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与跨世纪城市持续发展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江流域论文,城市论文,发展战略论文,环境问题论文,跨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世界是城市化的时代,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力度不断增强,致使生存环境日趋恶化。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城市过去发展付出的代价,开始思考探究新的发展模式和途径。
长江是我国第一条大河,全流域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5,耕地面积占1/4,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 , 工农业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40%以上,大江两岸分布着超大、特大、大中城市数十个,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发展,对整个流域、乃至全国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生态环境问题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本文从全方位、多层面研究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并面对21世纪,对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进行深入的探索。
1 城市生态环境的综合剖析
1.1 城市水环境继续恶化
1.1.1 长江水质不容乐观
长江是一条母亲河,供给两岸人民的用水,又接纳着人为排放的污水。据统计,长江流域每年废污水排放量约150×10[8]t, 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2%,其中工业废水114.2×10[8]t, 占全国工业废水总量的45%,生活污水为35.8×10[8]t,占全国生活污水量的35.7%。仅干流21个城市废污水年排放量为63×10[8]t,而且每年正以3.3 %的速度增长,在直接入江的394个排污口中,70%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长江城市江段已明显形成岸边污染带,长江干流21个主要城市江段的污染带已超过500km, 占城市江段的60%。
全观长江水质,长江干流从沱江入口到海口徐六泾Ⅰ类水质已成为历史上的记录。67.7%河段为Ⅱ类或Ⅲ类水质,城市江段形成近岸污染带,多为Ⅲ、Ⅳ类水质,甚至为Ⅴ类水质。以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城市岸边污染最为严重。
1.1.2 拯救城市的河流、湖泊
城市河道、湖泊污染已非常严重,多数为Ⅳ类、Ⅴ类水质,甚至更劣。主要是大量的有机污染,污染参数为COD、BOD、N、P等污染,已严重影响城市景观和生活。
正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濒江临海,河网纵横,拥有3000余条大小河道,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有“东方水都”之称,然而这个“水都”之水对城市环境的效应却呈负面。据上海水文总站和水环境监测中心分析报告:上海全市内河保持Ⅰ、Ⅱ类水质的几乎为“0”,而Ⅴ类和超Ⅴ类水质的河道竟占67.9%。 有的成为常年黑臭河道。上海是中国第一个写下现代供水历史的城市,由于水质急剧恶化,取水口几度迁移。上海已被联合国列为世界300个缺水城市之一。
南京的秦淮河、苏南的大运河、九江的龙开河、武汉的汉江和重庆的嘉陵江等大小河道的城市河段,有机污染皆为严重,大肠杆菌、氨氮、COD严重超标,多为Ⅳ类、Ⅴ类水质。
城市湖泊污染更为严重,突出表现为富营养化。昆明的滇池,武汉的东湖、墨水湖,南京的玄武湖,九江的甘棠湖、南门湖和南昌的“四湖”,均处于重富营养化。就是长江流域的大淡水湖泊太湖、巢湖、洞庭湖城市附近水面也遭到严重污染。主要表现为富营养化,已不能满足Ⅲ类地表水质标准。每年夏季,太湖、巢湖富营养化加剧,藻类大量繁殖,严重影响城市供水,将使很多城市的饮用取水口迁至长江。
1.2 城市大气污染依然呈加重趋向
长江流域城市大气污染以煤烟型为主,或以煤烟型为主的复合型污染,少数特大或超大城市为汽车尾气污染。主要污染物有TSP、SO[,2] 、NO[,X]、CO、CH等,其首要污染物各城市不同,总观污染程度有加重趋向。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汽车流量增加过快,使一些城市汽车尾气污染十分严重,NO[,X]成为首要污染物。如上海、武汉、南京、杭州、成都等城市经常发生。
城市的大气污染不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在城市主要干道,离地面1.5m左右的行人呼吸带内,污染物浓度超标数倍,已严重危及到市民的身体健康,据环境医学调查,城区人口的肺部病高于郊区,远高于农村。
长江流域城市酸雨严重。以长沙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降雨酸度值全国最低,酸雨出现频率最高,并呈逐年加重趋势。西南酸雨区仅次于华中酸雨区,以重庆为中心;华东酸雨区分布较广,主要是南京、镇江、苏锡常、上海、杭州等城市为中心。
1.3 其它污染也日趋严重
城市垃圾已成为环境问题的一大困惑,许多城市形成垃圾“围城”局面。长江两岸的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仅为3%,97 %的垃圾长期堆放,给城郊结合部的居民带来严重危害。
城市噪声污染也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城市交通噪声影响为甚。
1.4 城市生态问题压力沉重
1.4.1 城市绿地不足
历史原因,城市发展只关注经济,而忽视生活质量,使城市绿地面积严重不足。加之90年代初,城市人口膨胀,交通、住房紧张,又侵占了部分绿地面积。近几年来,环境意识普遍提高,各城市绿化有了较大改善,但仍是任重道远。如正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人均公共绿地仅为1.5m[2],重庆只有2m[2],就是被建设部命名为园林城市的南京、合肥也只有7m[2]~8m[2]。
1.4.2 城市热岛现象加重
长江沿岸的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杭州等城市热岛现象非常突出,并日趋严重。如武汉市,城市热岛特征以城区为主,面积大,热岛强度大于4℃,直径大于1.2km[2]的热岛中心有8个。上海市,气象专家研究认为,高层建筑比例、定位不尽合理,在主导风向上高层建筑横亘其中,原来纵横交织的河道、绿地被“水泥森林”所取代,阻挡了通风廊道,影响风向、风速,形成静风和微风带,热量难以散发,加之大量玻璃幕墙相互反射光热,加剧了热岛效应。
1.4.3 城市地面沉降日趋严重
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长江下游地区出现大面积地下水漏斗和地面沉降。长江三角洲以苏锡常为中心,沿沪宁铁路线向外扩展,已形成5 500km[2]范围,40m~50m埋深的大漏斗型无水区,并引起地面沉降。常州已累积沉降了1 000mm,苏州是1 200mm,无锡是1 100mm。 上海平均沉降率为3.2mm/a,虽然近几年得到控制,但形势依然严峻。据测算,上海地面沉降每超过1 mm,直接经济损失即达1 000万元。
1.4.4 城市水土流失相当严重
长江流域农业区水土流失严重,城市的水土流失也不容忽视。它造成城市河道、湖泊严重淤积、堵塞。以上海为例,据统计除黄埔江、苏州河外,6个区尚有河道370条段,297.4km,规划河底标高为0.0m ~0.5m,而目前已达1.5m~2.5m,造成严重排水不畅。目前上海市骨干河道淤泥堆积约825×10[4]m[3]以上,要花费大量资金清淤。沿江各城市河道、湖泊的清淤工程近在眉睫。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还在继续恶化,沉重的环境赤字已影响到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环境污染要全方位多层面进行综合整治,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在这世纪之交,处于转型的历史时期,人们的观念必须根本转变,绝对不能用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去换取经济的高速度,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新的世纪,将是人类生态文明的时代,城市是一个地域、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中心,没有城市的持续发展,就不可能有地域、国家的持续发展,长江流域的城市必须抉择明确的未来发展战略方向。
2 跨世纪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
2.1 建设山水、园林、生态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流域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生活有了很大提高。但城市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污染,给城市的发展带来困惑。人们深刻反思,人类生态文明的觉醒,各城市的领导和民众认识到长江流域城市发展唯一的选择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将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山水、园林、生态城市。
长江流域的许多城市已经提出了面对21世纪的构想,有的城市已起步规划设计,逐步实施。上海市的规划目标是,到21世纪初,城乡生态环境趋向良性循环,环境与经济发展基本上相互协调。全市总体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化大都市水平,初步建成为清洁、优美、舒适,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的生态城市。武汉市着眼于21世纪,用足山水优势,规划建设山水园林城市。重庆市占尽天下山水泉峡洞,既具有山城之美色,更兼江城之丽质。要把重庆建设成秀美的山水园林生态城市,使之成为长江上游旅游热点。九江、宜昌、长沙、苏州、无锡、南通等城市都提出了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构想。南京、合肥已被国家建设部命名为园林城市,但层次较低,还应从城市整体规划设计,建设更高层次的山水园林生态城市。
长江流域很多城市都提出这一战略目标,建设现代化的山水、园林、生态城市已成为长江流域城市发展的共识。作者认为,各城市的提法尽管有些不同,但其内涵实质是基本一致的,这是城市发展的必然。当然,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个性,在建设过程中,要高扬个性旗帜,创造自己城市的鲜明特色。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要时刻把握住城市历史文化的根脉。
2.2 山水、园林、生态城市的内涵及基本构架
山水、园林、生态城市是依据现代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充分运用中国园林传统美学的思想和技法,竭力挖掘利用城市本身山水资源、个性特征,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城市生态规划、生态设计,建设一个经济、社会、自然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理想的生产生活居住区。最终达到技术与自然高度融合,人的智力和生产力得到充分发挥。城市生态环境洁净秀美,居民生活舒适,身心健康水平不断提高,预期寿命不断增长。
建设山水、园林、生态城市,其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不仅是当代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还要后代更好的生存和发展。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提出“山水城市”的构想,“山水城市”和“生态城市”追求的最高境界皆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建设山水、园林、生态城市的基本构架是:
(1)应用生态学的理论规划设计建设城市,使城市结构合理, 人口容量适宜,城市功能协调,追求城市的“质”而不是“量”,对区域有持久的支撑能力,与区域发展相适应。
(2)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建立节约型运转机制,有效开发多种再生资源,保护节约水资源,保护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共生性,提高能源利用率,使“三废”最大限度地实现少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3)建立远见卓识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 产品结构。工业实现清洁生产,逐步建立生态工业园,建设发展现代化“都市农业”。
(4)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中心, 逐步建设完善的社会公用设施和基础设施,尤其要重视城市防灾、减灾设施体系建设。城市生态得到有效保护、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5)自然与设计结合,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 生态建筑得到广泛应用,使城市具有宜人的建筑空间环境。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形成城市的个性景观,同时培育建设新的城市文化,大力倡导生态价值观、生态哲学、生态伦理。
(6)建立完善的动态生态调控管理和决策系统, 具有较高的自组织自调节能力和水平,建立良好的城市社会环境。
2.3 构建山水园林生态城市的途径与对策
(1)做好不同层次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规划, 做好长江流域不同区域、城市群、城镇体系、城市、城市生态小区的不同层次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规划。在规划设计中,特别重视生态环境全面规划,并完全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之中。在系列规划中,要始终贯穿全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同时各城市要继承和创建自己的鲜明个性。
(2)高层次地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沿江各大城市要面向21世纪,迎接知识经济的新时代。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优势,高层次地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提高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推进技术产业的进步创新,促进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产品的性能和质量。逐步形成资源节约型和清洁生产型的高科技产业经济。
要通过对老城区的改造和新城区的建设,对工业的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适宜地扩大城市空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
(3)进一步推进城市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 尤其要重视环境基础设施。城市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生态系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基础设施的现代化程度直接影响城市的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长江流域城市的基础设施容量都滞后于人口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交通最为显著,各大城市加速建设和完善环形、放射状立体快速道路网络,同步建设静态交通设施和现代化交通管理体系。
(4)优化能源结构、质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发展燃气、燃油、水电等清洁能源,是解决SO[,2]污染的有效途径,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应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逐步减少燃煤数量,以气代煤,以电代煤。本世纪末,基本解决民用以气代煤问题。当前,改变汽车燃料已是当务之急,近期要尽快推行无铅汽油,安装净化器,中期推行燃气动力,远期实现电动机车。
(5)实施城市大环境绿化,建立城市绿地体系。 城市绿化是人们生理、心理的重要需求,是建设城市文明的美好标志。长江流域城市绿化的自然生态条件优越,各城市应加快环境绿化,制定大环境绿化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案,使城市形成一种“先见林,后见城”的绿化景观,充分发挥绿色植物的生态功能。在绿化过程中,坚持生态原理与美学原理相结合,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相统一。充分发挥长江沿岸城市的山水优势,借山水地形地貌绿化,在维护完善生态功能的基础上体现城市的个性品格。
(6)建立城市自然保护区。 城市自然保护区是当代现代化生态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具有市政建设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它是一个大城市精神文明的标志,也是城市综合力的表现。
城市自然保护区应坚持保护、发展、利用的原则。在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切实保护的前提下,依靠自然资源优势,适度开发利用,以增强自养能力。为城市人们到大自然休闲娱乐创造条件。把保护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与原野旅游、科普教育、科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7)塑造完美的城市文化。文化是城市最深厚的基础, 文化功能的发挥决定着城市的品位和价值。长江流域城市文化历史悠久,目前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城市建设速度快,但也出现了速度失控功能失调的现象,特别是一些城市建筑风格雷同,缺乏特色,文化浅薄。各城市的规划设计中,应该从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吸取精华,使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形成珠联璧合的灿烂成果,既表现出浓郁的现代化气息,又折射着城市历史文化的光辉。
(8)依靠科学技术,发展高新环保产业。 环境问题的解决要紧密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要认真实施科技兴长江,科技兴市、科技兴生态的战略。充分利用各大城市的文化科技优势,尤其是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合肥、成都等城市具有雄厚的科技实力,应该有序的合理分工发展高新的环保产业。
(9)政府中心作用与市场调节功能相结合。 在长江流域各大城市迅速建设中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中心职能,真正确立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使城市建设、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同步发展,贯彻一系列国家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法规。同时在遵循国家总原则的前提下,依据长江流域城市的实际,制定配套完善的地方性法规。到本世纪末建立起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立法、执法同等重要,要廉政执法,加大执法力度。
宏观形势变化的另一个表现是现实社会中日益出现了明显和强烈的利益分化现象。这种利益分化所带来的“利益刚性”,使政府的环境管理有一定的难度,而且随着利益主体的分散化,政府环境管理的力量日益显得不足。我们认为当前的环境问题要进一步强化管理外,还要运用市场机制,驾驭市场,让市场的力量为保护生态环境服务。
(10)加强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提高全市人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市民生态环境意识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各城市要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普及生态环境的科学知识、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利用各种手段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生态环境意识、法律观念。使全市人民自觉地参与本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建立文明的生态消费观念和形式,为建设山水园林生态城市作贡献。
环境保护蕴含着深刻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通过宣传教育,使市民形成新的生存与发展的道德观,形成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价值观,使城市文明跨入生态城市文明的新时代,21世纪将会是人类新纪元的开始。
收稿日期:1999—01—21;收到修改稿日期:1999—03—08
标签:长江流域论文; 生态城市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长江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山水环境论文; 环境污染论文; 时政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