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学生缺乏写作的兴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教育家指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推动力,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往往具有主动性、自觉性,并能乐此不疲。”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一旦没了兴趣,自然对写作也就没了动力,厌烦的情绪随之而来。因此,弄清学生因何对写作缺乏兴趣,如何培养这方面的兴趣,才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关键。
关键词:初中作文;兴趣培养
1 追根溯源,调查原因。
通过个别谈话、日记交流等多种形式,我大致地了解到本班学生的一些情况。
1、有些学生从小学起就未能养成写作的习惯,更不用说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了。2、平时不注意观察生活,不积累写作素材,拿起笔来腹中空空。3、读书太少,语感差,语言组织能力弱,常常是茶壶装饺子——有货倒不出,辞不达意。4、作文题目不够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无话可说。5、农村家长不太重视家庭教育,我做了一个调查,全班学生没有一个家庭订购杂志、报刊,更不用说给孩子买经典名著了,学生平时很少有机会读课外书籍,只有极少数人偶尔买上一两本杂志,还有一些人喜欢看动漫、言情小说、网络科幻小说。6、农村信息交流不畅,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学生的见闻受到限制。
综上所述,我归结了一下,学生对写作兴趣低主要是由于他们的阅读范围狭窄、信息量不足、语言表达能力差、写作素材少、写作习惯未能养成等这些因素造成的。
基于上述分析,显然须从外部客观环境和内部主观习惯这两方面着手。如何改变学生现有的外部客观环境呢?我采取的方法之一是创立“班级图书角”:首先我自己带头把家里订的杂志如《读者》、《青年文摘》等捐献出来,做到人手一册,并能够互相交换传看;然后再发动学生购买各种杂志带至学校,相互传阅,做到资源共享,使一书多用,既培养了学生读书的习惯,又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开阔眼界。方法之二,每逢寒暑假,根据时间的长短,推荐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经典名著数本,并撰写读书心得若干篇。在内部主观习惯方面,要求学生勤于动笔,坚持写读书笔记。平时备有随记本,留心收集精彩的词汇、语句、名人名言等。同时还引导他们留心时事,注重生活积累。要求学生在日记中写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写自己最真实的情感体验。坚持下来,学生由最初的被动应付到后来的主动参与,由最初的遇事漫不经心,转变为后来的处处用心、事事留意。“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厚积方能薄发,形成写作冲动。
2 改进教学方法,多渠道激发学生兴趣。
2.1 引导阅读,积累美文佳句,培养语感。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多阅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像《散步》、《背影》、《我的母亲》等这些课文,教学结束后我都要求学生模仿写上一篇类似的习作。精彩的片断我让学生背下来,积累的东西多了,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评讲练习时,遇到课外好文章,我也要求学生多读几遍,用赏析课文的方式分析它的语言和行文思路,做到学以致用
2.2 走进生活,注意观察,积累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我们农村学生生活应该说丰富的。大自然的素材对农村的孩子来说感受是最深刻的,草长莺飞、花开花谢、候鸟迁徒就在我们身边发生着,只要我们有一双慧眼,就能随时捕捉到美点,“摄入”到我们的作文中来。同时,我们农村的孩子有很多人都随着家长参与到家务劳动和田间劳动去,和城里的学生相比也就多了一种别样的生活体验,只要有心注意观察,这其中有许多宝贵的写作素材;另外,农村里有很多留守儿童,他们或寄居在亲戚家中,或和年迈的祖父母相依为命,这也使他们在小小的年纪就有了特殊的情感体验。所以说我们的孩子缺乏的不是写作素材,而是注意观察和积累素材能力没有培养起来。这就要求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过程,若有一些心得体会,就要及时记下来。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
3 利用批改评讲,激发兴趣,提高自信。
3.1 多鼓励,少批评
学生的每一篇作文,大多是经过他们冥思苦想而获得的成果,来之不易,应该受到老师的尊重和理解,所以,老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就一个精当的词,一个优美的句子,一个小小的进步,都应及时地给予鼓励,在文后给予中肯的评价。 每次批改作文时,我总要在精彩的句子下面画上波浪线,在旁边还打上五角星,并指出其亮点是什么,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
作文评语是老师和学生交流的最佳途径,激发其写作兴趣的最好方式。学生流露心迹的最好方式就是作文,而写好评语就是语文老师同学生交流的最佳途径。学生作文是心灵的流露,情感的抒发,教师批改则是思想的启迪,感情的疏导,每批改一次作文,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一次情感的交流。所以,我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充分利用作文评语,既教其如何作文,激发学生心灵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又教其如何做人,文道结合,相辅相成。这既体现了作文的要求,也提出了做人的原则,使语言表达能力和认识事物能力同步发展,这一点,对于农村地区的学生,尤为重要。
3.2 速批阅,快反馈
老师应及时批阅及时发放,让学生尽快品味到写作成功后的喜悦。这样就可以满足学生求知的心理,又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写作中存在的不足,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成功的幸福,从而激发写作的兴趣。
3.2 有针对,不空泛
作文批改要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作文水平有所提高,就不仅要在字、词、句、修辞等问题上指出不足、进行修改,更要在文章的布局谋篇、材料选择、详略安排等较抽象的问题进行具体、细致的修改,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进行把握,提到确实的提高;并通过和以前批改的比较,让学生明确其进步,从而使其作文兴趣有所提高。
4 推选佳作,装订成册,鼓励创作。
每次作文,我要求学生认真对待,选出一些较佳习作,或者打印出来装订成册,在学生中相互传阅,或者张贴在教室的墙上,让全班学生欣赏。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们互相学习,还有很强的激励效果。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乐趣,大大提高他们创作的积极性。每逢周五的语文课就是作文(周记)评讲,学生们都期待着这一节课的到来。
总之,教师要求学生写出好作文,就要自己做个有心人,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通过阅读引导、关注生活、赞美激励等,使学生永远保持写作热情,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论文作者:张晓莉
论文发表刊物:《新疆教育》2019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8
标签:学生论文; 兴趣论文; 农村论文; 素材论文; 习惯论文; 要在论文; 自己的论文; 《新疆教育》2019年6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