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农村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_中学生论文

重视农村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_中学生论文

重视农村中学生思想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教育论文,中学生论文,重视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能够真实地了解当前农村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制定科学的教育对策和措施,改革农村学校德育工作,我们在苏北某县采用发放问卷辅以座谈的形式,对当前农村中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了一次系统的调查。调查结果反映,当前农村中学生思想教育整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对症下药,积极寻找对策和出路。调查发现的一些问题主要是:

农村中学生对社会的道德状况存在着诸多困惑与偏颇认识。有80.2%的高中生和60.6%的初中生认为社会风气不好,61.4%的中学生认为社会道德水平下降。由于当前农村是整个社会的薄弱环节,农村人口成为弱势群体,反映在农村中学生对社会的基本态度上,就容易产生消极心态,对整个社会缺乏信心,对社会道德的评价也降到一个很低的水平。

农村中学生审美层次偏低。农村信息的缓缺以及各种文化基础设施的落后导致农村中学生审美层次偏低。调查反映,喜欢看武侠小说、惊险小说和爱情小说的农村中学生分别为17.5%、30.5%和20.6%,在崇敬对象的选择上,点比例最高的为自己的父母,为19.7%,其次就是歌星、影星,达到17.4%。

农村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和误区。相对于城市,农村学生在人际交往上缺乏应有的朝气和自信,如在师生关系上,就表现得不太密切和融洽。调查表明,心里有话最喜欢对老师讲的高中生为2.2%,初中生为3.2%;遇到困难首先找老师帮助的高中生6.5%,初中生为10.4%;课余喜欢和老师在一起的高中生为1.16%,初中生为1.3%。同时,农村中学生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表现在同学关系上,结成小团伙的现象比过去增多。据调查,对于男生拜把兄弟、女生拜干姐妹的现象,有27.6%的中学生认为是对的。

农村中学生的消费观念发生很大变化,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传统有所丢失。教师反映,已有相当多的农村中学生也学会了乱花钱、讲排场,生活上相互攀比,爱穿名牌鞋、名牌服装,女生爱穿高跟鞋、搽香水、抹口红。这一方面反映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意识的增强,另一方面也反映部分农村学生中开始出现享乐主义的不良倾向。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农村社会改革开放环境和多元信息的双重影响。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加大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农村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农村青少年的影响总的来说是积极的,但也存在着一些消极的影响。农村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特征,既为中学生开阔眼界、解放思想创造了条件,也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信念产生了某些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自主性特征,既有促进学生走向自主发展、形成独立人格的一面,也有导致学生思想迷惘、判断错乱的一面。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的深刻变化是与信息载体的多元化发展同步共生的,大众传媒进入农村并迅速发展,也对农村中学生的行为规范、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并且呈现出现代媒体特有的双向互动性,不仅使如何估价青少年思想政治信息的问题变得扑朔迷离,也使得如何增强中学生思想政治信念的问题变得更为复杂、艰巨。

农村中学尚未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重智育轻德育,素质教育不到位。由于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的影响,农村人普遍地认为通过考试升学进入城市,才能实现“鱼跃龙门”,因此尤其容易造成农村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引导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而脱离社会实际。由于重智轻德,只抓升学教育,一些学校的音体美课程被砍掉或挤掉,适合于青少年特点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活动很少开展,从而造成为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所需素质的缺失。与此同时,用于德育的方法陈旧,途径单一,手段也比较简单。在内容上重知识传授,缺乏生动活泼的适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思想道德教育新路子,吸引不了学生。

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资源贫乏,办学条件差。调查反映,农村中学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很多无法达到国家要求开设课程必备的设施标准,电教室、图书室、实验室、卫生室设备陈旧,而且量少质差,教学仅仅围绕教科书进行,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由于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许多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而去寻找新的天地。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农村中学办学水平低,大量农村中学生涌入县城,造成县城中学班级严重超员,教师的管理达不到应有宽度,在仅有的宽度内也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

农村家庭教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家长在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然而农村学生家长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观念跟不上时代步伐,眼界比较狭窄。他们节衣缩食供子女读书,只是希望子女考上大学,跳出农门,进城“赚大钱”,因此,只关心孩子考试成绩、不关心孩子品德教育的现象颇为普遍。同时,他们对子女的期望值虽然高,自身却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有些家长语言粗鲁,行为庸俗,甚至有偷窃、赌博、迷信等劣迹,给孩子造成了不良影响。此外,改革开放搞活了农村经济,许多家长纷纷外出打工,把孩子丢给祖父母,造成“父辈教育”的空白和“隔代教育”的“苍白”,这也成为影响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针对以上问题及其原因,我们认为要振兴农村德育教育,必须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大力宣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使各级领导以及家长、教师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育人工程、传承工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农村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要切实加强和改善对这一工作的领导。要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特别是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的投入,按照“三增长一优先”的原则,优先发展农村教育。要改变当前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制定优厚政策,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

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农村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扎扎实实地推进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学校要努力改变德育一手软的局面。要与时俱进,创新德育工作的形式、方法以及评价激励机制制。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关怀爱护,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寓教于知。积极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适合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课外文化体育活动和社会道德实践活动。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加强师德建设,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关键是要提高师德水平和敬业精神。要加强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和教育理论的学习,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法,实行民主化管理。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思想,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建立和加深师生间的感情与友谊。

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少先队等社会组织力量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和发展农村家庭教育,加强对农村家庭教育的指导,提高家长素质和家教水平。加强青少年教育基地和活动场所的建设、使用和管理,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要促使社会各界人人尽一份责、出一份力,积极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贡献力量。

标签:;  ;  

重视农村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_中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