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研究的意义及优化信息资源结构与布局的建议_经济论文

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研究的意义及优化信息资源结构与布局的建议_经济论文

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研究的意义及优化信息资源结构布局的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资源论文,布局论文,意义论文,结构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针对当前社会上某些人对用户需求研究及信息资源有效配置问题存在的片面、模糊认识,进一步强调提出在信息手段现代化的今天,用户需求研究及信息资源合理布局及有效配置研究,仍具有其现实意义,不可忽视。同时,对信息资源结构布局的实施,提出引入重心论与波峰论。

关键词 信息资源 系统配置 结构

1 传统资源有效配置研究的意义

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理论问题,早在1975年就成为世界上各国的热门话题之一。在我国,由于当时基本上是以计划经济体制为大背景,对这类问题的研究结果缺乏透明度和说服力。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陆续设立了国家经济信息系统、铁路运营信息系统、电网监测控制信息系统及统计信息自动化处理系统等十几个大型信息系统及相应的地方信息机构,信息资源在我国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得到进一步的确立和重视。顺应这一时代特征,有关信息资源有效配置问题的研究便自然地被提到了日程。

信息资源有效配置问题研究,主要是研究和利用信息资源特殊性中的共享性,使同一种信息资源,可以多次、反复地被不同的使用者投入到社会经济活动中,为社会创造财富。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大大增添了人为色彩,使同一种信息资源可以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通过宏观调控、市场竞争和有偿转让等方式,多次、反复地应用于社会活动和各种经济活动中。信息资源的这种共享性正是在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前提下得以实现的。没有信息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没有信息资源的合理布局就难于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因此,用户需求研究、信息资源有效配置和信息资源结构问题的研究,在信息手段现代化的今天仍具有其现实意义,不可忽视。有人认为“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不必要将信息需求与资源供应点重合”,不必考虑信息资源供求点靠拢,开展用户需求研究意义不大,认为利用Internet网络可以解决国内外一切供需矛盾,笔者对比不敢苟同。诚然,通过计算机联网能解决文献检索中的一部分问题,主要是解决文献有无问题,但难以解决国内文献全文检索问题。笔者认为,在近期内,Int-ernet网络仍不能取代用户研究,不能取代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研究。上述片面认识,客观上是对用户需求研究的否定,也是对信息资源合理布局、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研究的否定,是不可取的。

在我国,对文献资源整体建设和资源共享问题的探讨与实践始于1957年问世的《全国图书协调方案》和1987年成立的“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其目的就是力图促使实现一种大范围的,从宏观上通盘规划的文献资源建设。尽管这些努力由于当时种种主客观原因未能持久,没能应用于实践,但整体文献资源共享已深入人心,并在实际应用中产生了很好的效益。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许多信息部门相继开展了文献信息资源合理布局与资源共享工作,通过协调工作,基本上理顺了许多信息部门馆藏和提供服务的关系,明确了各自的工作重点、入藏品种和数量,避免了文献的不必要的重复引进,增加了急需引进的最新文献品种、扩大了文献资源共享范围,提高了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整体功能。

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是计划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信息资源合理布局这项计划工作,也应遵循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这一项基本原则。我国信息资源有效配置是指信息资源布局结构合理、多层次的信息资源收藏体系的建立、专业信息中心的形成以及信息资源的地区分布能适应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要求和信息资源的社会需求程度的满足。我国信息资源合理布局与有效配置工作,首先必须以国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区建立为基础,使其适应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结构合理、多功能、高效率的要求,把各部门、和地区的信息资源视为国家所有,属于全民财富,应分层次、各有侧重地分工协作,实行资源共享。

2 优化我国信息资源结构布局的建议

关于优化我国信息资源结构布局的措施问题,国内许多情报刊物已先后刊登不少文章。笔者拟对此稍加补充,建议引入重心论和波峰论,指导我国信息资源结构布局工作。

我国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与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要求相比,该体系还很不适应。主要表现在由于宏观布局不合理导致体系效能很低。例如,信息资源的配置过于集中,不计高校、图书馆系统,仅科技信息系统,北京地区集中了信息经费的60%左右,北京圈人口数只占全国总人口的7%(1986年),经济比重,北京1988年国民生产总值只占全国的9.49%,而北京又远离我国信息需求重心,远离经济发达地区,导致信息供求矛盾突出[4]。从微观看,我国信息资源配置又过于分散。例如,仅北京,部级以上的信息机构有40多个,有的城市,仅一个地方就有几个信息机构的为数也不少[4],这些信息机构的功能雷同,收藏重复,结果是分散了投入资金,降低了体系的总体效能。

针对我国科技信息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状,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配置现状对信息需求呈正相关的观点出发,建议引入重心法宏观研究我国科技信息的供求关系,并对我国科技信息体系和信息供应重心远离信息需求的偏向进行调控。据1988年统计计算,我国信息供应重心在北纬36.68°、东经115.16°,地处河北丘县南丘城附近,需求重心在北纬32.88°、东经115.47°,地处安徽阜阳以西。供需重心纬度相差3.8°、经度相差0.31°[(4]。可见,我国信息资源的宏观配置上存在明显的不合理性,即供应远离需求,致使信息用户获取信息的费用大增,同时,也使信息机构远离广大信息用户,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我国科技信息事业效能的发挥。

从我国经济分布的现状看,存在着经济分布重心和若干波峰。信息资源的配置,应引入重心和波峰理论,按照我国经济分布重心和波峰来展开,使信息供应适应信息需求。[4]

2.1 根据经济重心的偏移来调控信息资源配置走向

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但从宏观看,经济分布有重心,这一重心可以通过各省的工农业总产值或国民生产总值的地理分布来求得。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事实上已经形成发达的“多极”(或叫经济波峰)。据统计计算,1980年全国经济重心在北纬33.82°、东经115.21°(河南郸城西)。1988年全国经济重心在北纬32.88°、东经115.47°(安徽阜阳西),8年间,重心向南移动了0.94°(约94公里)、向东移动了0.26°(约26公里),表明我国的经济重心呈向东南部偏移的趋势[4],信息资源配置也应注意到这种趋势。

2.2 按信息资源配置重心和波峰进行布局

我国信息资源的配置,客观上也存在配置重心和配置波峰。信息资源的配置重心可以通过若干时间内信息的投入来计算,同样也可以计算出信息资源的配置波峰。

2.3 力求信息资源供求重心接近、靠拢

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出发,信息供应应围绕需求来展开。如果我们以经济重心代表信息需求重心,以信息配置重心代表信息供应重心,研究二重心的差距以及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可以据此宏观判断整个系统的效能。在此基础上,按信息供求重心靠拢的原则和经济发展波峰,逐步调整信息供应重心向需求重心靠拢,达到调控信息系统的目的。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重塑我国信息需求的供应环境,使信息的供应重心和需求重心尽可能接近靠拢,以便信息系统的效能越好;反之,系统的效能就越差。这是由于获取信息的成本(如车、船费、电信费等)与距离成线性关系。因此,国家在制定信息事业发展规划时,应调控信息供应重心,使之尽量与信息需求重心相靠拢,以便从宏观布局上提高我国信息资源搜集服务体系的总体效能,为促进国民经济和科技发展服务。

为缓解信息供求矛盾,提高整个系统的综合效能,必须对信息配置进行变革:(a)宏观上,适当分散形成“多级”。在总费用不变或有所增长的前提下,逐步改变信息资源过分集中在北京的现象。从全国看,信息资源配置应适应信息需求的“多极”格局,实现信息体制从层状结构向网状结构变革,这是必然趋势,加强重点是北纬32.88°以南、东经115.47°以东的信息机构[4]。结合经济、交通、通信等实际情况,首先应加强上海、广州、重庆(成都),其次应加强沈阳、武汉(株洲)。(b)微观上,适当集中实现统一。这是指加强重点地区的信息机构,决不在这些重点地区再搞多头分散。一个地方只能有一个信息中心,它应实现业务上的多功能,要集期刊、专利、标准及其它文献于一身并实现大型计算机化、数据库化,逐步实现全国计算机网络化和资源共享,以提高信息系统的权威性和总体效能。

标签:;  ;  

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研究的意义及优化信息资源结构与布局的建议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