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三新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610041
摘要:随着认知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一些传统认知心理学的论点像本体论上的二元论、方法论上的因素主义和认识论个人主义成为制约认知心理学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二代认知科学影响了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并促成了认知心理学的三个变化:从静态表征转到认知的动力学分析、从个体加工机制的探索转向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分析和从控制实验到情境分析。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第二代认知科学;体现认知;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主流认知心理学由于过分追求实验技术,脱离了社会文化的视角,面临着内外批评。批评的矛盾主要指向的是认知心理学的核心假设。这对认知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困境,推动了认知心理学的反思和转向。
1传统认知心理学的困境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假设是人脑与计算机相似,思维是计算,认知过程就像计算机繁荣表征和操作过程。认知心理学的这种符号处理模式无法反映认知过程的灵活性,因而陷入了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困境。
1.1本体论二元论
在心理学思想史上,笛卡尔首先提出了身心的区别,确立了物理实体和精神实体共同存在的二元观。物理实体的研究主要包括物理学和化学等自然科学。与此相适应的,对精神实体的研究需要一种精神科学,也就是所谓的心理学,它是心理学科的基础。科学心理学是为了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在科学心理学建立之初,无论是探讨意识功能的功能心理学,还是探讨意识结构的结构心理学,都采用了笛卡尔的二元论,二元论相信有一种与物理过程相对应的感觉或心理。行为主义试图超越二元论,试图把意识归因于行为,把心理学归因于物理学。【1】然而,随着认知革命的出现,意识和心智作为一种精神实体回归到心理学当中。
1.2认识论上的个体主义
二元世界的划分确立了精神实体的存在,这为认识论中的个人主义奠定了基础。个人主义是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反对神学的结果,其强调个体理性和个体意识。在这种社会文化中,个人主义被贯彻到认识论中,认为社会现象是从个体的角度来认识的。认为个体是社会行动的真正主体,对社会或整体的解释最终可以恢复到个人乃至个人的内在机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认知心理学通常在认识论中表现出这种个人主义倾向,在对抗行为主义的过程中,认知心理学开始将心理学的重心回归到个体的内部,强调对认知、目的、动机、记忆和思维等心理因素的研究。事实上,认知心理学的个人主义倾向一直备受质疑。1981,心理学家桑普森在其个人著作中指出认知了将认知心理学的焦点放在个人内部对社会产生的政治后果,认为心理学家把任何事情都归咎于个人因素,其结果是逃避社会变革的责任。1985,加德纳在《心灵的新科学:认知革命的历史》一书中也指出,认知心理学在研究的重点转向内部认知的过程中,认知心理学忽视了文化情境和历史等因素的作用,
1.3方法论中的元素主义
认识论上的个人主义倾向于接近方法论上的元素注意。为了保持分析的准确性,研究人员将对组成个体的成分进行更详细的分析。在心理学史上,对构造注意的感觉成分的分析典型的表现出元素注意的倾向,而早期行为主义将行为作为肌肉收缩腺体分泌,这也被困在了元素主义当中。主流认知心理学在方法论上体现了元素注意倾向。例如,符号处理模式将认知过程作为接收、编码、提取和导出信息的过程,并在每个独立的处理单元中处理信息,并最终输出信息,产生了对行为的调节。虽然人们对世界的体验是一个整体,但对这种体验的分析却不能反映出整体性。相反,认知心理学家通是过对认知机制的元素性进行分析而得出结论,这些认知机制本质上是分解式和语境化的。
2认知心理学的转向
2.1从控制实验到情境分析
情境分析需要对认知过程进行实时和具体分析。它了包括对认知的物理环境的分析和社会情境的分析两个方面。它侧重于认知研究的“生态效度”。在实际生活中,任何认知活动都是特殊、具体的,并指向某一目标。因此,认知过程的分析应包括对内部情境的分析,包括认知者的动机和需要、态度和能力,同时还要包括对外部环境的分析,如身体状况、时间场合和任务取向等。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情景不仅是一种个人因素,同时也包括了社会因素,如交际方式、文化背景和人际关系等。认知过程不是在文化背景之外发生的,所有的认知活动都是由文化塑造而成的。因此,情境分析同样也包含对文化背景的分析。【2】同时,认知不仅是个体的内在过程,个体与他人以及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促进了认知的进程,从这个意义上,提出了所谓的分配式认知。
2.2,从个体加工机制的讨论到社会实践活动的分析。
对认知过程的社会情境分析也表明了认知心理学的另一个转向,即社会实践过程过程分析。认知心理学与行为主义是对立的。它将注意力的焦点转移到内部过程,寻求行为的认知机制。符号处理的认知心理学使用计算机的符号处理作为心理过程的隐喻,它将信息的接收、处理和存储、信息的输出作为认知的一般机制。联结主义的认知心理学以神经系统的网络结构为隐喻,将信息作为认知机制并进行处理。无论如何,外在世界的内在表现都是决定性的和根本性的,而表面特征是个体的和内在的,所有这些都发生在有机体内。环境因素、社会实践和文化影响的作用成为边际因素。
心理学只关注内部过程,而外部影响则留给社会学和其他人文学科。作为一种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活动,人类的认知是环境、身体和活动协同作用的结果。其发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传统认知心理学将认知研究的关注重心放在内在机制当中,试图寻找一种适用于所有认知活动的一般认知机制。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认知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并受到多个认知目标、任务和环境条件的影响,所以每个认知都是特殊的、具体的,它具有目标性和任务导向性。因此,对于认知研究者来说,重要的不是要发现认知的一般机制,而是要分析具体社会实践中的实时活动过程中认知的形成和发展。
2.3从静态表征到认知的种动力学分析
认知系统的动态分析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与传统认知学的明显差异:(1)变化对状态。动力认知关注的是变化过程,关注的是认知过程如何与系统的其他变量发生变化。(2)构造对几何学。如何表达系统的状态?表征方法侧重于系统内的共时性结构,即系统的组成部分如何集成到结构化整体中,动力认知主要从几何学的以意义上了解认知状态的相对位置(3)静止对时间。在表征模式中,结构似乎是静止的和给定的,认知结构具有时间属性,结构有其发展过程,它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变化。(4)时序对定时。动态认知关注行为发生的时间,并分析特定时间的认知事件。相对而言,表征模式关注的是认知状态、状态的顺序和结构等。【3】(5)平行对序列。动力认知认为认知系统的运行是平行的、相互作用的,即每一个单元同时运作并相互影响。表征模式则认为认知系统的操作是顺序的或连续的,即在统一时间内,系统的单元处于活动状态,而其他单元相对固定。除此之外,认知系统的供电太分析与传统认知学之间还存在着很多其他的差异,这里就不一一详述。
3结语
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研究方向,其主要研究的是认知过程,包括表象、创造性、语言、知觉和思维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进行,认知心理学也在不断的发展进步。在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其出现过很多的困境,正是这些困境推动了认知心理学的转变和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孟伟.认知科学哲学基础的转换:从笛卡尔到海德格尔[J].心智与计算2016(5):145.
[2]李其维.“认知革命”与“第二代认知科学”刍议[J].心理学报2015(1):46.
[3]李恒威、黄华新.表征和认知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16(2):87.
论文作者:张蓝心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8年9月总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6
标签:认知论文; 心理学论文; 过程论文; 表征论文; 情境论文; 个体论文; 个人主义论文; 《成长读本》2018年9月总第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