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世界产业布局的新动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动向论文,产业布局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6)3-0066-04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生存空间的拓展,各类产业不仅生产内容不断丰富,而且布局形式也不断更新。所谓产业布局就是指产业及产业内的各部门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配置与组合,其中,集聚与扩散是推动产业布局演变的相互对立、相互交替的基本力量。在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交通不便,农业资源又具有不可移动性,因而,产业布局呈现分散性特征。在工业社会,生产规模扩大,交通条件改善,产业布局往往集中于原材料和能源产地、销售市场、交通枢纽等地,呈现集中性特征。而在当今世界,众多背景条件的交汇与影响,世界产业的空间运行发生深刻变化,产业布局将呈现新的内容、形式和发展方向。
世界产业布局的新背景条件
1.全球化的第三次高潮
经济全球化始于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曾经出现过两次高潮:一次是1840—1870年间以贸易扩张为主的商品流动;一次是1871—1913年的资本和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20世纪后期,交通、通信、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大幅降低了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的人才、物资、信息流动和交易的成本。发达国家采取开放市场、放松管制等市场自由化政策;发展中国家积极推行外向型发展战略,两者共同为全球化推波助澜;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和一系列国际组织的诞生更是为全球化提供了政治保障。在多方力量的推动下,国际贸易发展迅猛、跨国公司数量剧增、国际资本流动活跃,全球化进入第三次高潮。
2.工业化与信息化
就发达国家而言,目前已经完成工业化任务,开始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迈进。对于发展中国家,用现代工业改造传统农业和手工业,实现机械化与现代化,始终是其最基本的任务。因此,当今世界经济呈现出发达国家追求知识经济和发展中国家大力进行工业化并行的局面。信息化作为20世纪后期全球最汹涌的潮流之一,具有优化产业发展的资源结构与增长方式、提高区域的管理绩效与开放程度的先进品质,全方位地促进着全球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因此,信息化成为目前发达国家追求可持续发展,发展中国家追求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
3.第四次科技革命
以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空间开发技术、海洋工程技术等高技术群落崛起所引发的社会经济变革,被称为“第四次科技革命”。第一、二、三次科技革命的主导技术为单项(依次为蒸汽动力技术、电力技术、电子技术),且主要发生在动力和加工部门。第四次科技革命则是以技术群落形式出现在各个领域,扩散范围广泛,涵盖层面众多,不仅解放人的体能,而且延长人的智能。在第四次科技革命中,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的互动更为迅速,科技与社会的结合更加紧密,科技更加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以人为本”和“尊重自然”成为科技发展的宗旨。
世界产业布局的新区位因素
在全球化、工业化、信息化以及科技革命共同交织的背景下,产业发展将逐渐由以大规模地消耗原材料、能源、资金和人的体力为基础,向以人的智力和物化在产品中的信息为基础转化,知识技术与有效信息成为产业发展最有生命力的资源因素。传统的区位因素如原料、燃料、运费、劳动力、资金、市场、集聚的重要性相对降低,一些柔性、弹性、无形的资源因素在产业布局中的作用却日益突出。
1.技术创新环境
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技术创新环境是与技术创新有关的各种要素相互作用而“编织”起来的网络。这些要素分别为:创新执行主体: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创新基础设施:技术标准、数据库、信息网络、科研设施;创新资源:人才、知识、专利、信息、风险资本;创新外围支持:政策与法规、管理体制、市场与服务。充满活力的技术创新环境,可以活化技术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增加产业生产的灵活性,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成本。因而,完善的技术创新环境便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保持产业永续竞争力的源泉,是产业区位选择中的关键因素。
2.完善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产业发展的硬环境,它包括交通、通信系统,能源与水资源供应系统,防灾系统等。基础设施具有公共性和非排他性,是一切产业经营的前提。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时代,产业要想在世界范围内共享各类信息资源,配置各类物质资源,必须依托健全与发达的信息网络和交通网络。实体的交通网和虚拟的信息网的结合所编织的设施网络可以减少规模经济和集聚效益所造成的区位差异,从而降低发达地区的集聚度,增加各类产业项目的自由度。特别是信息网络超越地理空间的通达性将省略产品的管理、研发、生产、销售的许多中间环节,节约交易成本,是产业布局中又一个重要的区位因素。
3.政策法规和行政绩效
政府的政策法规起着调整生产关系、保障产业利益、调节投资行为的作用。政策法规对某类产业的扶持和鼓励,往往促成此类产业前来布局和转移的动机。因而,政策法规的优惠度、公平性、连续性、稳定性是产业投资者最敏感的因素。而政府的行政管理水平则可以影响企业交易的透明度和交易的成本,高效廉洁的办事作风、科学民主的决策方式、透明公平的市场环境、安全稳定的治安状况、诚实友善的信用环境可以降低产业发展的非生产性成本,提高产业的运营效率,是产业布局必须考虑的软性区位因素。
4.优美的生态环境
随着产业区位自由度的提高,产业布局时更加追求环境质量和文化氛围。世界各国新兴产业选址大都远离传统工业区,而转向自然条件舒适宜人的地段布局,如美国“硅谷”——旧金山附近的圣何塞、日本“硅岛”——九州、英国的苏格兰中部低地、德国的慕尼黑、印度的班加罗尔等。优美的生态环境有益于激发人才的创造灵感,也有益于形成和谐的合作氛围。此外,高精密、低耗能、低污染的高技术产业本身的生产也需要一个清洁、无噪音、无污染的内部环境,例如:微电子工业环境的空气清洁要求是每立方米空间所含有直径0.5微米的颗粒,不能超过100个。①
5.高素质人才的供给
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比重越来越大,知识和技术成为产业获得高额垄断利润的法宝,而知识和技术的创造者——人才则成为产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的保障。高素质人才,充满活力、勇于开拓的人才队伍是产业布局的关键因素,而相比实物资源,人力资源又更具能动性、复杂性、社会性,它是产业布局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靠近大学、科研院所等机构布局正是为了获得那里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浓厚的学术氛围。
6.地方文化的亲和力
当今世界的产业布局空间被称之为“光秃秃”的平滑空间,在一地很难长期地留住企业,更难使其产生溢出效益,而具备包容性与亲和力的地方文化却是增强区域“黏稠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区域内特有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包括居民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作为一种隐含经验类知识间接影响着产业的发展。例如:轻官重民、有容乃大的价值观,敢于冒险、积极求变的风险观都会对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要想外来企业根植于区域固有的社会、经济、文化土壤,真正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地方必须营造接纳企业创新、信任企业行为、鼓励企业竞争的文化环境,使企业对所在地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不仅自身长期在此布局,而且吸引关联企业前来集聚。
世界产业布局的新型特征与演化方向
在新的产业背景下,产业的区位因素不仅发生变化,而且以最小成本、最大限度利润为目标的传统区位选择方式和集中、大型的产业布局模式也将逐渐被灵活、弹性的区位选择方式和复杂、分散、多元的产业布局模式所取代。
1.信息化与全球化导致产业布局的空间范围扩大,产业分散布局的驱动力量增强
全球化使得物质资源的流通可以跨越国家的行政边界,信息化使得信息资源的传播能够超越地域空间的限制。这两种外力可以有效地减少距离摩擦作用对经济活动的约束,从而使得运输因子的制约性降低,产业布局的地域范围得以扩展。在经济结构高级化的过程中,产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智力资源、信息资源、文化资源,这类资源具备共享性,而且不遵循“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在传播和应用过程中会增值,带来超额利润。同时,知识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等新兴的经济形态对部分实物性资源的节约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自然资源对区位布局的制约,产业布局的空间得以扩大。方便快捷的信息网络使得固定场所式作业和集中办公的需求强度降低,随着“居家工作”和“兼职工作”族的增多,产业人力资源的来源也更加广泛、更加机动,甚至可以按照不同的项目,临时招聘和组织不同地区的人员进行研发和生产,产业分散布局可能性增加。
2.产业内部生产组织方式从传统的大批量生产转变为柔性生产,区位选择的弹性增加,布局的指向性弱化
各类产业部门都有着向能够满足它要求的地区接近的倾向,这种倾向称之为“布局指向”。从区际分工与产业布局指向来看,传统经济社会的产业布局无外乎运输指向、劳动力指向、能源指向、港口指向、市场指向等类型。而在当今世界,产业发展目标从高产量向高价值转化,产业内部的分化进一步加强:生产更加趋于需求导向,生产规模更加小型化,生产方向更加专业化。为了以灵活和柔性的资源配置方式和企业组织模式迎合个性化的市场需求,产业可在多种类型的地段内布局,对具体地点的指向性弱化。特别是未来的主导产业——服务产业以及第二产业中的服务部分都属于市场指向,组织形式灵活,区位选择的弹性大,可以与居住空间、生产空间不同程度地交错和镶嵌,产业布局的稳定性降低,流动性增加。随着“虚拟工厂”、“空中车间”、“虚拟集聚”等新兴的产业布局形式不断涌现,产业对土地资源依赖性的降低,进一步推动布局指向性的弱化。②
3.全球范围内产业的相互依存度提高,基于信息和知识的新一轮集聚经济产生
全球化和信息化促进了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价值链拆分”和“空间分割”。产业的管理功能和生产功能在空间上进一步分离,呈现管理职能向城市中心集中,生产职能向城市外围分散,销售职能向全球延伸的布局趋势。由于空间集聚所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十分明显,地理邻近性和面对面互动仍然是保证交流质量、激发创新的关键条件。因此,尽管产业布局的自由度提高,指向性弱化,但是为了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产业的集聚仍然必不可少。同时,随着产业柔性布局和精益生产的推进以及产业之间联系的频繁和产业边界的模糊,产业的集聚布局的组织结构也将从传统“点”、“线”状态走向“网络”状态。城市凭借着自身的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仍然是新一轮高价值产业集聚的核心区,一些世界城市甚至成为超大集聚中心,影响全球的产业发展格局。
4.国际产业转移以“大脑—手脚”模式为主导,产业的转移内容更加灵活与丰富
利用研究开发、展览销售、运营管理等“大脑”产业和生产制造、加工组装等“手脚”产业的价值差异,实现产业“价值链拆分”乃是当今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但是,随着新技术传播速度的加快,产业生命周期的缩短,世界产业转移的目标从单纯利用国外廉价资源、抢占国际市场、转移相对落后的污染型生产能力,转向以全球化为着眼点,追求全球范围内的最高价格销售。为了占有全球利润,跨国公司可以将价值链中的任意一个环节安置在产生最大效益的投资环境中,也可以发展配套产业并建立产业群,将整条产业链搬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制造业接近尾声,投资方式开始以产业结构转换导向和资源开发导向向技术创新导向转变,研发和第三产业成为国际产业投资的热点。产业国际转移也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中的先进国、发展中国家的先进国→后进国等多个层面中进行。跨国公司仍然是产业转移的主体,近期主要通过兼并和收购加快产业转移的速度,并依托“强强联手”实现规模效益。③
5.根植于本地文化的“新产业区”成为中小企业集聚的新模式,具备区域优势与特色的产业集群是世界产业投资与布局的重要选择
“新产业区”是由众多中小企业在小范围的地域内汇集所构成的,它根植于区域固有的文化系统,提倡企业平等、交流“结网”与集体学习,成为中小企业集聚的新模式。而建立于产业联系、外部经济等传统集聚需求的产业集群也纷纷推陈出新,集群内的企业都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主创新和分工合作上,以形成错位竞争、交叉互动、优势互补的格局。同时,注重产业与地方非交易的链接,形成真正的创新网络,使得各类企业都能够充分地享受到技术的外溢效应。产业集群不仅注重企业的经济利益,而且更加注重区域创新环境和文化氛围的营造,例如:硅谷“鼓励冒险、善待失败、乐于合作”的文化理念就增强了产业区的凝聚力④。目前,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新一轮产业转移和布局中的集群现象为产业保持竞争力提供了重要机遇,而且通过产业集群之间的有机联系,也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注释:
①邵秀英.21世纪全球产业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探析.世界地理研究,1999(1)
②易英霞.信息时代产业布局的新动向.经济论坛,2004(8)
③原小能.国际产业转移规律和趋势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04(2)
④郝莹莹.从“硅谷”到“网谷”:硅谷创新产业集群的演进及其启示.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3)
标签:产业布局论文; 产业集聚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企业空间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经济论文; 全球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