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杨陵区第二初级中学 722200
摘 要:在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我们教师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美育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渗透美育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探索 初中语文 高效课堂 渗透 审美教育 策略
目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突出和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知识性,却不同程度地忽视和偏废了对学生进行欣赏美和培养美感教育”的现象。因此,在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美育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崇高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渗透审美教育的做法:
一、引导学生探究作品主题,探寻美
初中语文教材里蕴含着主题美和人物内心美,我们在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中要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美,注意将学生引入到审美的范畴。如:朱自清先生在他的《背影》(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中,通过描写父亲在车站送别儿子的情景,或者写“我”的自咎自嘲,或者写“我”的动情落泪,蕴含在“背影”中那种父子之间相爱相怜的感情,打动和启发着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又如莫怀戚的《散步》(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中,通过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野里散步这个生活侧面,生动地展示了这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正如孟子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也正是目前我们所要倡导的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魏明伦的戏剧《变脸》“水上漂发现狗娃是女娃”这一场中,通过动作、唱词、景物的融合,刻画了心地善良而命运不济的老艺人水上漂的形象,反映了民间艺人的苦难命运,揭示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
二、强化语文课本朗读和品味,感受美
文学作品美的语言,需要从朗读中去感受,从品味中学习。中学语文课本中很多课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都具有意蕴深远、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点。朗读这些课文,就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教学这些课文,要注重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诵方法,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课文内涵,培养美的情趣,养成良好的语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梁衡的《夏感》一文,作者用热情洋溢的语言描绘了夏日里大自然的景象和人们生活、劳作的情状,把读者带入一种美好的意境中。指导这篇课文的朗读,方法应有所讲究。特别是第二段,这段描绘的是夏天到来时大自然里的景物: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林带上的淡淡绿烟、蝉儿的叫声、火红的太阳、翻滚的麦浪、浮动的热风……指导朗读这段时尤其要注重细节:开始读细草、绿烟时宜用轻柔、舒缓的语气,而后语速渐渐加快,读到“麦浪、热风”时,应读出一种磅礴的气势,才能体现出夏天到来的那种热烈、急促的旋律。学生也能在这样的朗读中体会到文章语言所表现出来的意蕴之美。又如指导朗读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应用温情的语气;指导朗读曹操的《观沧海》,应用豪迈的语气。好的朗读,是对课文内容最好的把握。朗读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语文课堂应该充满琅琅书声,让学生在倾情诵读中充分品味文章美的语言、美的内涵、美的意蕴。
三、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揣摩作品美
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各自独特的意境,这些意境往往会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获得审美感受。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篇幅极短,5句话,共28个字。作者却为我们生动地描绘出一幅深秋晚景图:干枯的藤蔓,枝桠纵横的老树,几只黄昏归来的乌鸦静静地伫立枝头,一股溪水潺潺流过小桥,桥边有些人家;一条乡村小道蜿蜒伸向远方,深秋的西北寒风一阵阵吹来,瘦骨嶙峋的老马在小道上缓缓行进。在这幅景色中,有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这些事物看似孤立,实际上却紧密相连。它们每三种组成一组,三组画面相映成趣,构成一组画面,意境十分优美。尤其是后面两句写道:夕阳西下,余晖将尽,黑夜即将来临,可漂泊四方、流落天涯的游子,却仍未找到自己的家园。这就把“断肠人”的无家可归或有家不能归的悲苦表现得非常鲜明,可谓“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认真揣摩这一意境,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四、诱发学生情感共鸣,创造美
一切的学习、借鉴都是以创造为目的。我们在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美、欣赏美的同时,应积极诱发学生的情感,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让学生创造美。这也是实施美育教育的根本目的。这种创造,可以是对课文的扩写、缩写、改写、续写、仿写,也可以是读后感或排练课本剧。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学完《纸船》这首诗后,不失机宜地说道:“航行在太平洋上的冰心,凭借着纸船这个载体,深切地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在校读书的你们,找一个载体,表达你们对在家或在外的父母深切的感情吧!”学生的创作激情一下子被激活了,一时佳作迭出,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美育教育是语文教育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美育教育教学的探讨是每一个教育者的义务和责任。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l版。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通识部分).中国民族大学出版社。
[3]《初中语文网》。
论文作者:王文妍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7月总第24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1
标签:美育论文; 高效论文; 课文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学生论文; 意境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7月总第24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