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九州小学 73004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可见,学习数学知识目的在于学生能自觉地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从数学的角度加以分析、研究,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落脚点还是在于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所以,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内容。而就目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来看,现状并不令人满意。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对题意理解不到位,有解答不完整的现象,甚至不求甚解,随心所欲,盲目答题。究其原因,教师的课堂教学还不够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能力的方式方法还存在很多问题。所以,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解读教材,深入研究
作为数学教师,首先应该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教材,把握新教材的变化。当解决问题的题目出示在学生面前时,教师首先要了解这道题中到底蕴含了哪些知识点,学生解答该题是否已具备必要的知识点来支撑,这就需要教师对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体系有所了解,对这个学段学生的学情要有了解。
面对小学生在解决问题学习中审题能力严重欠缺的事实,各方面都非常重视,努力改变。我们欣喜地看到,在人教版实验教材(2011版)中,特别强化了小学生解决问题审题能力的培养。如低年级教材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理解题意。1.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2.怎样解答?3.解答正确吗?
道了什么?即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图画、读题,了解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已知条件)是什么?未知的数学信息是什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
要解决什么问题?即要学生明确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是什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怎样解答?体现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考过程,如何利用已知信息,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求出未知的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正确吗?即要学生通过验算,检验解决问题的合理性和计算的准确性。也充分体现了新版教材对学生验证能力的重视和培养。
在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引导学生从这三方面入手。审题是解题的基础和先导。审题从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开始,明确题目要求自己“做什么”?再思考“怎么做”?“做什么”即明确题目要求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怎么做”即联系所学数学知识点,融会贯通,加以运用,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别忘了“做对了吗”进行检验,确保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二、创设情境,生动再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获得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有意义的建构方式获得。因此,解决问题教学中要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把教学内容融入具体的情境之中,从具体的情境中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新教材中出现的大量的主题图和情景图,如:采松果、青蛙吃害虫、套圈游戏等等,给解决问题教学提供了具体、丰富的生活情境。从熟悉的现实背景中引导出数学问题,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使学生知道了为什么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的必要性。但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存在,不是所有的情境学生都熟悉,所以老师引导学生体验情境显得很有必要。
如一年级下册课本第50页第七题。丁丁和佳明玩投球游戏,佳明说他投的最后一个球落进了十分筐里。问题求佳明投了多少分? 因为学生没有玩投球游戏的生活经验,很多学生感觉此题无从下手,甚至盲目地把丁丁的得分加了10,得出50+10=60(分)。所以,解决此题,教师应该先采用现场演示的方法,组织学生体验这个游戏的规则,继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让学生充分理解佳明的得分来自于两个筐里的球的得分的总和。
三、突现层次,合理呈现
低年级学生在学习中形象思维占主体,事物的表面形象往往会引起他们强烈的兴趣,但对于事物存在的一定内在联系往往会忽视或敏感度不高。教材的呈现大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这就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能力等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也对教师把握、呈现教材的能力、技巧提出了考验。根据一年级学生理解能力不强、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如果一古脑儿将题目呈现出来,很多学生都是一头雾水。如果教师能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将该题分层处理,效果就大不相同了。教师在呈现题目时要尽量考虑“合理”两字。
四、实践操作,加强体验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就要给学生提供“做”的机会,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甚至不惜多用时间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研究和探索的过程。所谓实践出真知,如果要解决的问题比较抽象,学生一时难以理解题目中的数学情境,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用实践代替单纯的思考。所以,在分析问题之前,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体会问题的情境,真正理解数量关系,才能明确应该采用哪一种运算。
论文作者:马惠娉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9月第25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8
标签:解决问题论文; 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情境论文; 能力论文; 教师论文; 题目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9月第25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