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开发区功能转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战略论文,开发区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江泽民总书记在论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十二大关系时,其中第三条讲的就是:“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而且明确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的战略”。“可持续发展”是世界经济新概念,作为一种发展目标和模式,已愈来愈被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联合国就曾确定1995年为社会发展研究年。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同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危及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它既着眼于现实,又考虑到未来,强调社会、经济各种因素协调,保证社会具有长期持续发展能力。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的根本特征是:1.发展;2.可持续的发展;3.面向未来的发展。这种发展观是本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提出的,是基于对以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生态问题和面临的人口、资源等一系列难题应运而生的,它是对人类传统的单纯追求产量、产值增长的片面发展观的历史反思的结果。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必须转变旧观念,而代之以符合时代特点的新观念,这种观念转变包括:应从历史上那种人与自然的对立斗争转变为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从一味向自然索取转变为珍惜资源、爱护环境;从只考虑眼前利益转变为考虑可持续发展,并且以未来规划现在。可持续发展观揭示经济、社会、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内在联系和要求,是一种系统发展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已为全世界所瞩目。但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一些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摆在了我们面前,如经济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人均资源少、人口压力大、环境污染相当严重、科学技术不够发达等。在下个世纪来临之前,我们必须加强社会发展的总体协调,形成一个建立在生活保障体系与社会协调机制基础之上的长期发展战略,减少盲目性,使现时的经济发展不以损害未来的社会整体发展为代价。我国在1992年编制《中国21世纪议程》,从基本国情出发,提出了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及人口、教育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方案。这个《议程》既是对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的承诺,也是我国第一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家在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目标时已把这个战略思想纳入其中。
二
在我国的开发区建设中,同样要以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目标。
按照可持续发展观,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进一步对外开放的要求看,开发区建设目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开发区的工作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问题有:1.由于各开发区的条件和起步时间不同,发展还很不平衡;2.数量增长过快,超过实际需要和经济承受能力,有一批开发不起来,达不到预期规模和生产能力;3.质量和效益不高,投资环境特别是在“软”环境方面与国际标准仍有较大差距,项目的整体规模、水平和档次还不够,产业结构有待优化;4.管理体制不够健全,政府的职能作用没有能有效发挥,社会保障、服务设施等没有跟上;5.对所在城市和其他地区的幅射、带动作用与协调发展能力不足,有待进一步增强。
开发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是多结构、多层次、多变量、多要素和多文化的有机整体,经济发展并不等于社会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近年来,中央对特区和开发区的政策有了一些调整,各类开发区发展的动力从主要依靠减税、让利和优惠政策转变到主要依靠提高自身的实力、素质和优化投资环境上来,开发区面临着必须由优惠型向功能型转换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开发区要发展,必须更新观念,以内涵为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开发区向功能型转变,使其整体素质有一个质的飞跃,这可以说是开发区的第二次创业。这就要解决好四个发展战略问题:
1.深化改革,加强法制,促进开发区规范化发展。
因为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是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所以有效地推进改革开放,以改革开放促进开发区发展是最根本的战略。根据开发区建设的实践经济,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开发区要探索改革和发展的新路子,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在优势和能量,认真在深度开发上下一番功夫。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检验各项工作的标准。对外开放,以国家的法律和政策为依据,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
具体说来,要明确开发区的管理体制,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中央与地方开发区之间权责关系及开发区自身行政管理体制问题,政府应抓紧制定开发区条例,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和监督,从法规上明确开发区的地位和职权,逐渐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进一步完善“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管理模式,开发区要带头实行政企分开和企社分离,放手让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改变企业办社会的现象,推进企业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产权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综合改革,促进开发区经济建设不断上台阶。
2.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协调平衡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有效的途径是各开发区要及时地、科学地从环保角度提出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对策,充分发挥政府在决策中的作用,以主动、超前的工作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现在我国的环境政策建设经多年的努力,已形成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三大政策体系,配备了一系列促进和鼓励污染防治的技术、经济政策。这些政策既是一笔珍贵的财富,又是开发区非常宝贵的资源。开发区要充分研究利用好现有的技术、经济政策,针对经济体制转轨中实际情况,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结合实际需要和可能,制定和开发新的相应技术、经济政策。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都离不开科技进步的支持与保证作用。这就需要各开发区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工业增长模式,提高企业效益,在这个意义上,依靠环境科技进步,推行清洁生产,就是环境保护同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和切入点。现在的开发区虽说不准有污染的工厂进入,但事实上却难以杜绝,因此在推行清洁生产中,帮助企业开发环境审计,苦练“内功”,实现节能、降耗、减污,达到提高企业效益的目的,在开发区建立现代工业新文明。
开发区还应继续强化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优化投资环境。除应具备良好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政策优势外,仍要加强卫生、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能源、电力等基础产业的建设,保证物资渠道的通畅。另外,要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强化目标责任制,实行量化指标管理,突出抓好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创汇能力强的大项目。
3.促进科技进步,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开发区功能建设。
现代社会中,科技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开发区必须抓紧一切机会,投入更大力量,研究和开发高新技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提高人口素质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人口素质低是我国经济、社会矛盾的深层次原因,开发区要认真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把各个层次的教育置于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地位,在资金、物资和人力上给予大力支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在开发区兴办学校,开展提高人的素质和技能的多种培训工作。开发区要致力于培养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老的开拓者在开发区创业时做出了很大贡献,现在有很多新人不断涌现出来。开发区有不同层次的人才,人才越多越好,人才可以聘请,可以交流,有了交流才有活力。要培养一批职业企业家队伍,这些职业企业家可以为国有企业聘用,也可为三资企业聘用,使开发区真正成为一个培养现代人才的大学校。
4.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两个文明同步发展。
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才能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为市场经济发展指明正确方向,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开发区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消极影响较多,也更为直接,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更复杂、任务更艰巨。开发区增创新优势,实现大转换,就必须既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模范,也应该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模范。开发区精神文明建设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干部和人民,形成有利于开发区健康发展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条件;二是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形成团结进取、奋发向上、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精神;三是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广泛吸引群众参与,群策群力,搞好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四是要加大勤政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力度,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公安工作,打击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和违法犯罪活动,努力为中外投资者和开发区人民创造一个安全、文明、优美、方便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三
开发区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产物,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多年的实践,开发区初步起到了一种创新的效应、示范的效应和扩散的效应。但是这些效应还不是很明显。今后,与周边地区互动发展是开发区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开发区与周边地区互动发展有三层意思:其一是与所依托的母城间的互动发展;其二是与周边乡镇的互动发展;其三是各开发区间的联动发展。
1.开发区大都在城市周围建设,可以说是所在城市的子城(卫星城),它与母城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①我国城市发展的方针是“严格控制发展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目的就在于促进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人口的合理分布,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比较完善的城镇体系。因此,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可以为控制大城市(母城)的规模创造条件,要做到这一点,可以将母城中的某些项目、特别是新办的工业项目放到开发区中去办,并且分散母城的人口。②开发区应该依托母城发展,可使其与母城相互促进,并节约建设投资。有人把开发区按地域分为海岛型、远郊型和近郊型三类。海岛型开发区远离市区,又缺少便利的陆路交通,对母城的依托显得困难,应采取“小依托、大配套”的方法;远郊型开发区和母城虽有陆路相连但距离较远,可采取“中依托、中配套”的方法;近郊型开发区毗邻老市区,交通便利,可完全借助母城的经济技术基础和社会服务体系来集中发展工业,应采取“大依托、小配套”的方法。
2.不论开发区是何种类型,其周边地区大都为乡村或小城镇。开发区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又是城乡关系,城乡协调是社会的基础。在社会学中,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是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融合理论,这种理论是把城市和乡村放在一个系统中加以考虑,全面规划城乡的协调发展。按照这种理论,开发区和周边的乡镇发展应当互相补偿,互相增益,以促进城乡的全面发展。要做到协调发展,应当坚持:①优势发展。我国地大物博,一个地区总有自己的资源、地理环境、人口、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开发区发展中要寻求优势、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模式。②互益发展。一个城乡社区的发展,一般应以增益其他社区为前提,一个开发区的建设,就要考虑它对于周围乡村发展的利弊,开发区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活跃商品市场来实现城市化,如就地转化农村劳动力,就地加工或整理农产品,进行集市贸易等。③平衡发展。在不同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人口和环境等方面力求平衡。开发区不仅要办成周边乡镇的经济、商业中心,还要是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和教育中心,在经济、文化、教育各个方面促进周边乡镇的发展。
3、兴办特区和开发区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发挥其“窗口”和桥梁作用,带动其他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因此开发区要增强辐射和带动作用的新优势。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针对内地经济与东部沿海差距拉大的趋势,既要重点发挥东部沿海地区的作用,又要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开发,使其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①东部地区除继续通过外引内联,帮助中西部地区建立对外开放渠道,出口产品,引进资金和技术。还可以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考虑鼓励和引导一部分一般加工工业项目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鼓励企业到中西部地区投资,开拓内地市场。②对内地来说,开发区应抓住下个世纪中前期沿海地区因劳动力相对紧缺和工资费用上涨等使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削弱的机会,利用内地低工资和丰富的农业、矿物资源优势使沿海地区把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低档、低附加值)向内地转移,这对于实现产业结构转换、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增强内地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③中部地区应优先发展沿大河大江、沿铁路干线等交通发达地区的开发区,既能与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和三峡工程建设相呼应,以促进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又能推动中国内陆地区经济的振兴和发展。④西部地区的开发可以发挥农牧业、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和军工企业优势,还可以亚欧大陆桥为纽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
标签:可持续发展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中西部地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