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要旨与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斯坦论文,要旨论文,体系论文,沃勒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91.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154(2003)02-0120-2.6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1930- ),在西方学术界被称为“新马克思主义”学者,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厄姆顿分校的杰出教授,担任国际社会学协会主席等数十项学术职务。他发表的一系列论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产生和发展演变的专著,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当今西方学术界,把资本主义的历史作为一个世界体系的历史来研究,已经形成一个国际性学派。沃勒斯坦就是这个学派的核心人物。
世界体系理论兴起于70年代,其标志是美国社会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于1974年出版的《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16世纪资本主义农业和欧洲世界经济的起源》。在20世纪50、60年代,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现代化理论家认为,西方发达国家所经历的道路正是不发达国家要重复的道路,即现代化就是西化、美国化。这种“西方中心论”遭到了众多的反对,其中“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就是两种主要的回应。与“依附论”把国家作为研究单位不同的是,“世界体系”理论将世界看作一个整体,通过对政治、经济和文明三个层次的分析,深刻揭示了“中心——半边缘——边缘”结构的发展变迁和运作机制。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非常有必要研究和借鉴“世界体系”理论,更全面地解读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矛盾、困境和发展趋势,同时更清晰地看到作为“反体系”力量的社会主义的前景。
一、“世界体系”理论:概念与理论渊源
什么是世界体系?沃勒斯坦认为,“世界体系是具有广泛劳动分工的社会体系,它具有范围、结构、成员集团、合理规则和凝聚力。”①(第1卷,P15)判断社会体系的标准有两个:一是这个体系内的生活是独立自足的;二是这个体系发展的原动力是内在的。国家、民族、种族集团都不是完整的体系。依照这个判断标准,迄今为止,只存在两种不同的世界体系:世界帝国和世界经济体。世界帝国是一个控制大片地域的单一政治体系;而世界经济正好相反,它只是一个自成一体的经济网络,没有统一的政治中心。帝国是五千年来世界舞台的恒久特征,政治集权既是它得以形成的原因,也是其最终消亡的根源。因为:政治集权能凭借暴力(贡品和赋税)来保证经济从边缘向中心流动;但是,这种政治结构所必需的官僚制度吸取了过多的利润,尤其当压迫和剥削引起反抗从而扩大了军事开支的时候。当现代世界的社会成就、技术进步、生产方式的发展消除了过于累赘的政治上层建筑的“浪费”,从而大大增加了剩余价值从低阶层向高阶层,从边缘到中心,从多数人向少数人的流量时,世界帝国的历史使命就宣告终结,现代世界经济体系的序幕在16世纪拉开了。沃勒斯坦的研究就由此处展开。其逻辑假设是:资本主义是一个历史体系,它有周期性,趋向是衰退。②(P72)
“世界体系”理论的产生有其深刻的背景。其创始人沃勒斯坦早年曾从事战后非洲发展研究,在长期调查研究中他认识到,60年代西方现代化理论将发展看作是发展中国家单个发展的局限性,以及假定存在一个普遍发展模式的不可行性。这一经历成了沃勒斯坦从事“世界体系”研究的内在动因。就理论及研究方法渊源而言,世界体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受多种社会理论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沃勒斯坦借鉴了法国年鉴派长时段、大范围的研究,融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于一炉,创建了“多学科一体化”①(第1卷,P11)的研究方法。在理论渊源上,沃勒斯坦借用了布罗代尔“经济世界”的概念,吸收了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捷耶夫的长波理论,从马克思那里继承了有关资本积累的政治经济学和阶级分析法,又借用了依附论的中心—边缘模型和外因论分析,并从现代化理论中吸取了一定的内因论发展观。另外,结构功能主义也对世界体系理论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二、“世界体系”论的基本观点
世界体系理论的最大特点是以世界体系为基本分析单位。沃勒斯坦认为,人类历史虽然包含着各个不同的部落、种族、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历史,但这些历史从来不是孤立地发展的,总是相互联系形成一定的“世界性体系”。尤其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以后日益扩展,“直至覆盖了全球”,①(第1卷,P1)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超然于世外。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沃勒斯坦常常用“世界体系”代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1.世界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5世纪末16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开始以西北欧为中心,形成“世界性经济体系”,即“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沃勒斯坦认为,世界体系有两个构成成分:一方面,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是以世界范围的劳动分工为基础而建立的,在这种分工中,世界经济体的不同区域(中心、边缘、半边缘)被派定承担特定的经济角色,发展出不同的阶级结构,因而使用不同的劳动控制方式,从世界经济体系的运转中获利也就不平等。①(第1卷,P162)三种角色中缺掉任何一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就不可能存在。另一方面,独立国家的形成以及国家体系的出现,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与以前具有单一政治结构的世界帝国之间相区别的重要标志。在劳动分工和资本积累的作用下,出现了世界经济中心区的强国和世界经济边缘区的弱国,强国之间相互竞争便形成了历史上的霸权国家,弱国对强国的不满便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的“反体系运动”。从16世纪到20世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共出现了三个霸权国家:16世纪中叶的荷兰、17、18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中叶的美国。“问题在于,称霸是短暂的,一个国家一旦成为霸权国,它也就开始衰落。”①(第1卷,P38)由此引发整个世界格局的一系列巨变。
2.世界体系的结构。根据资本积累、技术以及劳动分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存在三重结构:中心、边缘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半边缘。中心国家是那些在世界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依靠先进技术和工业产品控制支配其他国家的国家;边缘国家指那些不得不以出口自然资源和初级产品而受控于中心国家的国家;而半边缘国家指那些既可以某种程度上控制边缘国家,又在某种程度上受控于中心国家的国家。
沃勒斯坦的三级结构说是在依附理论的中心——边缘结构模型基础上,创造性的填充进一个“半边缘”结构而形成的。因为,从现实来看,中心——边缘两极结构模型不符合存在大量中间形态国家的现实状况;从理论体系来看,两极结构也必然导致大量尖锐的矛盾冲突,危及体系的稳定性。
3.世界体系的整体发展规律。通过对16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分析,沃勒斯坦提出了世界体系的整体发展规律:周期性节律和长期性趋势。周期性节律是世界经济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内在矛盾所引发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扩张——收缩周期性循环。在康德拉捷耶夫的长波理论基础上,沃勒斯坦指出,世界体系的长波每40-50年重复一次,每一周期的停滞期都给世界体系中生产格局的重组提供了机会和动力,并为下一周期的扩张做准备。周期性节律不仅使世界经济体系内部发生相对的位置变动,而且也提供了世界体系长期发展趋势的基本动力。
长期性趋势指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广度和深度上的不断扩展,在达到极限后最终将自行消亡。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状态与发展过程都是这两种规律在该局部地区的综合反映,也是受其决定的结果。
4.世界体系理论的国家观。首先,世界体系决定国家发展。沃勒斯坦认为,一个国家或社会在世界体系中地位的升降以及何时和如何升降,除自身努力的影响外,主要是由世界体系的发展周期决定的。每到世界经济向上和向下运动交替的时期,边缘、半边缘国家就有了升迁的机会。需要注意的是,世界体系的金字塔型的三极结构是固定的,即一些国家地位的上升必然伴随着另外一些国家地位的下降,所有国家同时发展以及个别国家和社会的单独发展阶段都是不存在的。其次,国家对世界体系也有影响。一方面,国家是世界体系的载体,是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关键要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后,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势力为维护和发展自己的利益,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国家。中心地区的君主们通过建立官僚制、发展军事力量、建构合法性、促进国民的一体化等途径极大的强化了国家机器,使国家在资本积累和管理剩余价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③(P48)另一方面,国家行为影响世界经济体系的微观布局。国家不是一个单纯的政治概念,国家机器、政体结构以及各种政治运行机制实际都是围绕特定经济目标设置的,其基本职能是通过干预市场运行来促进资本积累,影响收入分配。因此,国家不是守夜人,而是参与者,它直接介入经济领域,协助资产阶级进行剥削。
5.世界体系的文明冲突。沃勒斯坦认为,产生于16世纪欧洲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本来也是一种特殊文明,但随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全球范围的扩张,这种“特殊文明”通过社会科学和意识形态被逐渐普遍化,并且在普遍化的过程中异化为一种维护“中心”利益的意识形态工具,其实质就是实现中心国家文明模式的普遍化,最终导致世界性的文明冲突。②(P3)
三、对“世界体系”论的几点反思
目前方兴未艾的全球化运动对于资本主义来说,正是“资本主义第一次接近成为一种世界体系”,“资本主义已成为一种真正的全球现象”,“它的运动法则、它的矛盾正在普遍化——商品经济、资本积累和追求最大限度利润的逻辑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④(P276)这就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矛盾在政治、经济、文明三个层次展现得更加清晰。“世界体系”理论迎合了这一需要,以整个世界而不是单纯的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为分析当代资本主义提供了一种理论新范式。然而,作为发展研究中的最新成果,尽管世界体系理论与现代化理论和依附理论相比有诸多的进步之处,但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尽完善之处。
首先,世界体系论对现代化的理解失之片面。发展理论以现代化为基本研究对象。在沃勒斯坦看来,现代化等同于资本主义化,而资本主义化就是资本支配下的经济剥削关系的扩展。但事实上,资本主义化除了工业化、世界性的经济剥削和两极分化,还包括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观念、历史传统等方面的重要变迁。
其次,世界体系论的“结构决定论”(外部因素决定论)过于僵化。世界体系论认为,世界体系本身固有的整体发展规律决定着其构成要素的单个国家在体系中的地位变动。这种观点显然与一些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有差距。作为发展理论,这种整体研究法忽略了具体国家不同历史对期的特殊发展过程,忽视了对具体国家发展道路的探讨,缺乏实际应用性。
再次,世界体系理论对经济体系与政治体系的相互关系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沃勒斯坦认为,国家在世界体系中的经济地位决定它的政治地位。这一观点有悖于现实,如在二战后发展迅速的日本就被称为经济巨人、政治侏儒;前苏联在政治和军事上堪称世界霸主,但在经济上尚不能说已进入中心国家。因此,尽管资本主义对于民族国家的产生具有决定性意义,但政治系统也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不是完全由经济决定的。对此,吉登斯的批评是“沃勒斯坦的观点包含着一种令人生厌的功能主义和经济化约论的综合。”⑤(P206)
最后,世界体系理论陷入历史悲观主义与怀疑论的泥沼。沃勒斯坦认为,虽然世界体系具有自我调节机制,这使得它能在500年间度过一次次的危机,不断巩固和完善,然而,它本身固有的不平等和由此引起的各种紧张关系始终不能消除,致使它如今已进入“混乱的告终”①(第1卷,中文版序言)时期。于是一种具有更高生产效率和更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新的世界体系将取而代之,这就是“社会主义世界政府”①(第1卷,P348)。但是,新体系究竟什么样,如何产生,沃氏却认为难以预测。由于他对未来体系设计的模糊性、空想性和不可控制性,导致沃勒斯坦在否定之后无所立论,怀疑之后无所创新,最终陷入了历史悲观主义。
尽管存在不足,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所包含的丰厚的学术价值却是不容否认的。例如,他提出独特的经济周期理论,即从政治视角看经济现象:“资本主义经济扩张引起供过于求的周期性危机的原因在于,供给取决于单个的企业家(对他们来说,扩张时期增加产量就预示着获取厚利的前景);而需求则决定于群体(通过政治机器调节收入分配)。在既定的世界范围的分配状况下,只要生产不断扩大,迟早会爆发经济危机。要有两方面的努力才能消除这种背离。其一,收缩、停止或减缓不断扩大的生产;其二,重新安排收入的分配,以增加全球性需求,最后才得以出现一次新的扩张。”①(第1卷,P130)比起单纯的经济分析,沃勒斯坦把“政治机器对收入分配的调节”纳入到经济周期的考察中,显然解释力更强。再如,沃勒斯坦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动力的分析也富有新意。相对于不少西方学者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归结为产权私有和“小政府、大社会”的自由市场竞争,沃氏依据详实的史实提出不同看法:“现代世界体系的早期,国家在欧洲世界经济体中起着经济中心的作用。……在整个现代时期国家权力持续增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看来需要并促进了这一增强中央集权与国内控制的长过程,至少在中心国家是这样。”①(第1卷,P136)这一观点与“守夜人”的国家观形成鲜明对照,对西方国家的集权倾向作出了合理的诠释,同时也揭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就是一个最大的剩余价值的“吸收器”。在沃勒斯坦的著述中,象这样具有独到见解的分析随处可见。正因如此,在80年代,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既已享誉西方学术界,至今他仍是这一世界性学派的核心人物。他的整体性、宏观性、综合性的理论视野;“多学科一体化”的研究方法;以及一系列宏阔而敏锐的充满现实感的独特观点,都使得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学者不得不在他们的研究中一再引述沃勒斯坦的观点,即使他们未必赞同他。
虽然研究的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演变规律,但是沃勒斯坦对于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大国一直予以重视。他在为中文版《现代世界体系》所作的序言中真诚的指出:“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将会在决定人类共同命运(的历史进程)中起重大的作用。”正如沃勒斯坦所言,作为世界大国,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中国在许多重大的国际事务中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作为后发展国家,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是如何利用世界经济体系使本国经济得到持续高速发展。自从1840年,中国被西方帝国主义列强以坚船利炮强迫纳入到国际条约体系以来,以中国为中心的传统东亚朝贡体系被彻底分化,资本主义的扩张使封闭保守的中国被迫卷入世界体系的边缘。新中国成立后的曲折发展,进一步使中国认识到积极的顺应时代潮流,渐进的推行改革开放是实现现代化的必行之路。放眼世界,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正迅速向一体化方向发展,使全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而社会主义国家也不可避免的要卷入到这一体系之中来。这个体系的实质就是世界性的市场化。因此,中国为了要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生存,就必须加入到世贸组织中来。世贸组织是一个全球性的贸易协调组织,它的所有原则都是围绕着开放市场、平等竞争展开的。这对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动。但同时也要看到,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在“游戏规则”有利于中心国家的情况下,如何“与群狼共舞”又确保自身安全,是当前学者们热切关注的主题。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更需要中国。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为中国的发展研究提供了一个“全球性”的新视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标签:世界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沃勒斯坦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政治论文; 世界体系理论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