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语境与思想旨趣——毛泽东与瞿秋白文艺理论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旨趣论文,文艺理论论文,语境论文,思想论文,瞿秋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10)03—0117—04
毛泽东与瞿秋白文艺理论的比较研究,是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的重要论题。瞿秋白与毛泽东先后同为中国共产党领袖,又都集政治家、理论家、文化人于一身,均热爱和重视文艺工作,且文艺创作实践丰富,撰有大量的文艺论著。瞿秋白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第一人,其文艺理论内涵丰富、开放性强,思维极具现代性张力,对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尤其对毛泽东文艺理论,做出了开创性贡献。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集大成者,虽然他“对于瞿秋白的评价成为一种政治信号和批判武器、教育资源”[1],前后期反差很大,但他始终高度认可瞿秋白的文化思想,多方汲取其文艺理论精华,以“观点更准确、更辩证,语言更简洁、更流畅”[2]的方式,将其推向前进。
一、基本相似的理论命题
比较研究毛泽东与瞿秋白的文艺理论,我们发现,他们有着基本相似的理论命题,即都由反映论的文艺本质论、工具式的文艺属性论、大众化的文艺方向论等构成,这体现了毛泽东对瞿秋白文艺理论的继承。
(一)反映论的文艺本质论。从文艺与生活的关系角度界定文艺的本质,是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认识向度,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瞿秋白也是从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来认识文艺源泉、分析文艺作品、评价文艺现象的。一方面,瞿秋白强调社会生活是文艺的来源。他说,“文学只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家只是社会的喉舌。只有社会的变动,而后影响于思想,因思想的变化,而后影响于文学。没有因文学的变更而后影响于思想,而思想的变化而后影响于社会的。”[3]另一方面,瞿秋白注重文艺对生活的能动影响。从马克思、恩格斯“存在”与“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著名学说出发,他强调,文艺“是被生产力的状态和阶级关系所规定的,可是,艺术能够回转去影响社会生活”,艺术“反映着现实,同时也影响着现实”,他希望广大作家要“深入到民间去”。毛泽东接受、继承了瞿秋白反映论的文艺本质论,他也认为,文艺是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一方面,毛泽东认为,在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上,现实的社会生活是文艺的源泉,文艺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4]5他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5]63,生活是文艺“唯一的源泉”,“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另一方面,毛泽东又强调,文艺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并非简单的机械反映,而是复杂的能动反映,文艺作品所反映出的生活“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有普遍性。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5]64。
(二)工具式的文艺属性论。中外文艺理论史上,一直存在着文艺“功利”、“超功利”属性这两种激烈论争,前者强调文艺的具体功用,后者看重文艺的自为价值。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不偏废文艺形象性、情感性等艺术属性,但更重视文艺的工具属性,更强调其现实功用。瞿秋白也是如此,他从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份的认识视角出发,以文艺助益于革命为落脚点,强调它在革命事业中的重要位置,尤其看重其煽动、宣传价值。他说,“革命的政治口号要用文艺形式来传达,这是革命文艺的根本问题”[6]487,“无产阶级的先锋队要用一切武器,以及文艺的武器,去进攻反动的思想”[6]489,“文艺——广义地说起来——都是煽动和宣传,有意的无意的都是宣传。文艺也永远是,到处是政治的‘留声机’”[7]67。文艺的特殊性在于,用“具体的形象……用‘描写’、‘表现’的方法,而不是用‘推论’、‘归纳的方法’,去显露阶级的对立和斗争,历史的必然和发展”[6]476,文艺只是煽动艺术的一种,但并不是一切煽动艺术都是文艺。与瞿秋白一样,毛泽东也是以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身份,来认识文艺与中国革命事业之间的关系,论述文艺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的。[4]7他说,“革命文艺是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它是对于整个机器不可缺少的齿轮和螺丝钉,对于整个革命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5]70。在他看来,虽然文艺有其独特属性,即用形象去思维,艺术作品必须具有动人的形象、曲折的情节,“马克思主义只能包括而不能代替文艺创作中的现实主义……”[5]79,“没有艺术性,那就不叫做文学,不叫做艺术”[5]91,但就其实质功用而言,文艺不只是风花雪月、自娱自乐,更应该是宣传与塑造英雄形象、教育与团结革命力量、打击与消灭敌人的综合性工具。
(三)大众化的文艺方向论。文艺方向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文艺理论命题,中外文艺理论史上都有不少关于文艺方向的经典论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坚持唯物主义文艺发展论,强调文艺发展必须与社会形态相适应,主张为人民、为普通劳动者的文艺方向论。瞿秋白也是坚持文艺的大众本位,主张大众化的文艺方向论。他说,“普洛大众文艺的斗争任务,是要在思想上武装群众,意识上无产阶级化”[6]475,“必须立刻回转脸来向着群众,向群众去学习,同着群众一块儿奋斗”。在他看来,了解大众生活、跟群众感情相通是文艺大众化的关键。“作者生活的大众化自然是最中心的问题”[6]488,“革命作家要向群众去学习”[6]464,“单是有无产阶级的思想是不够的,还要会像无产阶级一样的去感觉”。为此,文艺工作者必须熟悉群众语言,大众文艺作品要通俗易懂。因为,“大众文艺应当用什么话来写,虽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却是一切问题的先决问题”[7]15,他形象地说,英国工人不能读懂中世纪的英文、拉丁文杂凑写出的小说,中国工人也就读不懂中国古文、欧化文法杂凑而出的作品,“普洛大众文艺要用现代话来写,要用读出来可以听得的话来写”[6]469。与瞿秋白相似,毛泽东借鉴列宁“要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说法,提出“文艺为工农兵”的著名方针,即“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5]67。同时,他还把“向工农兵普及”、“从工农兵提高”,纳入“文艺为工农兵”的总要求,强调“普及是人民的普及,提高也是人民的提高”[5]65,尤其强调对大众的感情,“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就得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来一个变化,来一番改造”[5]52-53。同样,毛泽东也认为,文艺工作者“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5]52,“掌握语言的能力确是非常重要的。我看鲁迅先生便是研究过大众语言的”[5]20,“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言语必须接近民众,须知民众就是革命文化的无限丰富的源泉”[5]43。
二、不尽相同的理论观点
在文艺语言、文艺批评标准、文艺与统一战线的关系等方面,毛泽东与瞿秋白观点不同,这反映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对瞿秋白文艺理论的发展。
(一)对于文艺语言,二人都重视其通俗性、大众化,但毛泽东较为强调民族性、民间性,瞿秋白更加重视语言形式本身。在民族性、民间性的双重旗帜下,毛泽东主张创造更多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文艺作品。关于前者,他推崇鲁迅,“鲁迅的小说,既不同于外国的,也不同于中国古代的,它是中国现代的”[5]154,提倡“批判性继承”;对于后者,他看重戏曲、秧歌、春联、年画、木刻、民歌等多种民间文艺样式,主张汲取其丰富营养,为革命与建设所用。毛泽东的上述文艺遗产论,服务于当时团结全民族、共同御强敌的具体场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政治上的民族主义策略转变,是文化上的民族主义诉求的产物”[8]10,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建构民族认同、促进“西学”中国化等诸多方面,产生了长久的积极影响。瞿秋白则认为,语言大众化是文艺大众化的“先决条件”,为此,甚至可以牺牲民间性、尤其是民族性。这与他低估五四运动有关。在他看来,五四后的革命文学营垒,忽视继续完成文学革命任务。革命的大众文艺,是要“创造新的丰富的现代中国文”,创造劳动民众自己的文学语言。秉持这一理念,从20世纪20年代初旅俄开始,他便倾注大量精力钻研汉文字,历经十多年,提出了一整套实施方案,主张要“采用罗马字母而废除汉字”,“现代普通话的新中国文,应当是习惯上中国各地方共同使用的,现代‘人话’的,多音节的,有语尾的,用罗马字母写的一种文字。创造这种文字是第三次文学革命的一个责任”[7]169。在我们看来,瞿秋白这种废除汉字、改用拉丁文字母的做法,是以“现代化”为外衣、以“西方化”为内核的简单思维形式,不可避免地损害了民族性,是不科学的偏激看法。就问题实质而言,毛泽东、瞿秋白关于文艺语言的不同论述,强调民族性,抑或主张拉丁化,体现了“五四”以来中国文艺现代化、民族化的紧张和悖论,反映了新的时代背景下个体主义文艺向集体主义文艺的转型。[8]10。
(二)关于文艺批评的标准,毛泽东提出了政治、艺术双重标准说,坚持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并进行了具体分析,较瞿秋白明确、辩证、系统。毛泽东认为,政治标准强调动机和效果统一,艺术标准看社会效果,两者区别明显,“政治并不等于艺术,一般的宇宙观也并不等于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的方法”[5]73,但“总是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5]73,应该尽可能地做到“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5]74。毛泽东“既反对政治观点错误的艺术品,也反对只有正确的政治观点而没有艺术力量的所谓‘标语口号式’的倾向”,这跟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思想深度、历史内容、艺术表现、美学观念的完美融合”[9]的观念标准是一脉相承的。相对而言,瞿秋白没有提出具体、鲜明的文艺批评标准,其看法比较模糊,缺少深入探究。有时,他认为可以抛弃艺术性,“最迅速的反映当时的革命斗争和政治事变,可以是‘急就的’,‘草率的’,大众文艺式的报告文学,这种作品也许没有艺术价值,也许只是一种新式的大众化的新闻性质的文章。可是这是在鼓动宣传的斗争之中去创造艺术。”[7]19。但有时,他又表示,“也应当尽可能的叫它艺术化”[6]472。毛泽东、瞿秋白的上述不同看法,都体现了一种注重文艺的政治属性但不忘其艺术属性的辩证品格,但毛泽东关于“文艺批评标准”的认识更为清晰、相对科学,发现并圆满地回答了这一问题,且对“革命救国”与“思想启蒙”两大主题交织、“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两种追求并立的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三)在文艺与统一战线关系上,与瞿秋白笼统揭露、整体批判资产阶级的文艺观不同,毛泽东视角比较多维,权宜从变,允许小资产阶级文艺的存在,并不排斥文艺界的“第三种人”,但重视对他们的思想教育与观念改造,主张文艺描写这一改造过程,思路相对灵活,策略权衡色彩明显。一方面,就文艺对象而言,毛泽东“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中的“人民大众”,是“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5]58,指称范围大于瞿秋白所说的“大众”,因为后者将“小资产阶级”排除在外。同时,毛泽东并不排斥文艺界的“第三种人”,不同于瞿秋白尖锐批驳苏汶、胡秋原等“第三种人”、“自由人”的文艺观。其原因在于,毛泽东的思路是,要利用好文艺界这条“文”的战线,来做好抗日文艺工作。在他看来,文艺界的统一战线,可以建立在“抗日”、“民主”、“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作风”这三者中的任何一个层面上。另一方面,从文艺方针来看,对于小资产阶级文艺,与瞿秋白侧重于批评、指责的态度不同,毛泽东倾向于改造、教育。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从国统区到延安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他们所处环境和肩负任务都发生了改变,要努力克服以前的小资产阶级作风在文艺创作中的负面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克服对大众的偏见,要深入群众生活,跟他们在感情上打成一片,这是一个艰难但必需的转变过程,“我们的文艺应该描写他们的这个改造过程”[5]50。毛泽东、瞿秋白的上述看法,体现了他们相似的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思想,但其具体文艺方针却是不尽相同的。相对而言,毛泽东比瞿秋白更为灵活、务实,这反映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无产阶级化”的新要求,它开创了中国文化与文学现代性的新模式,对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影响深远[8]11。
三、历史规定的理论形态
瞿秋白与毛泽东文艺理论的历史联系性、前后继承性,并不意味毛泽东文艺理论是瞿秋白文艺理论的简单重复,而旨在说明二者相似性明显,瞿秋白文艺理论对毛泽东文艺理论的萌芽、形成、成熟等,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其成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立足于政治需要审视文艺活动,是身份同为政治家的瞿秋白与毛泽东论述文艺本质时的共同侧重点,看重文艺的工具属性,“从阶级的角度去看待文艺,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去分析文艺,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传统”[4]6,也是瞿秋白与毛泽东文艺理论发生联系的基本线索,决定了他们文艺观念类似的基本面貌[10]。第二,瞿秋白与毛泽东革命视野中的理想文艺及其创作理念,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即一种视无产阶级为革命文化生力军、意识形态领导阶级的自觉意识,一种借助文艺唤醒民众投身革命的积极情怀,一种致力于普洛文艺建设、服务于大众艺术普及与逐步提高的坚定信念,这使其文艺思想在呈现形态、论述基调、追求旨趣等方面,获得某种基本相似的理论品格。第三,服膺于近现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与时代际遇,扎根于“五四”运动以来现代性、民族化的社会实践和政治变革,文艺大众化问题的广泛讨论和多维实践,成就了瞿秋白与毛泽东文艺理论的共有品格,即强调文艺在革命斗争中的宣传、教育、团结、揭露功能,以革命为中心、以大众为本位、以反帝反封建和救亡图存为主题、强调文学外部规律研究的文学思想形态。
毛泽东对瞿秋白文艺理论的历史发展性、理论推进性,决非表现毛泽东文艺理论的种种高明,更不是批评瞿秋白文艺理论的不足,而旨在说明二者具有差异性,毛泽东文艺理论是瞿秋白文艺理论的发展。其成因也是多方面的。第一,从产生的具体背景看,“左联”时期的瞿秋白为推动革命文艺的快速发展,其理论带有思想启蒙的性质,必然要将批判矛头直指左翼文化运动的“第三种人”,尚未具备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倡导文艺界统一战线的现实条件,加上受当时左倾盲动主义错误、苏联拉普文艺思潮等的影响,瞿秋白的主张也就相对激进。第二,从理论的适用对象看,瞿秋白文艺理论是针对上海国统区文艺现实的战斗檄文、宣言书,其写作目的往往是文艺论争,导致他对文艺与统一战线关系、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等问题的态度较为急切,而毛泽东文艺理论典范文本《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针对延安革命根据地文艺工作者的一篇演讲、一剂心疗良药,有“大小环境”考虑之别,分析也就更为稳妥、全面、相对柔和。第三,从两人的追求旨趣看,如果说,瞿秋白是“具有革命精神的真正文学家”,那毛泽东则是“具有文学气质的真正革命家”。瞿秋白文艺理论虽也非常重视文艺的政治性、阶级性,但毛泽东从更宏观的政治局面、更深远的政治视域看待文艺问题,是毛泽东而非瞿秋白提出了文艺批评政治、艺术双重标准说,从统一战线的政治全局高度看待文艺,从政治上的糊涂观念分析当时延安文艺界存在的问题[11],从根据地建设与政治宣传的角度看待鲁迅杂文问题,从革命实践、政治情怀层面提倡积极浪漫主义。
通过毛泽东与瞿秋白文艺理论的比较研究,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在理论发展史上,必然存在若干重要的中间环节,它们虽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却又有可能心意相通、呈现出某种相似的品格,这为理论的前后传承、纵向联系提供了直接可能,但在不同时空条件下发生的这种继承,本身又意味着一种选择性的接受与变异,它是受历史规定的理论形态,必须适应于新环境、新要求,并在这种适应中得以发展,从而获得某种创新性。
[收稿日期]2010—01—16
标签:文艺理论论文; 瞿秋白论文; 文艺论文; 毛泽东论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 文学历史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