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时期统计工作回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统计工作论文,八五论文,时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八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时期,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时期,是我国人民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的时期。这一时期,全国各级统计部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进取,团结奋斗,克服种种困难,统计改革和建设事业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统计改革取得重大成就
“八五”时期,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统计改革的步伐加快,实现了由单项突进向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转换,改革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建立健全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统计工作由适应计划经济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重大措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吸收了MPS和SNA核算体系的长处,可以实现两种核算体系之间的转换。1992年8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的通知》,确定了分两步推行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战略部署。经过努力,第一步的战略目标已按期圆满实现。目前,正在按既定部署,努力完成第二步战略任务。
实施了新的国家统计报表制度。我国的统计报表制度改革是伴随着建立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展开的。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为了满足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需要,按照1993年全国省(区、市)统计局长会议精神,在清理和精简原有各专业统计报表制度及统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国家统计报表制度。新的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在统计指标体系、统一统计标准和理顺专业统计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初步改变了专业统计彼此分割、互不衔接的格局,从整体上提高了统计制度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程度。
为将新的国家统计报表制度的改革推向深入,1994年,按照统一制发国家统计报表制度、统一清查基本单位、统一规范数据处理标准、因地制宜组织实施的“三统一、一灵活”的原则,根据国家宏观管理和调控的需要,增加了反映市场经济运行情况的四个方面指标:一是建立就业统计制度;二是建立景气统计制度;三是改进国有经济的统计方法,调整统计内容;四是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有关要素市场的统计制度。
统计调查方法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八五”期间,各级统计机构对如何改革统计调查方法进行了积极探索。1994年7月,国务院以国发〔1994〕42号文件批转了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国家普查制度改革统计调查体系的请示》。文件颁发后,各级统计机构采取有效措施贯彻落实,目前已取得很大进展。文件所确定的五大普查制度已全面展开,抽样调查方法的应用范围正在逐步扩大。一个以必要的周期性普查为基础,经常性的抽样调查为主体,重点调查、科学推算等为补充的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国家统计调查方法体系正在全国逐步推行。
积极稳妥地推进统计体制改革。“八五”期间,各级政府按照中央关于“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的精神,对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进行了重大改革。在这次机构改革中,各级统计机构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县级统计机构受到较大冲击。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各级统计部门根据李鹏总理关于县统计局属必设、单设机构的讲话精神和中央编委《关于地方各级党政机构设置的意见》的有关规定,上下共同努力,积极争取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使撤并较严重的陕西、山西、内蒙古、山东、贵州等省、区的县级统计机构得到恢复。地方各级统计机构基本保持了稳定。
在统计局内部机构改革方面,国家统计局根据国务院批准的“三定”方案调整了内设机构、职能、编制,各省(区、市)统计局内部机构改革除个别地区外,也基本到位,取得了较好效果。
为贯彻国发〔1994〕42号文件精神,中央编办〔1995〕130号文件批复国家统计局,同意成立30个省(区、市)企业调查队和210个中心城市企业调查队,共核批事业编制7100人。目前组建工作正在全国积极稳妥地进行。
二、各项统计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统计工作呈现新面貌
“八五”期间,各级统计部门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统计工作的新形势,抓住机遇,加快统计建设步伐,取得较大成绩。
统计法制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统计立法成效显著。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决定》,修改后的《统计法》,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统计改革和建设的成功经验,把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工作中应兴应革的事情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对于规范、引导、保障和推动统计改革和建设,将发挥重大作用。“八五”期间,地方统计立法工作也取得重大进展。1995年底,全国有27个省(区、市)颁布了地方统计法规。统计普法教育逐步深入。各级统计机构根据中央关于“二五”普法教育的部署,广泛深入地开展统计普法教育。1993年底为纪念《统计法》颁布十周年而举办的统计法知识竞赛,全国有10多万人参加,掀起了一个学习宣传《统计法》的高潮。1994年—1995年,《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各大新闻媒介对一些统计违法案件进行了曝光,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各地通过形式多样的统计普法活动,使统计普法对象的宣传教育普及率达到90%以上。经过五年的普法宣传,各级领导和广大统计人员的统计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普遍得到提高。统计执法力度加大。1994年由国家统计局、监察部、国务院法制局联合组织的全国统计执法大检查,共查出统计违法行为7万多件,立案查处的统计违法案件达到8000多件。经常性的统计执法检查工作也普遍开展起来,一些省、区、市每年进行一至两次统计执法检查已形成制度,对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起了重要作用,维护了统计法的权威。
统计信息自动化建设取得较大成绩。我国的统计信息自动化建设是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政领导以及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发展起来的,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1995年度,国家统计局和30个省(区、市)、305个地(市)统计局建立了计算中心(站)。绝大部分县(市)统计局都配备了专职或兼职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其中有840个县级统计局建立了计算室,全国县以上政府统计部门中计算机专业人员和应用技术骨干达15000人。县以上政府统计部门配备386以上微机12700余台,全国30个省(区、市)和一些大城市统计局装备了小型机,全国大多数省(区、市)统计局和近百个地、县统计局建成了局域网。软件开发和数据库建设取得新成绩,一批通用和专用的报表处理、文件传输、统计分析、统计排版等应用软件投入使用,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全国大部分省(区、市)都建成了年度、月度综合数据和专业数据库,国家统计局利用综合统计数据库、县卡库和国际统计库为全国人大、政协会议提供现场咨询服务收到较好效果。同时,全国统计系统已具备了相当大的数据加工处理能力,先后完成了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1993年全国第三产业普查、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1995年工业普查和1993年至1995年统计报表制度改革后的年报数据处理任务,充分发挥了计算机的作用。
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得到巩固和加强。“八五”期间,各级统计部门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在健全机构、稳定队伍、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提高统计人员素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一是抓住“撤区、扩镇、并乡”的契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城、乡统计信息网络,强化乡镇统计站的综合管理职能。二是狠抓企业统计的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企业的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有效地保证了统计数据的质量。
统计教育科研取得较大成绩。据不完全统计,“八五”期间参加岗位专业知识培训的人员达到49.2万人,参加在职人员学历教育的4.7万人,共选派出国进修711人次,聘请外国专家来华讲学117人次。此外,还对统计人员进行了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院校统计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国家统计局直属院校共培养中专以上毕业生4945人。在中学开设统计课取得显著成绩,到1995年底,共有8个省、13个地区在初中开设了统计选修课。“八五”期间共拍摄6部12集电视专题片由中央电视台播出,宣传普及统计知识。建立了统计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八五”期间,全国共开展了两次统计科研成果评奖活动,共评选出全国统计科技进步奖162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3项。经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统计学升格为国家一级学科。
统计工作国际交流与合作迈上新台阶。“八五”期间向国外派出多批考察团进行工作访问、专业考察和参加国际会议,与世界72个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建立了经常性的统计业务联系和资料交换关系;国际比较项目(ICP)试点工作,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和有关国际组织的欢迎。1995年成功地主办了国际统计学会第50届大会,国务院总理李鹏接见了参加会议的国际统计组织和部分国家统计机构负责人,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参加了开幕式,并代表中国政府致辞。与联合国粮食组织和意大利政府合作的中国粮食及农业统计中心项目取得了重大进展,“八五”期间接受了1000多万美元的援助,组建了20多个分中心,培训1万多名农业统计人员。
统计系统的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八五”期间,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广大统计人员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文件精神,以及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了广大统计人员投身统计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各级统计机构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积极开展反腐倡廉活动,并结合公务员制度试点,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内部管理,整顿机关作风,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牢固树立对党、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真理,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坚决维护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广泛开展统计职业道德教育,涌现出了一大批勇于同弄虚作假和虚报浮夸现象作斗争的典型。围绕政府统计机构成立四十周年,广泛开展各种纪念活动,扩大社会影响,增强了广大统计人员搞好统计、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敬业精神,使整个统计系统呈现出锐意改革、团结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三、积极开展统计分析研究和统计咨询服务,统计的整体功能得到较好发挥
为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做了大量工作,维护了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是发挥整体功能的重要基础,是决策和管理的重要依据。各级统计机构针对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重大变化,大力加强统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健全各种责任制,狠抓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加大统计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在统计数据上的各种违法行为,对一些主要指标进行质量评估,维护了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从总体上保障了宏观数据的准确可靠,重要的统计指标从未发生过趋势性的差错。
决策咨询和监督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统计的决策咨询是靠统计分析来实现的。“八五”期间,各级统计机构紧密围绕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抑制通货膨胀,消除城乡贫困,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等重大课题,以及股票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等热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搞好专题分析。一些选题准确、观点鲜明、针对性和及时性较强、对策建议比较全面、量化特点比较突出的统计分析报告受到党政领导的重视和采纳。国家和地方各级统计部门参与党委、政府会议文件的起草工作,定期向人大、政协汇报经济形势,参加党政领导研究经济工作的会议并介绍经济运行情况,已成惯例,成为重要的咨询部门。
在搞好决策咨询的同时,各级统计机构加强了统计监测、预警工作。1993年,根据宏观经济监测、预警模型的测算,及时地提出“经济运行轨迹由上年的‘黄灯区’开始进入‘红灯区’,需引起高度重视”;1994年在对全年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后提出:1994年经济发展面临“三个”突破(即经济增长速度可望突破9%,市场物价涨幅可能突破10%,固定资产投资可能突破1.3万亿元的目标)。从经济运行的实际结果看,这些监测报告都是准确的,对党中央和国务院判断经济形势,把握宏观调控方向和力度发挥了参谋作用。此外,各级统计部门在目标管理考核、小康进程监测和贫困问题监测等项工作中较好地发挥了统计监督作用。
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大大增强。在坚持为党政领导服务为主的同时,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得到较好发挥。统计新闻宣传日趋活跃,频率加大,内容不断扩展,许多省(区、市)实现了“报纸有名、广播有声、电视有影”的愿望。特别是国家统计局和各级统计机构声势浩大的“八五”成就系列报道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的高度称赞。统计新闻发布会制度已在25个省(区、市)建立起来,很多省(区、市)已升格为政府经济形势发布会。中国统计出版社在坚持出版专业图书为主的同时,逐步向经济、社会、科技等领域扩展,出版了大量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受读者欢迎的好书。“八五”期间共出版图书1000多种,数量达1300万册。《中国统计》从形式到内容进行了调整,新增设的栏目既有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又有普及性的统计知识。《中国信息报》已由周二刊发展为周五刊,成为一张有全国影响的大报。统计的社会经济信息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1992年创办的《中国统计工作年鉴》,全面系统地反映了统计改革和建设成果,在促进统计改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统计的商品化、社会化水平有新的提高。一是在信息资源的开发上显示了新特点,在提供宏观信息服务的同时,开始注意开发企业的微观信息,满足了客户的需要;二是市场意识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各级统计咨询机构和统计信息公司,独立走上信息市场的大舞台;三是利用中央与地方两级统计信息机构系统网络的优势,在自愿互利、互相支持与合作的基础上,共同为社会公众提供统计信息服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过去的成绩,令人自豪,令人振奋。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统计工作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矛盾,其突出表现一是统计信息的质量不高,统计信息失真的危险依然存在;二是繁重的任务与条件不足的矛盾仍未得到缓解,基层统计部门尤为突出;三是统计体制改革滞后,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此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各种积极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四、统计工作的基本经验
“八五”时期,是统计改革力度最大、建设步子最快、统计整体功能发挥最好的时期之一,广大统计人员在统计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牢牢把握机遇,大胆改革传统的、落后的统计工作方式。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统计改革的先导。“八五”时期是统计系统不断解放思想、锐意改革的时期。从思想观念上完善了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的整体功能,明确了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整个统计制度中的统率作用,确立了普查和抽样调查在统计调查方法体系中的基础和主体地位,提出了统计社会化、国际化、产业化、商品化和“一靠科技、二靠法制,归根结底靠人才”的战略方针,并将其付诸实践,使统计工作获得大发展。
必须坚持充分发挥统计信息、咨询、监督的整体功能,积极促进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这是统计工作的中心任务,是统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统计工作的改革、开放和建设,都是为了促进和保障统计整体功能的充分有效发挥。统计工作必须准确、及时地提供反映社会经济运行的统计信息和咨询建议,并对社会经济运行实施有效的监督,以满足党政领导决策、商品生产经营者管理、社会公众参与和监督的需要。
必须坚持统一领导、分级分部门(行业)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统计工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必须有统一的规范,以便于进行科学的综合和深入的比较与分析。特别是统计制度和方法,技术性很强,这就要求统计工作必须坚持集中统一。另一方面,我国是一个大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各级政府对统计信息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不能仅仅依靠国家统计局或政府统计部门独家承担统计调查任务,必须坚持分级分部门(行业)负责,充分调动各地区、各部门办统计的积极性,以满足各级政府分层决策和部门(行业)管理的需要。同时要积极培育和发展统计信息咨询市场,以满足商品生产经营者的需求。
必须坚持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统计事业,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兴统、科技强统的道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在统计工作中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数理统计和抽样调查技术、国民经济核算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用现代科技优质高效地开发利用统计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保证统计信息特别是宏观统计信息的准确、及时,促进统计事业的发展。
必须坚持依靠统计法制建设发展统计事业,坚定不移地走依法办统计、依法管统计、依法兴统计的道路。要坚持和实行依法统计,用法制手段规范、保障、引导和推动统计工作,努力推进统计工作法制化的进程。教育全社会遵守统计法,并依法严惩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等违法行为,保证统计事业的顺利发展。
必须坚持把统计教育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上,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统计队伍。统计事业的发展归根结底靠人才。要把培养教育统计干部和后备人才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措施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努力把统计干部队伍造就成一支具有高度政治素质,合理文化结构,掌握现代科学知识、法律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