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教学史的回顾与反思_读书论文

快乐教学史的回顾与反思_读书论文

愉快教学的历史追溯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愉快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列宁曾说:“为了解决社会科学问题……,为了用科学眼光观察这个问题,最可靠、最必要、最重要的是不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如同其他一切思想,愉快教学也有其自身发展的轨迹和渊源。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将会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更深刻地理解愉快教学的实质,深化我们的教学改革。

一、愉快教学思想的萌芽

纵观中外教育发展史,尽管和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经院式”“注入式”教学思想相比,愉快教学思想显得十分微弱,然而中外教育家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呐喊。对愉快教学发出第一声呼唤的,应当首推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如《论语》开篇就载有孔子对愉快教学的认识:“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①揭示了学习过程本身应该充满乐趣而让学生从中获得情感的满足。孔子这时已经认识到学习者的兴趣和爱好对学习效果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并将“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其实,孔子的得意弟子颜渊就是以学为乐的典范。孔子称赞他为:“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③我们认为,孔门弟子的乐学与其老师孔子的乐教有着直接的联系,即所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④其弟子颜渊就曾谓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⑤阐明了乐教对乐学的重要影响。

孔子的愉快教学思想,被其后的许多教育家所继承和发扬光大。荀子的:“夫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也速”,认为音乐具有振奋人的精神,感化人们,教育人们的力量。孟子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人生的三大乐事之一,并且非常注意以乐教吸引学生的乐学:“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均是对孔子愉快教学思想的深入发展,尤其是作为世界第一部教育学著作的《学记》,更深刻,更具体的揭示了愉快教学思想:“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⑥其中的“和”,就是指师生关系融洽,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处理得当,教师善于引导而不是牵着鼻子走;“易”是指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教师严格要求而不施加压力,学生就不会视学习为畏途;“思”指学习中的思维活动,教师只开个端倪而不和盘托出,让学生独立思考,这才算善于诱导,达到启发式教学的要求。上述见解说明先秦著名教育家及著作已对愉快教学有所认识,并且在以乐教引发乐学,融洽和谐师生关系方面为后人作出了榜样。

国外的愉快教学思想,与我国一样源远流长,它是在古希腊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和古罗马昆体良等人的教育实践中逐步萌芽发展起来的。如苏格拉底认为,教师的任务并不是要臆造和传播真理,而是要做一个新思想的“产婆”。他从不直接了当地把学生所应掌握的知识教给学生,总是喜欢用对话、提问、暗示、诘难等方法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主动地,愉快地寻求答案。苏格拉底开创了西方愉快教学的先河。

苏格拉底开创的愉快教学思想,被他的学生亚里斯多德和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所继承和发扬。如亚里斯多德认为教育要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从理论上首次提出并论证了和谐发展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特别是他的音乐教育思想,对西方愉快教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认为音乐教育既是和谐发展教育的目的,也是和谐发展教育的手段。它能使人舒畅愉快,促进人的理智的发展,形成人们高尚自由的心灵。昆体良则主张“教师要以父母般的感情对待学生”,和蔼而不放纵,严峻而不冷酷。显然,上述几位教育家,在愉快教学问题上,已初步涉及到尊重儿童,因材施教,教育目的,师生关系等方面,愉快教学思想初露端倪。

二、愉快教学思想在“论争”中发展

在我国漫长的古代教育中,“注入式”的教学思想一直处于统治地位,但一些出色的教育家始终高扬着愉快教学的大旗。如明代教育家王阳明在揭露当时学校的弊端时指出,愉快教学的效果可“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他认为学校对学生只知“督责、诵课、严加管束”,“鞭挞绳缚,待如拘囚”。这样的恶果使学生“视学校如牢狱,视师长如寇仇,视读书如畏途”。所以他主张教育应使学生“视师长如父母,视学校如乐园”。因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拣: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因此他倡导:“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⑦就是说,教学应如时雨春风,使儿童在情意舒畅,“中心喜悦”中潜移默化地得到成长。清朝的王筠说得更直接、更干脆:“学生是人,不是猪狗,读书而不讲,是念藏经也,嚼木扎也。纯者获府首受驱使;敏者必不甘心。人皆寻乐,谁肯寻苦?读书虽不如嬉戏乐,然书中得有乐趣,亦相从矣”。指出了教师应注意展示书中的乐趣,方可吸引学生们乐学。

到了近现代随着心理学在教学领域的逐步应用,愉快教学问题被更多的教育家所重视。反对注入式,提倡舒展儿童个性,启发学生思维,以使他们学有“兴趣”的呼声更加高涨了。梁启超曾严厉抨击传统教育的弊端:“必立监佐史以莅之,正襟危坐以圈之,庭内湫隘,养气不足,圈禁拘管,有如重囚,对卷茫然,更无生趣”。其结果必然是“师劳而功半,又从而怨之也”。因此他力主趣味教育,减轻学生负担,“但使教之有方,每日伏案一二时,所学抑已不少,自余暇晷,或游苑囿以观生物;或习体操以强筋骨;或演音乐以调神魂”。⑧蔡元培在《学堂教科论》一书中也曾批评传统教育并指出了其六大害,其中便有这样的话:不顾儿童心理。“塾师之课读,有声无义”,如小僧之诵经,使学生味同嚼蜡,久之思维与学习游离,名离相缪,心口不同,“此害于浮者三也”;由于学生既无意趣,师生又无情爱,使学生“视学塾如囹圄,见先生如狱史”,剥削其亲和眷恋之良,而养成夫戾忮忌之性”,“此害于怯者五也”。因此他特别强调教学法的改革,废止注入式,启发学生思维,以使学生学有“兴味”。“察我们教书,并不是象注水瓶一样,注满就算完事。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⑨从而将愉快教学与启发联系起来,使愉快教学思想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

欧洲经院的学校教育虽然也是“注入式”的教学占统治地位,但在教学思想上也不是铁板一块。进入文艺复兴时期,一批人文主义教育家,极力倡导“人性”,要求冲破封建专制和宗教教育。在论争中极大地推动了西方愉快教学思想的发展。此后,夸美纽斯作为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探索者”,开始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愉快教学。他曾批评旧学校是“儿童恐怖的场所”和“才智的屠宰场”,认为教育不仅不应使学生厌学,而且应使学生“能被一种不可抵抗的吸引力诱导着去学习”。他认为,学校“应当是一个快乐的场所”,教育应当在各方面遵循人的自然本性。假如“学生不愿学习”,那“只是教师的错处”。在《大教学论》中,他指出该论著的目的在于寻找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认为教学“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这正是愉快教学所追求的意境。可见,夸美纽斯对如何变厌学为乐学,愉快的教与愉快的学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并提出了醒人的教学主张。

继夸美纽斯之后,至十九世纪末,一些进步的教育家如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第斯多惠、福禄倍尔、斯宾塞等都在愉快教学思想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愉快教学思想的发展。美国教育家洛克在西方教育史中最早较为全面地论述了维护和发展儿童好奇心的问题。他认为:“儿童的好奇心是追求知识的欲望”。应该加以鼓励,是自然给予儿童的除去无知的“好工具”。德国教育家卢梭在西方首次提出了“自然教育”思想,强调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反对不顾儿童的特点,干涉或限制儿童的自由发展;认为“教育的最大秘密,就在于使身心活动一张一驰,相互调剂”。他还把培养学生“爱好学问”的兴趣和教给学生“研究学问的方法”,当作“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德国民主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他首次提出并论述了一系列的愉快教学原则,如主动性原则,尽量少教原则,引导学生发现真理原则以及力求引人入胜原则等等。这些原则大大地深化了愉快教学思想。美国教育家斯宾塞在其《教育论》一书中明确主张:“教育应当是快乐的”,这是体现他愉快教学思想的一句名言。他反对旧式教学中那种机械背诵压抑儿童心智发展的做法,认为教学效果是与学生学习所得到的满足和乐趣成正比的。主张把教育过程中能否使学生得到快乐,当做一切教学活动的重要标准,可以说这是对前人愉快教学思想的创造性发展。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教育发展史上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理论流派,而这些流派都不同程度地给愉快教学问题以关注。如美国的杜威,针对传统学校中死板的教学弊端提出了不少合理的见解,主张“教育必须以对儿童能量、兴趣和习惯的心理探索为起点”,认为兴趣往往是“一些隐藏的能力的信号”,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这些能力。并把学校教育看作“师生民主地参与的一种协作事业”。这是他对现代愉快教学思想的重大贡献。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曾指出:“人类生活中真正的刺激是未来的快乐”。并据此进行“前景教育”,以让每一个儿童都获得“明日快乐”,包括“以简单的原始的满足一直到最高的责任感之中得来的快乐”。

上述可见,中外教育家大都是在批评旧教育束缚儿童性情,窒息智慧基础上,强调儿童个性自由或自然发展,主张愉快教或愉快学。其中不泛较高层次的教学主张,如将愉快教学与启发联系起来,把学习快乐当做一种培养人的目标,并首次提出愉快教学的初步原则等,这些都对现代愉快教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有着突出贡献。

三、当代愉快教学思想的纵深发展与物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迅猛发展,教育不断受到新的挑战,各国纷纷掀起教育实验与教育改革运动,从中涌现出了象苏霍姆林斯基、赞可夫、布鲁纳、斯卡特金、布卢姆、洛扎诺夫等一批教改实验家,他们的教学主张极大的丰富了愉快教学思想,同时愉快教学思想也在他们的教改实验中得到了具体物化。

如苏霍姆林斯基通过长达30年的实践和研究,提出了“让儿童享受脑力劳动的欢乐和学习成功的欢乐”的著名论断。指出了学校的主要任务“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积极自由的发展”。他主张:“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热情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到和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同时他还对教师的乐教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要千万珍惜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火花。能使这个火花点燃旺盛的唯一源泉就是让儿童感受到劳动取得成功的喜悦;体验劳动者的自豪感。对儿童取得的每一点成就,克服的每一个困难,都要用应得的分数给予奖赏,同时并不滥用分数。请不要忘记:你的教育技巧所赖以建立的基础,就在于儿童本身,在于儿童对知识和教师的态度。这就是:儿童愿意学习,精神奋发,准备克服困难,请你爱护备致地改良这块土壤,没有这块土壤也就没有学校”。⑩这一理论可以说是愉快教学思想的基本核心与实质所在。他不仅这样要求所有教师的,而且也把这一点做为自己的教育信条。并且在他创立的“快乐学校”帕夫雷什中学进行具体实施。他说:“我们在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其目的是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幸福的人,“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稍后的赞可夫从自己的实验教学体系出发,也提出了使学生学习活动积极化的“愉快教学原则”,他认为,在学习中,积极的情绪会造成精神上的高涨。因此,“我们要努力使学生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自由呼吸’,兴致勃勃地学习,这就要努力在教学工作中把学生的沉重负担变成快乐、鼓舞和全面发展的源泉”。在他的“教学与发展”教改实验中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在他看来“高难度、高速度教学”亦即引导学生克服学习障碍以在紧张的智力活动中得到满足,“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和“让学习了解学习过程本身”,则有助于学生从死记硬背的重层下解放出来。布鲁纳则特别强调内在动机对学生“愉快学习”的作用。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必须使所有学科“值得学习”,而掌握学科结构可使各类知识互相沟通和迁移,以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首创了“发现教学”。他认为“发现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去体验苦学有得之后的胜利感和愉快感。这一教学形式,具体地体现了愉快教学思想。布卢姆也主张高峰学习体验是学生“对学科产生新的兴趣的源泉”。认为让学生经常享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可以使学习变得更有兴趣,使学校变得更有吸引力,使每个“学生都寻求对自己的价值的积极认可”。他依据上述思想,创造了“掌握学习”教学模式,具体的展现了愉快教学的魅力。风靡一时的洛扎诺夫暗示教学法的成功之处,也在于引导学生“乐学”。这种教学法要遵循愉快而不紧张,有意识与无意识统一,暗示相互作用等三条原则。师生间要建立一种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关系,其言谈举止,情绪态度要相互配合,互相启发。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运用暗示教学,使学生感受不到厌烦、劳累和苦恼。可见,暗示教学是愉快教学思想具体运用的光辉典范。

八十年代后,前苏联以教育革新家阿莫纳什维利、沙塔洛夫为代表,提出的“合作教育学”,以及我国进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改实验,将愉快教学思想的研究与运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合作教育学”以其研究愉快教学规律而闻名于世。他们认为人道主义教育学能够“使儿童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它特别注重使儿童乐意学习,使他们乐意参加到教师和儿童的教学过程中来”,“使他们感到获得成功、进步和发展的愉快”。在教学上要求尊重发展儿童的个性;使学生从分数的枷锁下解放出来,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等等。可以说“合作教育学”思想,是对以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为代表的愉快教学思想,在新形势下继承和发展。可以认为:“合作教育学”的成功,已经证明了愉快教学思想的发展与实施具有广阔的前景。近年来,我国教育界也在借鉴与反思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教改实验。比较成型的有:北京一师附小的快乐教育实验、上海一师附小的愉快教育实验、江苏宜兴的动机教育实验、湖北的成功教育实验、天津南开区的生动教育实验等等。尽管名目繁多、角度不一,但却都遵循着愉快教学思想的这样一条主线:以愉快的教促使学生愉快的学。

纵观中外教育家所阐述的有关愉快教学的主张,以及融愉快教学思想于实践的教改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共识与启示:

1、愉快教学思想是人类优秀教育思想的集合,是针对当时教育弊端提出的,并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在对愉快教学的认识过程中,往往会在某一时期有回到起点的感觉,然而这时的起点已是更高一级的认识了。现今的愉快教育是基于一定的现实背景应运而生的,同时它又不能脱离以往的教育理论而独立存在,是在对过去教育理论的合理继承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发展起来的。

2、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乃是人之本能,强调教育顺应儿童的自然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是中外教育家的共识。在教学中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融洽民主的气氛,在寓教于乐中使学生达到以学为乐的目的是中外进步教育家的共同主张。这样就为我们在思考教育改革中,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并以此作为摆脱和扭转学生“厌学”的有力举措。

3、中外教育家对愉快教学问题有着非常丰富的论述,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共识:愉快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使全体学生在师生融洽、合作的气氛中生动活泼主动地求得全面发展,并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充分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快乐的一种教学活动。这一共识对于今天我们正确理解愉快教学实质,构建愉快教学体系都有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注释:

①《论语·学而》

②③《论语·雍也》

④《论语·述而》

⑤《论语·子罕》

⑥《学记》

⑦《训蒙大意乐教读刘伯颂等》

⑧《变法通义·论幼学》

⑨《蔡元培选集》

⑩《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标签:;  ;  ;  

快乐教学史的回顾与反思_读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