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科举制度”题对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举论文,研究性学习论文,启示论文,制度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8年全国文综历史试题中的“科举制度”题,集时代性、人文性、实用性于一体,可谓匠心独运。然而,考生的得分普遍较低。究其原因,除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阅卷环节存在一定问题(如采点给分与采意给分的问题)之外,也与目前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有关。
一、考生答题情况及所反映的基本信息
第1问: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最为盛焉”。考生回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缺乏比较,较为空洞。如“唐代沿用隋朝的科举制,对人才进行选拔,进士的选拔比明经的选拔更加严格和正式。进士在当时处于领导阶级,管理民众或商议国家大事,进士的地位高,进士的选拔困难。进士需要考查的能力更多”;“因为进士更加注重诗赋、文学的修养,对事务的解决能力较明经更为重视”等。而参考答案为: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很显然,参考答案运用比较方法,揭示了问题的实质。②缺乏分析,离题万里。许多考生只要涉及到文化,就会从政治、经济去考虑,乱答一气,如唐代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对外交流频繁形成了开放的局面;人们个性张扬;选官中进步的科考更具开放性,更能表达个人观点,因而文人都去考进士等等。这样的回答缺乏针对性,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
第2问: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学生对这一问的回答相对较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中世纪的时间概念不清楚。如中国的官员有一定的权力,而中世纪英国官员则被视为国家的仆人;中国的官员是经过考试录取的,而英国的官员则是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任命的;中国的考试内容偏重文学类的,英国的选官考试则偏重古典文学、数学、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等。答案中显然包括了材料二中关于工业革命后英国文官制度的内容,由于缺乏对“中世纪”概念的基本认识,于是就出现了答非所问的现象。
最后一问: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共同之处。参考答案是:打破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增进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提高官员队伍素质,加强对社会的有效管理。对此问的回答折射出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很多学生的回答是套话:使社会更有秩序化;使优秀人才辈出;推动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繁荣等。从中不难发现: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根本没有按照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作答,而是按照平时教师所给“基本套路”来解题,貌似放之四海而皆准,实则缺乏针对性,因而大大降低了得分率。
从学生的答题不难看出:其一,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重表面轻实质、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比较普遍;其二,教师在材料阅读教学方面存在较大问题,其主要症结则在于缺乏指导或指导不得法。通过有效指导,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解析材料的能力,是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要义,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是否得法。
二、高中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现状
笔者对自己所在学校的高一、高二各三个班的306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题包括:①你认为高中历史课本中“学习与探究”案例的比例如何;②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是怎样处理的;③你对这些问题感兴趣吗;④你希望怎样落实。
对问题①,85.6%的学生认为比例是合理的,13.1%的学生认为比例较合理,只有1.3%的学生认为不合理。结果说明学生对教材中“学习与探究”案例的比例安排是认可的。对问题②,76.9%的学生回答老师没在课内或课外安排学生进行过探究,20.4%的学生认为老师会结合课堂适当讲一下,2.3%的学生表示不知道。说明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对研究性学习至少是不够重视的。对问题③,78.9%的学生表示非常感兴趣,可见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充满好奇并抱着积极的态度。对问题④,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影响,基本未能提出具体有效的想法,但有些建议对教师仍具有重要作用,说明研究性学习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仍是十分新鲜的,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探索实践。
作为本地区新课程调研组成员,笔者曾在对新课程的实施情况调研中听过多堂研究性学习课。学生的激情普遍比较高涨,课前准备充分,课堂上引经据典、唇枪舌剑,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虽然学生的辩论有时张冠李戴,缺乏理论素养,语言还嫌稚嫩,但充分显示了学生对该问题的重视。令人遗憾的是,在学生辩论结束后,很多教师对学生的观点缺乏系统评析,甚至对学生出现的知识性错误都未能予以纠正。这样的探究课,只有形式上的“活跃”,缺少了实质的“突破”,无法达到新课程强调的探究应该成为教育教学的常模和学生自觉行为的要求。
在课后的交流中发现,大多数教师在平时几乎没有开展类似活动,所谓的研究性学习课往往只是“作秀”而已,即为了对付公开课而临时组织。相当部分教师对课文中的“学习与探究”存在着认识偏差,认为这仅仅是在课本中多了一种形式而已,没有实质性的内涵。2008年高考历史试题选用教材“学习与探究”中“科举制度的利与弊”的相关材料,切中当下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时弊,极具警示和导向作用:研究性学习必须落实到每堂课的教学之中。
三、历史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基本对策
据分析,目前研究性学习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从认识上来看,很多教师认为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或需要耗费大量课堂教学时间,或需要占用大量课外时间,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出校门,甚至认为这是劳民伤财,会严重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因此,除了为应付检查(或其它目的)偶尔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或者在课堂中偶尔设置个别在课后教师不管、学生不理的所谓“研究性课题”之外,“研究性学习”仅作为空中楼阁式的一个概念而存在,“时髦”却很“空洞”,更谈不上使研究性学习“常态化”了。
2.从课题的选择和确定上来看,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引导不恰当,过分注重那些游离于课本知识之外的问题。以某地区评比的几次研究性学习小论文为例,在选题上局限于本地区的风土人情、历史人物、文物古迹等。如“××小吃的历史(龙游发糕甜又香)”、“××服饰的变化”,甚至是“××的发展历史”,等等。在研究方法上,大部分学生主要是查询网络资料,很少运用文献法、调研法等手段。在论文写作上,很多学生停留于资料的堆砌、现象的罗列等层面,缺乏梳理和分析,更谈不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于这些乡土内容的研究,对加深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感情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值得肯定。问题是对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理解过窄,严重忽视了对课文中一些重要问题的研究,这可谓是“舍本逐末”。课文列入的学习与探究内容,针对性强,既是值得探究的问题,又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既不太费时费力,又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全面地掌握教材知识(类似的“边缘知识”在教材中可从多处挖掘)。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就能给学生以方法论的渗透和熏陶,达到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的目的,这也正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所在。
3.从组织上来看,缺乏对学生的有效指导,放任自流的现象比较普遍,甚至有学生反映,他们从选题、收集材料直至论文的完成,一直没有得到教师的任何指导。教师只是告诉学生,“研究性学习”要记入学习成绩册,然后让大家组成若干个小组,放手让学习自己去搞。学生由于受认知水平和阅历等因素的限制,往往只能到网上找现成的资料东拼西凑交差了事。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那么,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和指导者的作用究竟体现在哪里、体现了多少?究其原因,一是如前所述,教师在认识上存在一定偏差;二是缺乏责任意识,辅导研究性学习相对于常规教学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三是缺乏必要的研究素养,相当部分教师本身从未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对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内涵和要求等缺乏了解,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了。
上述问题的共同点就在于将“研究性学习”理解为一种活动形式,而忽视了它的实质内容。“研究性学习”本身倡导的应该是一种学习过程,是一种学习理念和方式,当然也是一种教学方式。它应该走向常态化,即把“研究性学习”理念落实到每一天的学习活动中,努力向教与学的各个空间、时间延伸。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不仅要把如何研究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且应起到示范作用。
面对新课改,面对新课改后的高考,教师应重新审视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内涵及本质等问题,认真研究和把握指导方法,从而将研究性学习落实到观念和行动之中。
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放宽视野,不能只盯住书本中所谓的主干知识,而要从宏观上、整体上把握教材。教师要成为研究性学习的第一人,主动关注新课改,跟踪学科前沿,关注学术动态。
2.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现状。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开展学习与探究的活动是很有兴趣的,所提出的建议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学生认为,既然是探究,就应该从所探究问题的起源入手,通过实践调查,增加社会经验;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小组合作既可以与学生,也可以与家人、老师合作;尽量拓展课本知识等等。
3.从活动探究向课堂教学探究转变。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应该在课堂。史料教学是历史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切入点,也是使研究性学习成为常态的有效方法。它侧重于对学生以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一是提取史料信息能力的过程与方法;二是对图表史料的利用和分析;三是对史料的搜集和积累能力。这些训练,能使学生从根本上掌握收集和运用史料、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实效性。有条件的教师,可适时、适当地向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背景和动机、过程和方法、观点与结论等等,给学生以示范。
4.针对教材内容结论、学术研究新动态、具有争议的影视剧、时政热点等,给学生提供相关研究性课题。如“澶渊之盟”是胜利还是失败的产物、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发源于中国、袁世凯是“窃取”还是“取得”辛亥革命成果、罗斯福“新政”何以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科技,神灯乎?魔盒乎”、殊途难同归——中日早期近代化的比较,等等。这些课题既与学生的学习密切相关,但又高于课本知识,无论对学生拓展视野、活跃思维,还是对深化课堂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