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一直是影响学生成绩的主要问题。运算是学好数学的基本功,初中代数的主要内容都和运算有关,如有理数、整式、因式分解和方程等,几何中许多题目最终也都落到计算上。
关键词:精于计算 提高能力
精于计算有助于训练学生的专注度和思维的敏捷性,更有助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良好的计算能力和计算习惯可以让差者不差、优者更优。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总结并不断完善了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
一、基础过关法
没有工具雕刻不出精美的作品,在公式法则这方面要求学生必须全面过关,一个一个地考,直至过关。而且要常考,要求学生记公式法则的时候不光要会记,还要能讲解其推导过程,以便巩固记忆。
二、习惯培养法
学生常犯的错误有“题目看错抄错”、“计算时不用草纸”、“符号问题,丢项问题”、“做题时不够专注”等。分析原因,似乎大多是由“粗心”造成的,就是细节没有做好,细节决定成败,我们认为细节就是把自己会的东西做对。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尤其重要。一个良好的计算习惯分为四部:一是细审题,审题一定要细,符号、顺序、简便算法等;二是用草纸,在算的过程中一定要用草纸,多笔算,少口算;三是过程全,要求学生书写不要跳步,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四是重检查,养成逐步检查的习惯,写完一步马上用眼睛扫一下,看是否有错误,有错误马上改,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另外,提倡逆向检查法,比如解方程、方程组、因式分解等效果特别好。有了这几个好习惯,一定能把“眼高手低”变为“眼尖手准”。
三、成功体验法
成功会激发兴趣,失败则使兴趣经受考验。人人都有成功的渴望,即使一次小小的成功,对学生来讲也是一次莫大的鼓舞和激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教师要探索“依纲靠本,分层教学,逐步推进”的因材施教策略,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给予肯定,从而使学生获得舒畅的心情、稳定的学习情绪,保持学习积极性。
当孩子们把翅膀长好后我们再带领他们飞翔。就像要盖高楼一样,一定要把地基打好,要把兴趣培养起来。这一部分学好了,也为学生学习后面的知识奠定了基础。不要在刚刚接触数学学习的时候就让他认为这个太难了,从而失去对数学的兴趣。
“成功体验”是树立学习自信心的强有力的支撑,特别是对于学困生而言,“成功”的不断累积,将会催发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四、整合训练法
每学期开学,哪一章有计算的内容,在知识上不需要上一章作铺垫的情况下,我们都会先利用一周的时间,把这部分计算先讲了,然后在以后的每一天都练几道这儿的计算。正所谓熟能生巧,在大量的计算后,学生们的计算技能在逐步夯实。所以每次数学考试分数都不低,信心也满满的,也更愿意学数学了。
五、同场竞技法
我们经常利用比赛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计算的热情。数学比较枯燥,计算更是如此,但是计算更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我们会利用计算训练课和学生进行计算比赛。用我们计算的结果给他们对答案,后来他们就想在速度上超过我,一说起要比赛了,都跃跃欲试的。计算的内容并不拘于刚学习的,只要是学过的都是可考的。认真、细致、准确的品质就展现出来了,慢慢地就成了他们所特有的品质了……
六、找错提升法
很多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这题错就错了,放在一边不管了,再重新做一遍完事了,还有的同学明知题错了,就是找不出来错在哪里了。在课堂上有这样一个环节就是“大家来找茬”:用投影仪把错题展示在大屏幕上,一起来找出题错在哪里了。磨刀不误砍柴工,虽耽误了点时间,但是有很大的收获:一是帮同学纠正了错误,二是从中吸取了经验,三是提升了纠错的能力。
七、师友互助法
自从实施高效课堂后,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培训师傅,让他们帮我盯住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友。学困生的特点就是不扎实,今天他会了,明天就可能不会了。对于学困生,必须反复抓,抓反复。于是就让师傅一遍遍地讲,让学友一遍遍地算,努力让他在计算环节多得点分,增加点自信,在帮助学友的同时师傅们的能力也在提升,从而实现了双赢。
八、每日一考法
每天一考,实现从量变到质变。从学计算开始,每天的必修课就是计算,每天不用多,4、5道就可以,正所谓,熟能生巧,无形中就提升了能力。
从学生试卷的自我分析上看,会做而做错的题不在少数,且出错之处大部分是运算错误,运算能力决不可等闲视之,决不能让一句“马虎”掩盖了其背后的真正原因。提高计算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是重中之重,必须放在首要位置常抓不懈。
论文作者:张庆禹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4月总第29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9
标签: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数学论文; 习惯论文; 草纸论文; 一遍论文; 因式分解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4月总第29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