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电资料部门的改革看广电信息资料工作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广电论文,资料论文,发展趋势论文,部门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广播电视系统的信息资料事业,是伴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壮大而不断发展、壮大的。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网络数字时代的来临、新媒体的出现,传统媒体——广播电视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各电台、电视台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变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其中,信息资料部门也顺应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潮流而不断探索,尝试新的工作模式、开辟新的工作领域。信息资料部门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深化改革的轨迹,也映照出广电信息资料工作的发展趋势。
1 广电信息资料部门改革现状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和互联网的方便快捷,对传统的广电资料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广播电台、电视台不断出台的改革措施,也迫使资料部门加快改革步伐。2000年以来,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资料部门纷纷采取手段和措施,在体制上重新整合,在管理上创新理念,在业务上关、停、并、转,在技术上引进先进设施来应对现代新技术对传统资料工作的影响,跟上广播电视改革的步伐。现以北京5家广电信息资料部门改革为例,看其发展和变化。
1.1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于2004年整合原图书资料室和文艺资料室,成立图书音像资料馆
整合重组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图书音像资料馆,其前身原图书资料室创建于1949年6月,原文艺资料室成立于1955年3月,在全国广播电视系统的同类单位中,历史最为悠久,藏有丰富的音频资料、书刊资料及电子数据。
图书音像资料馆在体制上隶属台总编室,内设新闻节目资料组、文艺节目资料组、书刊流通组、采购编目组、资料编辑组5个业务科组。在技术上全面更新硬软件设施,搭建局域网,构建电子阅览室。在业务上停止了传统的手工剪报业务,以雷达搜索、网上抓取信息、自动分类的电子剪报来替代;将馆藏图书由25万册剔旧剔复减少至11万册;外购电子图书、电子报刊与自主开发电子数据库相结合,开展网上服务;积极收集本台节目资料,主动参与节目版权管理工作,为实现媒体资产科学管理作准备。
1.2 中央电视台于2002年建立音像资料馆,2005年原图书资料室并入
中央电视台2002年兴建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大厦,成立音像资料馆。2003年又斥巨资开发建设了媒体资产管理系统,该系统目的在于将中央电视台库存的89万盘节目磁带进行数字化转储,改善音像资料存储环境、抢救珍贵的音像资料,构建高科技、高质量、高效率的媒体资产管理平台。截至2007年6月已完成30万盘磁带(近20万小时)的数字化处理,占磁带总量的37%。按照“节目、片段、场景、镜头”四个编目层对节目资料进行科学、规范的编目和数字化处理,基本实现所有入库节目的在线检索和远程下载,把无序的海量信息变为有序的宝贵资源;同时重视版权保护,节目资料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全流程的最后为节目版权管理处留有接口和字段,专门录入版权项。
2005年初原图书资料室(创建于1980年)并入音像资料馆。对图书资料工作进行了调整,保留图书、期刊工作,停止手工剪报业务,增加电子图书服务。
1.3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原图书资料馆的基础上,于2007年成立信息版权处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原图书资料馆筹建于1980年,从1990年开始图书、期刊、剪报三大块业务工作。2007年信息版权处成立之后,对原来的业务工作进行了大幅度调整,缩减购书经费、停止手工剪报资料,改以引进数字化的电子数据库来替代纸质印刷品,以网络服务方式代替手工服务模式。国际台对信息版权处的定位是:国际台的信息大超市,倾重版权管理、宣传档案管理。
1.4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于2006年改信息资料中心为网络信息中心
在京5家广电信息资料部门中改革步伐迈得最早最大的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其信息资料部门于1995年率先采用激光扫描全文录入方式,实现剪报资料计算机全文检索,甩掉了剪报资料剪刀加糨糊的手工操作方式。2000年改资料室为信息资料中心,台胶带室并入;2006年又改名为网络信息中心。网络信息中心下设采编部、策划部、技术部、音频部4个科,2008年初又改策划部为市场营销部、音频部为媒体资产管理部,并增加视频部和台史办公室2个科,形成了采编部、市场营销部、技术部、媒体资产管理部、视频部和台史办公室5部1室的新体制。人员由当初资料室的近10余人发展到60多人。主要任务是外网(北京广播网)管理、内网管理、本台年鉴编辑、节目资料管理。原图书资料业务(图书、期刊、剪报)仅保留了期刊阅览室——200余种报刊及部分工具书。
1.5 北京电视台计划在2008年迁入新大楼后,启动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全面整合信息资料部门
北京电视台在总编室下设有三个与信息资料相关的科组:书刊资料科(管理图书报刊)、磁带管理科(管理已播出节目和空白带)、版权管理科(下设视频资料库管理素材带)。其中书刊资料科是2001年由台办室转入总编室的。三个科虽同属总编室,但在业务上相互联系不密切。正在建设中的新大楼由技术部门搭建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现硬件设备已到位,到时将重新整合信息资料部门,使之联系更加紧密。
2 从广电信息资料部门的改革看广电信息资料工作的变化
一个部门名称和体制的改变,必然涉及方针任务的变化、业务工作的变革。以上5家在京广电信息资料部门2000年以来的发展变化,反映出广电信息资料部门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转型的时期,信息资料工作的现状与先前相比有了明显的不同之处。
2.1 从信息资料部门的整体情况看——
(1)重新整合。从在京5家广电信息资料部门的调研情况看,2000年以来,或大或小、或重或轻在体制上都做了调整,最为显著的是将以前分属不同部门的图书报刊资料和音频视频节目资料整合为同一部门,虽然在名称上不尽相同——“音像资料馆”、“图书音像资料馆”、“信息版权处”、“网络信息中心”等等。真正使得信息资料部门成为本台的信息集散地。
(2)全面转型。在这5家广电信息资料部门中,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网络信息中心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信息版权处转型较为全面,传统的图书资料工作只保留极少部分,并且相应经费也减少。特别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网络信息中心工作重心转向内联网、外联网的管理,全中心60余人中只有10余人做资料工作(包括节目资料),完全打破了传统资料室的框框。
2.2 从信息资料部门的具体业务看——
(1)压缩传统的资料工作,以电子数据形式替代。就广播电台、电视台而言,传统的资料工作是指纸本印刷型的图书、报刊、剪报资料三部分。因特网的出现,电子信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的资料服务方式,迫使资料部门重新调整内部工作,缩减传统的资料工作。在京5家广电信息资料部门都停止了延续几十年的手工剪报资料业务,以网上雷达搜索自动分类的电子数据来替代手工剪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图书音像资料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信息版权处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网络信息中心3家对纸本图书期刊进行了清理,剔旧剔复压缩库藏,购买纸本图书的经费也相应减少,以电子图书、电子报刊来替代纸本图书、纸本报刊。中央电视台音像资料馆虽然没有减少购书经费,但也增加了电子图书服务。
(2)以现代化工作模式替代手工工作模式。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因特网渗透到人们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信息服务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也为信息资料部门打开了一扇窗,在京5家广电信息资料部门都纷纷采取行动和措施——建设数据库、建立网站、开展网络服务,编辑记者足不出户可以随时在自己的电脑前从网上查询到所需的信息资料,与传统的手工模式相比较显得方便而快捷,打破了读者与资料部门之间的时空限制,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3)参与节目资料管理,涉足新的工作领域。信息时代内容为王,谁拥有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特色内容,谁就占有了主动权。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已播出的节目就是极具开发潜质的特色资源。长期以来却只是作为宣传档案来保管,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开发。“内容为王”,特色资料的开发迫在眉睫。而对于信息资料部门来说,现代化的工作模式解放了生产力,使之有能力有精力涉足新的工作领域。真所谓一拍即合,在京5家广电信息资料部门全部开展了对节目资料的管理,而且日益受到有关部门及单位领导的重视,将其提升到媒体资产的高度。
3 从广电信息资料工作的现状看广电信息资料工作的发展趋势
3.1 广电信息资料工作的重心从书刊资料转向节目资料
压缩传统的书刊资料工作,开始节目资料的管理,是在京5家广电信息资料部门近几年普遍采取的措举,也将是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广电信息资料工作的发展趋势,这就意味着信息资料工作重心已经从书刊资料转向节目资料。
3.2 档案、资料一体化管理是广电信息资料工作今后的发展方向
广播电台、电视台已播出的节目及其衍生资源(节目制作计划、采访记录、录音录像素材、播出稿件等)具备了档案的基本属性。所以,广电信息资料部门在接纳节目资料管理的同时,也就具备了档案馆的属性,具有专业图书馆和档案馆的双重属性。新时期呼唤新的管理模式——资料、档案一体化管理。无论是书刊资料,还是节目资料,都属于信息范畴,要用大信息的理念来管理。由于信息开发利用的方式顺应时代的发展、顺应人们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改变,而互相融合、趋于一致,使得资料和档案的管理方式也从传统的独立管理模式逐渐向现代的一体化管理模式转变。
3.3 参与节目资料的著作权(版权)管理是广电信息资料工作新的任务
中国加入WTO,要顺利融入国际市场,必须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广播电台、电视台每天制作播出的节目属知识产权保护范畴,享有单方或多方著作权。节目资料的开发和经营是比广告业务更有价值、更稳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规定,广播电视音像节目涉及录音录像制作者、节目内容作者(包括改编者)、表演者等几方权益。广播电台、电视台作为录音录像制作者,如对节目内容进行市场开发,应获得节目内容作者(包括改编者)、表演者授权许可——这就是通常提到的著作权或版权问题。这就意味着已经收集的节目资料,不解决著作权或版权问题就不能成为可开发的媒体资产。“节目资料”和“媒体资产”两者的联系和区别在于:节目资料+许可=媒体资产(其中“许可”就是解决好节目资料的著作权或版权问题)。因而广电信息资料部门参与节目资料的管理就必然涉及著作权管理。对广电信息资料部门来说,著作权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已收集的节目资料,完成著作权项的标引,与相关部门合作补充完成许可使用合同;二是今后制作播出的节目,与相关部门一起促使制作人事先签合同,节目播出后及时入媒体资产资料库,并提交著作权标引项。
3.4 实现媒体资产科学管理是广电信息资料工作的重点
在广播电台电视台,节目资料及其衍生资源是与办公场所、设备设施等硬资产相对应的软资产,是与人力资源等有形资产相对应的无形资产,是诸多信息资源中最具开发潜质的重要资源。将其作为媒体资产来管理,借助现代先进技术手段,建立具有资源共享的数据化、网络化、自动化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不仅能够支持节目的数字化采集、编辑、播出、审查和存储,全面提高节目制作效率,而且还能通过对节目信息资料深层次开发,实现由节目资料到资产资源的根本性转变。在京5家广电信息资料部门中,中央电视台音像资料馆建立了全国最大的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图书音像资料馆“老资料抢救工程”将珍贵的节目资料转储为电子数据,其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已进入验收阶段;其余3家的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也都在计划之中。
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是媒体资产科学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各电台电视台收藏的大量节目资料都面临着数字化转储,已经开始数字化播出的节目作为资料保存时也面临着标引、编目、著录等问题。数字化转储的格式、标引编目著录的标准等等,都是必须在启动媒体资产管理系统时应考虑好的。因为这涉及节目资料作为“内容”开发利用时的兼容性、共享性。近年来,业界对此问题已达成共识,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于2004年颁布了行业标准《广播电视节目资料分类法》和《广播电视音像资料编目规范 第1部分:电视资料》,2007年2月又颁布了行业标准《广播电视音像资料编目规范 第2部分:广播资料》。
3.5 广电信息资料工作将从边缘位置向核心地带迈进
信息社会需要庞大的、有价值的数字内容来支撑,广播电台、电视台是内容生产大户。有了节目资料及其衍生资源这些“内容”就有了发展内容产业的可能,内容产业的价值在于以数字化内容为核心,形成一个新兴的产业链,而产业链延伸是广电业创新发展的一条有效路径。广电信息资料工作将作为这条内容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成为内容存储与资源传播的中转站。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中的著作权子系统将会在节目播出前端设置著作权标引项,节目播出后将会自动流入节目资料标引编目子系统,标引编目后存入媒体资产资料库供利用和开发。可见广电信息资料工作在“节目内容”转变为可开发的“媒体资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边缘位置跨入核心地带;广电信息资料工作者再也不是从前那种为节目制作与播出提供背景资料的可有可无的边缘人,而是进入了广播电视工作的前沿阵地。
收稿日期:2008-0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