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研究论文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研究论文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研究

周 宁

(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湖南·益阳 413000)

摘 要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伴随着“互联网+”步入了全新历史时期,网络以开放性、虚拟性、去中心化等特点,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元素和新平台,但同时也带来新挑战,一些消极、低俗的负面信息通过网络不断渗透进大学生群体,影响了大学生价值观念的生成和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如何结合网络的优势,融合先进教育理念,改革思政课程教学模式,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刻不容缓。

关键词 互联网+ 高校 思政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实践成果,它代表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2]同时也改变了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理念和方法,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以教育者为中心”的局面,调动了受教育者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其创造性,满足了个性化教育的需求,让传统教育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但其碎片化、去中心化、开放性等特点加剧了大学生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的异化和波动,使得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危机环绕。因此,在互联网迅速发展境遇下,如何融合网络的信息优势,与时俱进地探索思政教育新方法和新渠道,运用网络切实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1 “互联网+”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

1.1 开启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新时代

伴随着日新月异的科技的发展,网络逐步替换传统项目的承载方式,运用网络交流、学习、购物等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每日必网,无网不在是他们生活的新常态。“互联网+”时代下的广泛性、多样性、高渗透性不仅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拓展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渠道,让学生可以移动学习,自主学习,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他们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的同时,推动思政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的创新,以满足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毫无疑问,“互联网+”的到来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启了崭新的时代。

1.2 整合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新资源

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呈现出多样性特点,无论是教学素材,还是教学方法都在向复合化方向发展。开放性是网络的重要特性,互联网所涵盖的庞大信息内容,可以破解枯燥乏味、单一化理论的僵局,打破空间、时间和速度的限制,随时随刻地为思政教育提供参考文献、音频图像、案例素材等教学资源,及时对原有知识点进行补充和完善。通过有效优化整合教育资源需求和配置,将思政教育资源环境由现实延伸向虚拟,使思政教育的内容丰富化、形式创新化,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实现了教育信息资源的最大利用。

1.3 完善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新体系

高校思政教育身处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社会观念逐渐改变,文化需求不断提升的互联网新时代。“互联网+”时代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互动方式、新的信息交流方式及新的网络学习传播圈。当前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除了涵盖课堂教育、实践活动、课后管理等常规教学内容以外,已经开始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和教育工作者开始积极开展思政教育的新尝试。例如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网络课程,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融入了“互联网+”时代的先进教学理念,多角度、多层次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最大程度的促进了教学的互动,并逐渐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网络教学为辅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线上、线下教育合力,逐步完善高校思政教育的新体系。

2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存在的问题

2.1 “互联网+”信息传播主体的广泛性削弱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话语权

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归根结底思政教育是以改造思想为核心。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占据主体地位,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但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体,通过网络发起热点话题、留言、讨论等形式表达观点,形成各自不同的话语体系,信息传播主体的普遍性和广泛性在提升人们表达权的同时,无形弱化了传统教育模式中学校、教师的主体发声地位,为话语权失控制造了机会,一定程度的削弱了思政教育的话语权,导致思政课程主导难度越来越大。

2.2 “互联网+”信息渠道的多样化降低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权威性

试验以P6为测试压头,分别在10,20,30mm/min速率下对果实进行压缩。果实在不同速率下的压缩曲线,都会出现明显的屈服极限点,压缩达到破坏极限时试样迅速破裂。不同压缩速度力——变形曲线如图3所示。从图3中可以看到各个压缩曲线的斜率相差不大,压缩速率越大其破裂极限越大。压缩速率为30mm/min时,变形量最大。

2.3 “互联网+”信息环境的复杂化影响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互联网+”时代改变了思政教育单一的环境,推动了多元化意识形态的发展。受传播速度快、传播门槛低、传播可控性难度大的影响,网络出现了信息数量泛滥,质量良萎不齐、更新速度快、碎片化现象等问题,网络舆情环境复杂,真假难辨。大学生作为思政教育的主要的受众群体,每天都在经受着各种观念思潮的冲击,由于其认知水平有限、信息过滤能力不强,很容易受一些消极、低俗、激进等负面信息影响,被网络舆情牵着鼻子走。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和内容虽然一直在不断的变更和调整,但时代回应仍相对滞后,教育者无法从复杂多变的虚拟网络环境中及时有效把握大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发展趋势,有针对性的进行正面引导,满足学生切身需求,思政教育有效性受到挑战。

权威性被认为是构建有效思政教育的重要因素,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却加剧了高校思政教育课堂与不同信息渠道之间的竞争。网络让人们获取信息的内容更加多样化,渠道也更加便捷,互联网虚拟的空间、开放的环境、新颖的表达方式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课堂不再是大学生接触外界信息的唯一或主要途径,学生也不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机不离手”变成了大学生的常态,大学生可以依据自己兴趣爱好通过不同的网络渠道选择性的浏览、接收信息或发表言论,一些大型综合类网站,例如新浪、网易、搜狐等备受学生青睐。而各级政府性网站、专业思政信息网、红色文化网站等却由于信息内容相似度高、缺乏新意和创新、说教性过强等原因,不被大学生所熟知和广泛运用。对于每天游走于网络渠道的大学生群体而言,网络上社会舆论、热点话题比思政理论知识更有吸引力,思政教育影响力正在逐渐下降,权威性日渐式微。

3 “互联网+”视域下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途径研究

3.1 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思政队伍素养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优化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必须充分有效利用网络资源。“高校要主动、积极地去探索与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革新方法,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把新媒体教学、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既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的作用,也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互补作用。”首先,构建高校思政教育网站平台。网站平台具有传播速度快、受众人群多等特点,可以轻松实现传播的广泛性、连续性和重复性,达到强化教育的效果。因此,思政网站平台的建设要摆脱内容重复单薄、形式古板单一的问题,侧重于当今时事热点或学生实际需求,通过热点话题的探讨、线上线下交流活动等方式活跃网站气氛,充分发挥网站平台互动功能,引发学生的共鸣。其次,创新思政课的实践理念、形式和方法。教师可以针对课程中重难点问题、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通过微课程、微视频、微电影等实践作品的方式及时答疑解惑,同时运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站等网络资源展示学生思政作品成果或思政实践活动开展情况,通过在网络上活动宣传、交流互动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扩大思政实践活动影响力。此外,还可以通过移动在线教育,构建人机教育互动场景,通过阅读、音频、视频等在线教育产品提升大学生学习趣味性,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上网观看学习,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方式强化思政教育实效性。

3.2 优化教育模式,实现线上线下联动

教师队伍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力军,制约和影响着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打造一支符合时代需求,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关键。首先,拥有坚定政治信念和立场是思政教育工作者首要的素养要求。“互联网+”时代的复杂环境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悦性,能从多样化信息表象中抽丝剥茧,把握政治方向,及时分析判断事物的内在本质。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定立场,有自己的担当和底线,自觉抵制一切错误反动信息,以坚定的政治信念感染学生,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其次,转变思政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教学主导地位,采取的是面对面的课堂授课方式,但是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想切实增强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教育工作者就必须适应时代的新变迁,转化传统僵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将教师的说教式教育向学生主动式学习转变,不但自身要主动接受学习新知识技能,更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核心的意识,多和学生沟通交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思政教育。最后,加大网络科技应用技能的培训力度,增强思政教育工作者网络知识储备,使其能够灵活熟练地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微信、微博等新媒介开展思政网络教学工作,构建起与学生群体的联系互动的新渠道,切实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

3.3 强化网络监管,营造思政教育环境

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空间中,正能量的网络舆论传播和引导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增进学生心理认同感,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的主要途径。因此,强化网络的监管,净化思政教育环境十分重要。首先,提升思政网络教育话语权。“互联网+”信息的渠道多样化和扁平化传播的特点导致学校、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途径,要提升思政教育效果,教育者就必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对话关系,赢得教育话语权。思政教育工作者要转变生硬的语言表达方式,发挥网络话语优势,从语言魅力、表达习惯等多方面转化教育形式,灵活运用时尚、有益、健康的网络流行语,拉近和学生距离,创新和整合网络语言体系,增强思政教育吸引力和感召力。[3]其次,强化网络信息监管,通过搜集和整理学生动态信息,及时、准确掌握学生的真实想法,甄别信息真伪并进行分类和过滤,对可能出现的苗头性问题进行相应的预估分析。再次,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导向。网络舆论的引导必须强化客观性,在掌握真实情况基础上对网络信息去伪存真,从学生关注的焦点事件或网络热门话题着手,分析问题,挖掘事物本质,及时消除学生的质疑点、困惑点,消除误解和隔阂。同时可以通过论坛、微博、微信公众发起主题明确的正能量话题探讨,把大学生关注点引导到正确价值导向下,营造正面的网络舆论新氛围。

具有很好的抗冲刷能力。路面结构受到雨水等的冲刷,都会造成路面的破坏。我们通常把路面的荷载大小和路面的抗冲刷能力来作为选择基层材料的标准。所以必须保障沥青混合料构成的路面有足够的抗冲刷能力,从而使路面不会出现严重的唧泥现象。

目前的高等教育没有如同以往的教育一样,建立家校联系制度,而采用学生自主管理和辅导员适当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导致很多学生成放养事态,无法正确对自身的定位和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光明日报,2016-12-09(1).

[2] 谭维智.不教的教育学——“互联网+”时代教育学的颠覆性创新[J].教育研究,2016(2).

[3]李路生.“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创新机制探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05).

Research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Internet+"

ZHOU Ning
(Yiyang Medical College,Yiyang,Hunan 413000)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entered anew historical period with the Internet plus.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penness,virtualization and centralization,the Internet has provided new elements and new platform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but at the same time,it has brought new challenges.Some negative and vulgar negative beliefs have penetrated into the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the Internet.It affects the gener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value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How to combine the advantages of the network,integrate advanced educational ideas,reform the teaching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imperative.

Keywords Internet+;colleg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10.045

本文系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校级课题“微时代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

标签:;  ;  ;  ;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