断细分,市场效率不断提高,我国保险市场正在经历着由寡头垄断阶段向垄断竞争阶段的过渡。
(2)中介机构发展迅速,保险职工队伍不断壮大
截至1998年,我国共有保险从业人员17.2万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有8.2万人,占保险职工总人数的47.2%, 保险职工素质不断提高。同时,随着各类提供保险服务咨询、公估机构的增多,我国保险代理人队伍与日俱增。截至1998年,我国保险代理人员已达80多万人,通过保险中介机构和经纪人进行保险品种销售的方式已渐成气候。
(3)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市场机制初步确立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和保险业发展的自身需要,近几年来我国对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保险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一是按照国际上通行的产、寿险分业经营的原则,对混业经营的保险公司进行规范和改组,1998年,撤消了原有的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并将其3 个子公司分别改组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和中国再保险公司,分别经营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和再保险业务。目前,平安、太平洋等保险公司的分业问题也正在积极研究之中,1999年年底或2000年年初有望完成分业工作。二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保险企业进行了较为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加快了国有保险公司的商业化改革进程。三是按照银行、保险、证券分开经营、分别监管的原则,成立了中国保监会,集中管理全国保险市场。四是初步界定了商业保险与政策保险的经营范围,进行了政策保险体制改革的探索,制定了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组建方案,加快了农业保险体制改革的步伐。保险体制的一系列改革,不仅规范了保险市场的秩序,而且激活了保险业的活力。
(4)资金运用渠道逐渐拓宽,经营环境不断改善
资金运用渠道狭窄,一直是困扰我国保险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银行存贷款利率的连续下调,我国保险业特别是寿险公司的利差损问题日益突出,经营效益更是每况愈下。近几年来,我国保险业每年的纯利大约在2%~3%之间,其中1998年为2.2%, 保险公司经营的难度可见一斑。1999年1月,财政部规定保险代理手续费由原来的5%上调至8%,这就意味着上调的3%的手续费将吃掉保险业一年的全部利润,整个保险行业已无利润可言。而且更为致命的是,随着2000年后保险业偿付高峰的到来,保险业的风险将逐渐加大并将直接影响到保户的利益,危及金融和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造成保险业利润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保险资金运用上的缺陷则是一个最直接的因素。为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继1998年允许保险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后,国务院又于1999年10月批准了保险公司购买证券投资基金间接进入证券市场的方案。根据规定,保险公司将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在二级市场买卖已上市的证券投资基金和在一级市场配售新发行的证券投资基金;中国证监会新发行的基金,将按一定比例向保险公司配售,并根据保险公司发展的投资需求增发新基金。这一政策的实施,为保险公司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资金运用渠道,将有利于保险公司通过调整现有的险种结构,从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中获取较高的长期投资收益,增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2 我国保险市场发展潜力预测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保险市场发展的潜力无疑是十分巨大的。但是,由于保险市场的发展既会受到宏观经济运行周期的影响,又要受到其自身发展规律的制约,因此,其潜力的充分释放必然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在调整中前进,在曲折中成长,将是我国保险市场发展的基本趋势。
与90年代前期相比,目前我国保险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利率的连续下调、市场监管的加强、企业效益的下降、居民收入增长的放慢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对一直处于快速发展中的我国保险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但是,从长期趋势来看,在面临诸多不利因素的同时,支持我国保险市场发展的长期因素并没有因此而动摇,我国保险市场在调整过程中正孕育着一轮新的发展机遇。
2.1 我国未来保险市场仍具备持续快速增长的物质基础
目前,国际上在分析保险市场的发展潜力时,普遍采用两个指标,即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从保险深度来看,1997年西欧国家的平均保险深度为7.4%,北美国家为8.7%,日本为11.9%,居世界各国之首,大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保险深度也在5%左右,而我国1998 年的保险深度仅为1.5%左右。 不论是与西方工业化国家还是与处于同一发展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相比,差距都十分明显。从保险密度来看,1997年全球人均保险消费为423美元,新兴市场国家的人均保险消费也在100美元左右,而我国同期的人均保险消费只有10.9美元,位居世界第77位。在国际上,保险业与银行业并肩而立,英、美、德、日等国家的保险资产同银行资产可以并驾齐驱,有的国家甚至保险资产还高于银行资产,保险业堪称真正的金融支柱。而我国1998年保险资产仅相当于银行资产的1.63%。从保费收入与居民储蓄额的对比情况来看,1998年底,我国保费收入仅占同期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2.4%, 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大约为15%,发展中国家一般为7%。这说明,作为一个拥有13 亿人口的快速发展中的大国,我国保险市场发展的潜力和空间是十分巨大和广阔的。如果用世界平均发展水平甚至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发展水平来计算,我国都会得出令世界所有保险公司都为之动心的乐观数据。但是,潜在的需求并不等于现实的市场规模,因此,在分析2000年我国保险市场发展的规模时,必须综合考虑我国经济、社会、文化、政治以及保险业自身发展水平等诸多内外因素对保险市场发展的影响。
对于保险业的发展来说,人口的多寡,仅是潜在市场的一个重要方面,人口多而经济又很发达,这样的市场才是真正巨大的,有关实证分析表明,1985年以来我国保费收入的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之间存在着相当稳定的关系,保险需求弹性目标值范围一般在1.015~1.058之间,普遍具有大于1的倾向。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预测,1999 年我国经济增长将达到7.3%,2000年经济增长将有可能摆脱1996 年以来持续下滑的颓势,据此推算,1999、2000年我国保险市场的扩张速度虽有所放缓,但全国保费收入仍能保持2位数以上的增长, 中国保险市场仍将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保险市场之一。
居民财富的积累及其保险意识的增强。据统计,截至1998年8 月底,城乡居民对储蓄余额已达到59187.26亿元,其中,75%以上为定期存款,而储蓄存款特别是其中的定期存款本身就是商业保险潜在的市场资源。在社会保险覆盖面窄的情况下,人们出于未来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的压力,势必会对原有的偏重储蓄的金融资产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增加对商业保险的投入。如果居民将其储蓄存款的5 %用于购买商业保险,其形成的市场规模将相当可观,这也正是众多国际保险公司看好中国保险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
2·2 我国保险市场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据统计,1999年1-9月份,全国保费收入为1004.1亿元,与1998年同期相比,增加66.9亿元,增长7.1 %,其中,财产险业务增长趋缓,人身险受利率政策的影响,业务一度出现了下滑现象。这说明,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宏观政策的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以及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都将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客观进程。
(1)低利率的市场环境。1996年以来,为刺激投资和消费, 国家连续7次降低了银行存款利率,目前我国一年期存款利率已降到2.25 %的历史最低水平。预计在经济继续下滑和通货不断紧缩的情况下,银行存贷款利率还有进一步下调的可能。在低利率市场环境下,由于储蓄型险种的收益下降,吸引力不大,居民将有可能减少对储蓄型险种的购买并适当增加对保障型及健康型险种的需求。但是,从我国目前的险种结构来看,保障型险种市场十分有限,健康型险种的开拓又不足,从而影响到总保费收入水平的增长。同时,低利率的市场环境将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产生巨大的冲击。由于在过去形成的保费收入总量中,期限较长及利率较高的业务占有一定的比例,如果在未来一两年利率持续走低,那么保险公司的利差损将迅速增加,从而影响到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2)企业经济效益的下降。在内需不足,外需萎缩的情况下, 我国企业的经济效益近几年来普遍呈下降趋势,企业无力投保和拖欠保费的现象明显增加。如果企业效益继续下降,机动车保险、家庭财产保险以及其它一些财产险种在未来几年将难有人的突破和发展。
(3)居民收入增幅的减缓。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未来几年我国下岗失业人员将有所增加。由于收入的减少,这部分人不仅无力投保,甚至无力续保,退保和保单失效的现象将趋于严重,从而影响到寿险业务的发展。
(4)保险企业自身业务的调整。随着保险监管力度的加大, 行业自律的加强,我国商业保险的风险将逐步暴露出来。出于对风险控制和长远利益的考虑,各保险企业将适时把业务的重点从量的扩张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停办一些不能产生效益或影响公司效益的规模性业务,从而对保费总收入的增长造成一定影响。
3 我国保险市场发展的基本趋势
3.1 险种结构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相应的调整
从世界各国保险业的发展趋势看,寿险业一般处于主导地位,寿险业的发展速度大都快于其它非寿险业,所占保险费收入比例远远高于其它保险业务。随着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人们对人身保障需求的增加,我国寿险业占保险业的比重逐步从1982年的0.2%提高到1996 年的41.75%。到1997年底,我国寿险比重迅速上升到60%左右, 在我国保险史上首次出现了寿险比重大于财险比重的状况,形成了与国际保险业类似的发展格局。预计今后几年我国保险市场仍将沿袭这一发展格局,人寿保险仍将保持比较高的增长速度,而其中的养老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将成为需求最为强劲的险种之一。在财产保险方面,随着产权的明晰化以及相关法规制度的完善,责任保险需求将呈上升趋势,保证型保险所占的比重将会上升,车辆保险随着轿车进入普通居民家庭也将面临新的扩展机遇,
3,2 保险的个人消费行为将明显增强
从消费群体来看,保险市场是由个险和团险两部分组成的。在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保险市场中,保险主要表现为个人的意愿和行为,个险收入在整个保费收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我国,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生、老、病、死、残全部依赖国家的定向思维的影响,很多人把看病、吃药、伤残补助视为当然的福利保障,从而使很多本应由个人和家庭负担的养老、医疗保险转嫁到所在工作单位,导致了团体险的过度放大。今后,随着企业社会职能的分离以及居民风险意识的增强,这种状况将有所改观,我国保险的消费主体将由团体型的公款消费为主转变为个人型的私人消费,相应地,个险和团体险的比重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同时,随着投保群体的扩大,过去以高收入者为主的保险将进入普通百姓家庭,保险的件均保额将有所下降,即由高收入者支撑的大单保险比例将出现萎缩,而由普通百姓参加的小单保险数量则会直线上升。
3·3 保险展业方式将面临全新的变革
近几年来,互联网在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运用十分迅速,许多知名的国际保险公司纷纷抓住机遇,踏入了互联网之门,开始抢占网上市场。据预测,今后10年内,在世界保险业务中,将有31%的商业险种交易和37%的个人险种交易将通过全球互联网进行。目前,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达到了200多万人, 初步具备了开展网上交易的物质条件,今后几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完善以及上网费用的下调,我国互联网用户将进一步增加,用户在网上买保险或保险公司在网上开展营销将成为我国保险市场新的发展趋势。对于民族保险业来说,面对信息化和金融全球化的浪潮,谁先进入这一潜在的巨大市场,就意味着谁取得了未来的竞争优势并拥有了同国际跨国保险公司相抗衡的实力。
3·4 扩大保险市场的对外开放将成为不可逆转之势
近几年来,在加快民族保险业发展的同时,我国保险业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进入我国的外国保险公司数量迅速增加,引进外资工作的试点范围逐渐扩大。据估计,由于看好中国巨大的潜在市场,全球大约有300多家保险公司制定了开发中国保险市场的计划。 外资保险公司的陆续涌入,将使我国保险市场的竞争更具国际性,同时,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步伐的加快,我国幼稚的保险业能否生存和发展下去已成为人们特别是保险界业内人土关注的焦点问题。正如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谈判过程中所承诺的那样,我国将稳步地推进国内市场的开放进程,但同时我们只能承担发展中国家应该承担的义务。因此,我国保险业的对外开放将是分步骤的、有条件的。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保险业的开放程度将视我国保险业的相对发展水平、国际金融开放的要求以及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协调等方面的因素来制定。这就决定了我国保险市场的开放既是不可逆转的,同时又是渐进的、有所选择的。首先,在开放的地区选择上,我国将在上海、深圳等地试点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试点城市的数量,将外资保险公司的业务逐步延伸至一些保险业较为发达、国内保险公司竞争力较强的城市,但近期内全面向外开放的条件尚不具备。在开放保险市场的结构上,尽管寿险市场是外资保险公司进入我国的主要目标市场,新近批准和正在申请进入我国的外资保险机构也是以寿险业务为主,但是考虑到寿险市场风险系数较大的特点以及民族寿险业的发展空间,我国将在今后引进外资的工作中,适当向非寿险公司倾斜,以使外资在寿险市场和非寿险市场的份额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在外资保险机构形式的选择上,我国将在当前引进外资保险分公司已经达到一定数量的情况下,增加引进中外合资形式的保险公司数量,以学习、吸收外资保险公司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营销技术,在开放中促进我国民族保险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