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巨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_邓小平理论论文

深圳的巨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_邓小平理论论文

深圳巨变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巨变论文,深圳论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制度从思辨性的经典理论转化为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倚赖于人类社会在20世纪持续进行的革命、改革与建设的伟大实践。这一实践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时又丰富和发展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与其东欧盟国政局变色,导致社会主义运动严重挫折之后,坚持改革开放方针的中国却以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展现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位于祖国边陲、与香港隔河相望的深圳经济特区,更以20年经济腾飞的惊人巨变与将在2005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雄伟蓝图,实证而雄辩地宣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质与活力,并且为这一理论的继续发展铺垫实践与探索的基石。

一、改革经济体制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19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产物,这一理论所构想的社会主义制度却在20世纪仍然保留前资本主义因素的非西欧国家里通过革命才得以实现。时空的错位与经济文化的巨大差距,使得社会主义制度首先在不发达国家建立并随之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实践,成为在经典理论上没有现成答案的事情。列宁在领导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之后,曾经在1921年倡导实施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允许余粮自由买卖,有限度地允许自由贸易,将某些国营企业租赁给外国资本家或私人经营,有意探索借助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道路。可是,1929年斯大林决定实行农业合作化,取消新经济政策。从此,建立在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苏联乃至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与此相应,全民所有制与计划经济体制在理论上被误导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优越性的最高体现,据以进行的生产关系变革被误认为是重于生产力发展和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第一要务。经济的统制与理论的扭曲交互作用,最终凝聚日后导致苏联瓦解的内在隐患。90年代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因此反省说:“三个因素导致了苏共的垮台:对所有制的垄断,对政权的垄断,对真理的垄断。”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也很快沿用苏联的模式,留下深刻的教训。对此,邓小平在80年代总结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过去我们搬用别国的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邓小平在总结中外社会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强调:“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主义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他还指出:“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9、237、63、138页。)于是,通过改革开放,解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对于社会生产力的束缚;以超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在此基础上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实现共同富裕,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它强调将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展示社会主义优越性与改善人民生活的基石,其意义不仅在理论上弘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真谛,荡涤“左”的政治思想观念对于社会主义及其生产关系的曲解,而且还在实践上向全国人民指明按照中国的实际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从而为日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苏联模式遭受失败之后的继续运行树立新的典范。

根据邓小平与党中央的部署,深圳等经济特区从创办之日起,就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实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试验田”。20年来,深圳特区坚持采取增量渐进式的改革战略,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地逐步改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激活社会生产力与劳动者的敢闯、创新精神,促进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80年代初,鉴于全国仍然实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新成立的深圳市政府明确提出“跳出现行体制之外”进行市场调节为主的改革思路,相继改革基建体制、价格体制、财政体制以及劳动、工资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对牵涉画更广的金融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土地管理体制以及国营企业内部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深圳率先进行的一系列改革迅速激发巨大的市场反响,各处资金、劳力蜂拥而至,深圳成为在中国投资创业的首块热土。来自各地的创业者在深圳相继创造领先全国的“深圳速度”与“深圳效益”,反映出改革开放焕发无限旺盛的社会生产力。1992年春天,邓小平再度南下视察,亲眼目睹深圳改革与建设的惊人巨变,欣然总结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页。)

同年,党的十四大明确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深圳市政府因此决定率先在全国建立符合国际惯例并与香港经济运行机制相衔接的市场经济体制,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激励社会生产力自主发展的作用。经过多方努力,到90年代末期,全市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经济体制改革与创新的成就,促使深圳社会经济发展一直保持快速、 高效的发展势头。 1980—1999年间,深圳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递增31.2%,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45.4%,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年均递增41.8%。20年间,深圳已经从落后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的现代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其惊人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曾经以经济腾飞闻名于世的亚洲“四小龙”的最高年均增长率,成为世界城市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之际,深圳的崛起,不啻耸立起一座昭示中国的改革开放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比资本主义更加快速发展的丰碑。

二、以科技进步、制度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劳动者的文化素质、科技水平与主观能动性,则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潜能。在解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对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外在束缚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与制度创新,提升劳动者与管理者的科技文化素质与主动创业精神,健全社会主义生产力自我完善、自觉运行、自动发展的内在机制,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火车头作用。

对此,邓小平作过许多论述,这些论述构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早在80年代中期,他就指出,在改革经济体制的同时,也要改革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1992年春天,邓小平在视察深圳等地时重申:“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08、377页。)

邓小平的指示直接促进深圳“科教兴市”战略在90年代的制定与实施。市委、市政府明确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深圳第一经济增长点来抓,及时制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规划以及相关的配套政策与法规,协助高新技术企业解决融资、技术开发、人才引进和培养等问题;积极推进经济体制与科技体制的改革,努力营造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体制条件和综合环境。市政府还鼓励企业实行产权主体多元化,大胆探索高新技术企业的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建立国有资本与集体资本、私营资本、外国资本互相参股的股份制高科技企业;同时鼓励企业实行知识产权资本化,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符合高新技术企业特点的技术入股、科技管理人员持股经营等现代企业制度,形成适应当代知识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技术创新机制。为了解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于人才和技术的需求,深圳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措施。一方面每年从内地大学引进1万名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 同时欢迎海内外著名大学到深圳兴办产学研基地,培养研究生和进行科研成果转让;一方面努力办好市属大专院校,同时鼓励本地企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与高校和科研单位密切合作的研究开发体系。通过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深圳逐渐形成一支基本适应高新技术产业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科技人才队伍和有相当文化知识的青年劳动大军。他们以知识和技术勤奋创业,推动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在90 年代中后期突飞猛进。 1995—1999年5年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年均递增41%, 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7.2%增加到40.5%。199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819.79亿元,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占46.76%,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达51.33亿美元。实践证明, 完善的利益激励机制能够激发劳动者,尤其是智力劳动者的创新潜能和创业冲动,形成社会生产力自觉发展运行的源流;提升劳动者的科技文化水平,就可以促使活劳动的创造价值大大超过物化劳动创造的价值,从而获得知识产品的高额利润,实现社会生产力的展翅腾飞。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革命、最活跃的原动力。当社会主义生产力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及其政治思想观念的束缚而自觉运行之后,劳动者当家作主的政治热情就会油然而生,体制创新的改革探索随之向纵深发展。1993年10月21日,深圳宝安区沙井镇党委根据村民的要求,决定实行各村干部的直接选举,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进行建立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改革尝试。5年后。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农村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是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这时,沙井镇村干直选已经连续进行两届。1999年1 月18日至4月29日, 深圳龙岗区大鹏镇以“三轮两票”制进行民主推选镇长的试点工作,率先探索改革我国现行乡镇选举制度的新路。村干直选与镇长民选相继最先出现于改革、建设成就卓著的深圳,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总会带动基层民主政治的相应变革,最终形成有利于人民群众创业发展、当家作主的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

邓小平在80年代中期说过:“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我们政治体制改革总的目标有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而调动人民积极性的最中心的环节,还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6、178页。)90 年代深圳农村率先改革基层民主政治的创举,实践着邓小平当年的指示,反映出社会主义生产力自觉发展运行的必然趋势。

三、社会主义的本质与共产党的使命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将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与生产力自主发展的基本保障,只有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才能展示社会主义优胜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为社会主义最终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它摈弃忽视生产力发展而片面追求生产关系“一大二公”的传统扭曲“理论”,鼓励人民群众改革创新、自主发展生产力的社会实践,符合中国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及其思想政治观念的束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思想政治观念的社会转型与社会需求,因而在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焕发出无限的创造力和感召力。20年的深圳巨变,正是实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结果。

1992年春天,邓小平在视察深圳期间,针对当时有人以姓“社”姓“资”问题责难中国的改革开放,质疑深圳经济特区的社会主义性质,明确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详细了解深圳巨变之后,他总结说:“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为了消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及其“左”的政治思想观念的干扰,坚定全党、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念,他重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373页。 )邓小平的南下讲话,不仅立即在深圳和全国掀起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热潮,而且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增添了创造性发展的光辉论述。他提出应该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标准,实际上是将他一贯坚持的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具体转化为社会属性的判断指标与社会实践的行动指南,从而正确阐明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彻底解除“左”的政治思想观念以姓“社”姓“资”的属性标签压抑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理论”束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党的第三代领导江泽民同样关注与指导着深圳特区的现代化建设。江泽民曾经多次视察深圳,并在90年代中期代表党中央、国务院重申中央对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中央对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变,要把发展经济特区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江泽民还为深圳特区题词:“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江泽民关于新时期特区建设的重要指示和题词,鼓舞深圳人民“二次创业”、继续创造特区发展的辉煌业绩。2000年春天,江泽民在视察深圳及广东等地期间一再强调:“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正在成为激励深圳特区各级党组织带领人民群众继续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思想动力。

“三个代表”的论述对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使命作出新的概括,对各级党组织、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提出新的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是面向新世纪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它与阐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三个有利于”一样,贯穿着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思想内涵,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形成继承发展的相互关系。在“三个有利于”的论述为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自由发展打开广阔空间之后,“三个代表”的论述及时强调党要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提出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以便完成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的世纪命题。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共产党领导、人民政府宏观调控、全民广泛参与的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改革开放焕发的社会生产力正如喷薄而出的奔流,推动经济特区与祖国各地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迅跑。党按照“三个代表”指引的方向前进,一定能够领导中华民族走向光辉灿烂的未来。

标签:;  ;  ;  ;  ;  ;  ;  ;  ;  ;  

深圳的巨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