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 助力“一带一路” 战略
廖顺萍
(昭通学院 外国语学院,云南 昭通 657000)
摘 要: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如何有效地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是外语教育工作者无法逃避的课题。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内容,探讨了地方高校外语专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路径,以期更好地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复合型外语人才; 培养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它是经济发展构想的进一步概括和延伸,是我国利用国际和国内两大市场,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中长期经济战略决策。“一带一路”涉及众多国家,覆盖广阔地域面积。沿线国家大约有65个,按照地域划分,主要包括东南亚11国,东亚1国,南亚7国,中亚5国,西亚20国,中东欧16国,东欧4国以及北非1国。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地指出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五大合作内容: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由此可见,“一带一路”建设内容之丰富,是史无前例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省市也要积极抓住机遇、勇敢面对挑战,利用自己的优势与特色,扩大视野,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加快地方经济建设,在此过程中,地方高校也要积极作为,为地方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助推作用。
一、“一带一路”的内涵及其为高校外语专业带来的机遇
“一带一路” 辐射地域广阔,沿途国家众多,涉及的语言繁多,建设内容丰富。综合起来,可以用“三个内涵 ”和“五个相通”来概括。“三个内涵”即经济贸易 、区域秩序和人文交流;“五个相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 、贸易畅通 、资金融通 、民心相通。在“五通”之中,民心相通是基础 ,其实现途径有赖于高等教育,高校通过对学生传授沿线各国历史文化 、政策体制 、地缘政治,可以增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信任,进而加强资金、贸易、设施往来 。与此同时 ,“一带一路”为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 、深化教育改革 、提高教育质量创造了重大的战略机遇。其中,政策沟通为教育国际化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贸易与资金的融通是教育国际化的经济保障 ,中国东盟铁路建设压缩了教育合作的时空距离,为教育合作在交通上提供了便利。“一带一路”为沿线国家扩大人才交换规模 、开展合作办学、共建共联科研中心 、整合科技资源开辟了新的路径 ,也为我国高等教育“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发展模式创造了新的机会。由此,当英语专业正面临被边缘化的困境时,“一带一路”如雨后彩虹,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英语教育者唯有趁着这股春风,顺势而行,方能化险为夷。
二、我校外语人才培养状况
我校自建校以来,就开设了英语专业,但40多年来的英语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师范专业方面,期间也有招收商务英语和旅游英语方向的学生,但为数极少。因此,目前的外语教育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语种单一,长期就培养英语专业方面的人才;二是专业缺失,外语专业人才主要从事中小学英语教育工作,甚至有的学生毕业后从事与英语教育不相关的工作;三是长期以来“重知识的传授,轻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据了解,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对英语国家文化课的开设不够重视,因此英语专业的学生知识单一,综合能力不强;四是缺乏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我们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欠缺,薪资不高,自我成就感不高。
三、培养复合型人才,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只有物资和资金的支持是不够的,还需要科技软实力的支撑,特别是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日趋凸显(杨云升,2015)。陆娟(2016)指出,“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是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也是外语人才培养的全面深化 ,外语教育需要深化改革 ,走内涵式发展路线—— 培养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才能满足“一带一路”建设对外语人才的需要,才能推动外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可见,“一带一路”不仅给高校外语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更是给高校外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内容,我校外语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对外语人才的培养:
一是培养外语+人才。外语+人才是指培养既精通外语,又掌握一门专业技术的人才,例如金融、管理、旅游、贸易、物联网等领域的专业知识。
对照组患者,血糖降低至正常水平时间为(9.55±3.05)d;观察组60例患者,血糖降低至正常水平时间为(7.01±1.50)d;两组血糖降低至正常水平时间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最后,学校也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假期游学的方式,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对比学习,深度探索“一带一路”沿途国家文化,直观地体验他国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
三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一带一路” 的战略背景下,我国将在贸易、 金融、 文化、 旅游等多个领域与沿途国家进行合作交流, 除了解决语言的障碍,还需要更多在实际工作中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人才(刘芳,2017)。
四、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
(一)外语+人才培养途径
复合型师资的匮乏是外语+人才培养的瓶颈。而师资队伍的充实非一日之功可以实现的。在现实环境中,可以多措并举,探索出一条有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校内合作,培养外语+人才。“闻道有先后,术立有专攻”,在时间和资金上不容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2+1+1模式,即学生在外语学院系统学习2年英语,在听说读写译等综合技能得到全面提高的基础上,再到本校其他专业去学习1年的专门知识,如:旅游、商务、酒店管理、物联网等领域的知识,这些专业技能重在实践,学生通过1年的学习,对该领域的知识有了感性的认识和基本的掌握,然后再用1年时间到相关专业领域实习,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实训,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不断地积累经验,逐渐提高专业技能,逐步拓展就业范围,增加就业机会。
早在20多年前,黄源深(1998)就指出,外语专业的学生患有“思辨缺席症”,其病因是外语学习的内在规律及教学方法不当。12年之后,黄源深(2010:11)再次强烈地呼吁“思辨缺席的痼疾不除 ,外语学生难有出头之日”。在初见21世纪微光之时,黄源深就有如此的远见卓识,经过近20年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地位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带一路”实施5年多的建设,“如何奏响新的篇章”的现实背景下,培养外语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显得尤其重要,它是外语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刘芳(2017)提出,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外语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扎实掌握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在实际工作中,还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都与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息息相关。
三是采取校企合作方式,培养精通外语的专业人才。国内高校的理工科专业学生校外有固定的实习基地,校内有实验室;而我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只有简单的语言设备,如语音室,远远满足不了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口语和口译能力的需求,更不用说学生对其他领域知识的掌握。在学校师资和硬件设备有限的情况下,可以争取校企合作,将学生送到企业当1年“学徒”,了解该领域的专业知识,结合已有的英语综合能力,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
将所有策略线性排列,表示策略位于an之前.由式(25)、 (26) 可知H(P)是关于时间t的非减函数,H(P)在f(P)=0处取得极值点,即常微分方程式(22)的稳定点,更新过程{P(t),t≥0}的纳什均衡点.令H(P)=gn(P),为用户使用混合策略的目标函数值之和,则有:
(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其一,电磁法。在应用电磁法的过程中,通过根据被动员电磁测探法来检测大地的电磁,通过勘查地区自然产生的电磁作用,对磁场的强度进行一定的调解,有效勘查矿区环境,从而得到相应的分布图像,收获精准的勘查信息。在实际勘查的过程中,技术工作者往往需要运用低频电磁法来勘查矿区,在检测到矿产的过程中,会有异常信号出现,从而完成勘测工作。
目前,我校的课程设置侧重英语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如基础英语、听力、口语、翻译、英美文学等,轻人文领域和英语国家文化课的开设,虽然为学生开设了英美国家概况和跨文化交际课,但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较而言,这些课程课时数非常有限,且课程内容范围狭窄,几乎不涉及“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的文化。培养高素质人才,助力“一带一路”,调整课程设置,统筹规划课程,制定服务地方经济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回归高校的办学宗旨、巩固高校的立足之本。
我国较早的跨文化交际始于公元前2世纪的丝绸之路,我国古代人民通过商业往来与中亚、西亚、非洲、欧洲的人民进行交流(胡文仲,2003)。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跨文化交际无处不在:我国外交部长以及外交发言人与外国领导人之间的交涉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在外企供职,与外国同事之间的交流也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出国旅游、出国留学亦或是与外籍教师交往都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我们所处时代的一个突出特征。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三个内涵”和“五个相通”都分别涉及了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尤为重要。
二是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民心相通是基础,是各国进行交流与合作的前提条件,因此,对外语专业的学生选择性地开设“一带一路”沿途国家文化鉴赏课尤为重要,是避免产生交际失误的必经之路。
其次,文化课教学方式有待改进。目前的文化课停留在讲座形式,虽提及他国文化知识与背景,但对不同文化的反思非常欠缺,学生是一个被动的听众,而不是以参与者身份体验他国文化,因此,可以利用“一带一路”契机,与邻国合作办学。马丽娟(2017)倡议“一带一路”沿途各高校之间学分互认。把学生送到邻国大学交流学习,既保证了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又能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让学生了解异国风情,尊重他人文化,增进文化交流,为今后顺利进入职场做好充分的准备,避免进入合资企业或外国公司,与外国同事间共事和日常相处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误会,影响工作效率。
PUE的定义中IT负载的功耗仅包括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等IT设备功耗的叠加,但若直接测量每台IT设备的功耗又较为费时费力。若如一般测量方法中将UPS或配电列头柜的输出功率作为IT负载的耗电量是较为准确且有效率的方式,但也是有误差的,因为该方法忽略了UPS或列头柜后端PDU以及电缆的损耗。如采用智能型的PDU测量数据(带电压、电流统计),则统计量会非常大,且往往PDU测量的数据不够精确,通过这种方法累加的数据反而误差更大。
(三)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是争取与名校合作。作为西部高校,我校可以与国内名校合作,争取资源共享,建设校内监控机制,督促学生充分利用在校时间,通过知名高校的网络课程、微课等,学习专门领域的知识,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既增长了见识,又夯实了专业基础,增强了就业竞争能力。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涉及多领域、多边贸的合作,沿途国家间的合作范围广泛、合作内容丰富,包括贸易、运输、基建、金融、电商、能源、旅游、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一带一路”战略无疑给外语专业的学生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但也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来“重语言、轻应用”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具有思辨与创新能力的外语人才是外语教育工作者的出路。
信息安全工作 随着国家经济和信息化工作的快速发展,信息安全工作提上重要日程上。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各级网络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国家也颁布了《网络安全法》,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网络强国,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也为网络安全工作指明了方向。
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一是转变教师角色。现代教学手段空前发达,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已经由讲授者转变成引导者,“满堂灌”的教学不仅使教师讲得身心俱疲,学生也听得昏昏欲睡,在翻转课堂、微课、雨课堂到来的时代,我们没有理由不利用现代网络教育平台,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式、互动式教学,从根本上挖掘学生的潜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做一个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和聆听者。
二是改革“重语言教学、轻实训实践”的培养模式。长期以来,我校英语专业的教学特别重视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是,经常要求学生机械地背诵、模仿英语句型,甚至把课程上成应试性教学,如此的教学模式,势必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妨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养成。各门课程要根据培养目标,结合实际设计能体现课程特色的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论文写作课的教学就应该区别于其他课程,必须理论结合实际,采取讲座+小组讨论或讲座+田野调查的教学模式,力求让学生学一点会一点,在讨论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高,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训,学生的研究思路发散了,科研能力也提高了,这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不无裨益。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桥梁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在桥梁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预应力技术的使用,可以减轻桥梁结构的自重,并且提高梁部的抗压能力,避免或减少结构表面的裂缝现象,从而保证整个桥梁工程的稳定性。此外,预应力技术可以避免不同项目节点之间出现明显的接缝现象,确保项目表面满足平整性和美观性等要求。
三是改革课程评价方式。近年来,由于迎评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存在,教师们听得最多、接触得最多的就是各种模板,当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模板这个范本,我们做出的材料看上去整齐划一,十分养眼,也遵守了教学要严谨这一规范,但是,每门课的考核都按统一的试卷模板,是有背于课程特色的,如果论文写作、教学法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也像基础英语、高级英语那样考学生的对语言点的掌握或对某个理论的理解,显然会失去开设该门课程的意义。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的考核,一定要体现对学生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设计能测试学生思辨能力的考题,如做一个研究方案或设计一堂英语课,这样的考题就没法按规定的试卷模板设计,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因课程而异,制定能体现本课程特色、高效率地实现课程目标的评价方式。
五、结语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为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和重大部署,无论从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是空前的,给外语教育工作者和外语专业学生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外语专业要以此为契机,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内容,以《愿景与行动》作为指南,不断推进和改革当前教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尝试培养外语+人才,重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才能更好地助力“一带一路”战略,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主动作为、积极作为,充分体现外语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担当。
参考文献:
[1]杨云升. “一带一路”建设与外语人才培养[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9):130-134.
[2]陆娟.“一带一路”战略下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陕西外语学院学报,2016(2):101-104.
[3]刘芳. “一带一路”背景下看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J].邢台学院学报,2017,(2):117-119.
[4]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1.
[5]马丽娟. 高校助力 “一带一路"倡议的路径研究[J]. 昭通学院学报,2017,(6):16-19.
[6]黄源深. 思辨缺席[J]. 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1+19.
[7]黄源深. 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 外语界,2010,(1):11-16.
Boosting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hrough Cultivating Inter -disciplinary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AO Shun-p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Zhaotong University, Zhaotong 657000 China)
Abstract : With the incessant progress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how to efficiently fulfill the proposal is an unescapable project for foreign language educator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ways to develop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iming at helping effectively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serving the local economy.
KeyWords :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nter-disciplinary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Cultivating
收稿日期: 2019-04-09
作者简介: 廖顺萍(1975- ),女,云南威信人,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H319.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 7408( 2019) 03- 0091- 04
标签:“一带一路”论文; 复合型外语人才论文; 培养论文; 昭通学院外国语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