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挑战:大学的应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高等教育的形势、机遇与挑战
20世纪的最后5年,中国形势和世界形势一样,变化巨大。这个变化从经济格局开始,必将推向方方面面。但是现在的中国教育与中国经济的巨大发展相比,还存在着差距。这些差距向中国的高等教育既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
第一,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就高教而言,过去长期完全依靠政府的各种支持;现在则是在政府的法规保护下,学校有了更多的责任和权利。如过去招生数有很大的限制,今后的一段时间内,这种限制会越来越放松,招生数目可以大幅增长。新文件已经下达,重点大学可提前与国家教委协商,增加招生数目。现在的学费限额要受物价局的限制,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民的需求,以及各位校长和社会人士的呼吁,学费的限额将会放松,必将和成本进行挂钩。
第二个特点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新的特点。如科技发展的核心是信息技术,呈现出一种系统性,同生态领域的发展密切结合在一起。这种变化也引发了高校人才培养的变化。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将和写信的能力一样重要。无论理工还是文科学生,就业时首先被问到的是计算机的能力如何。因此一个人能兼通多种专业,可以容易地改行,将是个人重要的品质。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将会出现密切的结合,将会出现“宏科学”,“宏工程”。如计算机的研究起始只是研究一台计算机的结构和编程。至今,计算机科学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不是研究一台计算机,而是研究一群计算机如何工作,形成网络(如Internet)。又如机械行业,过去研究的是一个机件的设计与发展,现在研究的是一群机件如何组合起来进行工作,而且和软科学等结合,形成即时系统,如何灵活、快速地完成各项任务。科学技术的发展,同化趋势和异化的趋势并列存在,将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特点。
知识陈旧,更新周期急骤缩短,高校教师每年都面临一些新的课程。就计算机领域来讲,5年前的计算机书籍大约只有30%能用,10年前的计算机书籍大概只有10%能用。终生教育和技术教育,将成为大学的主要任务。远距离教育和远距离会议将会成为教育和学术活动的主要方法之一。以后书籍杂志将逐渐减少,因为在计算机网络中发表著述将逐渐成为可能。能力、素质与知识相比,将会受到学生、用人单位的更大重视。现在毕业分配时很多单位已不注重你学的专业,主要看是否精明能干,有很好的素质。由此,在大学本科阶段,传统的科目划分,如理、工、经、管、文,界限已逐渐模糊。这些学科之间,将出现新的学科,并使这些专业的变化能够连续。
第三个特点,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正在兴起。国外已对工程教育进行深刻的反思。国内的重点大学也以新工程为契机,正在向高水平的重点大学挺进。在这样一个过渡时期,各高校都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方式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教育改革。可以预测,国内外已经沿用了很长时间的学士、硕士、博士的培养模式,在新形势下要加以修改。可能会出现些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培养模式。中国的大学将会兴起一个联合的步骤。联合以后的大学将以更大的规模、更好的效益、更全的学科、更多的新型交叉而为国内外所承认。当然,联合以后也会经历一段新格局的确立过程。我们也估计到,经过种种辩论和实践,最终将率先出现一批新的学科和新的课题。它们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融合。这些富有创新性的学科将能刻划出一批富有前景的新的发展领域。在这些教改过程中,各个大学将更加重视素质、能力的教育,更重视人格和全面文化的修养,更重视用计算机无法替代的人类智能的培养。在网络、计算机辅助教育和多媒体的帮助下,以形象、语言信息并重的教育方法取代当前只强调以语言能力的表达进行的教育。这就使得知识吸收的途径更加符合人们的习惯和生理特点,更大地提高学习效益。在此轮教改当中,每一所著名的大学都会创出各自特色,都会拥有自己的著名学科、成果和实验室,都会聚集起一批支持自己的企业和社会团体。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高校如何改革?浙江大学拟从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等方面作些新的探索。
二、人才培养:构建KAQ模式
我们感到,本世纪末、下世纪初可能出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知识、能力、素质并进的培养模式,我们称之为KAQ模式。
知识,分为三类:一类是基础知识,它应该宽阔而且扎实;第二类要求先进、现代,处于时代的前沿;第三类是交叉知识,它要求有复合性,并且跨度较大。
能力,是人类运用知识的各种技能。一是表达能力,包括口头、书面、外语表达能力。二是动手能力,现在尤为注重计算机能力。三是创新能力,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很好研究。人类的创新,与类比能力、人的逆反心理和人的综合分析的方法都有很大关系。有人说中国人的创新能力不如外国人。其中很大的原因,可能是逆反心理较差,许多问题不敢提出来。四是组织能力,要在新世纪的工程或科学领域内有所行为,必须要有能调动一批人、组织一批人进行工作的能力。现在有很多学业优良的学生,他们习惯于单独办事,很难团结一批人进行工作,或者出现夫妻店。
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思想素质要求有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要讲道德,包括公共道德、伦理道德和职业道德。我们不希望某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说跳槽就跳槽,置单位、集体的利益于不顾。在文化素质上,既要有文化、艺术方面的素质,还要有科学素质。对文科类、经济类学生来讲,科学修养特别重要。对工程类和科学类学生来讲,文化艺术的修养也非常重要。最后要求心理素质要好。要求我们的学生乐观、大度、灵活、敏锐这些是事业取胜的极为重要的方面。
浙江大学提出KAQ的模式,注意到了传统教育模式和方法存在的单向知识传输及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的缺点,要注意知识获取、增长的双向性,即输入和输出相结合的学习方法。从1995年至今,我们在观测KAQ的培养模式当中,做了一些试探性工作,包括按大类招生。如电子类、机械类、电子信息类等,一年实验结果很好。按大类招生,可以使学生的培养能按宽、专、叉的层次结构进行。能对一年级、二年级的新生,进行打通式的无专业培养;对三、四年级的本科生则按专业方向进行培养。到研究生阶段,则从学科交叉的角度进行培养。在培养交叉人才方面,对外贸人才的培养,共学三年的工程,然后再学一年或两年的外贸。我们称之为3+2或4+1模式。若方向是化工类外贸,就要先在化工系(学院)学三年,然后到外贸系学两年。这样的人才受到了进出口单位的热烈欢迎。在因材施教方面,我们还建立了提高班和混合班。对于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进行特别的培养,也为他们安排特别的课程。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把博士生派到浙江省富裕地区的县市担任镇长助理、局长助理、市长助理和县长助理,使博士生接触到大量社会问题,能够指导政府的各级部门去面对具体的社会问题。而各级政府部门也能借助高层次人才的帮助,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提出意见。这样试行的结果,对提高博士生的能力和对地方政府都有好处,出现很多政府部门都向浙江大学要求派博士生,去担任助理的状况。现在浙大又尝试让本科生也参加社会工作,并且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鼓励学生自行举办电脑节、外语节,主办各种会议,从而形成了培养学生组织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下一步,我们将尝试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三、学科建设:促进迁移和发展
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要有高水平的学科,因此办好一批有水平的学科是办好有水平的大学的重要内容。学科建设从目前来讲,其内涵一是学科项目。它指学校所能争取到的国家、企业甚至世界性的理论项目和应用项目的总和。学科越强,它能获得的科学研究的项目就越多。二是成果。如该学科领域发表的论文、所获得的奖励,及产生的社会效果、经济效益等。三是学科队伍。看该学科的老中青队伍的结构分布情况。四是学科所拥有的基地。看它的实验室、研究中心所拥有的水平、设备条件如何。学科是有生命的机体,因之也要经常进行迁移。学科的迁移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学科的迁移也反映了这个学科新陈代谢的功能。促进学科迁移的动力构成一是社会的需要,一是学科内部的矛盾运动。学科的成长和发展,一般经历由“软”到“硬”,从局部到整体的过程。开始总是由项目开始,然后形成成果、形成队伍和基地,从而形成了学科。在学科问题上,很重要的(一点)是人才建设。人才建设首先要求兵强马壮,其次要文武兼备。学科内既要有善于作理论研究的人才,又要有善于作应用研究工作的人才。各种人才应不拘一格。再次是将帅齐心。学科的带头人和学科中的学术骨干要彼此间形成良好的结构和内检力。有些学科人才济济,但成果甚少,内部没有形成良好的结构,学科发展也受到影响。
四、科学研究:形成双层交叉的态势
未来五年的大学,科学研究要求双层交叉。科学研究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设计研究。也可称为基础研究、技术研究和工程研究。也可形象地称之为上游、中游、下游。科技发展的导向,也有两点。一是由学科的前沿研究所引导的科技发展。这往往能通过杂志、大会论文报告等途径反映出来。第二,市场引导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两个导向,都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长期来高校已形成按上、中、下方式进行工作的习惯,习惯于以学科为基础取得成果,投入应用和介入到工业部门中去。从上、中、下到下、中、上之间的交叉本来没有问题。但现在企业往往会提出多种技术的交叉问题。因为产品往往凝聚着多种技术,而这些技术并不是严格按照学科来进行组织的。因此,就科研而言,学校的科研结构应进行调整,进行两种交叉。第一种交叉以产品和应用为目标的学科交叉。这是一种大跨度、项目性、比较松散的交叉。第二种交叉是学科与其邻域、与学科的延伸所作的交叉。这是种大学科间的交叉,可以用学科群的方式来进行组织。当两种学科交叉时,大学应同时促进科研成果的双方向流动。又可分为我们较熟悉的从上游向下游的流动和一种从下游向上游的流动。这种流动,过去做的甚少。其实从中可以产生出很多创新性的理论。为了满足科学研究的这种发展,就需要建立学科群,建立工程中心,面对生产进行第二种交叉,以求得理论、技术、生产三方面的繁荣。充分利用大学多学科的优势,为学科的发展和生产建设双方做好工作。学校科学研究的发展与学校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高兴地看到,上海和浙江都处在这一沃土之中。根据我国城市规划专家朱凯之先生的调查,全世界有8个地区属于城市密集地区,其中中国占了两个,即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这两个地区城镇之间的距离小于6.8公里,每一个城镇的经济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产值都超过了1亿以上。这些地区城镇密集分布。在这种情况下,处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学应该能够吸收更加丰富的营养,迅速长成一棵大树。
19~20世纪是西方文化取得重大胜利的时期。但在20世纪最后40年,亚洲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是日本经济的腾飞。美国对日本成功的解释是引进美国模式的结果。继之又出现了亚洲四小龙,于是又有人把它解释为是引进资本主义经济结构或经济发展方法的胜利。到了最近的20年,中国经济开始起飞。又有人将之概括为是市场经济的一个胜利。但是有人提出了问题:如果说日本的起飞是美国模式的胜利,南美是完全按美国模式进行试验的,为何没有起飞。如果说四小龙的起飞得益于资本主义结构,那么印度完全采用了这种结构,为什么没有起飞?说中国的起飞是市场经济的起飞,那么苏联也采用了市场经济,为何至今还没有起飞?我们看到了泰国、印尼、越南等国也发生了这样的变化。在本世纪最后20年出现了这样的现象,理由是什么?由此,我们作了几个推测。第一种推测:东亚地区近期所取得的胜利,也许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融合所取得的胜利。中国人曾经很痛苦地、被迫地学习西方的东西,现在变成很自觉地学习。80~90年代以后,就产生了很自然的变化——东西文化的融合。第二种推测:伟大的远距离的文化交融将拉开新的序幕。东方文化1000年前曾有过辉煌的历史,达到顶点。西方文化在近300年来也取得了伟大的成功。两种文化的碰撞,产生了很大的奇迹。其意义已不在于奇迹本身,有人甚至认为可以和文艺复兴时代相比。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现在所处的不是另一百年的开始,而是另300年的开始。这个时代也许始于东亚,但最终将涉及到世界的其它地方。如果是这样,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将承担一项非常重大的责任。可以说,不仅对中国、亚洲乃至世界的高等教育而言都将是一种激动人心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